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9158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和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 基于和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和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和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本文介绍了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特性及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

2、系统的体系结构。通过应用系统在逻辑上多层分离与物理上的分布实施,真正实现了跨平台、跨语言的软件代码重用,最后给出了系统实现实例,说明了用Web Services和COM+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方法。关键词 Web ServicesCOM+技术分布式结构系统集成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供应链经常需要随之作出适当调整,物流系统也要能够及时调整,以支持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和控制。为了充分利用企业既有的专业物流服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本文研究了Web Services和COM+技术,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

3、物流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实现了跨平台、跨语言的软件代码重用等系统集成需求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把地域分布广泛的供应商、生产制造商、服务商、分销商和终端用户联结为一个整体,并保证信息自由准确的流动。二、关键技术1.Web Services 技术Web Services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和部署在Web上的对象组件技术,通过网络存取、组合多个应用程序的方式来构建动态互用的环境,用于解决网络环境下松散耦合的客户程序与Web Services、Web Services之间的相互调用与集成。Web服务核心技术包括服务描述语言WSDL、服务访问协议SOAP、服务发布和注册机制UDDI。其核心构件块如图1。We

4、b Services技术使用基于XML的消息处理作为基本的数据通讯方式,消除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的差异,协同运行异构系统。Web服务由URI来标识应用组件,其接口和绑定的信息可以通过XML来实现定义、描述、发布和查找以及交互的功能。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操作系统和编程环境,支持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实现三种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代理和服务请求者)之间的交互。2.COM+技术COM+是微软公司在COM、DCOM (Distributed COM)和MTS(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组件管理环境与事务服务3,提供了无缝连接系统

5、,它以系统服务的形式把原先一些分散的技术综合起来,并提供简单的编程模型,以直接应用层的编程接口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使创建服务器应用就像实现客户应用一样简单。COM+把COM模型推向了更高层次,成为了企业级别分布式软件开发领域的重要技术。三、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应用层、逻辑层、数据层三个层次,如图2。图2 基于WebServices和COM+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系统架构在COM+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应用分布与底层通信的基础上,三层结构很好地实现了物流系统的应用、逻辑与事件的分离。应用与逻辑的分离规范了应用对数据的操作

6、,增强了系统的可重用性,使得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与用户的交互上;逻辑与数据的分离优化了数据的共享机制,增强了数据安全性。COM+一方面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和一个一致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它支持说明性编程模型,即开发人员尽可能按通用的方式开发组件程序,将细节留到配置时刻再确定。利用Web Services和COM+技术构建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有效集成企业原有的专业物流服务和资源信息,实现协同工作环境下企业的资源优化和重组,提供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销售之间的全方位物流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基于Web Services和CO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面向跨企业/部门的分布式管理。(2)结

7、合EAI集成技术,充分整合已有的专业物流服务和信息资源,如E_mail、资源管理等。(3)多种安全控制权限,级别有用户鉴定、服务器访问控制、数据库访问控制、文档访问控制等。(4) 实现逻辑上的多层和物理上的分布式处理,以及跨语言、跨平台的代码重用。四、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的实现利用Web Services与COM+组件技术,开发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中,Web Services技术完全支持SOAP、HTTP协议和XML的标准,能轻松得跨越企业防火墙或代理服务器。COM+组件提供了ASP、ASP Servlet、ASPBean等技术,实现页面动态内容的实现与显示,ASP Servlet运行在

8、Web服务器端的Servlet程序,支持多线程、多用户访问,能完成所有CGI功能。因此,基于Web Services与CO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不受防火墙限制、能独立于硬件、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而对已有的财务软件系统等进行整合,使公司内部、公司与客户、供应商、交易伙伴进行多对多联接,从而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公司协同工作环境,实现了应用子系统的松散耦合客户层在浏览器中运行,通过HTTP/HTTPS协议与应用层、逻辑层传递信息。系统代码集中在Web服务器端,系统部署方便、可靠,降低了维护与更新成本。客户层通过HTML/XML实现,用于显示和收集信息。表单数据的合法性通过客户端ASP代码来检

9、验。业务逻辑层通过Servlet实现逻辑控制,负责处理HTTP请求;通过ASPBean组件实现业务逻辑,访问数据库;以ASP实现表示功能。ASP页面只负责信息显示功能,一般不处理业务逻辑。通过应用逻辑与表示逻辑的分离,应用逻辑组件独立性更强,易于实现子系统的可重用性、可移植性、集成性。数据层采用通用的RDBMS,通过ASPBean完成数据访问和存储。基于Web Services与COM+技术的三层分布式物流管理系统在某物流公司得到了具体的应用如图3,该公司属松散型机构,在设计物流管理系统时,尽量不改变原有结构及正在使用的应用软件资源,而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图3 物流管理体系结构五、

10、结束语本文以某物流公司为背景,针对物流管理业务逻辑复杂、业务节点分散、数据处理量大的特点,采用三层分布式结构,开发了基于WebService与COM+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组件化的特点使得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广泛集成的灵活性、快速高效性和可扩展性。参考文献:1Jun Zhu.Web services Provide the Power to IntegrateJ.IEEE Power and Energy Magazine, 2003,1(6):40-492S Vinoshi.Integration with Web ServicesJ.IEEE Internet Computing.20

11、03,7(6):75-773How ASP.NET Web Services WorkEB/OL.4Robert J,Oberg.Understanding&Programming CO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5M C Carboneras,C M Insa,E V Salort.ERP Implementation in the Stone Industry Special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he Production AreaJ.IEEE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Factory Automation,2003,2

12、(2):146-149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3、.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

14、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