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66197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摩推拿学ppt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按摩推拿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 于海阔,按摩推拿学基础,推拿又称按摩,是以医生的手、肘、足或器械,主动或被动地使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通过“推而行气血,摩而顺其气,拿而舒其筋,按而调其经,点而理其络,揉而活其血”等产生的治疗作用,改变人体特定部位的经气循行或全身的生理病理,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临床疗法。,概 念,按摩推拿发展简史,秦代之前黄帝内经记载其发源地、适应症、作用机制等等汉代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我国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明代小儿按摩经现存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清代以后长足的进步,中医伤科各流派均发展了各自的专长,百家争鸣,分类,正骨按摩推拿流派经穴按摩推拿流派点穴按

2、摩推拿流派一指禅按摩推拿派棍法按摩推拿流派内功按摩推拿流派儿科按摩推拿流派,按摩推拿治疗作用原理,基本原理: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改善系统内能;调节信息治疗伤筋作用原理: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及滑利关节,适应症,头痛;失眠;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腕管综合征;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内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背部肌肉筋膜炎;多种原因导致的腰痛;腘窝韧带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跟痛症;肌性斜颈;桡骨头半脱位;疳积;遗尿等,禁忌症,在以下情况下时应慎用或禁用按摩推拿治疗:皮肤破损者,如湿疹、疮疡、烧烫伤、开放性疮口等有出血性倾向的患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血小板减少等有传染

3、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有严重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危重病骨折、脊髓损伤和各种骨病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较重者妊娠和月经期妇女的腹部、腰部、合谷穴等部位慎用醉酒者及精神病患者等与医生不合作者,按摩推拿手法,手法要求(十二字诀),持久:手法连续作用一段时间,保持力度和动作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一般推拿手法停留约2-3秒左右。有力:推拿须具备一定的力度,但这种力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推拿手法及客人的体质、部位等不同而变化。力度:体重力无限-应多用 体内力有限-应少用均匀:推拿手法必须均匀而有节奏,平稳而有弹性,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移动的幅度不能时疏时密。柔和:推拿手法须轻而不浮,重而

4、不滞,灵活而温柔,和缓不急不躁,切不可生硬粗暴,更不能损伤肌肤和其它组织。深透、渗透:持续有力的手法,力达肌肉深层,出现酸、沉、胀、麻、痛、放散等得气感。推拿治病,手法是关键。古人云:“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之为手法也。”,手法操作时用力的基本原则,近端带动远端刚柔相济整体用力,操作时患者体位,仰卧位:面部向上仰卧,可作头面部、胸腹部及四肢的按摩推拿手法俯卧位:面部向下俯卧,可作头部、腰背部及下肢的按摩推拿手法侧卧位:面部向左或向右,可作身体两侧部位、背部上侧及筋骨按摩推拿手法坐位:可作头面部、肩背部、颈部及上肢按摩推拿手法站立位:可作腰部背法等

5、按摩推拿手法,手法的分类,根据手法的作用分为:放松类手法: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化瘀、消除肿胀等作用温通类手法:温通经络等作用助动类手法:疏通狭窄、分解粘连、滑利关节作用整复类手法:整复错位作用,放松类手法,一指禅推法功用及适用症:头、面、胸、腹。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腹痛、腹泻、便秘。要点:沉肩、垂肘、悬腕。指骨为力距以腕关节带动前臂作左右摆动,手握空拳,拇指盖住拳眼。着力点处要实,其余部分要虚。缠法:速度超过200次/分。,放松类手法,滚法功用及适应症: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身体的任何部位,尤其肌肉丰厚处多用之。要点:手握空掌。四、五指关节背则作为着力点,放松

6、类手法,揉法功用及适应症:解除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缓解伤处疼痛;掌揉法主要用于腰背及腹部、前臂揉法及肘揉法用于腰骶部要点:力达肌肉层次、吸附、手法环旋幅度要适中,放松类手法,拿法功用及适应症:缓解肌肉痉挛、抬高肌肉兴奋性;用于颈部、肩部、下肢小腿部,保健常用手法要点:前臂放松、手掌空虚,动作连贯性;循序渐进,不可突然与力,放松类手法,拨法功用及适应症:缓解肌肉痉挛,广泛用于伤科疾病要点:先按后拨;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不动;作用要到达肌肉层或者神经干,放松类手法,搓法功用及适应症:使皮肤、肌肉放松,血液畅通、消除肌肉酸胀、疲劳,提高皮温和肌肉的工作能力;一般为结束手法要点:足够压力,相向用

7、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肌肉或肢体,必须双手进行;往返要均匀;频率较快,150-200次/分钟,放松类手法,叩法功用及适应症:具有解痉止痛、调和气血作用;重手法治软组织损伤、腰突、劳损,轻手法可用治偏瘫、截瘫、肢瘫等的肌肉萎缩要点:空手心,着力点要实,部位不同手法轻重不同,点到即止,温通类手法,摩法功用及适应症:宽胸理气、消积导滞、通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保健常用手法要点:以四指指腹及掌根分别或同时作着力点,按压在患者的皮肤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小臂作有节律的圆周运动。,温通类手法,擦法功用及适应症: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行气消肿。多用于腰、背、四肢、脊柱僵痛、月经不调、阳萎、遗精、遗尿。要点:

8、以指腹、掌根、大小鱼际等部位作着力点,按压在肌肉、经络或腧穴上,在保持压力适中,不伤皮肤而产生热;往返必须在一条线上;距离必须始终一致,不可长短不一;使用介质,温通类手法,推法功用及适应症:通经活络,舒筋理结。适应症最广且广泛用于保健要点:着力部位紧贴皮肤,压力适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顺应经络走行方向,温通类手法,点法功用及适应症:通经活络、调理气机的作用;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等要点:作用层次要深,力度要适中,手指避免过伸或者过屈,注意保护自己的手指,温通类手法,捏法功用及适应症:调节脏腑,尤其是胃肠消导功能,多用于儿科。要点:松紧适宜;直线走行不可歪斜;“捏三提一”;督脉及足太阳膀胱

9、经;,温通类手法,抹法功用及适应症:镇静安神、解痉止痛、醒脑明目。颜面部。用于治头痛、失眠。要点:以指腹、掌根等部位作着力点,在患者颜面部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推之轻也谓之抹”。实中有虚,轻柔和缓。单方向用力。,温通类手法,扫散法功用及适应症:醒脑明目、驱除疲劳。头皮毛发区。治头晕、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多梦。要点:往返双方向均用力,逆毛发走行方向为佳。,助动类手法,摇法功用及适应症:滑利关节;广泛用于颈部、肩部、腰部、膝部、腕部及踝关节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要点:速度宜慢不宜快,摇肩部幅度要以患者可承受的最大活动度为限,不宜过大;摇颈部眩晕患者慎用;,助动类手法,背法功用及适应症:加大腰部的后伸

10、角度,用于治疗急性损伤导致的腰部后伸受限常有立竿见影的疗效要点:医者的臀部要紧贴患者腰部;伸膝挺臀要迅速,整复类手法,按法功用及适应症:腰、背、臀部多用之。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及骶髂关节韧带拉伤疗效显著要点:着力点要实,逐渐用力达到酸胀后停止加力;坚持数秒至一分钟逐渐放松“按而留之”;不能左右移动及漩动,垂直于体表,不可暴力,也不可突然撤力,整复类手法,扳法功用及适应症:滑利关节、复位止痛。脊柱上如颈、腰部。要点:牵、摇基础上进行。被扳动关节周围肌肉放松,不可突然用力,慢慢加力,再微力突然短暂用力即可。不准超过正常范围,不准盲目追求响动。,整复类手法,拔伸法功用及适应症:滑利关节、舒筋解除粘连。

11、脊柱及四肢。如:颈、腰、骨关节病。要点:固定近端,握住远端。两侧相对同时均匀用力,保持片刻再慢慢放松,不可忽然用力又突然松手。,经穴的基本知识,一、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脉组成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奇经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12、。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督脉“总督诸阳”,任脉为“诸阴之海”等。(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予补充。(3)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2.络脉的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二、腧穴的分类、作用及定位法,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相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在历代文献中,腧穴有“节”“会”“骨孔”“气穴”“穴位”等不同名称。(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三)经穴定位法 经穴定位的方法分四种,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四者在应用时互相结合,以体表解剖标志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离分寸,并用手指来比量,从而确定经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