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与中考备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与中考备考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效教学与中考备考,宏观上要吃透“三个关系”,微观上做到“三培养”“四重视”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物理素养(包括各种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答题习惯 重视实验题 重视推导题 重视热点题 重视规范解题,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 吃透中考说明与中考试题的关系 吃透中考试题与日常教学的关系,一、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课标是新课程的“宪法”,是课堂教学和中考的依据,考纲是课标的具体体现。课标只有一本,而教材却有很多版本,如:人教版、沪粤版、沪科版、北师大版等,面对多版本教材而中考试卷安徽省每年只有一套,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研读教材,把课标和教材创造性的融
2、合在一起,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师备课时,不仅要明确课标所规定的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还要准确把握各知识点的不同层次的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逐一落实(后面有举例说明)课本教学之根本,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这些年的中考题经常是教材上的原图,如:,(2008年)3.电动机在通电后线圈会在磁场中转动(如图),在线圈转动的过程中,()(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感应电流.,2008年)4.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反射”或“
3、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2009年)5.要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可以选用图_(填“a”或“b”)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2009年)10.开瓶时使用的开瓶器(图a),可以简化成不计重力的省力杠杆(图b),O为支点。若动力F1和阻力F2都与杠杆垂直,且AO=6cm,BO=1cm,F1=25N,则F2=_N。,(2009年)18.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填“镜面”或“漫”)反
4、射。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009年)19.某同学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按图示组装好器材,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匀速上升,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最后,根据公式,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以上操作过程存在一处错误,请在错误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写出正确的操作方法:(2)为了提高滑轮组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请提出两条措施:_ _(2011年)20.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
5、擦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填选项前的编号)木板的质量m1,滑块的质量m2:砝码的质量m3,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3)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_。(4)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点:_,(2011年)20.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
6、上,木板上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填选项前的编号)木板的质量m1,滑块的质量m2:砝码的质量m3,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3)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_。(4)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点:_,(2012年)9.(1)如图a所示,某同学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请你在图中标出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和螺线管的N、S极。(2)如图b所示,利用动滑轮来提升一个物体,拉力F竖
7、直向上。动滑轮其实就是一个变形的杠杆,请在图中标出它的支点O,并画出F的力臂L。,(2012年)18.某同学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此时指针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为了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2)_。,(2012年)19.图示为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I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I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的关系。(2)步骤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的关系。该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为了控制钢
8、球_的大小,木块的作用是为了比较钢球_的大小。,(2014年)11.如图所示,一物体沿斜面向下匀速滑动。关于物体的受力,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只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C.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D.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2014年)15.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台面上,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金属小球,O点是弹簧保持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形变时通过小球压缩弹簧到A位置(已知AOBO),释放小球,研究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A.小球从A运动到O的过程中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增大B.小球从O点运动到B的过程中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
9、减小C.小球运动到B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弹力的方向保持不变,(2013年)20.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装置图连接完整。,(2)实验中,用U、I分别表示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则小灯泡的电阻R=_。,(3)若实验室只提供量程较小的电流表,小明设想将电流表与一个电阻箱R(能读出电阻值的变阻器)并联,来减小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如图丙所示。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指出电流表的内阻RA不为零,可以看成一个小电阻。为了保护电流表,在接入电路前,电阻箱的阻值应该调到最(选填“大”或“小”)。,二、吃透中考考纲和中
10、考试题的关系,考纲直接指导中考,是中考命题的准绳。日常教学要把考纲作参考,哪些内容是每年必考,哪些内容常考,哪些内容是重中之重,考纲中规定的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又是如何在中考试卷中体现的,20个学生必做实验有哪些要求,从实验的设计环节、操作过程到数据处理、结论的得出、实验的评价,包括实验的科学性又将如何考查。教师教学时都要进行预设,并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再通过考前的综合强化训练必能轻松应对中考。,附录1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关于学生实验,在“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
11、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有:,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5用电流表测量电流6用电压表测量电压7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8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0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l9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其中最重要、
12、最常考的实验有: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8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9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4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5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6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7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20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013年)18.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老师要求他观察物距等于5cm时烛焰所成的像。实验时,他将点燃的蜡烛移到物距为5cm处(如图),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只有光斑(图中未画出)。,(1)下列关于光斑的说法正确的是:(选填“A”或“B”或“C”)。A.光斑是烛焰所成
13、的实像B.光斑是烛焰所成的虚像C.光斑是烛焰发出的光折射到光屏上形成的(2)为了观察物距等于5cm时烛焰的成像特点,请你写出接下来的操作步骤:,。,(2008年)18.我们都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图。实验时首先利用太阳光测出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请你认真思考以下的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回答问题:,a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经过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b除a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和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
14、透镜成像的规律。c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或从较近的位置逐渐远离),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烛焰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d与c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做法相同。以上探究过程与方法中,科学合理的是()(填标号)。,(2010年)10.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甲表示,O点为光心,F为其焦点。图乙是运用经过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所画物体AB 经凸透镜成的像AB的光路图。请参照图乙,在图丙中画出物体C
15、D 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2011年)7.图中L为凸透镜,MN为其主光轴,O为光心,若物体AB经凸透镜成的实像为AB,试用作图的方法确定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并在图中标出F的位置。,(2014年)2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a表示,O点为光心,F为焦点。图b中AB是物体AB经透镜所成的像。,(1)请画出图b中两条入射光线的出射光线,完成成像光路图;(2)在图b中,物距用u表示,即u=BO;像距用v表示,即v=OB,;焦距用f表示,即f=OF,请运用几何知识证明:1/u+1/v1/f,综合分析这几个考题不难发现难度在逐年增大,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
16、给教师的警示就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体现过程与方法。2010年的考题要求学生从图乙的示例中看出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用模仿的方法可以完成作图,2011年和2014年考题的第一问难度接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即A点的像A是A点发出的射向凸透镜的所有光线折射后的会聚点。2014年第22题的第(2)问是延续了2013年的第22题,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受2013年第22题的启发,在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中,我重点讲解了有关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考题,其中就包括第22题的第(2)问。我还通
17、过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分析得出像高/物高=像距/物距来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并结合u=2f时v=2f推证物像之间最小距离是4f,从而明白实验室中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为什么不选取物距25cm的凸透镜,而常选10cm的凸透镜。,2014年中考前,我在实验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2013年的第22题时,我就有意识地在琢磨数形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可能题型,着重在光学和简单机械中,设置了几个题型,利用的数学知识有:直角三角形30度角所对边为斜边长一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长一半对顶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其中一题就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凸透镜成像规
18、律,推证1/f=1/u+1/v,再次命中中考题。我所教班级的学生今年中考成绩仍十分突出,每个班80分以上人数是其它三个班的总人数,在全区仍名列前茅,我想这得益于中考考纲和中考试题给我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考纲每年都有所变,但总体趋于稳定。教师要仔细研读考纲,对比前两年考纲,哪些知识点要求有所变动,并把这种变化通过相应的习题呈现给学生,最好将题目进行变换,一变、二变、再变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解题能力。,比如:2011年考纲在主题十一电和磁中增加了一个要求:知道电荷、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并能运用场的观点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当我看到这部分内容“运用场的观点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的时候,脑海里一片空白
19、,不知道怎样将这个要求通过习题呈现出来,琢磨了一个晚上,终于运用逆向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束电子流在静止的小磁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正上方自南向北高速飞过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习题既强化了1.电子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2.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电流周围有磁场,磁场与磁场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而这一年中考题第9题就考了相应的知识点。,(2011年)9.在原子内部,核外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会形成一种环形电流,该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使物质微粒(原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若图中箭头表示的是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方向
20、,则环形电流的左侧应为_(选填“N”或“S”)极。,要正确完成这题须知道:,电子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电流周围有磁场把环形电流理解为一匝通电螺线管来处理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可以由右手螺旋定则来判定知道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有一定的空间概念,能根据卷面所画的实线虚线来判断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从而确定电流方向,2011年中考的几个灵活性题、易错题(第9、13、17、18、19、20、21题)都是平常教学的重点。,(2011年)9.在原子内部,核外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会形成一种环形电流,该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使物质微粒(原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若图中箭头表示的是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方向,则环形电流的左侧应
21、为_(选填“N”或“S”)极。,(2011年)13.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A秒表的重力 B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秒表的拉力,该题容易错选A.,(2011年)17.如果加在某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从6V升高到10V,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变化了01A,则该电阻的电功率变化了【】A 16W B.4.0W C.0.4W D.3.4W该题考生容易错选C,有很多同学做物理题时不考虑物理意义,盲目代公式,直接用P=U*I,得出错误结论,类似的易错题还有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计算,混合液或合金密度的计算。,(2011年)18.某实验小组利
22、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D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O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0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 回答下列问题:(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G,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2011年)19.在伏安法测量电阻R阻值的实验中:,(1)为了完成实验,请将右图连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电路图,并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R的阻值,要求在横线上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011年)20.某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上的滑块通过轻绳绕过定滑轮,绳的另一端悬挂托盘。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使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测量滑块的滑动摩擦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填选项前的编号)木板的质量m1,,滑块的质量m
24、2:砝码的质量m3,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2)滑块的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3)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_。(4)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你写出其中的一点:_,第20题源于课本习题,课本6.4节习题的第一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你是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大小的?在探究过程中,你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该考题是利用7.4节研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怎样运动的实验装置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进行了改进,避免测力计运动时难以读数的问题,运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利用二力平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要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经历过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就能体会实
25、验过程的困难,也会思考讨论如何解决困难,那么解答20题就很简单。,(2011年)21.斜面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斜面提升物体可以省力。图示为倾角=30。的固定斜面,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4N,将一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上斜面,已知物体上升的高度h=1m(1)求拉力F做的功;(2)若斜面的高度H一定,倾角可以改变,试推导:在不考虑摩擦时,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上斜面顶端越小,F越小。,第21题解题的关键是题中的关键词“在不考虑摩擦时”在此前提下可根据机械功原理或根据额外功等于零得出总功等于有用功,即由FS=GH 得 F=GH/S=Gsin,角越小,sin就越小,
26、而G不变,所以F越小。,综上分析我们应认识到,教师无论是在平时教学还是考前复习都要认真研读考纲,对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能力要求有针对性的编制或选取高质量的题目给学生训练,既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发散思维,真正达到练一题,会一类,听一题,习一法。,三、吃透中考试题与日常教学的关系,(一)中考试题指引着日常教学的方向,仔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不难发现安徽中考题的质量很高,一张试卷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指明方向。,(2009年)2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所示,一个物体静止地放在水
27、平桌面上.,(1)画出物体所受各力的示意图。(2)试推证: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这是我教书以来中考第一次出现推证题,有的同学不知从何下手,平常就是这样认为的: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就是这样听老师说的,而从没想过为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危害。该考题再一次启示我们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你的学生已经很会提问题了,你不需要担心他学不好物理,如果你的学生有一部分都爱提问题了,你也就不用担心你教不好。教学相长,学生的跳跃思维或各种奇怪的问题也会给老师以启迪,
28、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让老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完善。我的学生总有太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刺激我教学的进步,给予了我教学的灵感,我也会采用穿针引线的方法让我的学生智慧火花不断绽放。每年中考我所教的学生物理成绩十分突出,这不仅因为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更得益于学生给我的灵感,得益于中考试题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利用中考题指引教学,事例一,2009年中考题的第22题是一道推证题,我的学生答题得分率非常高,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正确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物理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物理。教学过程中任何规律的得出要让学生通过
29、实验和教师的点拨弄清缘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思路清晰,才能找到成就感,才更加喜欢物理,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结合研究前几年的考纲和中考题可以知道,安徽省中考题的特点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但对于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通常不会一种形式只考一次,起码连考两次甚至三次,所以09年中考结束后的教学中,书中常见实验中涉及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知识我都会引导学生去分析,通过考试题加以巩固,果然2010年再次考了推证题,而且是我曾经作为考题考过学生,因而班上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都能得满分。,如何利用中考题指引教学,事例二,(2008年)20.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可以测未知导体R的电阻值(即伏安法测电阻
30、),图a为一种测量方案的原理图.(1)某次实验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如图b所示,电压表的读数为()V,电流表的读数为()A,则电阻的测量值R=();(2)考虑到电压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必然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那么用这种方案测量出来的电阻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电阻的真实值,其原因是:,(2010年)23.实际的电源都有一定的电阻,如干电池,我们需要用它的电压U 和电阻两个物理量来描述它。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一个电压为U、电阻为0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值为的电阻串联而成,如图甲所示:,在图乙中R1=14,R2=9。当只闭合S1时,电流表读数I1=0.2A;当只闭合
31、S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把电源按图甲中的等效方法处理。求电源的电压U 和电阻。,(2011年)23.实验室有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叫毫安表,用符号,表示,在进行某些测量时,其电阻不可忽略。在电路中,我们可以把毫安表看成一个定值电阻,通过它的电流可以从表盘上读出。利用图示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毫安表的电阻,电源的电阻不计,R1=140,R2=60。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毫安表的读数为6 mA;当s1、s2均闭合时,毫安表的读数为8 mA。求毫安表的电阻RA和电源的电压U。,如何利用中考题指引教学,事例三,(2008年)18.我们都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图。实验
32、时首先利用太阳光测出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请你认真思考以下的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回答问题:,a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经过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b除a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和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c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或从较近的位置逐渐远离),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烛焰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
33、,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d与c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做法相同。以上探究过程与方法中,科学合理的是()(填标号)。,(2013年)19.某实验小组进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如图甲),再按图乙所示的连接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2)图乙中,为了测量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A同学认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B同学认为应该在缓慢匀速提升时读数,正确的是(选填“A”或“B”)同学的方法。(3)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出的拉力F与钩码所受重力G的大小关系为F(选填“”
34、“”或“”)1G/3。(4)实验中要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是为了,(5)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G,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题的第1问考查了测力计读数问题注意量程和分度值,综合考查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第2、3两问考查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使用滑轮组的特点,其中第二问在2009年中考第19题第一问中已考过,而第4问则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理解。这这个考题前3问中等同学细心些均可得满分,但第4问很多同学不知如何作答,原因之一语言表达不到位,二是在学习
35、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公式推导:=W有/W总100%=Gh/(Fs)100%=G/(nF)100%这个推导公式告诉我们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无关,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滑轮组提升重物都直接使用=G/(nF)100%而忘了=Gh/(Fs)100%,因而不能顺利答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w有/w总100%=Gh/(Fs)100%,实验要怎么做,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中考前复习还要在实验专题教学中把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作重点复习,预设各种考法: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若没有刻度尺能否完成实验
36、实验中应如何拉动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实验中测力计是在缓慢匀速提升时还是在静止时读数设置几组实验数据找错误,读数时测力计的分度值看错了,常见的错误,绳子的根数数错了,从而导致W有W总,1的违背物理规律的结论,5.改变被提升的物重,如何变,W有不变,减小W外:使用轻质动滑轮或者添加润滑油减小摩擦等,W外基本不变,增大W有:使用同一滑轮组,增大被提升物重,W有增大,W外减小,(二)日常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备战中考,学生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物理素养。学生能力包括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等,还有细心、耐心的态度。现在
37、的孩子普遍反应比较快,但看事情片面、单一,看题不清,考虑问题不周全,下笔随意、考后失意。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答题习惯,尤其是在中考前的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在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上下功夫,选取典型例题给学生做,将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然后逐一诊断,再设计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复诊,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我结合2011年的中考物理第18题来谈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习惯,(2011年)18.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D点作为支点,在A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的钩码,在O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
38、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0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1、h2 回答下列问题:(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G,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这是一道综合考查基础知识、能力和方法为一体的好题,尽管该题学生得分率偏低,但我特别欣赏这个题目,从知识层面看,该题以杠杆为例全面考查了简单
39、机械中的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和机械效率概念及机械效率公式=W有/W总100%;从能力层面和思维层面看,该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即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如何测量机械效率,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和思考问题;从文化层面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看,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当一条道走不通时要学会选择别的途径思考问题,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当然从调查结果看,该题的第(3)空后要再增加一问:“简述判断的依据”就更完美了。,2、这一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第(3)空的解答,若用常规思路去思考,应在理解机械效率概念的基础上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考虑问题,即相同的额外功
40、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大相同的有用功额外功越小,机械效率越大,很显然该题中是将相同重物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同,就只需比较额外功,而题中物体从A点移至C点时,提升同样高度,无论从生活常识还是用简单的数学知识都可知道物体挂在C处时,杠杆被提升的高度小一些,所以克服杠杆自重做的额外功减小,因而机械效率变大。该题还可采用极限思想去思考,即若将物体从A处逐渐向左移,待移至B处时,就相当于直接用测力计提升物体B,由原来的省力杠杆(费距离)变为等臂杠杆(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当物体被提升高度不变时,杠杆此时被提升的高度最小,杠杆自重不变,所以克服杠杆自重所做的额外功最小,机械效率最大,因而物体从A
41、移向B处过程中机械效率是逐渐增大的,从而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为“变大”。,3、这一题的常见错解及其应对方法,有些同学是根据第(1)空中的机械效率表达式=Gh1/Fh2100%来分析的,多数同学都能分析当物体由A移向C时h1不变,h2减小,因而由=Gh1/Fh2100%得出机械效率变大的结论。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却是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而侥幸得分的,这些同学未考虑拉力大小的变化;有的同学就没那么幸运了,只考虑了拉力F的变化,即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当动力臂、阻力不变时,阻力臂增大,动力增大,而认为机械效率减小,这两类同学都是考虑问题不周全,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不严密;还有一类同学既分析得出拉
42、力F增大,也分析出h2减小,只因为数学基本功较弱,而错误地认为F与h2的乘积不变,而回答“机械效率不变”,实际上F增大,h2减小,它们的乘积如何变化是无法判断的,此路显然走不通,因而应换条思路去思考问题。实际上上述的问题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可通过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弄明白其中易错的原因,同时学会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喻在电学题中常出现类似问题,如图,测定未知电阻的阻值实验中,向左移动滑使变阻器阻值减小时,电路中的电流就增大,那么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如何改变呢?有的同学利用欧姆定律变形公式U=IR来分析,发现电流增大,电阻减小,乘积就无法判断了。因而必须换一条思路
43、思考,未知电阻中的电流变大,由U=IR可知它两端电压增大。再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U=U1+U2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减小。,4、物理教学中若恰当地引入极限思想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极限思想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可以接触到,适当引导学生去运用并不困难,多数同学容易理解并掌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更深一层,特别是对某些填空和选择题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快速而且正确率高。比喻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斜面倾角关系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倾角逐渐增大到90时,相当于直接用手竖直向上提物体,机械效率能达到100%,因而方便理解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随角的增大,机械效率增大。,这种极限思想与初中物理课
44、本上的两个理想实验:“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和“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物质不受力作用时如何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极限思想在光学中也可广泛运用,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分析成实像、虚像,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都可用到极限思想。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光从光密物质斜射入光疏物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随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因而折射角先到达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折射角超过90,即不再发生折射,所有光线都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从而发生全反射。这样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全反射,同时也明白了全反射的发生条件。此处极限思想的运用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讲
45、三不讲”,“三讲”即核心知识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难点必讲。,核心知识必讲:核心知识即学科的主干知识,也是考纲中规定的“理解”、“掌握”这一层次的知识。思路方法必讲:想避免题海战术,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知识归类、问题归类、方法归类,举一反三,反三归一,力求讲一题,会一法,练一题,会一类,触类旁通。疑点内容必讲:对学生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一错再错的问题,要通过教师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选择有效的方法,强攻突破、强行突破,真正给学生讲透讲会。,“三不讲”即偏、繁、怪、旧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会的内容不讲。,二轮复习还要做到四重视:,(1)重视实验题由于物理实验题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较
46、大,占22%,且是考生拉开分数距离的部分,因此,教师后期复习要将课本中经典实验,课标和考纲中规定的实验按中考中出现的各种考题形式,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实验题复习重点应放在光学四个、力学四个、电学三个等十一个重要实验中。,(2)重视推导题中考第四大题由07年前的计算和问答,改为之后的计算和推导。07到10年的推导题也由原来的公式推导变为理论的推证,更注重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11年至今,理论推证上升为数形结合、数理结合的逻辑推理,强调了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教师要结合考题的趋势,进行相关专题训练,以提高此类题的得分率。,
47、(3)重视热点题要善于捕捉我们身边的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并转化为物理问题,例如:秦皇岛火灾涉及人工降雨;云南、日本地震;地球的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气候与热污染;石油危机和能源科学;核电站核废料处理;神州飞船;潜水艇;高铁通车;王亚平的太空授课;马航失联;秦淮河的水污染和治理;城区用电分时计费;天然气的使用成本问题都可以作为考题的来源和背景,加强知识的应用和迁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重视规范解题复习时要纠正学生不规范解题、不按要求作图、不用物理学科语言严谨、准确地答题等不足,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看题清楚、审题认
48、真、卷面工整、书写规范、条理清晰、措辞严谨、计算准确。,比如;2014年中考题第6题和第10题是今年中考填空题失分率最高的两题6.攀岩是一项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惊险运动。一位攀岩者体重为520N,背着生为8kg的背包,用时40min登上高为9m的峭壁。在此过程中攀岩者对背包做功_J,他做功的平均功率是_W。(g取10N/kg),10.一均匀的长方体浸没在液体中,如图所示。已知它的底面积为S。上表面所处深度为h1,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为h2,则长方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表达式为_、浮力表达式为_。(液体的密度为和g为已知量),失分的原因主要是读题、审题不清,下笔太随意,第6题第2空问的是他做功的功率
49、,而特别多同学回答的都是攀岩者对背包做功的功率;第10题的第一空很多同学填的都是长方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表达式。为了减少学生的这类非智力因素而丢分二轮复习要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技能强化训练,尽可创造考试情境,(安排理化合卷)并及时收集模拟训练中暴露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通过考试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通过考试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捕捉信息、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等综合解题能力;通过考试强化训练,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培养学生解答理化合卷的能力,锻炼学生应考的心理素质;通过考试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达到会做的题坚决不失分的最高 境界。如果每一位物理老师真正做到认真研读课标和考纲,细心分析中考试卷,利用好教材搞好常规教学并用心安排后期复习,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切实做到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一定会收到较为理想的复习效果,使学生在中考取得令人满意的物理成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