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778466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摘要: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的管理内涵、应用环境和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绩效评价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 摘要: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的管理内涵、应用环境和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绩效评价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关键词:绩效评价 商业银行 评价体系 价值管理一、引言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的组织,绩效评价就是对其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商业银行绩

2、效评价具有多元性特点,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的目标、最终需要综合平衡。同时,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动态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根据被评价对象不同可分为:外部绩效评价和内部绩效评价。外部评价是商业银行外部(包括公众、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等)对商业银行整体绩效的综合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作为公众投资、外部监管的参考。内部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为了管理需要对银行内部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判断信息、有效引导内部经营管理主体的行为。从不同绩效评价主体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绩效标准和结果:(1)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更多地是关注商业银行价值

3、的最大化;(2)经营者,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支配性的作用,是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薪酬激励,他们对商业绩效评价标准与股东有差异;(3)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特有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存款人,银行一旦出现风险对他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存款人最关注是商业银行的安全性;(4)监管机构,是金融市场的秩序维护者、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者。他们对商业银行的评价虽然会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但更侧重于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和合规经营;(5)客户,是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对银行的服务、财富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

4、;(6)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存在的社会环境,主要关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外部性”。一般而言,股东、经营者会更多地关注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会关注商业银行的外部绩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导致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选好研究的角度在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相关度最高、也最有主观能动性影响商业银行业绩,因此应当以他们的视角为主,在此基础上平衡好各方利益。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提出建议。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概述(一)规模指标评价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初

5、期,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准入和存贷款利率的严格控制导致了银行之间缺乏充分的竞争,商业银行的规模往往决定了其所拥有的资源,因此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存贷款等规模指标的考核。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生产主导思想。常用的考核指标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发卡数量等,主要的评价方法多是采用绝对指标之间的对比。这种评价方法由于没有考虑成本、容易导致低效益的规模扩张。虽然这样的评价方法从管理思想上是过时的,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这一评价方法至今仍广泛采用,如银行之间为了追求年末在业绩公布上的“市场占比”指标,往往化大力气去争取没有任何价值的存款时点数规模。此外,

6、规模指标评价方法如能合理应用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评价中、快速推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战略业务,也可发挥积极作用。(二)财务指标评价方法随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自身利益和发展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逐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逐步从规模评价转向财务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竞争环境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思想。前期对财务指标的选择主要以当期的利润为核心的一系列指标为主,包括税收净利润、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成本利润率等,实际评价往往是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对比。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具有目标清晰、评价标准一致、具有可比性等优点,股东、经营管理者是这类评价方法的主要使

7、用者。但是由于财务指标本身没有考虑考虑银行资金所承担的风险和利润创造的一些驱动性因素,此类指标的评价容易导致经营管理者过度扩张或参与高风险业务等短期行为。(三)价值指标评价方法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产权进一步明晰,股东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力量、股东价值最大化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往往只反映了债权或资本的显性成本,而没有考虑机会成本,从而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忽略长期价值创造。因此,商业银行开始引入价值指标评价方法作为绩效评价的工具。这类评价方法体现的是价值创造的管理思想,能较好地推动商业银行

8、的价值创造,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财务指标为主,未能顾及与商业银行长期价值创造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常用的包括EVA方法和RAROC方法。(1)EVA方法。“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目前价值指标评价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评价方法是美国斯腾斯特咨询公司在1982年提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运营利润(Net Operation Profit After Tax,NOPAT)减去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当账面利润高于经济资本成本,企业才真正地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理论和实证都证明了EVA与基于现金流计算的企业价值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虽然EVA只

9、是一个单一的指标,但是EVA的管理思想是基于价值创造管理思想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以EVA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简称为4M):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和理念体系(Mindset)。商业银行引入EVA评价指标,不仅仅是要掌握指标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将“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环节。EVA评价方法本质上还是利润评价,所不同的是其考核评价的不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利润。EVA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指标明确、管理导向清晰,并且指标与价值最大化的相关性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EVA的计算涉及对

10、会计指标的调整(斯腾斯特公司在EVA应用中提出了对通用会计准则多达160多项的调整)、内部资金成本计算等具体问题,而这些调整和计算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可能有所差异,因此EVA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指标调整复杂,影响了评价的直观性和引导作用、且有可能造成管理者对指标的操纵。这些问题都是EVA在实际应用中需关注的。(2)RAROC方法。风险调整收益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银行等风险管理企业的绩效评价。这一方法由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90年底后期开始广泛应用。商业银行的

11、价值创造是基于对风险的承担,商业银行的成本包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两部分,其中风险成本指的是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三个层面: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EL)、异常损失(CatastropheLoss,CL)。RAROC评价方法将预期损失作为当期成本来调整当期收益,以调整后的收益作为项目投资或绩效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足以弥补预期损失时才能够真正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RAROC的管理思想是基于风险成本管理的价值创造,RAROC方法与EVA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将当期投资所带来的、可能在未来发生的成本纳入当期成

12、本,避免短期行为、鼓励长期价值创造。从RAROC和EVA指标的定义可推算出两种方法在价值判断上是一致的(某一项目的RAROC大于0则其EVA也大于0,反之亦然)。RAROC评价方法能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尤其是风险承担业务的业绩,能够促进管理者合理运用银行资本、限制过度投机。但与EVA类似,RAROC评价方法也存在一致性的问题,因此更多地应用于内部评价中。(四)过程评价方法商业银行既是金融企业、也是服务型企业,过程管理无论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还是风险控制都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各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流程再造、ISO9001评价等流程管理工具,在“好过程才有好结果”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思

13、想引导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开始引入过程评价方法。(1)基于“服务-价值链”评价方法。Heskett等在1994年提出“服务利润链”(Service-profitChain)的概念。认为,服务型企业的价值创造存在如下的逻辑,内部服务质量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和生产率;忠诚而高效的员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产生更高的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而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顾客忠诚度,最终带来企业价值增长。基于这种过程管理思想,位于价值创造关键环节的过程指标被纳入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中,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员工生产率等指标。这类指标的评价有个性化

14、和主观性的特点,因此更多地应用于内部绩效评价和改进。(2)效率评价方法。在经济学角度,商业银行可以视为一个生产厂商,其经营管理过程可以视同为一个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过程。效率评价方法就是将整个生产过程视为一个“黑匣子”,通过投入和产出与生产前沿函数的对比得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或同一商业银行不同时期的效率值,从而进行对比和评价。商业银行的效率结构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及X-效率。X-效率是除了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以外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可用于评价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水平等。效率评价法的适用范围远超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银行效率测度方法根据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

15、产函数中的参数分为非参数分析法和参数分析法。非参数分析法无需知道生产函数参数,因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广泛使用,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参数分析法包括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和厚前沿函数法(Thick Frontier Analysis,TFA)三种。采用效率分析法可以对商业银行整体、部门或关键流程的相对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能够对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并存的系统进行评价。但效率分析法对于不同的

16、投入产出指标会产生不同效率值,而这些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效率值所给出的对比结果对管理者而言不直观、不利于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因此,效率评价方法较多应用于学术研究中,实际绩效评价过程中也可作为发现存在问题的辅助手段。(五)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由于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往往将银行视同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系统,选取一系列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所体现的是系统化管理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思想。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全面地评价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绩效,但其难点在于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为此,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采用

17、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Process,AHP)、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FA)等方法,也有个别研究将这些指标选择方法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根据其最终评价指标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综合指标评价和多指标评价。单一综合指标评价是将指标体系中多个指标通过权重的转换为单一分数或评级进行对比,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绩效进行综合性评价;而多指标评价则是从不同的维度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的绩效改进提供方向。常见的商业银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有:(1)监管者的外部

18、评价体系。监管者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这类指标体系的代表之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采用的“CAMELS”评级法,这个指标体系分别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收益情况(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Sensitivity)等六个维度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评价。我国参考相关的标准也相应制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等评价标准,从监管的角度说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评价。这类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过度

19、强调安全性可能会影103图1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2)民间评级组织的外部评价体系。民间评级组织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作为公众对商业银行投资、存款的参考。这类评价更多是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多个方面,并最终形成一个评级(Rating)结果。国外有很多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等),他们的评价往往成为公众选择投资对象的重要参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甚至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和产品定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商业银行对于这类的评价应给予关注、但不应作为内部经营管理的依据。(3

20、)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基于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者视角的重要评价工具。BSC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指标。财务指标回应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客户指标回应客户服务的要求,内部经营管理指标回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学习与成长指标回应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要求,这四方面的指标相互驱动、共同支撑组织战略。这一评价方法主要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思想,BSC目前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广泛使用。BSC评价指标建立在对企业战略有效分解的基础上,尤其是充分关注到客户、流程、学习等前导性的非财务指标,有效平衡了当期业绩与

21、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BSC方法的缺点是指标设置复杂、难以量化,且由于指标之间可能非正相关、权重分配难以确定,评价的导向性不明确,因此BSC方法应用过程中应与EVA价值管理有机结合。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1)以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的价值创造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落实,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符合股东利益和改革方向,同时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其价值最大化必须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RAROC方法与EVA评价方法有效结合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2)通过实施有效的战略分解形成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BSC方法能实现有效的战略分解,但在

22、指标选择和分解的过程中,应当紧密围绕价值创造展开。包括在实证的基础上选取与EVA显著正相关的指标构造指标体系;结合价值链的思想梳理出指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和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对于一些非量化指标应采用量化方法转化为价值指标、有效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对于战略性和利益相关者指标,如果短期内无法确定其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可设置下限值作为限制性指标。(3)把握关键流程绩效保障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通过分析创造价值的核心流程、核心部门、核心产品,将价值指标通过内部定价体系分解到流程、部门和产品,并对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实施(1)要注重组织绩效文化的建设。商业银行应

23、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有效风险控制和优质客户服务为基础”的绩效文化,并通过宣传教育获取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文化的认同。只有绩效文化得以认同,绩效改进才能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使绩效评价真正发挥作用。(2)要注重完善绩效评价利益导向机制。商业银行实施绩效评价要对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所评价指标的内涵、改进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指标改进的利益导向机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出激励相容的绩效激励机制,确保绩效评价能对绩效改进产生积极的作用。(3)要注重强化绩效评价系统支撑。在绩效评价方法实施过程中,评价信息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是影响绩效评价作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EVA和R

24、AROC的计算、BSC的指标分解等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分析,需要数据仓库等信息系统支持;另一方面绩效评价要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必须使部门和员工要及时掌握评价结果,这需要信息的高效处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绩效评价的支撑系统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有关键性作用。绩效评价的信息支撑系统必须与业务服务、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快速而一致的数据交换。(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围绕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要充分关注到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流程管理等三个关键环节。结合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目标和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

25、示,以期对商业银行实施绩效评价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摘 要: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风险、收益和效率为绩效评价标准,从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环境与中国商业银行的行业平均绩效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市场份额对银行综合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综合绩效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管理层持股认股权、董事长是否为执行董事以及第一执行董事的薪酬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董事长是否为执行董事对银行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关键词:银行绩效,产业结

26、构,公司治理结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成功上市,中国商业银行历时多年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如何有效地评价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成为业界和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关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是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基于财务指标来构建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基于效率理论,以相对效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绩效的高低。前者主要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多方面来评价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其优点在于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银行的各项经营指标,其不足在于对指标的选择及其权重的设置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持。后者主要基于银行的投入和产出,运用

27、参数法或非参数法来估计商业银行的相对效率o,其优点在于通过计量模型来测量银行效率的高低,避免了人为权重设置的影响,但对具体计量模型、最佳生产前沿面的函数形式、投入和产出项目的选择在理论上仍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本文拟将财务指标评价和效率评价相结合,通过构建涵盖风险、收益和效率的绩效评价指标,并基于层级分析法来设置各项指标权重,用以衡量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并从产业结构、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环境三个方面来系统地分析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如何改善商业银行绩效提供依据。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述评;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

28、分结合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与检验分析;最后为本文的结论与不足。一、文献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多数研究者均以效率作为商业银行绩效的代理变量,且认为效率较财务指标能更好地体现银行的绩效水平(Kenneth et al.,2007)。少数学者以资产利润率(ROA)、每股收益(EPS)等财务指标作为商业银行绩效的代理变量,研究结果也存在众多差异。关于产业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Berger和Mester(1997)基于美国银行业的数据,分别以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为商业银行绩效的代理变量,通过实证检

29、验,发现市场力量与成本效率负相关,与利润效率正相关,说明较高的银行产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使得处于支配地位的银行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Maudo,等(1998)基于欧洲银行业数据,也同样得出了市场集中度与利润效率正相关,与成本效率负相关的结论。中国学者齐树天(2003),刘琛、宋蔚兰(2004),张健华(2003)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与市场垄断力量显著负相关,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反而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低效率;秦宛顺等(2001)以资产利润率(ROA)作为银行绩效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与银行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度很小,且不显著,与效率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截然不同。关于

30、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现有的文献主要从银行的组织形式、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特征和激励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Bonin等(2004)基于处于经济转型国家的银行数据发现,在转型国家私有化并不足以提高银行效率,国有银行效率并不显著比国内居民私有的银行效率低,但外国投资者所有的银行比其他银行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率,并且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尤其是国外战略投资者对提高银行效率具有额外的积极作用。Kenneth等(2007)基于利润效率和美国社区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管理者拥有股权能够减少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绩效,同时,当董事与社区银行具有重要的利益关系时,董事会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学者徐传谌等(20

31、07)和刘琛、宋蔚兰(2004)研究发现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从动态上来看,其差距在不断缩小。赵旭、凌亢(2001)发现合理的激励机制对银行效率有显著影响。张健华(2003)发现,根据不同的所有权结构,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最高,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效率最低;激励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有较大影响;内部管理水平不高是决定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吴栋、周建平(2007)研究发现国有法人股对银行效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国有股对银行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在58%-74%时,银行效率最高,而在10%-12%时,可能存在银行效率陷阱。孙月静(

32、2006)基于资产利润率(ROA)和净资产利润率(ROE)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股权越集中,经营绩效越差;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次数没有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独立董事对银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高管人员平均薪酬对银行绩效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宋增基等(2007)分别以资产利润率(ROA)和每股利润(EPS)作为绩效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中国的银行绩效有正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明显,独立董事任职年限、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开会次数与银行绩效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ROA影响不显著,但对EPS有显著影响。陈潘武等(2008)同样基于资产利润率(ROA)和每股利润(EPS)研究发现

33、,中国上市银行高管薪水对银行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高管持股对其影响均显著为负;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银行绩效越好。关于宏观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Berger和Mester(1997)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效率与地理扩展限制相关,但相关的方向不太一致,而监管机构的身份与效率指标之间只有微弱的关系。张健华(2003)研究发现地域限制也是影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原因之一;城市商业银行与所在城市的人口、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及工资总额等总量指标正相关,但与人均指标关系不大;银行效率与利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国有商业银行相关度最低,对利差反应较为迟钝。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产

34、业结构对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市场不尽相同,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不仅没有使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获得较好的绩效水平,反而降低了其经营效率;在治理结构上,激励制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并认为其对商业银行绩效存在显著影响,但在股权结构上,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中国学者主要分析了控股股东类型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多数研究均表明传统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更好的绩效水平;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现有文献主要从监管政策和经济总量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并表明地域限制和银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绩效密切相关。但在上述文献中,研究者均将效率或单一财务指标作为银行绩效的代理变量,而效率反映的只是银行投入与产

35、出的比率关系,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绩效水平,但不同的研究者对银行投入和产出的认识及模型选择存在众多差异,同时效率本身也无法反映银行投入和产出的结构及其隐藏的风险和孕育的发展潜力,无法全面反映银行的绩效水平,而单一财务指标仅能反映银行经营成果的某一方面,更不能作为银行的绩效水平的惟一代表。二、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一)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假说市场支配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决定银行绩效的是市场支配力(Market Power),即较高的银行产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使处于支配地位的银行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根据该理论,学者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假说,即“结构行为绩效”假说、相对市场

36、支配力假说和安逸生活假说。前者认为,市场集中度是市场支配力的最好衡量指标,因此,银行产业集中度与银行绩效指标之间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Berger,1995)。相对市场支配力(RMP)假说认为市场份额是市场支配力最好的衡量指标,市场份额和银行绩效指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安逸生活”假说(0L)认为,大银行倾向于通过提高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来获得市场支配力,这必定会减弱管理层对银行自身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控制,从而导致银行绩效水平的低下,因此,银行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将会有一种负相关的关系(Goldberg and Rai,1996)。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说1:银行业市场集中

37、度与银行业平均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说2:银行市场份额与该银行的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二)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及其研究假说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关于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学术界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制度安排的产权基础,包括股权集中度和控股股东类型两个重要内容。1932年Berls和Mans在其经典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中指出,在两权分离的治理结构中,股权集中度将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Demsetz等(1985)认为对于许多大公司而言,代理问题不在于股东与经理之间,而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在缺少外部监管和股东类型多

38、元化的前提下,控股股东具有牺牲其他股东利益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条件,结果将导致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更好。关于控股股东类型与公司绩效的研究相对缺乏。现有的研究假说主要包括外部控股股东比内部控股股东更能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Nickell et al.,1997)。不同类型的控股股东将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等,如国家控股可能会导致利益主体的缺失,从而不利于有效发挥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但控股股东用来维持与扩大他们对企业实际控制权方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追溯企业最终的实际控制人,这种追溯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现代企业中所有权、控制权及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刘芍佳等,2003)。关于董事会的

39、构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早期观点认为董事会应包括若干名内部董事,因为内部董事掌握公司的信息,可以减少董事会与CEO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好地监督和评价CEO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存在分歧,有研究认为内部董事更容易被CEO拉拢,从而失去监督作用,而外部董事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绩效。因此,现有研究多认为内外部董事相结合,才能在公司绩效不好时,更好地更换管理层(李常青,2004)。董事会的领导形态主要是指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积极主张“两职分离”的领导结构。然而,现代管家理论认为两职合一有助于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和决策的速度,

40、能够促进自由创新,进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激励机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两部分。关于股权激励,利益一致假说认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时,他们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因此能有效地减少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绩效(Jensen and Meckling,1976)。积极防御假说认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加时,他们将获得足够的控制权以摆脱市场监控,从而增加在职消费,同时为了确保职位安全,他们将破坏对股东有利的并购,从而必然导致公司绩效下降。关于薪酬激励,多数研究表明与公司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制度,能有效将管理层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统一,从而有利于发挥管理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公

41、司绩效。基于上述理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假说4:鉴于中国商业银行的最终控制人涉及外资股东、民营企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从最终控制人的利益角度出发,我们假设,外资股东或民营股东控股银行绩效优于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绩效优于中央政府控股的银行。假说5:董事会人数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假说6:执行董事人数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说7:董事长是否为执行董事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说8:管理层持股和薪酬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三)宏观经济环境与银行业绩效的研究假说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

42、于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金融需求。经济环境构成了银行运行的基础条件和背景。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业面临着较小的系统性风险和较大的业务拓展空间,反之亦然,而宏观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将直接体现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上。同时,由于中国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存贷款利差也成为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关于宏观经济环境与银行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9:宏观经济总量与银行业平均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说10:存贷款利差与银行业平均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三、研究设计(一)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选择1.模型设计。由于各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集中度对处于该市场中所有银行均是相同的,而市场占比与

43、治理结构因各家银行而异,因此,本文从行业平均绩效和各家银行绩效两个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前者以各年银行业的平均绩效评分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和宏观经济环境的代理变量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集中度对银行业绩效的影响。受中国银行业数据的限制,本文拟通过相关性分析来衡量各项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r)分别采用各家银行各年的综合绩效评分、风险评分、收益评分和效率评分来反映,而以各家银行的市场占比、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激励制度等4方面影响因素的代理变量作为解释变量(X),通过建立线性方程,采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及其显著程度。线性方

44、程如下: 其中,Y为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评分,x1、x2、x3为各项绩效影响因素的代理变量,表示随机误差项。2.变量指标选择。(1)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了全面地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本文从风险和收益两个方面来评价商业银行的结果绩效,以技术效率来评价商业银行的行为绩效,并构建三个层级的指标评价体系,逐级来评定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其中一级指标包括风险、收益和效率三项指标;二级指标属于中间指标;三级指标属于具体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评价指标逐级建立两两比较矩阵,通过计算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来设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建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45、(2)市场结构衡量指标。市场结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占比两项指标。其中,市场集中度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lndex,HHI,以下简称“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等。其中,赫希曼指数是将相关市场上所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平方后求和,既考虑了企业总数,又考虑了规模分布,成为较为理想的市场集中度测量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为第i家企业的规模。赫希曼指数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0说明市场集中度越低。而商业银行的规模衡量指标包括存款、贷款、营业收入等多项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类指标之

46、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而在实行存贷比控制的政策环境下,存款的市场份额更加决定了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因此,本文通过计算存款的赫希曼指数(存款HHI)来衡量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同理,我们选择存款的市场占比作为商业银行市场占比的衡量指标。(3)宏观经济环境衡量指标。根据政府公布的相关数据,反映宏观经济总量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了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额、外汇储备、税收收入、货币供给量等多项指标。由于指标过于繁多,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上述9项指标在0.05的水平上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而国内生产总值与其他8项指标的

47、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因此,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衡量指标。同时,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主要集中在3年期以内,且流动资金贷款以1年期以内居多,因此本文选择1年期存贷利差和3年期存贷利差分别作为短期和中长期存贷利差的代理变量。(4)股权结构衡量指标。本文从股权集中度和第一大股东性质两个方面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出于简便考虑,本文选择股权集中率CR3和Z指数作为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CR3为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Z指数为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中国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涵盖了财政部、财政部控股的央企、国资委控股的央企、地方财政局、地方财政局控股的国企、地

48、方国资委控股的国企、外资股东和民企等多元化的股东性质。为了有效区分不同控股股东的性质,本文以最终控制人的性质为标准,将控股股东划分为中央政府控股、地方政府控股、外资控股或民营控股三大类,并将其作为虚拟变量来分析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5)董事会特征和激励机制衡量指标。董事会特征主要包括董事会的规模、构成及其领导形态三个方面,因此,本文选择董事会人数、执行董事人数和董事长是否是执行董事三项指标作为董事会特征的衡量指标。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两个方面,本文以管理层是否有持股计划(包含认股权)以及第一执行董事(董事长,董事长是非执行董事时为行长)年薪两项指标作为银行激励制度的衡量指标。(6)变

49、量设定小结。综上所述,本文分别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评分、风险类绩效评分、收益类绩效评分和效率类绩效评分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存款的赫希曼指数(存款HHI)、存款市场占比、国内生产总值、1年期存贷利差和3年期存贷利差、股权集中度CR3、股权集中度Z指数、控股股东性质、董事会人数、执行董事人数、管理层持股从股权、董事长是否为执行董事、第一执行董事薪酬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市场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的影响。四、实证研究与分析(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