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建构研究.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建构研究一、问题提出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在对待课程内容方面,教师正在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从 “传授”到“组织”、“引导”和“合作” 等动词可以看出,教师的行为正从传统走向多元。如何对多元化的教师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为检查评估教师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标准?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主体,对教师行为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行为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不同行为表现,可以将教师行为划分为五类,具体如图1所示:教育问题研究实施教育主体研究教育主体行为研究教师
2、技术行为教师教学行为教师课程行为教师管理行为教师组织行为教师行为研 究图1 教师行为研究主题划分其中,教师组织行为,指的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为依托,包括教师在组织中对自我的定位,组织中的人际交往等的行为倾向;教师管理行为,指的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对与之相关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教学服务的各种活动;教师课程行为,指的是教师通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和丰富经验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教师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技巧,具体包括教师课前准备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后反思行为;教师技术行为是指教师实施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开发和互动
3、平台学习的行为。本文旨在研究教师以课程为依据进行教学的一种行为教师课程行为。(一) 研究背景1. 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促使教师转变课程行为自1999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些有关课程管理的政策,这类政策及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表1 历年颁布的与课程管理相关的政策及其主要内容时 间部 门政策项目主要内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并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还有,后面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年4月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相关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在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5、也拥有课程管理的相应权力。学校内部的课程权力分配相应的,也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教师作为学校中具有课程管理能力的成员,势必享有课程管理的权力并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与此同时,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建设者与调适者,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与解决者,其在班级层面所进行的课程管理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效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框架里,具体实施课程,接受和开发各方资源,为学生发展和课程品质的提升做出努力。” 赵永勒.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5.因此,对教师课程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开始变的重要起来。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规范教师课程行为为全
6、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在本世纪初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专业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钟启泉.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J.河南教育,2003(10).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感到“盲从”,教师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普遍缺乏新课程下的专业自信和能力”。 魏青云.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现状、成因与疏解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若将教师专业发展理解成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
7、能力的过程,那么规范的教师课程管理行为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由此可知,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规范的教师课程管理行为为其服务。(二)研究价值1. 理论价值(1)教师课程行为研究是对泛化研究教师行为的深化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关注教师行为研究,时至今日已是成果丰硕,其中,对教师行为进行分类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德勒和米茨尔(Medley & Mitzel)在1962年首次建议使用三维分类的方式将教师行为划分为教师行为有效的情境、教师行为影响下的学生和教师使用哪些行为最有效三个维度,并认为最有效的教师行为应该是在这三个维度得分均较高的行为,考虑教师行为的时候应该考虑情境、学生以
8、及教师自身。其后,雷恩斯(Ryans)等人也对教师行为的维度划分进行了研究。在我国,虽有对教师行为不同层面的研究,但总体相对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我们认为,教师行为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不同行为表现,将教师行为划分成五大类,即教师组织行为、教师管理行为、教师课程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师技术行为。教师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主体,而课程是教师成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课程行为研究是教师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建构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为教师评价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历来对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的探讨可谓是见仁见智,在新课改
9、的指引下,教师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方面,还要评价教师的公民基本素质、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团队精神等方面。 滕万峰.对构建教师评价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 (3).在现代教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现代教育观念的维度,突出了时代性和发展性,如改革创新意识、规划与设计能力、教研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宋中英.关于教师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3 (4).此外,对教师评价的标准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课程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必要路径和抓手,理应成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单就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没有引起研究者的直接关注,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对可量化的教师课程行为
10、进行评价。本研究试图建构中小学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以便确保教师课程行为的有效性,为教师课程行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教师评价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依据。2. 实践价值(1)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教师政策提供依据特别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培训政策、教师绩效考核政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为了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势必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约教育的最重要主体教师,例如:教师课程行为可以纠正在职教师的课程行为,规范准入教师课程行为等。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建构法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观察、德尔菲法、指标分配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加以科学的分析,考察目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行为方面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在
11、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制定全面细微的指标体系,促进教师行为走向规范与科学。(2)为学校协调落实三级课程提供科学指导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这样的课程管理模式现已很难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方、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如何贯彻落实好三级课程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由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涵和目的不尽相同,因此,在学校课程
12、中三级课程在不同阶段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如图2所示: 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国家课程小学阶段大学阶段中学阶段图2 学校课程中三级课程比例示意图有图2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到高中阶段再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虽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中小学校课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但协调落实好三级课程依然十分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建构中小学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搭建教师对待三级课程的行为框架,从而为落实好三级课程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3)为教师规范自身课程行为提供准则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打破,进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确立,
13、与此同时,教师对待课程的行为势必也相应的由原来教条的对待单一课程向能动的协调三级课程转变。国家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至实际实践课程的教师手里,教师自主性增强意味着约束力降低,在保证教师有充分自主管理三级课程权力的同时,能够很好的拿捏把握好三级课程脉搏,教师的课程行为应该受到一定的规范。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是五大教师行为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建立科学的教师课程行为指标体系可以为教师规范自身的课程行为提供践行准则。(三)问题限定1. 中小学教师教师的范围很广泛,既有纵向的限定,又有横向区别。纵向延伸意义上的教师是指不同教育组织机构层次上的教师,包括学前教育教师、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和大学教师,
14、此外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机构学者、特殊学校的教师以及专门培养特长的教师等。横向扩展意义上的教师指的是同一教育组织机构层面上的教师,包括专任教师,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负责行政工作的教师等。本文研究的教师特指教育系统内普通公立学校的中小学专任教师,即普通公立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年段的专任教师。在地域差异方面,中小学教师既包括市县教师,也包括乡镇教师;既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经济水平一般地区的教师,也包括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在学校级别方面,既包括示范学校的教师,也包括普通学校的教师。2. 教师课程行为这个概念界定得还是有些问题,没有把内涵揭示出来中小学教师对课程存在诸多误解,具体表现:一是误把
15、课、学科当作课程;二是把课程看作是教科书,视课程为一种结果;三是把教学内容的总和当成是课程。这样便导致了把动态的课程看成是静止的、把开放的课程看成是封闭的、把立体的课程看成是平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可以限定为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 傅建明. 教育原理与教育技术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P153-154。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自小学经初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分别主要采取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和分科课程的课程设置方式。在课程管理方面,确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分级管理的制度。鉴于此,教师课程行为可以限定为教
16、师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不同分配比重,结合自身所处教育阶段,按照课程设置的相应指导要求,并以课程为依托所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国家课程的执行行为、对地方课程的参与行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行为和对三级课程的统合行为,以及围绕这四个维度的行为所展开的其他课程行为。二、文献综述(一)数据库的选取要分析教师课程行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内容,就必须利用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本文根据文献法检索路径中的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手工检索,对中国期刊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和ERIC(全称the Education Resource Info
17、rmation Center)进行计算机检索。只有对来源于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才具有典型性。(二)文献趋势分析1国内相关文献趋势分析首先,以 “教师课程行为”为检索词,检索字段采用主题词,检索范围采用词邻近,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的中文及特藏数据库进行检索,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换之以“课程行为”为检索词,按照上述同样的检索条件再次进行检索,检索到一篇傅道春著的关于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文献 博道春, 艾合买提依明阿吉译.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书中作者以新课程环境为背景,对教师的价值取向予以新的定位,对师生关系有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认识
18、,并在教师行为层面上对教师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行比较细致的阐述。由于对“教师课程行为”和“课程行为”作为检索词对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仅有一篇文献,因此,可以把教师课程行为进一步细化为:课程管理、课程经营、课程领导、课程参与和课程开发五种行为,再把细化了的五种教师课程行为作为检索词重新检索。从研究教师课程行为类型方面来看,通过分别以“课程管理”、“课程经营”、“课程领导”、“课程参与”和“课程开发”为检索词,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再次进行手工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挑出与研究主题比较接近的文献,结果如图3所示:图3 五种不同类型课程行为专著数图示由图3可知,研究五种教师课程行为的专著共128部
19、,其中,有关教师课程开发的著作92部,占著作总数的71.9%,课程领导的著作占总数的15.6%,课程管理的著作占总数的8.6%,而有关于教师的课程参与和课程经营的著作仅占总数的3.9%。由此可以说明,学者关注教师行为的研究焦点是课程开发行为,教师课程领导行为次之,教师课程管理行为又次之,对教师的课程参与行为和课程经营行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再从研究教师课程行为10年来的成果方面看,通过对五种教师课程行为历年著作数量的统计汇总,得出10年来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研究的著作数量变化趋势图,如图4所示:注:以2001年新课改为界,2000年数据为之前历年五类课程行为专著数总和。图4 10年来有关教师课程行为
20、研究专著变化趋势图示从图4历年著作总体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自20012004年,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研究的专著数从无到有再到2004年达到历年最高峰,自20052010年,除2006年在此次出现小高峰之后,到2008年研究成果从每年大致持平,随后两年呈递减之势。说明研究者对教师课程行为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其中,2000年的4部著作 四部著作是:顾明远, 申杲华. 学校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运作全书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5, 1997(重印); 高新建. 课程管理M. 台北: 师大书苑公司, 2000; 崔允漷.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朱爱忠, 卢明
21、兴. 校本课程开发:行动与思考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代表的是2000年及其之前历年有关五类课程行为著作数的总数要把这种波折的原因说明一下。图5 三类研究热点课程行为历年专著趋势图示图5呈现的是教师课程行为研究中学者关注度相对较高的三类课程行为历年著作数及其变化情况,2000年的著作数是包括2000年在内的之前历年著作总数。自2001年开始,有关课程管理的著作除2004年外,其他各年份成果显微,有关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与之大同小异,而有关课程开发的研究,自20012008年,研究成果总体上呈逐年增长之势,且2006年达到高峰,近两年研究成果相对减少,这是因为新课改实施主要是在200
22、02005年间,从200年开始教育政策的重点转向了区域教育均衡和农村教育问题。因而,在整体态势上会是一个起伏的形态。其次,以主题“中小学&教师”与篇名“课程管理”、“课程经营”、“课程领导”、“课程参与”和“课程开发”分别组合,对中国期刊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史哲”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两个类目”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不同类型课程行为期刊论文篇数类型篇数课程管理课程经营课程领导课程参与课程开发全部期刊140360146核心期刊807030由表3可知,有关中小学教师课程行为的研究主要涉及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三个方面,共有学术论文196篇,其中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5篇,占全
23、部期刊的23%。有关教师课程开发行为的研究占全部期刊学术论文的74.5%,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占其总数的66.7%。说明研究者关注较多的还是课程开发的相关方面,有关教师在课程领导和课程管理方面的行为研究相对较少,而在教师课程经营和课程参与方面行为的研究还是空白。在此,依然以2001年为界,把研究成果分为2001年以前和20012010年两阶段。最早研究课程管理的赖先朴于1989年在关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课程管理”报告中涉及教师的课程行为,如作为中央政府的课程管理机构之一的学校课程研制委员会(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的基本职能是进行基础课程
24、的研究,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报告在课程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就课程改革问题向教育和科学部提出咨询、建议等。此外,地方教育当局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也有涉及教师对课程的管理行为。 赖先朴.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课程管理J. 课程.教材.教法,1989,(12).此后直至1999年,孟玮雯基于当时学校课程包括学科与课外活动两部分构成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背景下,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选择各种相关活动,课程中所包含的选修课要根据学生自己需要和选学的学科而设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孟玮雯.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25、J. 职教论坛,1999,(4).2001年以后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图6 十年里关于教师课程行为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变化趋势由图6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研究论文历年变化趋势可知,从全部学术期刊论文数量看,由2001年的5篇到2004年的28篇,可谓是硕果丰硕,此后每年大致均24篇左右少许波动。从核心学术期刊论文数量看,十年里除了2004与2005两年,研究者对教师课程行为研究相对较多外,其他每年成果比较少。说明教师课程行为研究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还不是焦点。在全部学术期刊论文中,有关教师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的研究,每年的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图7 三类教
26、师课程行为研究学术期刊论文篇数及其变化趋势这么多图表,要增加目录和图表目录了由图7可知,有关三类教师课程行为研究总体变化趋势是从少,甚至是从无到有,而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相对于关于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研究,有关课程开发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仅论文数量相对较多,而且还能够引起研究者的持续关注,而有关课程管理的研究在2005年前后受关注比其它年份多,相对于有关课程开发的研究,对于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近五年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中,有关教师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的研究,每年的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图8 三类教师课程行为研究核心学术期刊论文篇
27、数及其变化趋势由图8 可见,不同年份研究者对三类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同,波动比较大。但在总体上,相对于关于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研究,对课程开发的研究还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在同一年份里,对三类课程行为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除2005年和2008年相对一致外,其它年份各有偏重。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近四年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对课程管理的研究成果为零,关注课程领导的研究成果显微,对课程开发的研究热潮似乎正在复苏。再以篇名为“教师&国家课程”、“教师&地方课程”和“教师&校本课程”进行组合,分别对中国期刊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史哲”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两个类目”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如表9所示:图9 三级课
28、程与教师行为研究有关研究的文献数条形图从图9可以得出,三级课程与教师行为有关研究全部期刊论文237篇,核心期刊论文40篇,占总数的16.9%。在全部期刊237篇论文中,对教师和校本课程相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为226篇,即便是核心期刊论文的40篇中,这一研究也占到36篇。说明在将教师分别与三级课程的研究中,焦点是把教师与校本课程相联系进行研究。从历年的期刊论文变化情况看研究者对这类研究的关注情况:第一、对教师和国家课程相联系的研究,最早是在2000年提出将国家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观念相联系进行研究,认为国家课程改革的落实实行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案 促进我省教师教育观
29、念转变全省新教学大纲、教材培训活动综述J. 甘肃教育,2000,(12).此外,在2006年之后,研究内容还涉及国家课程实施与教师对课程执行力、国家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可为性研究等问题。第二、对教师和地方课程相联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在2006年之后才有研究者关注,内容涉及地方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提升、地方课程实施与教师教学适应性和开发地方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此外还对开发特色性地方课程与教师培训相联系进行研究。第三、对教师和校本课程相联系进行研究的,历年的文献趋势变化如图10所示:图10 历年对教师和校本课程相联系的学术论文变化趋势图从图10可以看出,自2
30、0012010年十年间,就全部期刊论文历年变化趋势来看,对教师和校本课程相联系进行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从核心期刊论文变化趋势来看,历年维持在相对平稳的水平,说明这类问题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最后,以主题“中小学&教师”与篇名“课程管理”、“课程经营”、“课程领导”、“课程参与”和“课程开发”分别组合,对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中“文史哲”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两个类目”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如表4所示:表4 不同类型课程行为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篇数类型博/硕课程管理课程经营课程领导课程参与课程开发博士学位论文10202硕士学位论文205054从表4可以看出,以学位论文形式研究课程行为博硕士研究生一致的都
31、关注“课程管理”、“课程领导”和“课程开发”,而忽视对“课程经营”和“课程参与”的研究。硕士研究生对课程行为的关注度比博士研究生的要高,从学位论文的篇数上来看,66篇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就有61篇,占总数的92.4%,博士学位论文仅5篇。从学位论文在三类课程行为中的分散情况来看,博士学位论文分散相对均匀,与此相比,61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54篇是研究课程开发相关的内容。最早研究内容涉及教师课程行为的优秀博士论文是在2004年,杨中枢在其题名为“学校课程管理研究”博士论文中提到把“提升教师的主业自主权,发挥其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我中国中小学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 杨中枢
32、. 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此外,董翠香和马正学两位博士生也在其学位论文中肯定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马正学.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董翠香.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4.此后直到2007年,陈明宏博士在其题为“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提及校长在对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课程领导行为进行慎思和剖析。 陈明宏. 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王利于同年在其题为“学校课程领导研究”
33、博士论文中论及学校应注重发展教师的课程领导,增强教师课程领导的知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提供机会和条件,重视教师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王利. 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研究内容涉及教师课程行为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历年研究情况如图11所示:图11 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研究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变化趋势图由图11可知,最早研究内容涉及教师课程行为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2002年,此后直至2006年,硕士研究生对此研究的关注度逐年增高,近四年来,经过2007年的低谷期后,至2008年在数量上又加倍增加,接下来又走向回落。从表3中硕士学位论在三
34、类课程行为的分配得知,课程开发相关研究占主要部分,结合图8的变化趋势,说明硕士研究生对这方面的研究经过短暂的热潮之后又回归平稳,乃至走向冷漠。2国外有关文献趋势分析通过以“教师课程行为(teachers curriculum behavior)”为主题词,对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进行检索,结果检索到18部著作,2篇报道和4篇期刊论文。在刊载时间上跨度比较大,且研究缺乏连贯性,具体刊载年份及其相应篇目数如表5所示:表5 ERIC中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研究的文献情况年份19671971197219731974197719801981198219911998篇数17331212211从表5可以看出
35、,有关教师课程行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19711974年这一时间段,而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仅有7部(篇)文献。纵观24部(篇)文献,内容涉及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和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中教师的一些行为开题时文献趋势分析这样可以,但论文时有些冗余部分可以删除。(三)文献内容分类综述这部分是文献综述的重点,特别是那些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对本研究启示比较大的研究,要重点阐述1国内文献研究分类综述首先,对教师课程管理行为研究课程管理是指在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等运作过程中,采取措施,达成理想的课程目标的过程。 方丙丽. 课程管理: 涵义
36、、缘起与意义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相应的,教师课程管理行为则是在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等运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周海银在分析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的内在机制时论及学校课程管理包括四个层面,即对课程愿景的形成、转化与实施的管理、对课程规划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对课程评价的管理。 周海银. 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我们知道,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校长和教师,虽然周海银没有具体论述教师对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中四个层面的管理行为,但可以推测出,教师在学校课程愿景的形成、转化与实施,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起着关键性
37、作用。这说明对课程实施实践操作环节的管理背后意味着管理主体的对课程的不同管理行为,有些研究者偏重于对课程实施具体操作环节的管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6所示:表6 涉及教师课程管理行为相关研究列表还有教师评价及微观层面指标体系的,对本研究启示较大的也要在此或者后面进行综述著 者题 名出 版 社出版日期主要内容郑杰课程管理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以具体学校某一时期内制度变迁为轨迹,论述课程计划与各科课程标准的确定等内容。吴刚平学校课程管理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从学校管理实务的角度,对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
38、问题进行了研究。何芳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从现代教育手段、教师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对于初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进行讨论并给出案例。顾明远申杲华学校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运作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计划拟定,教学大纲编制,教材和参考书编写等内容。针对学校具体特色课程的管理,如王树元在探讨中小学研究性课程的管理时,论述教师应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9、力。为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使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作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兼指导者的教师,需有研究性课程意识,并在此认识的指导下,转变自身的行为。 王树元. 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与指导方法探究J. 天津教育,2004,(9).当学校课程管理模式从科层模式向专业模式转化,课程管理结构走向扁平化,教师之间的人交流更加频繁,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更加充分发挥,同时,教师得到具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专业自主权等优势。 杨中枢,郑学燕. 论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模式与专业模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0、(6).为了适应课程管理向专业模式成功转向,意味着教师也必须顺应这种取向,相应的改变自身的课程行为。学校不同人员对课程的管理行为,彭虹斌以新课程为背景探讨校长对课程的管理,他认为校长课程管理的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职能涵盖学校课程研制、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和文化再生等多个方面,校长课程管理的角色表现在课程目标的达成、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彭虹斌.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课程管理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1).这样的职责和角色表现,体现的是相应的课程行为的变化。金台政以教师继续教育的视角看待教师课程管理,他把课程管理看作教师继续教育基本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41、。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体现在系统设计课程规划、规范培训主题、强调课程开发环节以及建立网上选课制度 金台政. 论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管理J. 中国成人教育,2005,(2).四方面,而这些方面均与教师所采取的课程管理行为息息相关。地方课程最终是要罗根于学校这块土地,为响应地方课程管理顺利实施的需要,必须对身在执行课程一线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这就要求教师应有照新课程的课程观念,转变并重新建立起新的课程管理行为。新课程实施是全国范围内容的,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相对比较薄弱,没有能力或是有能力没有资源,都造成对课程管理研究比较缺乏的困境,因此,不仅要从政策上给农村学校予以支持,还应培训农村教
42、师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传统的对待课程的行为。其次,对教师课程领导行为的研究要分段吗,还是怎么处理?托马斯萨乔万尼(Thomas Sergiovanni)对课程领导的界定是“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知能,发展优质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观摩,促进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发展学校成为课程社群,达成卓越教育的目标”。 黄显华、朱嘉颖. 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 台北: 师大书苑,2002.涉及教师课程领导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及其主要内容如表7所示:表7 涉及教师课程领导研究文献相关情况列表著 者题 名出 版 社日期主要内容余进利课程领导研究上海:
43、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试图从结构、组织、人际、政治和教育五个视角讨论课程领导的重建,为课程领导者提供一套提升领导效能的指引。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从学校课程领导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理解学校课程领导在课程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当前的发展趋向,并在此基础上建桅杆了学校课程领导的策略体系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四有”模式。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分三部分内容即理论篇、实践篇和反思篇。收录文章包括探讨课程领导的内涵及其在学校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破解中层课程领导的困局、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从做中学:一个课程主任的反思等。课程领
44、导与有效教学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分理论与实务两篇,各篇均包括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内容有:课程改革与课程领导、有效教学来自于视域交融、教学档案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工具之问题探讨等。郭元祥罗泰平走向课程领导: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以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发为研究对象,以六所不同类型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在案例基础上的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课程领导:从理解到行动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以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为主线,紧密联系新课改,体现校长开放办学、教师积极参与和学生主动学习以实现合作型学习组织的
45、课程领导机制。对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内容涉及校长课程领导的定义、功能、角色、任务与策略及原则与措施等,其中角色与任务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台湾黄旭钧分析众多学者对领导者的角色的界定后,指出校长课程领导应扮演九种角色:趋势与新议题的感知者、课程任务与目标的制定者、课程事务的协调者、课程发展的管理者、成员进修的带动者、课程评价的实施者、课程改革的激励者、课程专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各种势力的整合者。他还在分析大量的课程领导文献后,归纳出十二项校长课程领导的重要任务:掌握与了解学校的环境、界定与感知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建立与设定学校的任务与愿景、连结学校、地方和国家的课程、管理与发展学校课程、规划与倡导教师
46、专业发展、评价与监控学生进步、塑造与变革学校课程专业文化、再造与重组学校组织结构、争取与支持资源、发展社区参与和公共关系、. 评价与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 黄旭钧. 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相当多样,而作为一位课程领导者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任务多与其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连,伴随着校长角色的转换,具体任务也不尽相同,具体课程领导行为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对教师课程领导的研究,绝大部分把教师仅作为教室层次的课程领导者,更多考虑的是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整体地考察教师课程领导的所为。教师作为课程的规划者、编制者和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领导能对课程、学
47、生和学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教师参与课程领导能优化课程本身;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领导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参与课程领导有利于在学校领导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合作的工作关系和养成合作的工作能力,可形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学校氛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 徐君. 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应有之举J. 课程教材教法, 2004,(12).教师课程领导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刘径言通过探究在校本教研中教师领导行为从被动转变到自觉,课程行为从模仿守成转变到生产创的产生原因,得出同行的知识互构、情感认同、校长的课程领导与教师的行为转变有关的结论。 刘径言, 吕立杰. 教师课程领导行为转变动因J. 当代教育科学,2010,(18).第三,对教师课程开发行为的研究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汪霞. 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J. 教育探索,2003,(5).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