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5094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187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基础知识课件.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律基础知识,第一章 法 理,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关键词:统治阶级、强制力,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2、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对本人)(2)评价作用(对他人)(3)预测作用(人与人)(4)强制作用(对违法行为人)(5)教育作用(对一般人),法的指引作用针对的是(A)A、本人的行为

2、B、他人的行为 C、一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法的作用局限性,(1)法律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是有限的;(2)法表现为一种稳定性、普遍性,抽象性、概念性;(3)法律受人的因素影响;(4)社会其他因素对法的影响。,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法律体系是国内法而言,法系是国家和地区间的概念。法律部门的划分主要标准(1)法律的调整对象(2)法律的调整方法,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与经济的关系:是最根本的联系。法与政治的关系(较重要):法受政治制约;法服务于政治。法与政策的关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法的制定,是指:特定国

3、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除和认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关键词:特定国家机关,法定职权,法定程序,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1)宪法;(全国人大)(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省和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修改)(6)行政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直属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

4、大的市的人民政府)(7)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地方包括两个层次:省一级:省、自治区、直辖市 31个市一级:省会城市 27个 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18个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4个,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国家主权的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与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权利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1、法

5、治原则;2、民主原则;3、科学原则。以上两个问题熟读掌握,法的制定程序,1、法律案的提出2、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4、法律的公布,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的实施,法的实施包括:1、执法法的执行 2、司法法的适用 3、守法法的遵守,法的效力,1、空间上的效力中央国家机关制定全国地方政权机关制定和颁布该地方所管辖地区2、时间上的效力(生效、失效、溯及力)3、对人的效力,时间上的效力,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1.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2.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3.规

6、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 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一般采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具体:就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适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而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1、属人主义、2、属地主义、3、保护主义4、以属地的原则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对中国公民 对外国人(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法的效力层次,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在同一位阶的法

7、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3.新法优于旧法,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较重要)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集体、国家法律关系客体:物、行为、人身、智力成果法律关系内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2、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法律规范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又分成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法律行

8、为,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善意行为、合法行为与恶意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特点:1、违反法律上的义务 2、国家强制性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客观要件(包括违法的行为,违法的结果,违法行为与违法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3、违法的主体4、违法的主观要件,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国的法律监督分为两类(依据监督主体不同)国家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的监督(一般行政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

9、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社会监督,(1)各政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2)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是指人民政协、社会团体对法律实施的监督。(3)社会舆论的监督。(4)人民群众的监督。,思考题:例1:村民于晓玲想到山上砍一棵树,父亲劝阻她说,砍树要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否则违反森林法,于晓玲听从父亲的劝告没有砍树。此案例中反映出法的哪些功能。答案:A、CA指引功能B评价功能C教育功能D强制功能,例2:学者们认为,法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答案:C、D 1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2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3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灵活性

10、;4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A134B124C2D3,例3:下列关于表述法的效力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A)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例4:下列哪些行为不符合我国法律的适用原则。答案:A、B、C A法官骆某为了办好案件与原告被告双方的代理人分别有多次私下接触B族长决定强奸案的被害人赵某及家人不许到向公安局报案,由强奸实施人董某向赵某赔偿5000元C诸葛法官在处理合同纠纷时,

11、收到市委书记的批条,指示不能判外地企业胜诉D监狱根据法定的情况,没有将贪污受贿的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原局长万某收监执行,例5:依据狭义的法,下列哪一个行为属于法的适用:CA.甲认为其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与女友结婚;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C.检察机关接到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D.审判员在办案途中发现二个人发生口角而根据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例6: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形成法律关系(B、C、D)A刘某因赌博欠吴某10000元B甲区查处有火灾隐患的企业,有关人员或被拘留,或被处以重罚C何某为赶回家,将已过期限的身份证涂改,机场安检站不予放行登机

12、D任某在医院进行肾移植手术,例7:下列哪些不属于法律关系范畴?(C、D)A.限制行为能力人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B.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使用关系;C.政党章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D.无效的合同关系。,例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B、在权利受到妨碍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是救济权利。C、法律责任通过设定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保证。D、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例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国家监督体系?(答案:A)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B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

13、监督;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不符合宪法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撤销;D各级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第二章 宪法,宪法的概念,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判断题: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从历史上讲,宪法产生早于普通法律(X),宪法的特征,1、内容上的全面性2、效力上的最高性3、程序上的特殊性提出修宪: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通过修正案: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我国: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宪法监督制度,监督宪法实施的主管机关是

1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宪法的历史发展,1、1949年共同纲领,不是宪法,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3、1975年宪法。4、1978年宪法。5、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后的四次修宪(1)1988年,2条(2)1993年,9条(3)1999年,6条(4)2004年,14条,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还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不是

15、国家机关(注意是机构,而不是人民团体)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国家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的调整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1)国家只有一部宪法。(2)只有一个中央国家机关体系(立法、行政、司法机关)。(3)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4)每个公民只有一个国籍。(5)国家整体是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唯一主体。,联邦制,(1)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有自己的宪法。(2)除设有联邦国家机关外,各成员国还有自己的国家机关。(3)联邦与各成员单位

16、的权利由宪法规定。(4)公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成员国国籍。(5)联邦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法主体,而组成单位一般没有对外交往的主体资格,但有的联邦国家却允许成员单位同外国签定某方面的协议。,我国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1、普通的地方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民族问题)3、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后面两个是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制的结合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一)行政管理权:除国防、外交。(二)立法权:但需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17、。(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区的终审法院为最高审级。(四)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概念公民与人民的区别a 性质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b 范围不同:人民不包括敌人,公民包括人民的敌人。c 后果不同:公民中的敌人可能不享有某些权利。d 概念不同:公民表达个体概念,人民表达群体概念。,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不包括立法上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政治自由c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3、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4、社会经济文化权利5、特定人的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1)具有中国国籍,

18、是中国公民。(2)年满18周岁。注意没有上限。(3)依法享有政治权利。(二)以下人员享有选举权:(1)精神病患者享有选举权,但选举时不列入选民名单。(2)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3)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检察院或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的人享有选举权。,(一)言论自由。(二)出版自由。(可能出题时列为文化自由,注意区别)(三)结社自由。(在我国不可以组织政党)(四)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应向举行地的市县公安局或城市公安分局提出申请,而且以下四种情形不被允许:(可能出多选题)(1)反对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直接危

19、害公共安全的。(4)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若不被允许,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复议,复议结果为最终裁决。,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一)批评建议权。(二)控告、检举权。(三)申诉权。,人身自由,a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狭义)b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c 住宅不受侵犯。d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自主、自办、自传。宗教和邪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a 财产权。b 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c 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d 物质帮助权(可能设未成年人的干扰项,未成年人不享该项权利)e

20、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f 文化权利和自由(比较政治自由中的出版自由),特定主体的权利,a 保障妇女的权利。b 保障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c 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国家机构,第三章 行政法,行政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合法性原则(根本原则)2、合理性原则3、应急性原则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根本原则。行政活动与公民活动的区别:a 公民活动:不违法即可,无须法律授权。b 行政活动:必须有法律授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行政主体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但是不以行政机关为限,还包括依

21、法律授权而获得行政权的组织,例如:a 事业组织:防疫站卫生检查权、高等院校学位授予权。b 社会团体:律师协会、医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c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d 企业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不属于行政主体,由委托方承担行政责任。a 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治安保卫委员会、治安联防队。b 某些私人组织。,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以其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

22、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划分意义在于:1、内部行政行为适用内部行政规范,而外部行政行为适用于社会行政等外部行政法规范;2、对于内部行政行为的主体资格,法律没有严格求,而外部行政行为的主体资格,法律则有严格的要求;3、内部行政行为不得适用行政复议程序和提起行政诉讼,而外部行政行为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以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如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决定,命令等;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为.如具体行政处罚决定

23、,行政强制执行等。,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a 是否有普遍约束力。b 是否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和事。c 能否反复适用。,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做了详细,具体,明确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做一些原则性规定,而具体的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以其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应请求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分类,按照能否仅以行政机关的单方意思表

24、示即能成立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单方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单方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无须行政相对人同意。双方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与其他民事主体达成合意的行为。典型的双方行政行为就是行政合同。常见的行政合同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以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为。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为。划分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的意义在于:要式行政行为就其形式而言是

25、一种羁束性要求,若不具备相应的形式,就会因形式违法而被宣布无效。,行政行为的分类,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来表现为标准,行政行为分为作为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行政行为。以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所作的划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行政行为的分类,以行政职权的来源为标准,可以把行政行为划分为自为的行为、授权的行为和委托的行为。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明确授权、委托行为的规则,以及明确行为责任的归属。首先,这种分类使我们认识到,行政行为并非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其次,这三种行为职权来源不同,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也不同。最后,由于司法审查的对象是行政行为,而行政行

26、为的实施者又有多个,因此要明确行为责任的归属。,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行政行为“效力先定”原则: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推定为合法,相对人必须遵守。只有特别情况下才能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1、主体合法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2、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3、内容合法、适当4、符合法定程序,行政行为无效、撤销和废止的区别,抽象行政行为,特征:1、对象的普遍性2、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3、准立法性4、不可诉性,行政立法,行政法规的名称:a 条例:对某一方面行政工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b 规定:对某一方面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c 办法: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行

27、政立法的地域效力:区域行政法规和规章只对该区域的人有效 法院进行行政审判时,遵守行政法规、参照规章 有权对行政法规和规章改变、撤销的机构:a 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制定法律)b 国务院:有权改变或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或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行政法规)c 地方人大: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制定地方性法规)d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一级政府制定的不适当规章。(制定规章)e 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重要)1、是一种赋权行为2、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3

28、、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4、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5、通常为要式行政行为,行政征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a 行政征收的种类:税收、建设资金、资源使用费、管理费。b 行政征收、行政征用的区别:(一)征用的范围包括相对人的财产和提供的劳务,而征收只限于相对人的财产。(二)征用具有补偿性,而征收是无偿的。(三)征用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而征收转移的是所有权。,行政确认,1、行政确认的特征和主要形式行政确认是要式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确认行为时,必须以书面形式,并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要求作出。行政确认是羁束的行政行为。2、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区别,行政处罚

29、,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a 警告b 罚款。c 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d 责令停产停业。e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f 行政拘留:只能由公安机关实施(1-15天)g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设定权,A 法律:可以创设各种行政处罚,且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享有专属创设权。B 行政法规: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C 地方性法规: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D 行政规章:(一)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可以创设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罚款限额由国务院规定。国务院还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规定,规定行政

30、处罚。(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可以创设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罚款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行政处罚的程序,简易程序A条件:a 证据确凿。b 有法定依据。c 适用于个人50元以下、组织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处罚。B相关规定:a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b 必须备案。,行政处罚的执行,1、裁执分离制度2、当场收缴罚款的条件(一)20元以下罚款。(

31、注意比较当场进行处罚)(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三)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行政裁决,特点:(一)是行政机关居间解决有关民事纠纷的活动。(二)职权来源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的明确授权。(三)行政裁决程序是一种准司法程序行政裁决的种类:损害赔偿纠纷裁决、权属纠纷裁决、补偿性纠纷裁决、其他侵权纠纷裁决。,行政赔偿,行政复议,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竞合:a 选择型:大多数既可以复议,也可以直接起诉。b 选择终局型:选择了复议就不能再诉讼。如出入境。c 必经型:必须先复议再起诉(放弃复议权利同时也将放弃诉讼权利),行政复议的原则,a

32、有错必纠原则:全面审查。b 一级复议原则:相对于诉讼的“二审终审”。c 书面复议原则:相对于诉讼的“开庭审理”。d 不收费复议原则。e 抽象审查原则:行政复议是以具体行政行为为标准,但不排除抽象行为的审查。,可审查的抽象行政行为包括,(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第四章 刑法,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的地域效力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3、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刑法对人的效力,对我国公民的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我国国家工作人员或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则不论其所犯之罪是否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都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凡在我国领域之外犯罪并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刑法对人的效

34、力,对外国人的效力具有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规定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公民犯罪,而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也适用我国刑法。,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

35、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必须强调“严重”)2、刑事违法性;(有刑事违法性一定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一定具有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构成,四大必备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要件,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的条件。,危害行为的两个基本形

36、式,1、作为不当为而为之2、不作为当为而不为 a.有义务 b.能履行 c.不履行,犯罪主体,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达到:(1)法定刑事责任年龄;(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3)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刑事责任年龄,(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在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

37、的能力,行为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方面因素所构成。,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从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根据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犯罪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形式。,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

38、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根据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犯罪过失又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第118题例: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C)。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 D直接故意,意外事件,如果行为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但主观上并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即所谓的意外事件,则不构成犯罪。,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

39、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因采取正当防卫而使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的条件,(一)防卫起因(二)防卫时间(三)防卫目的(四)防卫对象(五)防卫限度三、特殊防卫,(一)防卫起因,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的现实发生和存在。1、侵害必须是不法的。排除了对合法行为进行防卫的可能。(如警察抓小偷)2、不法侵害只需是违法行为。(如:对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可以实施正当防卫)3、不法侵害必须已经现实发生。,(一)防卫起因,假想防卫: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发生了不法侵害而进行防卫。实质上属于行为人

40、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应当按照对事实认识错误处理,如行为人有过失,以过失犯罪论处,如无过错,属意外事件,不承担刑事责任。,(二)防卫时间,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并且尚未结束)1、已经开始一般理解为侵害人已经着手直接实施侵害行为。个别情况为侵害在即。2、尚未结束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或其导致的危害状态还在继续中。3、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法侵害已经结束,都不能再对其进行正当防卫。4、凡是违反防卫时间条件的所谓防卫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防卫不适时。,(二)防卫时间,防卫不适时,事前防卫:在不法侵害尚未发生的时候所采取的所谓防卫行为。,事后防卫:不法侵害终止以后,对不法侵害人的所谓防卫行

41、为。,(三)防卫目的,又称防卫意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为了维护合法利益。2、不符合这一主观条件的都不是正当防卫(1)防卫挑拨(2)偶然防卫(3)互相斗殴(4)为保护非法利益实施防卫,(三)防卫目的,(1)防卫挑拨 又称为挑拨防卫。是指行为人处于侵害他人的目的故意挑逗对方先进行不法侵害而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的行为。(2)偶然防卫 行为人故意对他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恰遇对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其行为在客观上制止了他人的不法侵害,(三)防卫目的,(3)互相斗殴 双方都出于侵害对方的非法意图而发生的互相侵害行为。(4)

42、为保护非法利益实施防卫,(四)防卫对象,防卫对象不法侵害人本人。防卫对象不符合条件的,不能成立正当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将防卫对象不适格称为“防卫第三人”,即行为人对不法侵害人本人以外的第三人实施了所谓的正当防卫行为。,(四)防卫对象,防卫第三人,应当分别以下四种情况处理:1、符合紧急避险条件的应当以紧急避险论处,不负刑事责任。2、行为人主观上基于故意的,以故意犯罪论处 3、行为人出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主观上有过失的,以过失犯罪论处 4、行为人主观上无过失也无故意,以意外事件论处,(五)防卫限度,防卫限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明显”就是显而易见,一般人一看就是超过了必要限度,如果

43、有些超出了必要限度,但不明显,就不是明显超出。2、“重大”是指十分严重的损害,正当防卫一定会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只有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与不法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之间明显失衡,才算是造成重大损害。3、“必要限度”对于必要限度的理解,我国刑法并未规定具体的标准。,(五)防卫限度,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防卫过当 1、防卫过当在客观上有危害性,在主观上有罪过性,总体来说是一种非法侵害行为。2、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一样,都具有防卫性,三、特殊防卫,特殊防卫,又称无过当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44、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以实施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紧急避险的条件,(一)避险起因(二)避险时间(三)避险意图(四)避险对象(五)避险必要(六)避险限度,(一)避险起因,避险起因有现实的危险存在。1、危险来源(1)自然力(2)动物侵害(3)人的违法行为。2、危险的性质:紧急避险中的危险必须是合法利益遭受的危险,且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的合法利益遭到危险不能实施紧急避险。3、危险必须是客观上已经发生,而不是主观想象或猜测的,且危险是一种足以造成某种损害的现

45、实威胁,但还不是已经发生了的损害,或者即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还存在进一步损害的可能。,(二)避险时间,避险时间正在发生的危险必须是迫在眉睫 1、危险正在发生,即危险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2、不符合时间条件的所谓的紧急避险,理论上称为“避险不适时”,(三)避险意图,避险意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1、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2、如果行为人意图损害某种合法利益,故意制造某种危险,借口避险而实现其目的不能成立紧急避险。3、如果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危险存在,故意损害某种合法利益,恰巧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较大合法利益的作用,不成立紧急避险。,(四)避险对象,

46、避险对象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紧急避险采取的是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这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重大区别,(五)避险必要,避险必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1、“不得已”就是别无他法,除了以牺牲一种合法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另一种合法利益办法外,没有其他方法。2、别无他法要在当时紧急的条件下,根据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综合分析。,(六)避险限度,避险限度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衡量权益的大小呢?一般情况下:1、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 2、人身权利中,生命权是最高的权利 3、财产权益中,应该用财产的价格进行比较 紧急避险如果超出了必要限度,就是避险过当,正当防卫与

47、紧急避险的异同,犯罪预备,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在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活动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进入犯罪实行阶段的未完成形态。1、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犯意表示:具有犯罪意图的人通过一定方式将自己的犯罪意图单纯流露出来的外部活动。犯罪预备要承担刑事责任,犯意表示则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也不承担刑事责任。,犯罪既遂,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未遂,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48、未完成形态。(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二)犯罪未得逞(“未得逞”并不意味着没有发生任何危害结果)(三)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指违背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并足以阻止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1)行为人自身的客观原因(2)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3)行为人以外的客观原因,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完成形态。,犯罪中止的条件,1、自动性条件 行为人在确信能够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自由意志而决定放弃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2、有效性条件 行为人彻底抛弃了犯罪意图,放弃实施犯

49、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a、行为人必须是永远地停止实施犯罪行为。b、在犯罪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行为人放弃实施犯罪行为,即可构成有效性条件。c、在犯罪实行后阶段,行为人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最终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才可构成有效性条件。,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三个条件:1、主体要件 2、主观要件 3、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1、两个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共同犯罪 2、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实施的共同犯罪 3、单位和单位实施的共同犯罪,主观要件,共同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犯罪的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

50、,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的发生。,下列情形不属于共同犯罪:1、共同过失犯罪 2、一方故意一方过失的犯罪 3、同时犯 4、同时实施犯罪,但故意内容不同 5、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客观要件,共同犯罪行为。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结成了一个整体,互相联系,共同配合,共同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共同行为的表现形式:1、共同的作为、共同的不作为,作为和不作为相结合 2、有分工或者无分工的行为。,主犯,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1、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 2、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 3、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