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5950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占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B.现在些人鄙视汉语

2、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3、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古罗马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历史一书中提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在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

4、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佗陷阱”,它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信度面临困境的侧面反映。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除了自媒体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等工具原因之外,“塔西佗陷阱”的形成还有着深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清末民

5、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一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

6、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

7、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练,塑造自己的讲话风格,尽量避免使用官话套话,塑造良好的话语形象。自媒体时代,政府面对危机事件和公信力的新挑战时,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便可引导舆论的走向。危机事件来临时及时应对,平日注重形象维护,双管齐下必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摘编自公信力的缺失导

8、致政府跌入“塔西佗陷阱”)4.下列所列的事项,属于“塔西佗陷阱”效应的一项是(3分)()A.放羊娃多次在没有狼的时候喊“狼来了!救命啊!”,等到狼真来了,他的呼救没有凑效。B.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盘剥百姓民不聊生,终致民怨沸腾、土崩瓦解。C.武汉红会官微辟谣,网传“可凭介绍信去红会领取物资”说法不实,此举引发民众不满。D.国家卫健委深切哀悼因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疫情被训诫而后在工作中染病离世的李文亮。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思路清晰,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顺序结构全文。B.文章主体使用了因果论证方法,逐层递进分析了“塔西佗

9、陷阱”形成的原因。C.文章从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提素养、树形象两不误。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前者用反例三言两语警醒读者,后者深入浅出易于接受。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一定区域内如果经济资源分配得当、经济利益分配均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8. 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出了某种负面特征,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滑坡。C.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期望值密切相关,然而对政府期望值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其信任度的提升。D.平时注重形象维护、取信于民,危急事件时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及时应对,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10、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刻的社会原因。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信任具有“社会嵌入性”特征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社会背景”对社会信任的水平、内容和特点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信任问题,必须在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社会背景)下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期的资源分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使得部分民众心理

11、失衡,产生“仇富”的情结屡遭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更是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政府工作人员在作风、纪律、形象、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负面特征容易引起不信任的发生。媒体上曝光的个别官员学历、履历造假,抽“天价烟”,戴“豪华表”,都引发对政府工作人员执政能力、道德品行的拷问和质疑。此类事件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态度不当,加之少数意图不轨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都导致政府滑入“塔西佗陷阱”。最后,从公众心理角度看,影响政府信任的直接因素有两点:一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二是公众对政府

12、整体角色与运作的认知。而“政府信任度=对政府的认知/公众期望”。公众期望的提高会致使其对政府满意度下降,从而产生对政府信任的不利影响。自媒体时代,政府通过互联网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了二者之间的了解,提高了公民对政府的认知度,但政府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声音也在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降低了公众的期望值。党的十八大之后掀起一阵网络反腐热潮,“公民记者”对政府机构和行政官员展开“全景式监控”,网络舆论聚滴成浪,官员迫于压力快速辟谣,其态度的斩钉截铁反而更惹怀疑。民众步步紧逼,挖掘出事件真相,最终权力部门对官员腐败行为进行查处与遏制。由此可见,民众对政府期望与认知的相对剥夺感、失落感成为其时政府产生不信任

13、的最根本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政府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而对的挑战。政府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塑造自媒体时代的新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职能的正面认知,维护政府公信力。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道德素养,时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有时刻关注社情民生,刚正廉洁,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地取信于民。其次,通过新媒体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话语形象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应掌握说话技巧,多进行脱稿训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内

14、涵丰富。R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敦煌文化崇德向善的底色却从未改变。C.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D融通是敦煌文化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美美与共”“和i皆共生”的中华民族精神。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8 .文章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四个特点。C.文章论证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具体例举了构成敦煌文化的多种元素。D.文章在论证敦煌文化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敦煌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9 .根据原文内容,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儿敦煌文化的研究表明,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就一定能取得开拓发展。B.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是敦煌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旦进入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C.敦煌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融合,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D.传承发展敦煌文化,今天还需要深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代的内涵。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

16、,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

17、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佛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

18、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对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

19、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7. C解析:”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错误,文中无相关信息。考查对文本第三段的理解,该段主要论述敦煌文化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但不能理解为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8. A解析:“中间分析原因错误,整篇文章都没有涉及原因分析。9. D解析:“只要就”表述错误,条件不充分,“在其原来的基础开放痛和再创造”不会必然带来“取得开拓发展”的结果。R“一旦进入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生命活力”错,推论不成立。C“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错,说法绝对,

20、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路径有多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唯一的路径。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参考答案(一)1(3分)A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C项,“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断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D项,”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

21、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故选A。2. (3分)A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分析错误,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故选A。3. .(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故选(二)4. (3分)C【解析】A项,“狼来了”的故事与“政府公信力”无关:B项,不符合政府“说真话、做好事”遭误解的特征:C项“武汉红会辟谣”是说真话,但却引发公众不源符合“塔西佗陷阱”的特征。D项,只说到政府行为,不涉及是否遭误解。5. (3分)B【解析】从原文“首先”“其次”“最后”,可以看出“逐层递进”错误。6. (3分)A【解析】“如果就”的推理过于绝对化。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的不是只有经济一方面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