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78917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反思课堂训练,根深方能叶茂【现状篇】语文教学的“根”是什么?当然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扎实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对这一理念的把握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过于崇尚人文情结,导致我们高谈感悟不敢轻言训练;过于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理解,以致没有及时纠正语言文字运用上的错误。然而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离开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所谓的人文性显得如此苍白。先来看我在一次听课

2、时记录的一段课堂实录,教学内容是浙教版第九册的嘱咐镜头回放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解疑去惑:什么叫“嘱咐”?课文中是谁“嘱咐”谁?“嘱咐”了些什么?生1:嘱咐就是告诉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生2:课文中是妈妈嘱咐“我”。生3:妈妈嘱咐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师:(板书这句话)你的回答直奔中心,很会思考。(教师逐字逐句引导学生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师: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呢?生1:有一次,我和妈妈乘车去外婆家,半路上来一位老奶奶,我就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她。师:你很有爱心。生2:今年暑假,我跟爸爸去外面玩,我吃完棒冰,看看四下

3、里没人就偷偷地把包装纸扔进了路边的花坛边。师:现在觉得是不是很后悔?能够反省自己还是个好孩子。(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教师舍弃了对文本的阅读,放弃了对这句话更深一层的理解,时间在学生的自我嘉奖与自我忏悔中一分一秒地流过。) “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语文课堂岂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赤裸裸的人文教育,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语文课的“文道结合”应该伴随着对语言文字深入浅出的咀嚼,真实、自然、含蓄地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再来点击一下不久前我执教秋游景山(浙教版第七册)时的一个片段,算是痛定思痛吧。镜头回放2:秋游景山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描写菊花的文字,写得很美

4、:“盛开的菊花像节日的礼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镇海每年都会举办金秋菊展,因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菊花显得分外熟悉、亲切,于是我安排了一个说话训练。“盛开的菊花,有( ),有( ),有(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件中艳丽多姿的菊花,孩子们一下子激动起来。接下来的说话环节真可谓异彩纷呈。生1:有的像燃烧的太阳,有的像秋天的蒲公英,有的像一副眼镜。生2:有的像妈妈烫过的卷发,有的像一个圆球,有的像张牙舞爪的螃蟹。当时,我听着学生的回答总觉得有点不舒服,但仔细看看画面上的那些菊花,还真的跟学生说的有几分相似。算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想象吧,我挺无奈地说:“你的想

5、象很奇特!”课后交流时,在场听课的老师一语道破了我当时心中的困惑:“盛开的菊花像眼镜,像圆球,像张牙舞爪的螃蟹,你觉得美吗?”原来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想象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过了这个度不仅语言文字训练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即使是人文范畴的美育也无从谈起。【反思篇】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对人文性的偏爱比比皆是,即使在引领性的示范课上我们听到的也常常是一些对极富人文内涵的文本的精彩解读(当然也不乏和谐的“对话”与鲜活的生成)。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该如何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省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在2005年西博会的名师名校长论坛上明确地答复:任何课

6、程改革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都只会是失败;语言文字训练不是要淡化,而是要优化。那么该如何实现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优化,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1、文本是“土”,训练是“根”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文本(教材)则是这棵树扎根的沃土。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植根于教材这方沃土,用足、用好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扎实有效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凝聚着专家、学者、一线老师多年来的心血,所选的课文绝大多数文质兼美,堪称学习语言的经典。要让这些文本资源走进课堂,走入学生的阅读视野,成为“教材”、“学材”却并不是顺理成章的,需要教师对文本资源

7、进行深入地挖掘、慎重地筛选、合理地变通、巧妙地重组。文本中哪些资源需要反复读,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哪些资源可以引导说,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哪些资源可以穿插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哪些资源可以用来写,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在文本的研读和探究中需要努力挖掘和竭力发现的。此外,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引导学生慎用文本外的资源,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2、训练是“根”,人文是“叶”如果说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这棵常青树的“根”,那么人文内涵应该是树上繁茂的“叶”。枝叶因为有了根才有了生命的源泉,根也因为有了枝叶才显出生命的色彩。语文教学应该是“两性”(工具性和

8、人文性)互动的教学,应该是语言与精神的双赢。语文课程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而语文素养又集中地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教学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人文性就栖居在字里行间,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同时,人文因素的浸润使得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了一个有情有味的语境场,变得不再枯燥与生硬。【实践篇】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

9、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如何用足、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资源,优化语言文字训练,让我们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体验、揣摩、领悟、提高,使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我作了一点尝试,现结合一些教学实例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1、倾听,打开一扇学习语言的天窗听,以耳知音;倾听,用心细听。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经验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难免存在一些偏狭或者错误,当然也有不少是新鲜的、富有创意的甚至是深刻巧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教会学生倾听。只要会倾听,课堂上学习语言的契机无处不在。实例1:罗盛教师:罗盛教为什么不把孩子“托上来”,而是“顶出来”呢?生:因为这个时候,罗盛教的力

10、气已经用尽了,所以他只能用头和肩膀顶。师:我听出问题了,什么叫“用尽”?生:“用尽”就是用完。师:不对了吧,既然已经“用尽”了,怎么还顶得动呢?应该怎么说才对?生:(醒悟状)因为这个时候,罗盛教的力气快用尽了,所以他只能用头和肩膀顶。师:这个“快”加得好,看来你不仅懂了为什么顶的原因,也理解了“用尽”这个词语的意思。实例2:燕子过海师:我们的“燕子像雨点一样落在甲板上”。小燕子,你为什么不“停”下来,而要“落”下来呢?生1:因为“我”实在太累了,飞不动了,看到甲板就想着快点歇一歇。生2:因为我太累了,想快点抢一个休息的地方。师:听,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你听出有什么问题吗?生3:我觉得他刚才说的

11、“抢”字不合适。我从课外资料中知道燕子在过海时很团结,是不会你争我抢的。师: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们的燕子确实太累了,多么需要一个地方休息一会儿,那该怎么说才好呢? (教师面带微笑地看着刚才回答“抢”字的同学。)生2:因为我累极了,想快点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这是两个看似十分平常的教学片断,却不失真实与扎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时留心关注转瞬即逝的言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吸取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教学中许多灵光乍现、令人心灵震颤的亮点,就来自于师生潜心的倾听之中。倾听实在不失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另一扇天窗!2、对话,展现一脉感悟语言的灵动“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12、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交流与接纳,它较之一般的师生问答有着更多的可生成性。在“对话”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这样才能使师生在情感对话中共享知识、共享感悟,共享语言文字的魅力,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历程。来看这样一段精彩的课堂实录:(教学内容是浙教版第11册16课老师领进门,品读句子:“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师:四十年前的回忆至今还是那么深刻,那么美好!就连这么一个细微的情节都还记忆犹新。(出示片段:“我听得入了迷我才惊醒。”)师:语言文字有着穿透时空的魅

13、力,它能如实地再现四十年前的情景,你读着这段文字,觉得哪个词语最有味,最有那种穿透力?生1:我觉得“身临其境”这个词语用得好,作者当年随着田老师的讲述,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了。生2:“仍在发呆”写得多好!说明我对田老师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生3:我补充一下,我认为“才惊醒”也能说明我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师:与田老师相比,我就相形见拙了,自愧不如了。还有新的发现与感悟吗?生4:我想说的是“戛然而止”,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师:你有一颗对语言文字敏感的心,好的,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戛然而止”。生5:“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了。师:不对吧,是真的突然停止了吗?回读一下前面的故事。生6:

14、我感觉田老师的故事不是戛然而止的,是讲完了。师:是很自然地讲完了!那为什么给我的感觉是“戛然而止”,而且至今还是那种感觉呢?生4:(醒悟状)我知道了,我终于读懂了!原来是田老师的故事太娓娓动听了,我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不想出来,还想再品味一下这种美好的感觉。师:好一个四十年前的“戛然而止”!那种如痴如迷的情景,你感受到了吗?那种对语言文字流连忘返的感觉,你体会到了吗?师:好好地读读这个句子吧!把你对田老师的情感读出来,把你和作者以及对语言文字达成的共鸣读出来!有时一堂课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一个环节就是一段精彩的华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基于充分的预设,用诗般的充满情感的话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15、,品味语言,在有情有味的“语言场”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有感有悟的对话。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何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深刻?何虑学生的语感不发展?3、研读,经历一次品味语言的跋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训练,它可以是沉思中的默读,也可以是琅琅有声的诵读。读能让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我是这样安排秋游景山(浙教版第七册)第二自然段读的训练的:整体地读:默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线划出来。设计意

16、图:整体感知这段话的内容,了解这段话的写作方法。选择地读: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分述部分写海棠果、苹果、柿子的这三个句子,待会儿告诉大家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你觉得句子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特别吸引你?设计意图:体会小作者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带来的好处。(教学实践也证明此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感悟还停留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品味地读:朗读的时候除了动口,还可以加上你们的表情和手势!再读读你喜欢的那些句子,你会发现哪些词写得特别好,好在什么地方?设计意图:这次的品读不再满足于让学生说出比喻、拟人等方法的运用,而是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精妙。(实践证明学

17、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了句中“冲”、“挤”、“扒”、“瞧”、“压”等动词带来的无限生趣:海棠果的热情、大苹果的调皮、大柿子的笨重,从中也感受到了那种丰收的喜悦!)有感情地读:看着满园的硕果,你的心情怎么样?就带着这份心情美美地来读读这段文字吧!设计意图:在品味了语言文字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那份无言的喜悦。(实践证明此时学生不仅读出了景,而且读出了情,还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孩子们体会到的已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对语言文字有所感悟,学有所获后的无比喜悦。)4、练笔,留住一个不该淡出的环节就文取材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这些练笔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的范例或写作背景,

18、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例如紧接着刚才提到的秋游景山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可以安排一个写的训练。“还有哪些果实也在秋天成熟了?你能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来写一两种喜人的硕果吗?”适时地来个学以致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兴趣盎然,笔下流出了不少优美的文字:“沉甸甸的柚子压得树呀,直不起腰来。”“黄澄澄的梨像一只只玉石雕成的葫芦,高高地挂在枝头。”“桔子像个可爱的娃娃,从绿叶中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再如学习詹天佑(浙教版第12册)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

19、较概括和抽象。教学时不妨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即兴练笔:“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锣鼓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更是兴奋得边歌边舞。”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感悟文本这根线上,理解与运用相得益彰,互动互促,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以上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一点困惑与摸索,有失败也有收获。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少些花架子,多些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旧理念碰撞的今天,我们唯有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大胆地摸索,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带进有趣味,有情味、有品味,有韵味的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