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教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理论教学讲义.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学 通识限选课 讲课提纲 2013 第二讲 现代管理理论第一节行为科学的产生一、霍桑实验1.照明实验2.梅奥参与的继电器实验3.访谈计划4.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是指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主要由哈佛大学梅奥教授等专家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实验、访谈计划、绕线实验。这些实验导致了对管理者许多管理观念的挑战。 霍桑实验发现人的劳动生产率与人们在劳动中的工作态度和情绪有关,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与人的诸多社会心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有关。二、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1)职工是社会人霍桑实验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
2、的,除了物质利益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所谓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成员的职位、任务、责任、权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明确规定和划分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霍桑实验告诉我们,工人在企业内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工作以外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加深他们的相互了解,从而能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
3、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
4、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三、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所谓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第二节现代管理流派一、组织社会系统理论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协作的意愿。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
5、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2)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普遍接受;没有信息沟通,组织就无法了解其成员的协作意愿及其强度,也就无法将不同成员的努力形成协作的活动。因此,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是以
6、信息沟通为条件的。二、系统与权变管理理论 系统学派观点认为,组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是由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复杂组织管理系统是由作业子系统、协调子系统、战略子系统构成。战略子系统将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管理人员需要力求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各部分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卡斯特等人提出的系统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者有如下启示:(1)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要有整体观念,管理者解决每一个经营问题不仅要考虑到该问题的解决对与问题直接有关的人和事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对其他相关的因素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对企业内部影响,还要
7、考虑到对企业外部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对目前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2)企业管理必须有层次观点。要明确各管理层次的职责与任务,不能越权指挥、越级请示,以避免管理系统发生混乱反映问题由下而上。(3) 管理者要关注环境变化,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的新要求。管理者要通过企业系统的力量去影响环境,开发环境,引导环境的变化,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环境。权变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权变理论学派希望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的实例,找出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众多的管理情况归纳为
8、几种基本类型,并为每个类型找出一种模式。因此,根据权变理论学派的观点,管理技术与方法同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企业管理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三、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有何特点?西蒙的决策理论有三方面特点:(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千差万别,但都要做出某项工作是做还是不做的决策。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构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过程。(2)决策的核心是利用合理的标准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对企业管理决策而言,评价的基本要求是生产上先进、经济上合理。(3)“令人满意的”是最主要的决策
9、准则。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因为人们没有求得“最优解”的才智和条件,所以只能满足于“令人满意的”这一准则。四、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为数量管理理论学派,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即通过对企业的生产、采购、人事、财务、库存等职能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
10、组织、控制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数量管理理论的工具是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特点是定量。第三节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一、从管理科学到管理艺术有人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你是如何评价这个观点的?管理是科学,这个观点在两个方面促进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第一,只有把管理活动视为一种具有科学规律的活动,才能促使人们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研究它,寻找管理理论的内涵,透过管理活动的表象,透过管理活动中各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管理活动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从而促进管理理论的百花齐放。第二,促使人们把其他学科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引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不论是决策
11、理论、盈亏平衡分析、关键路径等运筹学方法的运用,还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引入,无不说明了这一点。这些研究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对改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管理是艺术,从事管理实践的人们认为,管理的原则是简单的,管理方法是明确的,正是这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不同组合与运用构成了不同组织管理成败的原因;成功的管理是一种在适当的时间对适当的对象运用适当的方法与原则的艺术。二、从硬管理到软管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管理方法特别是数量方法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计划、组织、规章等后来被人们称为“硬件”的重视。领导方式的灵活、对人的重视、集体决策等特点帮助那些结构、制
12、度、计划与竞争对手相差无几的企业取得了更好的经营效果。于是,“软管理”方式渐渐得到了管理者的推崇。三、从“手段人”到“目的人” 把员工看作“手段人”,是指管理者将人仅看作组织管理的一种资源,看作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 把员工看作“目的人”,促使组织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注重“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重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力资源有何特点?这些特点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哪些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力资源有以下特点:(1)人已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信息社会对企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知识和创造力。由于这些资源的唯一来源是人,人也因此成为比资本更重要的资源。(2)劳动力
13、资源的匮乏,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断减少。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需要不断增加、补充或更新劳动力,这种需求日益难以满足。(3)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追求更加广泛,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工作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工作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上述特点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以下变化:(1)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企业广泛采用在职进修、工作丰富化以及轮换制等手段来促进员工的知识发展和能力的提高。(2)改善劳动组织。弹性工作制、岗位分担制、部分工作制、非连续工作制等新方法的运用,使员工有更灵活、更自由的时间去
14、处理个人事务或进修学习。(3)通过推广“目标管理”、“质量管理小组”等方法,组织员工参与管理,倡导员工的自我控制。四、从集权到分权现代管理中出现分权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倾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现代管理实践中出现分权化倾向的原因如下:(1)环境更加复杂,变化速度加快。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环境中经营的,环境的特点对组织结构和决策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技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变化和全球经济的国际化,导致企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不稳定。(2)信息手段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减少。由于计算机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的广泛运用,中间层次信息传递功能的重要性已大大削弱,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因此大大缩减。(3
15、)“手段人”到“目的人”的转变也是促进分权的原因之一。“手段人”的观点把人视为企业经营的手段,研究人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以便有效的完成企业任务,实现企业目标。“目的人”的观点重视对人的管理,注重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对“目的人”的管理,要求为他们提供充分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都有相当的自我控制、甚至领导他人的能力。个人的这种表现欲和领导欲,只有在自主权充分、规模不大的群体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分权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试行公司“内企业”制。为了克服大企业的弊端,恢复企业活力,必须引进小企业的机制,在公司内部建立“内企业”
16、。这些“内企业”具有更多的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经营权力,像真正独立的小企业那样经营。(2)维持较小的事业部规模。规模较小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具备较强的活力和适应性。(3)发挥具有充分自主权的工作小组。一些结构严谨的大公司正逐渐演变成由若干灵活机动的工作小组综合组成的联合体。这种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小组,由于规模小、灵活机动,工作效率高,给许多部门,甚至整个企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五、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 外延式管理是希望通过联合与兼并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内涵式管理则力求通过充分利用内部条件、加强企业创新、提高内部生产能力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六、回归基础管理你是如何看待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向基础
17、管理回归现象的?就管理实践而言,正如哈默和钱皮所指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目标管理”、“多样化”、“零基管理”、“价值分析”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管理实践者的反思。在反思中,人们认识到,目标的达成不仅在于构建,更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日常执行;绩效的提高不仅要求规划的框架合理或产品设计的结构合理,更要求组织成员在规划执行或产品生产过程中细节上的完美。这是由于“执行力”或“细节”决定着成败。因此,管理必须回归基础,从具体活动、活动单元及其组合的合理性分析开始。就管理研究而言,“流程分析”、“流程及其相应的组织与人事改进方案设计”、“改进方案的组织设施与持续改进”,这些流程再造理论提出的再造程序,对熟悉管理思想发展与演进的读者来说可能多少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实际上,在泰勒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我们即可找到相似,甚至相同的词语。我们知道,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生产过程组织的合理化和生产作业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泰勒制的推广使企业在作业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然后设计合理的生产过程来组合这些以标准方法完成的作业。流程再造的基本逻辑早已隐含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之中,这是哈默和钱皮不会否认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又重新回到了管理的基础工作或对基础工作的管理,这是非常值得令人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