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79222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哈尔滨市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区和阿城市、双城市、五常市、尚志市、巴彦县、宾县、依兰县、木兰县、通河县、方正县、延寿县共11个县(市),总用地面积5.31万km2,2003年总人口954.3万人。第一节 现状概况一、经济发展现状哈尔滨市域的产业结构表征为“三、二、一”的高水平阶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黑龙江省内其它城市。(见表3-1)目前拥有机电成套设备制造、医药、汽车、绿色食品、高新技术和旅游六大优势行业,哈尔滨市域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渐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产业2003年实现产值216.4亿元,其构成主体为农业和牧业,分别为92.

2、1亿元和111.7亿元。从近几年农产品产量看,哈尔滨市域的谷物、麻类、蔬菜种植和畜产品产量均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其余农作物产量增长缓慢。第二产业2003年实现产值524.5亿元,从隶属关系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57.2%、20%、19.8%,而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比重较小,仅占3%。轻重工业之比为45:55,工业类型为混合偏重型。基本形成以医药、汽车、食品、机械装配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以纺织、冶金、石油、电力、化工、电子仪表等行业为基础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行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2003年实现产值6

3、73.9亿元。基本形成商业、服务业、金融证券保险业、贸易、信贷业并举的格局。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商业饮食、运输邮电、金融保险三大行业是主体。二、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哈尔滨市处于中等城市化阶段,城镇化水平迅速上升时期。2003年,哈尔滨市域总人口954.3万人,城镇人口为454.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1%。城镇化水平特点:一是层次突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市中心区已是高度城镇化地区,通河、方正、尚志、阿城等市县为中等水平城镇化地区,其它县市则为较低水平城镇化地区。二是地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集中在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增长迅速,而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分布少,主要集中在沿要交通轴线上,

4、总体增长缓慢。三、城镇体系现状哈尔滨市2003年行政区内现有城市(镇)117个,城镇体系规划涉及城市(镇)109个,其中不包括进入规划城区范围的8个城镇,即王岗、松浦、松北、幸福、成高子、朝阳、团结和平新镇。市域城镇体系空间上己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市城区为核心,以各级城市、县城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由主城区、边缘城镇、都市区和影响区构成的城镇体系网络格局。1、职能结构中心城市职能集中,小城镇发育不健全。城镇类型较多,功能趋同、分工不明确。专业化水平较低,除中心城区和部分县中心城镇外,大部分城镇均缺少主导特色产业。(见表3-2)2、等级规模存在明显的高首位度特征(14.2),首位城市发展突出、人口增长

5、迅速,大中等城市出现断层,小城镇发展迟缓。哈尔滨市作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占市域城镇总人口的55.6,小城镇规模小、数量多,1万人以下的城镇占全市域城镇总数的80%,人口数量的比重却很低。3、空间结构以哈尔滨市城区为核心,沿主要交通干线辐射布局的单中心极核型地域空间布局模式,即“中心放射、沿线密集、梯度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中心放射、沿线密集:指以哈尔滨市城区为中心的放射状布局体系,主要以滨洲、滨绥、京哈、哈大、哈黑、哈同等铁路、公路干线交汇或辐射形成交通网络,主要城镇沿网络干线串状分布,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梯度分布:指以哈尔滨市城区为中心,各级城镇随距离增加数量的递减分布,城镇密度由

6、西向东呈递减的梯度分布。西部城镇密集区是市域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包括哈尔滨市区、阿城市、双城市、宾县、巴彦县所属各级城镇,城镇密度为122.5km2/个,人口占市域总人口的63.2。东部、南部山区丘陵城镇稀疏区,城镇密度、规模偏小,包括木兰、通河、依兰、方正、尚志、五常、延寿等县市城镇,城镇密度为279km2/个,人口仅为市域总人口的36.8。四、存在主要问题1、经济整体实力不高哈尔滨市在全省的经济整体实力位列首位,但同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比较,其水平较低。从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来看,表面呈现“三、二、一”的高水平阶段,但从内部构成分析,第三产业层次低、优势不突出;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尚没

7、有形成拉动地方经济振兴的产业,目前城市还处于产业结构衍替的阶段。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产业的联系和空间组织急需调整,产业的区域性合作能力不强,关联度低,地域分工不明显;中心城市职能过分集中,主导产业几乎都集中于城市中心区,而其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小城镇产业层次低,规模小,缺乏参与地域分工的实力,对中心城市的支持性较差。3、城镇等级规模差距明显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的“特大城市小城镇”的规模结构特征,造成哈尔滨市周边地区城镇发展不均衡,不利于城镇间相互作用的有序传递,对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区尤为不利。4、城镇职能结构趋同分工协作较差哈尔滨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趋同、职能单一,多

8、数小城镇处于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第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专业化程度低,多数城镇以传统的农副产品初加工、矿业、建材及森工为主导行业,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资源依赖性特点。造成城镇间缺少分工合作和横向联系,城镇经济发展自成体系,各城镇间的经济联系薄弱,职能分工不明确,存在产业同构现象。5、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城镇空间结构仍处在“一级集中、周边分散”的集聚阶段,呈现沿交通线发展的空间格局,导致地域差别较大,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城镇空间布局呈现中心偏重、西密东疏的分布状态,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导致中心城市位置偏西,向南、东北呈扇形扩散的偏中心行政区域范围。6、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哈尔滨市交通网络建设初

9、具规模,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十条对外辐射的公路体系,但仍存在公路等级偏低,通行能力差,交通事故多等问题。城镇基础设施和各项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小城镇的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欠帐严重,已影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7、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类型均为煤烟型污染,依照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度污染。各县域中心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处于松花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级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存在大量的无处理排放,造成松花江严重污染。城镇环境噪声污染比较严重,城镇垃圾处理厂有待进一步落实。总之,全市尤其是外围

10、县市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管理和控制措施相对落后。8、小城镇发展速度缓慢在全国促进小城镇城镇化战略的带动下,哈尔滨小城镇自身建设发展在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相对落后,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缺乏特色;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低,发展后劲不足;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还处于行政化管理模式,没有真正走上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法制管理的轨道。第二节 发展目标与城市化水平一、城镇体系发展目标强化哈尔滨市中心城市增长极核的作用,优先发展都市圈的卫星城市,重点推进沿主要交通干线城市(镇)的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城镇体系。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

11、为发展契机,强化哈尔滨市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镇)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快卫星城市(镇)建设,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承接地;择优培育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增强城市集聚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整体发展的区域性城镇化格局。建设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发达,职能分工有序,城乡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异,经济发展迅速,适合创业与居住的生态型城镇密集区。建设成为黑龙江省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核心,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国际打通道合交通枢纽以及主要的城市群,国际性的加工基地、技术创新合研发基地,国际冰雪文化的著

12、名地区。二、城镇化水平预测1、人口规模预测采用平均增长法预测,19932003年市域总人口由894.09万人增至954.3万人,年均人口综合增长率为0.6%。考虑到近年来人口增长趋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会逐渐发生改变,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将下降,因此确定哈尔滨市域20042010年总人口年平均递增率为5.7,2011-2020年为5.4。预测结果为:2010年为993.2万人,2020年为1048.2万人。采用时间相关分析法的预测,根据市域历年人口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P=-10879.52+5.906N (R2=0.983)(其中P为预测人口

13、数,单位万人、N为年份)。得出各年份市域预测人口数为:2010年为984万人;2020年为1050.6万人。采用经济发展相关分析,哈尔滨市未来经济发展仍将以较高速度增长,这要求哈尔滨市的人口也要随之快速增长,以承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依据哈尔滨市计委和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与增长率,测算得出:2010年为980万人;2020年为1080万人。上述预测结果进行综合确定:2010年哈尔滨市域常住人口为1000万人;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为1050万人。(见表3-3)2、人口城镇化目标2003年哈尔滨市域城镇人口454.8万人,城镇化水平48.1%,在最近8年中,哈尔滨市城镇人口共增加35.4万

14、人,年均增长4.4万人。根据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哈尔滨市已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呈加速态势。预测哈尔滨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70%,即城镇人口2010年发展到600万人,2020年发展到735万人。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共划分为5个等级,即:哈尔滨城区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一级首位特大城市;城镇人口规模在2050万规划为二级城镇,数量4个,有尚志市、阿城市、双城市、五常市;城镇人口规模在520万人规划为三级城镇,数量9个,有宾州镇、依兰镇、巴彦镇、延寿镇、方正镇、通河镇、木兰镇、兴隆镇、达连河镇。

15、城镇人口规模在15万人规划为四级城镇,数量31个。五级城镇由一般建制镇组成,人口规模不超过1万人,数量64个。(见表3-4)二、职能结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目标是: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到2020年,哈尔滨城区将形成兼有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市域中心城市的双重职能;尚志市发展成为市域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依兰镇培育成为市域东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将阿城、双城、五常、宾州、巴彦建设成为卫星城;地方性中心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有延寿镇、木兰镇、方正镇、通河镇等;区域中心城镇有亚布力镇、达连河镇、周家镇、康金镇、玉泉镇、拉林镇、兴隆镇、宾西镇、新发镇、一面坡镇、

16、太平镇、万宝镇、对青镇、新华镇、牛家镇;其他为一般城镇,约82个。(见表3-5)在此基础上,确定综合性城镇功能定位。(见表3-6)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的城镇职能类型规划为综合型、加工型、商贸型、采掘型、风景旅游型和港口型等。(见表3-7)三、城镇体系空间布局1、经济分区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地域空间的组织出发,划分为三个城市经济亚区:即西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在三个区域中,西部城镇密度大,由于交通线密集,城镇呈放射状均匀分布;东、南部密度小,城镇分布呈轴线或散点式布局。西部经济亚区:以哈尔滨市区为中心,包括双城、阿城、宾县、巴彦等城镇,该区以哈大、哈黑发展轴线及滨洲、滨绥发展轴线组

17、织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产业疏散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二三产业发达、功能完善、门类齐全、分工协作的城市经济亚区。南部经济亚区:以尚志为核心,包括、五常、延寿等城镇。该区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矿产品加工等工业,并开发亚布力等一批旅游城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为主的城市经济亚区。东部经济亚区:以依兰为核心,包括方正、通河、木兰等城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资源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工业,成为以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为主的城市经济亚区。2、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以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

18、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一个中心”,即:哈尔滨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尚志市区、依兰市区作为市域的两个新增长中心布局。以十字型重点发展轴带为重点,即指由滨洲滨绥、京哈哈绥铁路沿线的十字型城镇集合地带。另外还有4条次要城镇发展轴,即同三、哈肇公路及松花江交通线沿线的城镇发展轴;通榆路沿线城镇发展轴;拉滨公路、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哈大、哈黑沿线城镇发展轴。三大圈层结构指市域范围内以20公里、100公里和300公里为半径划定的市域三大圈层,即核心圈、强辐射圈和拓展圈。核心圈是以20公里为核心区域,主要由哈尔滨市中心区及其呼兰区、松北区、平房区和王岗、团结、城高子

19、地区等组成,其边缘为中心城区产业扩散重点接收地。强辐射圈是以100公里为半径以内区域,包括阿城、双城、宾州、五常、尚志、巴彦等城镇,是哈尔滨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建设卫星城镇和12个产业集聚区。拓展圈是指以主城为中心、以300公里为半径的哈尔滨市影响作用可到达的区域,既带动市域圈层内的部分城镇,又可辐射至大庆、佳木斯和吉林省北部地区的城镇,起到市域内外衔接的作用,构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市发展带。四、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体系规划(1)发展战略建设一个“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市域综合运输系统,以国际化空港、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为骨干,以水运为辅助,市域道路系统与客货运系统为后盾,多式

20、联运的综合枢纽为纽带的快捷高效的交通格局。(2)总体布局全力推进“两干两环十辐射”的公路网建设,实现哈尔滨市与周边县市高等级公路联通;发展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江海联运、路海联运步伐。形成以哈尔滨市区为中心,以两干(同三线、绥满线)、二环(城市四环路、公路外环)、十射(十个出城公路)为主的干支线相通、市县相连的现代化公路网布局。通过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完善哈尔滨申奥大道哈尔滨市区至亚布力的交通联系;通过铁路、公路连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经绥芬河、同江、黑河、满洲里等口岸与欧亚大陆桥的陆路运输网接轨;通过哈尔滨航空港及黑龙江出海口,发展与北美、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日 韩

21、、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空运和江海联合运输;向南通过对主干线公路、高速铁路及航空,经大连、营口等沿海口岸,发展陆海联合运输。公路建设到2010年:完成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延伸哈成公路成高子至阿城段;完成哈肇公路呼兰区至通河段,铁通公路方正至五常段的二级公路建设;完成国道黑大公路五常拉林至吉林省界段一级公路建设;完成绥满公路阿城至牡丹江段、同三公路哈尔滨至佳木斯段高速公路建设。至2020年:完成哈尔滨至同江高速公路、哈尔滨至绥芬河高速公路、哈尔滨至黑河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完成哈尔滨佳木斯段505km、哈尔滨牡丹江段351km、哈尔滨齐齐哈尔段288km的提速电气化改造。到2020年,规划开通哈

22、尔滨至五常、双城、肇东、绥化四条城际铁路专线,建设哈尔滨大连、哈尔滨亚布力快速铁路专线,使旅客列车运行速度达到250km/h。航运建设建设大顶子山、依兰、洪太航电枢纽,使哈尔滨市区段航道实现局部渠化通航,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千吨船舶可全航期满载航行。至2020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市区段航道全部实现渠化通航,治理重要支流航道,提高航道等级和通行能力,建设成黑龙江水系干支直达、江海直达、开放型水运网。2、电力网络规划加快现代化城镇供电网的建设步伐,满足电力的有效供给。新建500kV永源变、肇东变、绥化变,扩建哈南变,形成四角环网,总容量为6051MVA。提高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供电能力。在阿城、通河、

23、宾县、巴彦、木兰各新建220kV变电所12座,110kV、66kV实现环网供电。10kV中压配电网实现对用户直接可靠供电,满足区域内各市镇的供电要求。3、通信工程规划(1)规划目标电信网络建设主要以增强全网的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为重点,加快数据通讯网、移动通讯网、智能网、数字同步传输网和电信管理网的建设。哈尔滨市邮电业务总量计划完成l10亿元。哈尔滨市本地电信终端用户预计达2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预计达180万户;全市电话(包括移动)普及率达47部百人;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话。(2)电信规划建成网络运行高效可靠、业务品种齐全、管理服务优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的现代化电

24、信网络。加快哈尔滨长途电信枢纽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基础通信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数字传输网和电信管理网、支撑网的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建设。(3)邮政规划建成相对独立的快速干线邮运网和具有较高机械化处理能力的中心局,加快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和营销投递网建设,尽快形成局所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邮运快速、服务优良的现代化大邮政通信网。加快哈尔滨长途邮政枢纽扩建工程、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工程、哈尔滨第二邮政枢纽工程、哈尔滨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哈尔滨邮政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大的乡镇设两个以上邮政网点,实现邮件传递机械化和自动化,建立快速干线邮政运输网。4、信息网络

25、规划(1)“数字城市”及其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建设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包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城市土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房产住宅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系统。(2)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建设纵向联通省、市、县(市),横向联通市级政府各委、办、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进政府日常办公逐步实现无纸化传输;完善“中国哈尔滨”政府门户网站,逐步建设“网上”行政审批平台。(3)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建设在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和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流一体”的电子商务体系。(4)信息资源开发

26、利用重点建设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自然资源和宏观经济数据库。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5、水利防洪工程规划(1)防洪工程规划以松花江干流堤防消险加固为重点,提高团结、民主、新发、新农、宾县、方正、木兰、通河、双城松花江堤防、太平镇的太平村片坡堤防及依兰牡丹江旧水堤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群力堤段提高到100年一遇,其余城郊堤防全部达到20年一遇标准。消险加固牡丹江、呼兰河、倭肯河、阿什河、蚂蚁河、蜚克图河、拉林河堤防,增强防洪抗灾能力。(2)灌溉工程规划实施西泉眼灌区扩建配套工程,新建方正大平山灌区,改造双城友谊灌区,201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80km2,2020年,新增有效

27、灌溉面积1640km2。(3)治涝工程规划综合治理25个灌区,新增治涝耕地面积1000km2,提高治理标准,由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的治理面积达到2900km2。6、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1)水量预测哈尔滨市全市地下现有水资源总量为30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为99.2亿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复水量7.8亿m3,水资源总量为121.5亿m3。规划哈尔滨市2010年需水量达到49.1亿m3,2020年需水量达到51.6亿m3。(见表3-8)(2)供水工程规划规划目标:建设哈尔滨市区的供水工程,开辟磨盘山水源,保护并提高松花江水源水质;建设好各个县市主要城镇区的供水水源;搞好现有工程的挖潜更新

28、配套,建设大中型骨干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主要供水工程:磨盘山水库、二甲沟水库、亚布力水库、白杨木水库、幸福沟水库、巴彦县龙泉水库及水库相应的配套供水工程;龙凤山灌区、西泉眼灌区、香磨山灌区的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蚂蚁河流域灌区总体改造配套节水工程;加强对宾州镇现有水源地二龙山水库的污染监控,确保安全,同时建设后备水源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远期做好污水处理回用,以解决目前的水污染问题,提供再生水源,中水回用率达到20%。五、市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1、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提高市域生态环境能力,扩大环境容量,依法保护并合理开发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资源及水源地,将市域分为三个层次的生

29、态类型区,即城市(镇)生态环境区、乡村生态环境区(农林牧业生态区)、松花江流域和森林湿地生态环境区。(1)城市(镇)生态环境区:指哈尔滨市域区及市域各级城镇,在城市(镇)内划分噪声、烟尘、水质分级控制区等环境功能分区,通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来合理地安排城镇各类性质规划用地,保持城镇环境质量。(2)乡村生态环境区(农林牧业生态区):城市(镇)建设以外的大片农田、耕地、林地、草地等区域。建设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3)松花江流域和森林湿地生态环境区。指流经市域的松花江干、支流域沿线区域和森林湿地区,以水源地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

30、程、湿地保护工程为重点。创建自然保护区19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6处;湿地保护区23处,其中省级14处,市级9处。(见表3-9)2、环境综合治理规划(1)规划目标到2010年,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废气处理率9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乡镇工业污染处理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2)治理措施以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治理为重点,使市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本功能区划要求,地下水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噪声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控制指标以内。同时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环境整治,大力发展生

31、态农业;农田实现林网化,道路、村屯全部达到绿化指标,解决土地的“三化”问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作用,提高水利蓄水工程能力,实现区域内53%的重点水土流失地块得到初步治理。3、生态环境建设布局规划(1)建立区域绿色系统建立哈尔滨市域绿色系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的吸引力。主要包括四方面绿地系统:建立城市内部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立城市的外围及其内部各功能分区外围的环状绿地隔离系统;建立沿各轴线的楔状绿地系统;建立城际之间的主要交通干线的带状绿化带,如申奥大道的绿化景观建设。(2)构建生态城市体系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为生态市生态县(农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

32、区体系。(3)生态公园布局生态公园的建设是在哈尔滨市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主要有肇东“三北”防护林生态公园;规划二环、五射的生态公园网络;环绕哈尔滨市域东北部山区的森林生态公园;沿松花江绿化的滨江带状生态公园。(4)生态功能区划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市域南部的双城市和农垦系统所辖国营农牧场。温带湿润森林生态区:东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地区、依兰、方正、延寿、通河、木兰、尚志等县市及国有森林工业局、国营农牧场。温带半湿润草甸与农田生态区:中部所辖的阿城市、巴彦县、宾县、五常市等地区。六、市域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1、保护规划目标完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

33、、历史文物保护等组成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网络,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间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结合不同保护对象,分类实施保护措施,以确保保护规划有的放矢。2、自然景观保护区(1)自然水域保护松花江及其支流是哈尔滨市域的生命资源和景观资源。严禁向河流顷倒垃圾与填埋、污染河道,对污水进行治理。确定防洪标准,疏通河道。对河流沿岸进行综合治理改造,铺设道路,栽植树木,形成绿带。(2)自然山体保护重点保护好市域范围自然山体的资源和景观环境。加强植被和工程设施建设,建立综合防护体系,防止水土流失。不许在山体随意取土、破坏植被,更不许在风景区范围内取土。在进行风景区建设时,要依靠

34、自然环境,慎建人工性的景点,回归山体绿色植被的风貌。3、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对市域著名的二龙山水体风景风貌区、松峰山风景游览保护区、玉泉狩猎场(含玉泉滑雪场)、依兰丹青河风景名胜保护区、亚布力休闲旅游度假风光保护区(含冬季旅游滑雪游乐项目)、哈尔滨北方森林野生动物园等风景名胜区、旅游区,确定其性质、划定保护范围及外围保护地带,确定保护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护区各类级别的保护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见表3-10)风景名胜区保护措施:统筹安排公用服务及其他设施,协调景区与游憩区、建筑区、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关系;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种建设都应与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

35、境、妨碍游览的设施。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和随意改变。作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切实保护好林木植被和动植物种的栖息条件。保护植被及古树名木,严禁一切乱砍乱伐。4、基本农田保护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和菜田建设各类工程,确需占用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哈尔滨市基本莱田保护区管理条例履行审批手续。5、人文景观、文物古迹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哈尔滨市中心区为重点,加强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建立,加强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

36、古迹、特色建筑、金源文化等的保护,保存和延续历史形成的文物古迹、文化传统,建设与保护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与文保单位的保护阿城市、依兰镇是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的哈尔滨市域范围内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阿城市为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现存有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和亚沟金代石刻图像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等省市级文保单位共11处,还有玉泉狩猎场、松峰山、红星水库、西泉眼水库等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发展金源文化是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点。依兰镇是辽代五国部之首,是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现存有五国头城遗址、土城子遗址等省市级文保单位8处,应以保护重要历史遗存及其周

37、围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状态,带动旅游事业发展为重点。(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和古遗址的展示与利用哈尔滨市文保单位按着哈政发19951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确定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85处,包括革命遗址、旧址、古代和近代保护建筑、古文物、古遗址等。规划对萧红故居、阿城文庙、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常安古城等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乐古城、黑河口等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三个层次进行保护,即特别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规划将金上京会宁府 遗址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合并划入金源文化风貌展示区。其它古遗址的保护可采取在遗址外围植树标定范围,在较重要的遗址周围预留空地,以便建立相应的陈列

38、馆或研究中心;对小体量的古遗址或重要古文化遗址加盖庇护建筑予以保护;在游览区、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古遗址应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相结合。(3)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延续性,在充分挖掘、鉴定和公布新的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增加保护单位的规模和范围。七、市域旅游发展规划1、总体目标按照全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旅游名城为总目标,立足哈尔滨市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强开发“冰雪、生态、边境”等独具龙江特色旅游项目,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突出特色,发展精品工程,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冰城雪乡、避暑胜地、欧陆风貌和金源文化的特色,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构筑大产业。以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速度,尽快将哈

39、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世界冰雪旅游城市,远景将发展成为综合性、国际性旅游城市。2、布局规划哈尔滨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将采用“一心、一带、五线”式布局。(1)一心:以市区的欧式建筑风光、太阳岛等地的避暑度假,冰雪大世界为主的四季冰雪艺术、滑雪旅游,东北虎观赏等旅游项目和“哈夏会”、“哈洽会”为依托,形成集购物、观光、度假、文化、商贸活动为一体的中心旅游区。规划形成松花江沿岸、太阳岛、长岭湖、天恒山四处重点风景区;规划沿松花江自然流向,沿马家沟至入江口、沿学府路、东西大直街、南通大街,沿202国道月亮湾段、公路大桥、二环南段至电塔街,沿中央大街、霁虹桥、红军街、中山路形成“三横

40、两纵”的城市观光主轴线;规划南岗中心区、道里中心区、道外靖宇大街、动力工业区、平房中心区、沿江区、南岗开发区、学府区、森林植物园生态区、群力新区十个城市特色旅游区。(2)一带:沿松花江3区7县两岸,建设成豪华游船观光、冰雪交通观光娱乐为内容的沿江旅游带。同时加快两岸其他风景区的避暑度假旅游,如鸡冠山、蒙古山、萧红故居、五国城、丹清河风景区的开发。(3)五线:五条主要的旅游线路哈尔滨市域的主要旅游线路与黑龙江省的主要旅游线路相重合,省域、市域许多旅游景区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不能将同一方向上的旅游景区相互割裂,因此本次分析的市域旅游线路里包含省内主要景区。东南部旅游线:以金源文化旅游区、

41、玉泉滑雪场、玉泉狩猎场、金泉国家森林公园、松峰山风景区、乌吉密滑雪场、亚布力度假区、威虎山、横道河景区、镜泊湖风景区、绥芬河为连接直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北部旅游线以萧红故居、驿马山凤景区、兴隆森林小火车旅游线、桃山原始森林、五大连池风景区为连接直至布拉戈维申斯克;南部旅游线以龙凤山风景区、凤凰山度假区、松花湖为连接的直至长白山天池;东北部旅游线以二龙山风景名胜区、长寿国家森林公园、方正原始森林、蒙古山风车电站、香磨山风景区、乌龙狩猎场、五国城、巴兰河与丹清河漂流旅游、三江汇合口为连接直至哈巴罗夫斯克;西北部旅游线以大庆油田景观、杜蒙草原风光、扎龙鹤类自然保护区为连接直至漠河北极村。市区规划形成松

42、花江沿岸、太阳岛、长岭湖、天恒山四处重点风景区;规划沿松花江自然流向,沿马家沟至入江口、沿学府路、东西大直街、南通大街,沿202国道月亮湾段、公路大桥、二环南段至电塔街,沿中央大街、霁虹桥、红军街、中山路形成“三横两纵”的城市观光主轴线;规划南岗中心区、道里中心区、道外靖宇大街、动力工业区、平房中心区、沿江区、南岗开发区、学府区、森林植物园生态区、群力新区十个城市特色旅游区。3、旅游景区功能规划哈尔滨市规划主要景区53处,按功能区划分为冰雪旅游区、避暑旅游区、生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扶贫/森工转轨区等;按景区级别分为A级面向全国/入境市场、B级面向国内/省内市场、C级面向省内/本地市场。(

43、详见表3-11)表3-1 2003年黑龙江省各地区三产及人均生产总值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哈尔滨市216.415.3 524.537.1 673.947.6 1414.814826齐齐哈尔77.622.1 125.935.9 147.041.9 350.55912鸡 西45.727.0 68.940.7 54.532.2 169.17607鹤 岗22.926.0 36.241.1 28.932.8 88.06922双鸭山31.427.3 46.940.8 36.631.9 114.96681大 庆34.33.0 959.985.3 131.4

44、11.7 1125.640674伊 春21.923.0 40.542.6 32.734.4 95.16464佳木斯50.325.0 55.827.8 94.947.2 200.97628七台河9.211.5 40.050.2 30.438.1 79.78054牡丹江34.012.7 112.142.0 120.845.3 266.98943黑 河29.830.8 20.020.7 47.048.6 96.85167绥 化101.329.0 90.325.8 158.345.2 349.95830大兴安岭15.829.7 16.230.5 21.239.8 53.29176资料来源:哈尔滨市计委

45、、哈尔滨统计年鉴2004年表3-2 城镇经济职能现状分类表职能类型主要城镇职能与性质综合性市域中心城市哈尔滨市:省会、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市域中心城镇综合型阿城市(建材、食品工业为主),双城市(食品、化工、纺织工业为主),尚志市(食品纺织工业为主),宾州镇(电力机械工业为主),五常市(食品、轻纺、建材工业为主),依兰镇(轻纺、建材、食品工业为主),方正镇(以轻纺、化工工业为主),通河镇(以森工、建材工业为主),木兰镇(农副产品加工、轻化工业为主),延寿镇(轻纺、建材、食品加工工业为主),巴彦镇(以食品工业为主)市域重点城镇工农贸型拉林(食品、建材、机电)、帽儿山

46、(冶金、机械、轻纺、旅游)、西集(商贸、食品)、兴隆(森工、商贸)、玉泉(建材、酿造、旅游)、东兴(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加工型宾安(制造)、会发(机械、化工、建材)、山河(食品、机械、制革、森工)、一面坡(酿酒、医药、农副产品加工)、清河(农林产品加工)、永源(农副产品加工)、小岭(建材)采掘型达连河、松江、苇河港口型太平商贸型周家、宾西、新发旅游型亚布力、松峰山市域一般城镇采掘型沙河子、黑龙宫、凤山、石头河子、亚沟、平山、小山子、大罗密、高楞港口型新甸、巴彦港、乌鸦泡、摆渡旅游型亚沟、居仁、石人加工型交界、道台桥、糖坊、背荫河、腰堡、白奎、五家农副产品集散地六团、浓河、冲河、宁远、二八、向阳

47、、利东、沈家、延河、加信、安家、江湾、爱民、三道岗、龙泉、大贵、万发、天增、东官、中和、巨源、蜚克图、柳河、新华、平房、韩甸、新农、德裕、杏山、单城、农丰、牛家、元宝、大用、莲花、方台、胜利、黑山、洼兴、龙庙表3-3 哈尔滨市域人口规模预测 现状(2003年)近期规划(2010年)远期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万人)城镇化水平(%)哈尔滨市域954.348.1 1000.060.01050.070.0五常市域95.924.3 100.035.0103.045.0双城市域80.621.7 88.030.095.040.0阿城市域65.2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