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案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79171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校管理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校管理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校管理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校管理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案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管理案例18. 直线关系与三角关系1988年底,某中学实行了校长负责制。1989年2月,教育局召开“德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校长要全面负责”,“学校要建立校长负责德育工作领导指挥系统”。为了加强对德育的领导和管理,学校设一名副校长主管德育,并设政教处作为学校负责德育的职能机构,设主任、副主任务1名。会后不久,校长打算将两年来已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制度化,成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委员会。经学校行政会研究,大家一致同意校长的设想。行政会后,校长通知政教主任,要他提供一份参加筹备会议的名单,政教主任草拟了一份名单后,去征求主管副校长的意见,说:“这是校长要求我

2、提供的一份名单,您看这份名单行不行?”主管副校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政教主任修改、誊清后交给了校长。事后,主管副校长心里想:“校长为什么不先找我?”心里产生了疑问。以后,类似这样的事常有发生。一次,校长想了解一下学校违法犯罪和对后进生“三级管理”方面的情况,校长请政教主任过几天汇报一下。政教主任办事认真,先写了一份情况汇报,依然去找主管副校长提意见,由政教主任修改、誊清后交校长。事后主管副校长对“校长为什么不先找我或不先跟我打个招呼”的疑问更加尖锐了,于是鼓足勇气同校长交换意见。副校长:“咱们学校校长、副校长、政教主任的关系我感到是个三角关系。我看应该是直线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工作。”校长:“从

3、领导关系上看,应该是直线关系,我同意您的看法。从工作关系上看,我认为不是直线联系,也不是单线联系。三角关系是有利于工作的正常联系方式。”副校长:“现在我感到有些不好处理。有些工作,您直接找到主任,他又拿不定主意,反过来找我,我又不知道您的意图是什么,我怕我跟他讲的和您的想法不一致。”校长:“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决策在校长,要求校长全面负责。校长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这就要求校长全方位地到位。于是出现了一个问题,譬如学校的德育工作,校长对德育工作作出决策后,就由主管副校长去组织实施了。在德育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校长能否过问?下一步还要越过政教主任去找年级组长、班主任,是否一定要单线进行?

4、”副校长:“我也说不清这个道理,但我习惯了直线领导,这有利于协调工作,把工作做好。我更不是想抓权,直线领导是加重了我的工作负担,不是减轻了。”校长听了,默然无语,脑海浮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思考题:就案例中揭示的问题,你认为校长、主管副校长和主任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分析提示: 校长、副校长、主任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工作上也应是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案例中的校长直接找主任布置工作,越过副校长,这等于无视副校长的主管权力。这是否无异于越级指挥?主任直接找副校长报告工作,没按校长的直接布置又直接反馈给副校长。主任严格按层级关系办事,这无疑符合领导关系的合理程序,但是否又无视校长的指挥权力呢?副校长

5、面对这种尴尬局面除了照案例中的一种选择(这无疑是正当的选择)之外,还有两种选择:一是令主任直接去找校长;二是按自己主管权限审批下去,而后报告校长。如此做又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主要问题在谁?19. 理顺学校领导体制中的三者关系劲松职业高中是较早进行以校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经过试验,逐步形成了校长、党支部和教代会(工会)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的工作关系。校长有决策权,但决策讲求民主和科学;党支部不干涉行政工作,但发挥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工会)不是权力机构,但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他们的做法是:1实行校长负责制后,立即着手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为了适应职业学

6、校的特点,把普通中学的总务处、教导处机构改为五个中层职能办公室 (即教育办、教学办、实习办、总务办和校长办)并明确规定了各办公室的岗位职责;办公室主任直接向校长负责,学校的基层设立专业组、教研组和年级组,专业组负责专业课和实习,归实习办公室领导;教研组负责文化课的教研活动,归教育办领导,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中层办公室、基层组织构成的“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管理机构。为了精简管理干部,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自1985年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一直没有设置副校长的岗位,他们明确规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各办公室主任在其岗位职责范围内具有副校长的权限和责任。为了使校长的决策科学化,学校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

7、校务委员会,并制定了校务委员会章程。校务委员会是校长决策的审议、咨询机构,它主要的职能是讨论研究校长提交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意见。在23多数同意的情况下可对中层干部提出弹劾。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任命,为吸引更多的教职工参政议政,每年更换13。2在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党支部的职能也由原来的直接领导行政工作转化为对行政工作的保证监督。1986年,学校党支部负责人开始实行兼职。目前的党支部书记是饭店服务专业组长,她所教的课程是旅游概论和服务实习。为了加强党支部对各组管理层次的监督。1988年,党支部改选后,中层干部不再任党支部委员。目前,两位党支部委员,一人是数学教研组长,另一人是语文教师(兼班主

8、任)。由于校长是党外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学校内部规定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由校长、书记和支委参加,主要的内容是互相通报党、政工作的情况,讨论、研究学校工作的大事,对校长工作和支部工作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3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在学校行政和党支部的支持下,教代会(工会)逐步过渡到独立开展活动,行使民主管校的职能。教代会代表由差额选举产生,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政议政和便于对学校各组工作的民主监督,中层以上的干部不作为代表候选人在当选的21名代表中,专任教师15人(71)、普通行政人员6人(占29);其中共产党员6人,民进会员2人。党支部不直接领导教代会(工会),而是通过当选工会主席

9、的支委和党员代表来发挥作用。对教代会(工会)的活动,党支部发动党员予以积极支持。校长的重大决策要提交教代会(工会)讨论;对校长和各办公室的工作,教代会(工会)可以提出意见和质询。学校行政把福利费的管理权交给教代会(工会),同时由校长基金中拨给专款,作为组织教职工活动的经费。有人说,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的权力太大了。其实给予校长决策权是为了使校长更好地完成其岗位职责,提高其工作效率。1985年,学校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中、西餐专业学生实习的实习餐厅,新建面积1000多平方米,双方投资40余万元。双方从首次接触到签订协议前后不到一个星期。如果不是实行校长负责制,进展不会如此迅速,回忆这段工作时,郝守

10、本校长说:”如果不是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不知要开多少次研究会;等你决定了,对方可能已经变卦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责任更大了;如果责大权小,校长也难以尽责。只有责权匹配才能全面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党支部的保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党支部动员全校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支持校长正确的决策。校长是非党人士,五个中层职能办公室主任都是党员。几年来在党支部的教育下,五位主任都能自觉接受校长的领导,出色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党支部每学期要对于部工作写出书面评定。个别党员在学校工作中发生失误,党组织往往批评于校长之前。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在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工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校长工作的后盾

11、。教代会(工会)的作用是行使对学校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及时把学校工作中的大事和决策向教代会(工会)通报,主动为教代会(工会)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工作业绩每年由教代会代表评分,中层干部是否称职还要由全体教职工大会无记名投票测评。校长和教代会(工会)商定,某个干部民主测评得票率低于50的,校长不予聘任,由于教代会(工会)在学校生活当中具有一定地位,因而教代会代表和工会委员在学校中也受到大家的尊重;代表们和委员会为教职工服务的积极性也很高。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劲松职业高中形成了校长、党组织、教代会(工会)三者之间和谐的工作关系。这种工作关系不是三驾马车,也不是三足鼎立,而是

12、把三种机能拧成一股绳。学校的三级干部、党支部委员、教代会代表、工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都成为校长制定决策的参与者和实施决策的执行者。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教职工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积极性,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987年,被评为市“办学有特色”的第一流职业高中;1988年,又获得市先进集体称号,全校教职工决心继续用实际行动来贯彻劲松职业高中的校训团结奋进!思考题:1你认为该校三者关系的做法是否算理顺了?为什么?2你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存在问题吗?此案例中劲松职业高中的学校领导体制是党政群互相配合、支持、约的工作关系,反映出学校管理各块的独立性。可能存在:1)决策程序繁琐;2)三者之间出现矛盾

13、后会严重影响工作。20. 教学统计与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期中考试后,教务员小许照例把各班各科平均成绩统计表交给教导主任老王。新学期中,老王准备对平行班教学质量作一番量化分析、比较。因此,在对初一年级编班时改变了原来按居住地段编班的做法,而是按学科平均成绩编班。初一(1)班与(3)班的数学平均成绩非常接近,彼此相差只有03分。半学期来,他从平时听课和学生那里了解的情况来看,任初一(1)班课的赵老师的教学效果要比(3)班的方老师好些,但拿到统计表后,却发现两个班的成绩是相同的。数字表明,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相仿。老王向李校长汇报教学工作时谈到了这一情况。李校长听后没有立即发表意见,只是让老王把两个班的

14、成绩给他看看。下面就是老王交给李校长看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统计表:编 号12345678910平均成绩初一(1)7476777980868084838180初一(3)62547468806910086988880李校长仔细看了成绩统计表后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绝对的概念和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采用算术平均数能反映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水平,能把学习成绩的简要特征体现出来,但只采用绝对数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作进一步分析的话,会不难发现,(3)班的成绩高低悬殊,而(1)班的成绩分布均匀。因此,仅凭平均分数并不能真正揭示两个班学习成绩的本质,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影响对教学质量的量化比较。这两个班

15、级的成绩相同,很难从平均成绩中比较他们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原来的平均成绩不一样,基数不同,加上提高的幅度又不尽相同,那就更难衡量了。老王听了李校长的分析后,感到颇有道理。如果教学统计方法不作改进,恐怕会直接影响对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于是他便向李校长讨教如何改进教学统计。李校长沉思片刻后说:“最近我见到一份材料,介绍教育单位可以运用的Z记分法。z记分法的主要原理是以总体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作参数,从而来评定一个原始分数在同一总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采用这种记分法,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总体中的位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便于教师和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某一学科各班的学习情况,既可以在平行

16、班之间进行比较,又可以在同一班级作前后对比,还能估计学习的发展趋势。总之,z记分法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相对数的概念,使我们对学生的绝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我看对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不妨可采用Z记分法试试。”李校长一席话给老王以很大的启发,他随即向李校长借了那份材料,准备与教导处的小何一起学习z记分法,并在期终考试后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统计,以便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工作。思考题:1用“Z记分法”是不是比老王原先的统计方法会更精确点?为什么?2你认为教学中能否采用量化管理方法?为什么?什么是Z记分法?也称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平均数为原点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无实际单位,是一个分数与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可用于比较分属不同性质的观测值在各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当已知各不同质的观测值的次数颁为正态时,可用标准分数求不同观测值的总和或平均值。经标准化后的心理与教育测验,其常模分数分布接近正态时,可转换成正态标准分数以利分数的组合和解释。可见,Z记分法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使用的记分法。在教学管理中对于适于量化管理的一定要采用这种方法,但也不能过于教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