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781107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一、主体银行制度概述- 2 -1.1、主体银行制度- 2 -1.2、主体银行制度的解析一个关系,三个安排- 2 -1.2.1、一个关系- 2 -1.2.2.三个安排- 3 -1.3、主体银行的作用机制- 3 -二、主体银行制度的特点- 3 -三、日本经济发展- 4 -四、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势- 5 -4.1、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5 -4.2、形成贷款辛迪加,有效的降低了信息成本- 5 -4.3、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 5 -4.4、为企业经营提供保险- 6 -五、主体银行制度的劣势- 6 -5.1、阻碍公平竞争,容易形成垄断- 6 -5.2、降低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

2、- 6 -5.3、连带效应增加企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7 -5.4、信息缺乏公开性,损害其他信贷者的利益- 7 -5.5、统一监督效果的不理想- 7 -六、主体银行衰败的原因- 7 -6.1、政府对主体银行制度态度的改变- 7 -6.2、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8 -6.3、企业资金需求的饱和- 8 -七、主体银行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8 -7.1、主体银行制度的失败尝试- 8 -7.2、主体银行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9 -7.1.1、主办银行制度十分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环境- 9 -7.1.2、解决企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 9 -7.1.3、小微企业可以获得银行的资金

3、支持和经营管理支持- 9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劣比较【摘要】二战后的仅仅23年内,日本从一个战败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主体银行制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一个思考,主体银行是否还适应日本经济的发展需求。从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兴衰,分析其优劣势,为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关键字】日本;主体银行;优劣势;借鉴 作为一个东亚奇迹的日本,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让人惊叹,曾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第二大国。1998年,日本房产泡沫破裂,给其带来的经济重创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失落的十年”,紧接着的美国次贷危机,让日本经济发展更加前途不可知。日本主

4、体银行制度,这个为之前日本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体制,也显现了它的薄弱性,我们从日本经济的发展来思考日本的主体银行制度。一、主体银行制度概述1.1、主体银行制度 银行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安排。日本的主体银行制在日本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什么是主体银行制度。 1994年日本通产省委托富士综合研究所作的关于主体银行制的研究报告中,日本主体银行制度是指:“在主体银行制度下,银行不是单纯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是与作为其主体银行的企业结成很深的、几乎成为一体的关系。同时,从全社会筹措资金的方法来看,实行主体银行制的企业和银行采用间接金融相对型(即企业主要从特定的银行融资)的比重很

5、高也是主体银行制的重要特征之一”。1.2、主体银行制度的解析一个关系,三个安排 在著名学者青木昌彦看来,可以通过一个关系和三个安排来理解日本的主体银行制。1.2.1、一个关系 这个关系是日本主体银行关系,需要从企业和银行间存在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关系来了解这个主体银行关系,对其各自随着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点加以整理,然后从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出发,来对主体银行制加以定义。五个关系分别是:借贷关系,通常,企业借贷总额中主体银行所占份额最大;企业为了结算日常的交易,必须在银行存放货期存款; 主体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在通常情况下,主体银行都名列该企业股东的前五名之内,而与其他银行相比,

6、则属于最大的股东;主体银行会通过接受企业委托来为其发行公司债;银行会参与企业的经营。1.2.2.三个安排 日本主体银行制度作为一种跨越组织、金融交易和政治多个领域的制度安排是由如下三个安排和相应的信念构成的:1.2.2.1、关系型相机治理:主体银行制为非金融企业的相机治理提供了互补的制度框架。1.2.2.2、金融一系列制捆绑:日本主要银行和多个客户企业按照各自的金融系列形成排他性的主体银行关系,在金融系列中,银行和企业双方以相互持股的方式紧密联结在一起。主体银行则从系列捆绑中获得声誉和垄断租金。1.2.2.3、多元化官僚主义的银行治理:负责银行的行政部门(原大藏省)并不直接干预主体银行的贷款决

7、策,但它通过金融约束和对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的限制确保主体银行的相机租金。主体银行的多元官僚主义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证券业和银行业分属于大藏省的两个不同部门管辖。银行被禁止从事证券承销业务,而证券商可以免费享受银行的监督之列,赚取丰厚的经纪人佣金。1.3、主体银行的作用机制 从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主体银行对其关联企业的各方面都有参与,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和事后的破产处置等。二、主体银行制度的特点 著名学者青木昌彦在上文对主体银行制度概念的解析中已经有部分涉及到主体银行制度的特点,我觉得,主体银行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最大的股东。由于日本金融体系的显著特

8、征是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因此,银行贷款一直是非金融公司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从世纪年代到年代初期,除了年代末的泡沫经济时期,日本企业向私人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均占外部融资的70%以上。而主体银行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针对于最大的股东,根据1984年日本反垄断法规定,银行对企业持股比例的上限降低为5%。然而,对于大型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大型分散持股的公司来说,持有5%股份的银行一般都是企业的大股东。1995年在东京交易所第一上市部的1183家大企业中,主体银行是银行股东中最大股东的企业高达1006家,比重为86%。 因此,主体银行既是企业融资的债权人,又是企业的股东,具备了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的条件。也就

9、有主体银行可以向企业派遣经管人员,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进行企业结算,对企业进行救助等等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三、日本经济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产生,19431945年期间日本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管控更进一步,政府对每家军工企业都指派了一两家银行,根据与这些企业关系的密切程度在指定其中一家作为管理银行,这些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这已经非常接近其后形成的主体银行制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金融部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两个重要变化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变得极其重要,并最终导致了主体银行制的产生。 我们看数据,1956年直到1973年,才采用主体银行制度之后,日本经济增长基本维持在8%以

10、上的水平,最高的甚至达到13.1%。经济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泡沫的产生,1974年,日本经济迎来了“大跳水”,泡沫经济的破灭,让飞速发展的日本开始“失落的十年”,1974年到2007年,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的状态,甚至74、98、99年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再渡过一个经济危机之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让日本再一次陷入经济发展的瓶颈中,2009年-5.5%的增长率让我们意识到,过去的主体银行制度可能不再适应日本的发展,它需要有所突破,有所改变,或者发生一次彻底的革新。四、主体银行制度的优势4.1、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从战争的废区中起步,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

11、增长时期,日本企业一直处于资金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状态。在这一时期,主体银行及时地、大量地、低成本地向企业提供了其所需要的资金,既满足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当企业出现资金缺口时,主体银行根据平时收集的企业交易信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地为企业弥补资金缺口。 主体银行制度的存在,日本企业不仅及时地、长期地得到了其所急需的大量贷款,而且还使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一直保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低的水平。即使在高速增长结束后的一年的巧年间,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也一直保持在左右,大大低于美国的、英国的左右的水平。4.2、形成贷款辛迪加

12、,有效的降低了信息成本 多家金融机构共同为一家企业融资,由主体银行全权负责监督。在此银团中,各家银行的利益完一致,由于主办行作为企业的股东,可获取第一手的经营状况以及内部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成本。并且主办行由于融资额最大,要在银团中承担最大风险,因此由主办行来承担监督任务,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带来最有力的监督。对那些给企业贷款的非主办行来说,则大大减少了监督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效率。并且,与此同时,日本的“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就是指金融当局把银行的贷款利率控制在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实际利率以下,人为地将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此外,日本银

13、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也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4.3、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督 对企业的监督实际上是对企业的控制或对企业的统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企业保持正常的、旺盛的经营动机和经营动力,实现有效的经营,一直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而持久的课题。在日本,由于主体银行制度的形成,对企业的监督基本上不通过资本市场或股票市场,而是以相当于企业内部人的主体银行为中心来进行的,是一种内部者的监督。企业的事前监督、中间监督和事后监督始终由同一主体银行承担,保证监督的灵活性、机动性。由于主体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因此,不仅大大降低了监督成本,而且极大地提

14、高了监督效率。4.4、为企业经营提供保险 主体银行对企业经营保险的机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经营的保险,即在景气变动中保持企业经营的稳定,避免其收益出现大幅度的滑坡;二是经营恶化时的保险,即在企业陷入暂时财务困难时采取救援的措施,避免企业因经营危机而破产。 主体银行对企业平时经营的保险,是通过刚性的贷款利率来实现的。所谓刚性的贷款利率,是以主体银行和企业间长期的、持续的交易为前提,双方暗中默契地保持了贷款利率的稳定。这样,主体银行向企业提供的利率在金融紧缩时就低于金融市场的利率,而在金融缓和时则高于金融市场的利率。从而在金融紧缩时可以得到低息贷款,即把经营风险转嫁给主体银行。可见,刚性的贷款利

15、率对主体银行和企业互惠互利,二者相得益彰。 主体银行对企业经营恶化时的保险,是通过出面和其他债权人协商企业的债务关系,并采取延缓债务偿还期限、提供新的融资、派遣得力人员、更换经营班子、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方向、处理资产偿还债务、以及企业合并等救援措施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银行堪称企业危机时的救星。五、主体银行制度的劣势5.1、阻碍公平竞争,容易形成垄断 主体银行通过和企业长期的综合性交易得到高额的租金,所以当企业发生危机时,银行也有责任对企业进行救助。银企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妨碍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容易使相互交易的银行或企业形成垄断性经营,破坏社会公平竞争。上世纪90 年代发生的东京电气电

16、力公司、三菱公司等著名企业欺骗投资者的事件以及2006 年的“活力门丑闻”事件等,可以说都与主体银行对其关系企业的监管不力难脱干系。5.2、降低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 主体银行制对企业产生了“预算软约束”,大银行之所以愿意为企业分担风险原因在于企业繁荣时,它自身作为股东之一可以带来更多利益,企业陷于危机时,这些主体银行对企业进行救助时会对这一被救助企业形成软预算约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更甚者主体银行能够调动管理层。那么如果企业融资渠道众多的话就会避免这种问题,也增加了企业融资的灵活性。5.3、连带效应增加企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主体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之一,其经营业绩会随着企业股票价

17、格的涨跌而波动。所以,银行在承担自身经营风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也持有银行的股票,其经营业绩也受银行股票涨跌的影响。总之,无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时,都会引起对方经营风险的增加,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5.4、信息缺乏公开性,损害其他信贷者的利益 主体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主体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和影响力巨大,信息缺乏完全公开性。这不仅不利于各金融机构之间展开正当的竞争,而且容易造成银行业垄断、内部交易行为以及腐败的产生。由此,银企之间就容易产生共谋的现象,损害其它信贷者的利益低效率企业在银行庇护下得以生存。银企间的交叉持股使得银行在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积极对其实施救助

18、。这虽然避免了企业破产,起到了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但银行对企业这种过度的救助可能会让过多缺乏效率的企业继续生存下去,银行不良债权也有可能因此而增大。5.5、统一监督效果的不理想 统一监督模式往往使人高估主体银行的监督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主体银行更见长于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主要体现为事后监督作用,而其对企业经营所发挥的作用即在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方面的作用并不充分。以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营为例,上世纪80 年代以前,日本企业主要依靠从海外引进技术,可以说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事前监督; 进入80 年代以后,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增大,但日本的金融机构并没有改变对事前监督的态度,也未培养出对新的具有商业机会的企业

19、进行适当评价和选择的能力,依然仅仅以担保 (抵押) 作为唯一条件贷款给企业。这种抵押主义陷阱所带来危害的井喷,可以说就是日本经济泡沫产生及破灭的过程。六、主体银行衰败的原因 除了上述讲的主体银行本身具有的缺陷,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6.1、政府对主体银行制度态度的改变 政府对主体银行制度不再予以大力支持也是导致其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这一原因也是现在被普遍认可的一个原因。战后以来,日本政府为降低企业资金筹措的成本,长期推行了人为的低利率政策,即把利率水平特别是贷款利率控制在低于由金融市场所决定的实际利率的水平。同时,为保护金融机关的利益,还推行了金融保护行政,规定了对金融业的参入限制和业务限制等,这

20、就是所谓护送舰队方式。护送舰队方式虽然也没有什么法律上的成文规定,但在银行不破产神话的支撑下,企业、银行、政府融为一体,非常有利于企业和银行关系的稳定,促进了银行对企业的大量贷款。然而,日本政府1998年3月提出了改变金融行政的方针,战后一直推行的护送舰队方式的金融保护行政也宣布结束。因为国家是经济活动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国家在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日本政府的决定无疑对主体银行制度也产生了负面影响。6.2、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虽然表面上这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它却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而产生的。以IT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的兴起,已经被认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带

21、来的必然的社会变迁,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所以它也被认为是生产力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标志。由于产品质量更多取决于创作水平与制作技术(软件)而非生产设备(硬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小了,这对主体银行制度是极大的削弱。从事第三产业的公司更多的趋向于与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和综合商社寻求合作,而将主体银行放在了次要地位,这是与轻工业的中小企业间的一个巨大区别。6.3、企业资金需求的饱和 从日本国内大企业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和80年代后日元的不断大幅度升值,为日本大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盈余资金。主体银行制度能够存续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企业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从而才会和某一(或者几个)

22、银行保持主体银行关系。在企业自身拥有大量剩余资金的时候,企业对主体银行的依赖性下降。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外资的流人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的渠道。企业在减少银行贷款的同时,银行也在减少对企业的持股比例。持股比例的下降弱化了银企间的紧密性,继而主体银行对企业的监督、救助功能也受到削弱。七、主体银行制度对中国的启示7.1、主体银行制度的失败尝试 1996年7月1日开始,我国为了解决银企之间不良债权的问题,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济南、德阳七个城市的300家重点国有企业中退出了“”贷款主办银行制度(简称主体银行制度)试点,试图借此重新调整银企关系,帮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但这一实验没走多久就在遭遇

23、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宣告失败。 结合我国国情,对于我国的大型企业,甚至某些中等企业,可能并不适益实行主体银行制。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企业规模庞大,经济活动的范围广布于全国,甚至跨出了国界,它们的融资渠道也多,主体银行制度可能难以真正落实;另一方面,大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大,一家银行势难满足它们的要求。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实行主体银行制可能是需要的。这既因为这些企业规模小,需要银行监督和引导,还因为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让银行拥有它们的股权,可能是必要的。7.2、主体银行制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7.1.1、主办银行制度十分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环境 主办银行制度是战后在日本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制度

24、而日本一向是以间接金融为主的。从战后经济开始起飞的19651974年间,日本通过盒融机构贷款及短期票据进行的国内间接融资额占整个日本广义金融市场年平均融资额的91,2,19751984年该比例仍高达897,即使在股市狂热的泡沫经济时期,该比例仍在75以上,泡沫经济崩溃后,1991年该比例又回到826。正是在这种间接金融为主导的环境下,企业为了稳定地获得外部资金,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以及出于规避管制等其他原因,主体银行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外部融资渠道基本上只有银行贷款,而投资基金、创业板等直接融资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情况下,主体银行制大有葵雄用武之地。推行主体银行制后,中

25、小企业和银行可以较快地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现有融资体系下,也可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解决外部融资问题。7.1.2、解决企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主体银行制的评价主要是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这种制度能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要了挪放敢对象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信誉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的成卒通常是较高的,而要在放贷后准确了解贷款的运作状况、所投资项目的现盘流盈等情况并加以监督同样是相当困难的,而对中小企业贷款,这种信息方面的成本尤其高。 而在主体银行制下,银行可以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其经营决策。那那么,首先银行就可叭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管理层水平和企业发展前景

26、,从而客观而准确地判断其信用水平,避兑现有信用评估系统的不足;其次银行可以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在放教后有效监督资金运作,避免企业随意改变资金投向,并督促企业合理控制现金流量,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再次,当市场状况、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银行作为大股东和债权人,税极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可以有效提高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降低呆、坏帐;最后,由于银行连续而准确地章握企业信息,在再次放贷时,可减少大量的调查、审核手续,提高了效率,大大降低了这种“零售信贷”的成奉,选样,相信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会感兴趣得多。7.1.3、小微企业可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和经营管理支持 主办银行制度是一个双赢的制度,不仅银行

27、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因此丽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制度下,银行更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而而且,由于主体银行对企业持股,企业盈利不仅影响到银行资产质量,还关系到银行投资收益,因而即使是面临经济波动,甚至是通货紧缩,企业也完全可以指望其所有者主体银行给予优先的特殊支持。对于经营管理方面,银行是人才荟萃的地方,拥有财务、管理、经挤分析、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及分析能力都远胜于单个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在得到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协助后,其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对市场形势的分析和前瞻能力,尤其是投资决策和资金运用效率都会有根大的

28、改善,从而提高经济皴益,而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形成良性循环。 但是,我国施行主体银行制的条件确实还不成熟。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一项制度要有效运行必须辅以相关的配套制度。日本的主体银行制在我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我国缺乏其有效运行的配套制度有关其中最本质的失误是将主体银行制运用于我国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具备实行主体银行制的大部分条件,唯一尚未完全具备的就是主体银行制的运行亦需要较成熟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等具备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我觉得主体银行是小微企业融资一条新的出路。【参考文献】1李博.简论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变化J.日本学刊,2010,(3

29、)2白钦先,刘刚,杨秀萍.各国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3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4王芮.从主体银行制度的变迁探究日本经济兴衰J.现代商业,2011,(3)5江海鑫.青木昌彦对日本主体银行制形成的比较制度分析J.现代商业,2014,(2)6刘毅.日本主体银行制和银企关系J.日本学刊,2003,(4)7左藤孝宏.日本主体银行制度的作用J.金融与经济,2009,(8)8李鹏飞.主体银行制、金融自由化和日本金融危机J.商场现代化,2007,(3)9刘迎接.日本主体银行制衰落原因和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5,(6)10陈新颖.日本主体银行制对我国当前银行业的改革新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9)11焦建.日本与美国银行治理模式比较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06年5月12夏子敬.日本财政支出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4年6月13中国银企关系探讨-以日本主体银行制度为借鉴EB/OL.14中日历年GDP总量和人均GDP对比(19522011)EB/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