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18915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苦荞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刘轶哲摘 要:本文综述了苦荞的植物学特征、资源分布、营养成分以及营养保健功能,详细了介绍关于苦荞麦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为苦荞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和启发。通过分析我国苦荞产品开发加工利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的苦荞产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综合得出苦荞的开发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关键词:苦荞;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artary buckwheatin nutrients and health care functionLiu yizheABSTRACT:In

2、 this paper, the botanical features, resource distribution, nutrients, as well as health care function of tartary buckwheat are introduced .Especially, t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tartary buckwheat in nutrients,and health care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se will provide the basis a

3、nd inspir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tartary buckwheat resources.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artary buckwheat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rocessing of china now, I consider that the buckwheat industry in China still has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sociol-economic benefits. So I bel

4、ieve that tartary buckwhea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a bright future.KEY WORDS: tartary buckwheat; nutrients; health care function; progress引言苦荞麦( Fagopyrum tataricum ( L.) Gaertn.) 属双子叶蓼科(Polygonaceae )荞麦属(Fagopyrum Gaertn)植物,俗称苦荞,学名鞑靼荞麦,别名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1。苦荞出产于高寒山区,我国西南及我省晋北一带,产地不同而营养价值也不同2。它集七大营养

5、素于一身,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苦荞拥有独特、全面、丰富的营养成份,有人体所必须的多种营养成份,所以被世界营养学家誉为人类的“天然黄金搭档”, 因此它被誉为“五谷之王”。 日本人称苦荞为“长生不老的保健食品”,是“21世纪人类自己能种植的灵丹妙药”,把苦荞食品当作健康长寿的一大秘诀。韩国人称苦荞为“神仙的粮食”,相互馈赠苦荞食品已成为韩国上层显贵最时尚的礼仪。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认识到苦荞的各种保健医疗特性,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指出:其味甘苦,性寒无毒。图经本草载“实肠胃,益气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

6、味苦、平、寒,“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练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有“性能消积,俗呼净肠草”。 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也都有相关保健作用的记载。国际著名营养学专家齐国力教授认为:苦荞是“三降”,它能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我国苦荞专家林汝法教授认为,苦荞是与何首乌、大黄等同属蓼科的药用植物,富含生物类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能预防和减轻现代文明病和便秘等各种生活不良习惯病。总之苦荞具有各种营养和保健特性,研究和开发对于经济社会都具有巨大的效益。本文综述苦荞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的研究新进展,希望能对苦荞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

7、起一些指引和参考。1苦荞麦的植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1.1植物学特征苦荞麦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70厘米,分枝,绿色或微紫色,有细纵棱,一侧具乳头状突起,叶宽三角形,长2-7厘米,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下部叶具长叶柄,上部叶较小具短柄;托叶鞘偏斜,膜质,黄褐色,长约5毫米。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花排列稀疏;苞片卵形,长2-3毫米,每苞内具2-4花,花梗中部具关节;花被5深裂,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8, 比花被短;花柱3,短,柱头头状。瘦果长卵形,长5-6毫米,具3棱及3条纵沟,上部棱角锐利,下部圆钝有时具波状齿,黑褐色,无光泽,比宿存花被长,干粒重1822g。苦荞麦属短日照

8、植物,对日照要求不严,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都能生育结实。生育期最适温度为1825,凉爽的气候和湿润的空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2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而造成减产13。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填闲补灾作物。苦荞麦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贫瘠、酸性或碱性的土壤里都可以种植。1.2资源分布中国是苦荞的发源地4,栽培历史悠久,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苦荞性喜冷凉气候,适宜生长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因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和西南一些干旱高寒地区。我国的苦荞麦资源极为丰富,到2000年止,经广泛收集、种植整理、鉴定分析、编目并储存于国家种质资源库的苦荞麦资源达879份,四川、云南和

9、我省有较多的苦荞资源,比例分别为19.06%、14.90%和12.86%。我国苦荞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2。据统计5全国苦荞栽培面积约300000h,总产约300000t,占全世界苦荞麦总面积的60以上。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显得更加重要。2苦荞的营养成分苦养麦是一种独特的食药兼用作物,具有营养和保健双重功效,与燕麦、食用豆类、黑米、小米、玉米、麦麸、米糠等并称为八大保健食品。但是苦荞是食用作物中唯一集七大营养素于一身的作物,含有多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营养成分,如生物类黄酮、高活性蛋白、高活性膳食纤维、淀粉及脂肪酸,而且含量大部分都高于大宗粮食作物小麦、大米和玉米等(见表1)。其中脂肪酸和氨基酸含

10、量较高且配比适当,矿物质含量也十分丰富,苦荞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粮食资源。2.1生物类黄酮及维生素苦荞的根、茎、叶、花、籽粒和籽壳中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被称为是二十世纪发现的最后一种营养素,它是苦荞中重要的活性成分,赋予苦荞众多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6苦荞资源的黄酮含量为2.194.02,平均为3.12,不同产地品种的苦荞种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都是由槲皮素3葡萄糖芸香糖甙、槲皮素3芸香糖甙(芦丁)、山奈酚-3-芸香糖甙和槲皮素等四种成分组成7,其中芦丁含量最高大约在85%以上。表1 苦荞与其他粮种营养成分比较项目苦荞甜荞小麦大米玉米粗蛋白(%)10.56.59

11、.97.88.5粗脂肪(%)2.151.371.81.34.3淀粉(%)73.1165.974.676.672.2粗纤维(%)1.621.010.66.41.3VB1(mg/100g)0.180.080.460.110.31VB2(mg/100g)0.50.120.060.020.10VP%3.050.095-0.21-VPP(mg/100g)2.552.72.51.42叶绿素(mg/100g)0.421.304-钾(%)0.40.290.1951.720.27钠(%)0.0330.0320.00180.00720.0023钙(%)0.0160.0380.0380.0090.0022镁(%)0

12、.220.140.0510.0630.06铁(%)0.0860.0140.00420.0240.0016铜(mg/kg)4.59442.2-锰(mg/kg)11.710.3-锌(mg/kg)18.51722.817.2-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谷物研究所1989芦丁(Rutin),又名维生素P,在其它粮食作物中几乎没有。荞麦中的槲皮素可抑制生物异源物的化学毒性或致癌性。苦荞黄酮已获得美国国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AD认证8。它是一种具有多样生物活性较复杂的复合性物质,主要成份有槲皮素、芦丁、坎菲醇、桑色素,这种天然组合的比例更有协同效应,更易被人体吸收。苦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

13、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P。苦荞中维生素C含量为0.81.08毫克/克,维生素B6含量为0.02毫克/克,维生素E含量为1.73毫克/克,维生素E中r生育酚含量较高 9。维生素B2的含量是玉米粉和大米的525倍。 2.2蛋白质苦荞麦粉蛋白质含量为9.3%14.9%,组成也不同于一般的谷类粮食作物,而是与豆类作物相似,既含有水溶性的清蛋白又含有盐溶性的球蛋白,且俩者总含量占到蛋白总量的38%-44%,另外苦荞蛋白中近三分之一为清理蛋白,排毒功能明显10。苦荞中各种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小麦粉、大米和玉米粉(见表2),苦荞麦粉的氨基酸组成也明显优于小麦粉,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14、/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氨基酸组成模式标准E/T(每百克蛋白质中氨基酸克数)值40%很接近,特别是荞麦粉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粮食作物,甚至超过了标准模式11。但胃肠对苦荞蛋白的消化和利用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荞麦籽粒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抑制剂12,从而影响了荞麦蛋白的消化吸收,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显得特别棘手。另外最近有研究13清蛋白中39.6 ku、40.6 ku亚基和球蛋白的36.6 ku亚基与FAO/WHO评分模式接近,S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分值分别达到了66.04、71.84、66.0,其半必需氨基酸(精氨酸Arg+组氨酸His)含量分别为122.8,155.2,109.2

15、 mg/g,表明清蛋白中39.6 ku、40.6 ku亚基和球蛋白的36.6 ku亚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这对改良小麦等其它作物蛋白质营养以及更好的开发苦荞蛋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表2 苦荞与其他粮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计较项目苦荞甜荞小麦大米玉米苏氨酸(%)0.41730.27360.3280.2880.347缬氨酸(%)0.54930.38050.4540.4030.444蛋氨酸(%)0.18340.15040.1510.1410.161亮氨酸(%)0.7570.47540.7630.6621.128赖氨酸(%)0.68840.420.260.280.25色氨酸(%)0.18760.10940.

16、1220.1190.053异亮氨酸(%)0.4520.27350.3840.2450.402苯丙氨酸(%)0.54310.38640.4870.3430.395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谷物研究所19892.3矿物质矿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适宜的内在环境对调节生理机能维持正常代谢有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极小剂量即可发挥较大作用。苦荞麦籽粒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镁、钾和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等,以及还含有其他谷类中不具备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各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营养素(包括VC、VA锌、镁等)中,硒是可以直接抗病毒的唯一营养素,被誉为“抗癌之王”

17、。我国71的地区处于低硒或缺硒状况5,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硒的摄入量为50250g,安全摄入量为400g,而我国每人每日对硒的摄入量平均尚达不到40g的水平,主要原因是由于日常饮食中食物里的含硒量较低,如1kg小麦的含硒量仅为34g,1kg大米的含硒量也只有51g,而1kg苦荞麦的含硒量却高达406g。苦荞中微量元素硒的开发利用特别重要,近期有研究14对苦荞硒含量做了测定,变化幅度为0.00990.1208mg/kg,平均值为0.0406 mg/kg ,不同产地苦荞的硒含量存在差异。硒是一种易挥发性元素, 含硒样品的处理必须考虑硒的挥发,因此苦荞保健开发时要注意硒的流失。2.4碳水化合物苦

18、荞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多糖为主,主要为淀粉、膳食纤维和一些功能性多糖。苦荞麦粉总淀粉的含量总体在54.05%86.83%,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直链淀粉的含量总体在15.51%30.31%,品种间有差异,支链淀粉的含量总体在30.95%62.07%,品种间差异不显著45。从营养和保健功能 15角度俩看淀粉分为三类:快速消化淀粉(RDS),缓慢消化淀粉(SDS),抗性淀粉(RS)指不被小肠吸收,能在大肠中发酵的淀粉。缓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能够平缓血糖反应,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对于糖尿病人。抗性淀粉可以再大肠内发酵可以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阻止结肠癌发生。另外苦荞中RS含量比例

19、很高约14%9。苦荞粉中含有粗纤维1.62% ,高于玉米粉,甜荞和小麦。苦荞麦淀粉中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在人类营养中助消化淀粉的作用类似膳食纤维。研究发现16苦荞资源的总膳食纤维含量变化的幅度为4.61%-40.95%,平均值为17.18%;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幅度为3.36%31.08%,平均值为9.65%;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92%17.51%,平均值为7.53%。苦荞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以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为主。不同产地的苦荞种子中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存在差异。膳食纤维在防治现代“富贵病”等方面有突出的疗效,

20、并被誉为人类“第七大营养素”。目前由于饮食结构日趋精细化,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不足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提倡每日补充定量的膳食纤维,均衡膳食结构势在必行。粮食作物尤其是苦荞麦是中国居民获得膳食纤维的优良途径之一。另外最近有研究17利用液相色谱分析苦荞多糖,发现其组成的单糖有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等。其中萄萄糖含量18变化幅度为0.0556一0.8402%,平均值为0.321%,不同产地苦荞的葡萄糖含量也存在差异。表3 苦荞中不同脂肪酸比例 %项目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苦荞麦粉0.355.852.5147.6139.374.292.37注:陕

21、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82.5脂肪苦荞脂肪含量约为2.15%,常温条件下呈膏状或粘稠液态,与其他大宗粮食相比,苦荞脂肪的组成较好,含多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约占总脂肪酸的87(见表3),它们可以合成对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起重要作用物质。亚油酸是人体最重要的脂肪酸,体内不能合成,属于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被公认的唯一的必需脂肪酸,被称为维生素F(VF)。亚油酸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效果。同时,荞麦脂肪中对人有害的芥酸含量极低,具极高食用价值。此外有研究19对苦荞油进行成分分析测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2%,含油酸47.1% 含

22、亚油酸36.1%。另外苦荞油三萜醇中含有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存在并不多见,一般多存在于高等真菌种,这个很值得研究20。3苦荞的保健功能3.1苦荞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医学研究说明,人体的过早衰老,是由于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将正常细胞氧化破坏而造成。自由基还可能损害身体内的酶类和蛋白质等,使器官、机体加速衰老。研究表明21不同浓度的苦荞多糖能显著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随着苦荞麦多糖浓度的升高其抗氧化性作用逐渐增强,苦荞多糖对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效果明显高于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苦荞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而硒又是谷光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必需成分,该酶能

23、将有害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害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硒化合物是人体衰老自由基的捕获剂,可修复脱氧核糖核酸,控制细胞分裂繁殖,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22。另外苦荞籽粒壳还富含原花青素,该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类似的多酚类如原儿茶酸,绿原酸在苦荞中含量丰富,并且都能清除自由基,因此具有延缓衰老防止氧化的作用23。苦荞麦中的芦丁、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特别是槲皮素可清除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等自由基,提高自由基清除酶SOD 、GSH-Px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24。苦荞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皆为有效的抗氧化物质,可清除机体自由基以及人体代谢产生的肝脏毒物、脂质过

24、氧化物,能维持人体内分泌平衡、促进细胞再生,具有防止衰老的作用。可以说苦荞抗衰老的保健特性已经融在她的骨子里了,她是现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青春粮食。3.2苦荞具有降血糖预防糖尿病的作用糖尿病己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苦荞中含有苦荞黄酮、糖醇类、多酚类、幽醇类、抗性淀粉等多种具有降糖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25。其中苦荞黄酮、荞麦糖醇和D-手性肌醇的降糖效果非常好,研究报道也比较多。苦荞中的芦丁等生物类黄酮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的活性,因此可以通过保护胰岛细胞降血糖的功能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研究26发现,D-手性肌醇是可以调节胰岛素活性,能提

25、高降血糖作用,可以使STZ(Streptozocin,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糖浓度降12%-19%。D-手性肌醇在降血糖激素一胰岛素的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型糖尿病人体内糖代谢紊乱,不能合成手性肌醇,因此PH2.0型胰岛素调节介体水平不高,膳食中补充手性肌醇对减轻糖尿病症状很有效8。众所周知糖尿病人在预防血糖过高时会使用到阿卡波糖辅助降血糖,事实上它抑制小肠的葡萄糖苷酶,抑制食物的多糖分解,使糖的吸收得到减缓,从而降低了餐后高血糖。最近有研究表明苦荞中也有很多成分可以起到和阿卡波糖相同的效果,从而达到预防和降低血糖的保健作用,但是明显的要比阿卡波糖更加保健。四川大学的王斯慧

26、等研究2728了苦荞中黄酮对-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阿卡波糖、苦荞总黄酮、苦荞水溶性黄酮和苦荞醇溶性黄酮对-淀粉酶和- 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苦荞总黄酮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优于阿卡波糖,苦荞水溶性黄酮、苦荞醇溶性黄酮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弱于阿卡波糖。阿卡波糖、苦荞总黄酮溶液、苦荞水溶性黄酮溶液、苦荞醇溶性黄酮溶液对- 葡萄糖苷酶均优于阿卡波糖。因此苦荞黄酮有明显的降糖保健性能。另外苦荞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高,在肠道中难于消化分解单糖并被吸收,因此也具有预防作用起到降糖保健作用。3.3苦荞具有抗疲劳改善记忆的作用江南大学的张超等系统性的研究29了苦荞成分的抗疲劳功能,通过小鼠

27、附重游泳、爬杆试验以及血乳酸、血清尿素试验和肝糖元试验分析表明苦荞麦蛋白特别是球蛋白中的氨基酸组分是苦荞具有抗疲劳作用的原因,而黄酮类物质没有相应的特性。这是由于苦荞蛋白中含有丰富的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使5-羟色胺合成量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产生连续足够的冲动,活动能力提高耐力增加从而起到了抗疲劳的功能。另外动物研究实验表明30苦荞中多酚物质对改善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苦荞醇提物能够延长戊巴比妥钠阈上剂量条件下小鼠睡眠的时间,从而具有镇静催眠的功能,起到延长睡眠安神的保健效果31。3.4荞具有改善肠代谢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内正常的生理代谢具有重

28、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生长繁殖所需发酵底物来自进入大肠的多糖、低聚糖、蛋白质、肽和糖蛋白等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有研究表明32,抗性淀粉促进益生菌增值,与有害菌产生竞争关系。苦荞全粉中的蛋白质、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组分被小鼠结肠内的益生菌发酵利用,从而改善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另外,抗性淀粉等成分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在自身的代谢中也会产生乳酸,这些酸性物质可以降低肠道pH,酸性条件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酸的分泌还可以刺激肠蠕动,从而减少消化物经过肠的时间。申瑞玲等33为研究苦荞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喂食小鼠不同剂量的苦荞粉,35d后研究其

29、对小鼠结肠中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的影响;并选取了小鼠的空肠组织,研究苦荞粉对小鼠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该试验表明,当苦荞全粉的灌胃剂量大于3.250g/(kg.d)时,小鼠肠道中的益生菌数显著增加,而大肠杆菌数显著下降,这表明苦荞全粉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功能。另外苦荞全粉的摄入改变肠道组织形态,干扰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部分物质可以在大肠中停留较长时间,这有助于其作为肠道微生物发酵的底物。综合上述苦荞可以预防由于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腹泻,通过抑制有害菌促进肠道蠕动提高肠道机能改善排便状况,例如预防和改善便秘。利用益生菌分解乳糖等可以改善缓解不耐乳糖症状。所以苦荞具有改善肠代谢预防肠道疾

30、病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益生元产品开发利用。3.5苦荞的其他保健作用苦荞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具有很好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现将一些有特色和前景的保健特性介绍如下:体外杀菌抑菌功能,苦荞麦中的芦丁外用情况下对大肠埃希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34。降血脂功能,周小理等利用胆酸钠、脱氧胆酸钠、牛磺胆酸钠等作为吸附底物,揭示了苦荞蛋白通过吸附胆酸盐,抑制其在肠道内的吸收并携带其排出体外,从而使胆固醇在体内转化代谢为胆汁酸起到了降血脂的保健功能。因此试验表明苦荞水溶性蛋白纯化物的降血脂能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特性35。另外苦荞具有抗癌作用,苦荞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存在时间和剂量效

31、应,细胞的恶性增殖减缓36。苦荞生物类黄酮所富含的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光屏蔽物, 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37。4荞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4.1苦荞开发利用现状我国苦荞资源丰富,品种及产量居世界首位,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近些年苦荞已成为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的良好的基础原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饮食健康越来越关注,具有多种重要保健活性的药食同源的苦荞必将受到人们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苦荞的口感差、含有低消化性成分以及研究人员的个人偏向性,目前苦荞的研究和开发还是相对不足。苦荞的营养成分研究多集中在全麦粉和生物黄酮类物质而保健功能的研究多集中在

32、降糖降脂等方面,另外对苦荞种子研究较多,而对根、茎、叶等器官研究较少。目前存在的问题综合如下:很少研究苦荞新功能特性;探讨功能特性与功能因子关系的较少;苦荞中功能因子的提取和实际应用较少;研究新的工艺技术并用于食品工业的较少;苦荞研究应用领域较窄。虽然目前苦荞研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一些研究应用很具有启发和参考性:劲牌公司生产的苦荞酒辅助动物降血脂的实验研究38;苦荞麦皮中色素性质的分析及原花青素的提取3940;苦荞全粉的益生元效应33;苦荞麦制麦芽用于啤酒发酵工艺的有研究41;苦荞曲奇、法式小面包的新工艺研究和应用4243;苦荞麦酸乳饮料研发44等等。这些研究都是近期苦荞研究的亮点,为将

33、来苦荞保健功能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制起到了领航的作用。4.2苦荞开发利用前景苦荞是五谷之王,营养成分全面丰富且含有多种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因子,具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特殊功效。苦荞的开发利用具有如下的优势:近些年来,人们的饮食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饮食平衡、合理膳食等观点深入人心,因此近些年传统的大宗粮食作物相对过剩,而苦荞等杂粮却相对畅销。这正因为供小于需,所以苦荞产业近期必将会迎来黄金时期。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食品产业都朝着平衡膳食合理膳食的方向发展,因而提倡增加植物性食物减少动物性食物,所以苦荞作为一种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全能性基础食源,在保健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另外,苦荞中

34、还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因子,因此在新型药品开发方面也不容小觑。再者,苦荞作物生长期短产量大、适应范围广具有耐旱耐瘠等特点,对环境要求低,赋予了它良好的适应性,随着产业的壮大,苦荞可以带动全国广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偏远自然环境不好的贫困地区。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苦荞的进一步了解苦荞产业潜力巨大。我国各苦荞生产地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对苦荞营养保健功效的各种产品的开发。苦荞的基础研究、综合利用研究也应继续进行,多注重“产学、产研”的交流和合作。苦荞全身都是宝,发展苦荞产业具有光明的前景。参考文献:1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5、25(1):112.2衡玉玮.苦荞植物饮料的研制及功能性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3曹英花.苦荞与甜荞之区别J.北京农业2011,5(2):103.4Konishi T,Yasui Y,Ohnishi O. Original birthplace of cultivated common buckwheat inferred from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cultivated populations and natural populations of wild common buckwheat revealed by AFLP analysiJ.

36、Genes Genetic Systems,2005,80 ( 2) : 113-119.5田秀红,任涛.苦荞麦的营养保健作用与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44-46.6黄凯丰,时政,韩承华,等.不同产地苦荞籽粒中总黄酮含量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9):38-40.7李丹,丁霄霖苦养黄酮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4):22-24.8季春燕.苦荞的化学成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9杨郑水.苦荞麦的功能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100-103.10王小芳,董晓宁,等.苦荞麦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37、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畜,2011,31(1):81-83.11王敏,魏益民,高锦明.两种荞麦籽粒营养保健功能物质基础的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4,7(20):158-162.12杨继民,郭柏寿,陈鹏.荞麦种子蛋白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1,(9):46.13陈鹏,刘洋,张曼,等.苦荞籽粒蛋白质亚基的分离及其营养评价J.营养学报,2011,33(1):1013,18.14SHI Zheng,HAN Cheng-hua.Research on Se Content of Different Tartary Buckwheat GenotypesJ.Agricultural Scien

38、ceTechnology,2011,12(1):102104,156.15段志龙,王常军,等.陕北苦荞的营养成分及其开发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9,9:75-76,139.16时政,宋毓雪,等.苦荞的膳食纤维含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62-66.17颜军,孙晓春,等.苦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单糖组成测定J.食品科学 ,2011,32(19):33-36.18时政,宋毓雪,等.苦荞种子中葡萄糖含量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 1025410255,10274.19王敏,魏益民,高锦明.荞麦油中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的成分分析J.营养学报,2004,26(1

39、):40-44.20Gao Jinming,Hu Lin,Liu Jikai.A novel sterol from Chinese truffles tuber indicumJ.Steroids,2001,66:771-775.21谭萍,方玉梅,等.苦荞麦多糖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4):5-8.22张政,王转华,刘风艳.苦荞麦蛋白复合物的营养成分及其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营养学报,1999,21(2):159162.23张华,曾桥.原花青素功能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349-5350.24王敏,魏益民,高锦明.苦荞黄酮的抗脂质过氧化和红细

40、胞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6,6(1).25周凤超.苦荞中降糖活性物质的筛选及其降糖机理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26Kawa J M ,Taylor C G,Przybylski R. Buckwheat concentrate reduces serum glucose in streptozotocin diabetic rat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3 ,51 ( 25 ) : 7287 7291.27王斯慧,白银花,等.苦荞黄酮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研究J.食品工业,2012,3:109-1

41、11.28王斯慧,白银花,等.苦荞黄酮对-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J.食品科技,2012,37(2):24-26,31.29张超,卢艳等.苦荞麦蛋白质抗疲劳功能机理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6):78-81,87.30罗光宏,陈天仁,等.苦荞生物类黄酮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 26(9):542-545.31HUY-Yibing,ZHAOGang.Sedative and Hypnotic Effects of Tartary Buckwheat Ethanol ExtractJ.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0,

42、11(1): 90-91.32庞秋芳,彭喜春,等.直肠菌群对两种抗性淀粉的体外发酵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4):148-151.33申瑞玲,张静雯,等.苦荞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2012,28(1):38-4034董晓宁, 赵强,等.苦荞麦中芦丁提取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2010,1:20-22.35周小理,黄琳,等.苦荞水溶性蛋白体外吸附胆酸盐能力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11,32(27):77-81.36郭晓娜,姚惠源.苦荞麦蛋白质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1,30(1):55-59.37田秀红,刘鑫峰,等.苦荞

43、麦的药理作用与食疗J .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8:31-33.38童国强,杨强,杨年红.苦荞酒辅助降血脂动物实验研究J .酿酒科技,2011,11:81-83.39徐亚维,吕红英,等.荞麦皮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 . 种子, 2010,29(12):45-47.40王耀勇,张立成,张国帧.荞麦壳色素性质的分析J. 陕西农业科学,2012,1:8-10.41韩丹,王晓丹,等.苦荞麦制麦芽及其啤酒发酵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0,26(1):125-128.42王美,刘双双.全苦荞曲奇品质提升研究与应用J . 食品科技,2011,36(12):163-166,173.43贾素贤,王若兰,等.苦荞法式小面包制备工艺及配方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38-41,74.44李魁,赵素娟,路洪义.双菌种发酵苦荞麦酸乳饮料及成分的研究J .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10):88-92.45SONG Yuxue, HUANG Kaifeng. Research on Nourishing Compositions of Fagopyrum tataricumJ.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0,11(9-10): 115-1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