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22593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对地表区域通过自然区划,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形成的等级系统,内容框架,地带性区划单位,综合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定义:根据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带性联系形成的一 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特征: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不完全的综合单位;空间的分布 更替规律 界线是逐渐过渡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1.带,(1)定义及其划分依据尚存争议 我国多数学者意见: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热量分

2、配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在大气环流、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方面明显的差别。因而自然带不等同于温度带,它是一个具体的综合性的景观带,即自然综合体。,(2)划分标志:,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参照其他自然标志。(3)自然带划分图式 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4)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洲地带性分异的事实,以使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衔接;第二,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气候、土壤、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的高级单位的相互关系;第三,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因地制

3、宜。,2.地带,(1)定义:每一个地带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2)划分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确定,中国暖温带进一步划分的图式,(3)过渡地带问题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两个地带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过渡带内 独立地带和亚地带,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亚地带: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地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的改变;次亚地带: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划分标志,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定义: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

4、非地带性联系形 成的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特征: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重性 空间结构 等级单位系统:大区地区亚地区(州),1.大区,(1)定义: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它与基本的大地构造地势单元相对应,并有特定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2)划分:主导标志法 非地带性属性,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两大区,1954年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根据海陆位置和大地构造单元引起的差异 东半壁西半壁 1978年综合大学西安会议 中国东部中国西部。1982年的中国景观区划,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三大区,把青藏高原看作一个独立的大区,每个大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地势高度差别较大,

5、以明显的地势界线为界。黄秉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划分三大区的依据是:,新构造运动差异,现代地势轮廓;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差异;气候主要特征;自然界主要发展过程的差异;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2.地区,(1)定义: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国”。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域界限更加鲜明。(2)划分:地质地貌基础,东部季风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地区 等;西北干旱大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青藏高原大区: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我国的自然

6、地区划分,3.亚地区,(1)定义: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第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其气候、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共同性。(2)划分:相应的地貌组合特征为标志,我国典型自然亚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秦巴山地、闽浙丘陵等,4.州,(1)定义: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苏联和我国一些地理文献中称为“自然州”、“自然县”(2)划分:地质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自然特征的变化。,1.双列系统含义: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理论依据:区划的等级系统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种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

7、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基本观点 支持者:伊萨钦科,三、综合性区划单位,基本观点,A.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B.这两个互不从属、互不依存的等级系列,只有在景观(最后的和不可再分的区域单位)中才能完全结合起来。由于综合自然区划不是经常都划分到景观,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联系单位将两个等级系统联系起来。只有等级相称的单位叠置才是合理。C.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基本的,联系单位是次要的。,双列等级系统构成示意图,2.单列系统,含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的区划单位。理论依据:根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综合特

8、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性关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基本观点:支持者:黄秉维、任美锷等,基本观点:,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从综合的观点出发,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应当综合反映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划分完全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建立完全综合性的单位等级系统;单双列系统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相当于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所以联系单位不是次要的,是主要或基本的单位;双列系统可以作为得出综合性地域单位(联系单位)、建立单列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分类:统一单列系统 交叉

9、单列系统 叠置交替单列系统。,叠置交替单列系统:,由陈传康等学者提出的,是通过双列系统相叠置而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该系统是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列区划单位入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志法进行两类区划单位的界线网格的叠置,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内有非地带性差别,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内有地带性差别,从而相应形成省性单位和带段性单位,为单列系统在带内划分地区(自然国),地区内划分地带,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双列系统获得单列系统示意图,总结1: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双列系统从分析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两种并列的区划单位。,单列系统从综合观点出发,强调起因

10、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而单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基本的。,总结2,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单列系统;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使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如何更充分的反映地表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但作为为农业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而统一单列系统不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