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3724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史复习题终极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英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1)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2)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制度创新成为主流。(3)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试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1)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

2、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2)普鲁士道路的特点为: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3)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地主经济已不存在,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英国式道路带有明显地强制性,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遭到反抗,但是效果比较明显,过程相对来说更迅速。普鲁士道路通过缓慢地方式进行改革,虽然改革受阻力较小,但是不彻底,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一些封建残余。美国式道路改变比较成功,小农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

3、展,并且铲除了封建残余,取得了胜利。3、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是什么?()动机: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对贵金属的渴求;近东贸易危机阻碍了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条件: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4、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变革的临界点?第一,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从11世纪开始,伴随着西欧在东欧平原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活动,以及十字军在地中海区域的进展,商业交流的地理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第二,竞争制度的安排。13世纪,庄园外的发展中城市遍布欧洲大陆,这些城市一般采用自治的方式,城市中的贵族掌握着管理商业获取报酬的权利,同时有义务为地方的商业安排竞争秩序

4、和提供军事保护。城市贵族深刻认识到贸易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于是总是制定鼓励商业的政策。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封建法律的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与此同时,各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构,为法律的贯彻执行提供组织保证。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1)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后金融业的先驱。(2)记账和划账的结算制度逐渐成形,它使债权和债务相互冲抵,减少了因缺乏硬币造成的商业困难。(3)出现了汇票,相距遥远的商人之间的账务可以通过汇票来结账。此外还摸索出了分摊风险的方法,其中包括委托制和合伙制的雏形,保险业也初露端倪。5、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发展机制是什么?亚细亚封建

5、经济以中国为典型。就整个世界的中古时期来讲,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最为优越的制度,所以才有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发展机制:.自主经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两者都是一种自主经济,是封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两种经济形式。.竞争机制。中国的封建地主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地主与自耕农、地主与地主以及自耕农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竞争关系。.社会管理。中国古代的管理体制包括发达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中国的封建政府具有组织社会经济的职能包括河流的治理、土地的再分配、组织手工业者生产、管理城乡市场、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关系等。6、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

6、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

7、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7、古代东方普遍奴隶制的成因?第一,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国家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但国家或国王都不可能直接实现这种所有权,而是通过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中的农民,既不

8、能说是自由民,而只能是国家统治下的普遍奴隶。第二,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交换活动较少,将奴隶作为财产交换的情况也不普遍,所以,奴隶作为财产的制度也就没能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说他们是奴隶,只是说他们生活在奴隶的状态下。第三,东方国家没有公民或自由民概念,所以也就没有平民与奴隶的对立。广大的平民绝不是奴隶,但让俺们也绝不是公民或自由民,不论在法律地位上还是经济地位上,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独立地位。8、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一是古代的公社。农村公社作为一个组织,共同占有属于国王的土地,并承担着向国王缴纳贡赋的义务。公社占有的土地有

9、、由农民世代使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重新分配,不过,这种土地的所有权,一经长期使用,就有一种逐渐逐渐转为私人所有的趋势。二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无论在埃及和印度,或是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利用河水的泛滥来肥田,利用河流的涨水来充注灌溉渠。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但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只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弱国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立刻就会荒废。9、大殖民运动对希腊国家的经济有何影响?(1)殖

10、民活动使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了。 原料的多样化给希腊经济繁荣带来了新的因素。(2)使希腊人牢牢掌握了海洋。 殖民地紧邻海洋,希腊人占据了这些富庶的地方并在远方许多海岸建立了商站和贸易中心以后,也就同时占有了那里的海洋。(3)促进了希腊世界的分工。 一些新建的城邦,地处土地肥沃的农业区,可以为希腊本土的城市提供粮食及副产品,还可以作为加工商业城市、制造车间、市场或贸易中心。这以后,希腊本土的城市成了专业性更强的工商业城市。即使是农业,也在希腊世界里实现了有效的分工。10、阐述古罗马大地产制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大地产制进行的改革。(1)产生原因:罗马对外征服战争。罗马将征服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留给

11、了原来的所有者,其他的土地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卖给个人,这部分土地完全私有化了;第二部分常用竞租的方法出租,以取得年租,国家在法律上仍是这部分土地的所有者,耕种土地的人享有使用权;第三部分土地让给先占者,耕种者也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年租。这些土地大部分落入罗马贵族手中。同时,国家为了使新征服的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突破了原有规定的私人土地规模的限制,这样就使大地产发展起来(2)改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农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土地与债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公元前5世纪末为解决土地与债务问题,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激烈起来。2.1 公元前376年,平民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提出三条法案:2.1.1 平

12、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债息一律作为偿还本金计算,剩余部分3年还清;2.1.2 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2.1.3 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是平民。2.2 公元前326年通过的彼提留法案,禁止人身抵押,废除债务奴役。2.3 由于土地集中和自由民三产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所以出现了提比略格拉古(前162-前133年)和盖约格拉古(前153-前121年)兄弟俩进行的改革。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提出一个土地法案,规定罗马公民占有土地总数不能超过1000犹格,即205公顷,凡超过部分一律收归国有,然后分成30犹格一块,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次改革由于元老贵族

13、的反对而失败。其弟弟盖约于前123年再次实行改革,恢复土地改革法,并提出一些新法案。11、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圈主要有哪些?各自的情况怎样?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圈主要有:()地中海贸易圈在古代世界真正称得上是“国际贸易”的,应该是地中海国家之间的贸易。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对地中海的控制由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的战争而转移到希腊人手中。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取得地中海控制权,并且建立了一个环地中海的贸易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关税极低,商业不受海盗和国界的阻碍,并且有一个精心设计的道路网和许多受保护的港口,因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到了

14、中世纪,地中海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不过以后其地位渐渐被威尼斯和热那亚分享。()东亚贸易圈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a.中日贸易:始于秦汉,隋唐达到鼎盛,即使到了清代, 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中日贸易也一直没有中断b.中朝贸易:唐代发展到一个高峰,至明代,中朝贸易结构比较完善c.中国与南洋地区的贸易: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等国家d.中国与印度支那地区的贸易:越南李氏王朝、占城等()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和地中海贸易比较起来,北欧贸易到14世纪才具有

15、重要意义。 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农业发达,已经能把亚麻、大麻、油类、动物油脂等大量有价值并便于运输的商品拿到市场上来;另一方面,也与德国东北部与波罗的海的城市发展有关,如佛兰德斯是北欧贸易区的经济中心,汉堡、不来梅等城市在中介贸易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北欧贸易圈还与罗斯地区的贸易关系密切。这个地区以基辅为中心。罗斯地区事实上处于东西方贸易的第三条商路上。12、简述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工业革命在欧美扩散后,在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了,国际贸易制度和国际金融制度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中确立,形成了以英国等先进工业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英国是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继它之后,欧美一些国家也

16、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及其大工业在欧美大陆普遍建立起来。西方工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少数几个先进国家在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中占有巨大的比重,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成为中心国家。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四个主要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一度占到70%左右,占世界贸易的一半左右。而为数众多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则处于附属地位。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大陆的德国和大西洋片的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英国和法国的地位在下降。这一时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和“世界摆渡人”、世界金融中心,并且推动了世界自由贸易制度和金本位制的建立。13、垄断产生的停滞和进步作用。进步:垄

17、断使电力、化工、内燃机、新材料等领域均获得巨大的发展。在电力电气行业,1870年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1877年和1888年先后解决了直流电和交流点的输送问题,人类开始了电力时代。法典可利用多种资源,除了煤以外,还可利用水力、风力、地热、核能等,从而扩大了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于此他同时,发电机、点的呢个、电话但呢个电气设备先后发明出来,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电力电气工业成为一个新兴的部门发展起来。内燃机技术的突破,导致了汽车工业的诞生。1885年德国本茨公司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汽车工业带动了橡胶工业、钢铁工业、玻璃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创新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人造染料、化肥、炸药、合成

18、橡胶、人造纤维、塑料等工业部门层出不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停滞的现象也不断出现。(1)垄断侵犯了一部分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还造成了一部分净损失,降低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2)垄断缓解了外部竞争压力,一直了技术进步的内置动力,从而到了停滞的产生。关于停滞的产生,我们可以从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和长期萧条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中得到证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是垄断造成的停滞的直接后果。14、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1)产生背景不同。横向并购的产生背景:由于187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的萧条持续了很长时间,价

19、格持续下跌对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价格下跌反映了产量的急速增长的结果。对大多数厂商来说,应付产量上升和价格下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组成同业公会,缩减产量以维持价格。美国的厂商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完成了这项变革。但同业公会的协议并不具有合法合同所具有的强制约束力,经常会有成员采用秘密回扣或公开降价的方式,破坏价格协定,使同业公会失效。因此,要对联合起来的各公司进行更有效的控制,需要把各成员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在法律上能予以承认的实体。大量的横向并购产生了一些巨型公司,加强了它们对所在行业的产量和市场的控制。纵向并购的产生背景:大企业因为规模经济或垄断获得的利润受到了市场的限制。 产量的迅速提高和

20、扩大,是企业不得不花大量的事件、财力、物力来与原料供应商和销售商打交道。厂商与原料供应商和销售商订立的合同,受到了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的干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失灵了。厂商为了保证大量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不得不将采购和销售的交易内部化于一个单一的企业中,用企业的协调能力来克服市场的不足。(2)起初,横向并购只想成立托拉斯来加强同业公会对各成员的控制,但托拉斯很快就因为限制独立法人的生产而遭到反对。纵向收购没有向横向收购那样引起人们的反感(3)这次在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浪潮中消失的企业家数目比横向并购时消失的企业数目多两倍多。15、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经济理论,并评价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的观点认为,造成

21、危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在信奉自由放任的时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萨伊定律使人们相信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自由放任的原则受到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尊奉。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配置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利用传统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会陷入凯恩斯陷阱。因此凯恩斯认为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扩大需求,政府必须成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的观点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二战后,西方各国均以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本国经济政策的主要根据,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罗

22、斯福新政的观念基本一致。评价:罗斯福新政分为两个时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总统到6月16日著名的“百日行动”时期;1939年新政进入第二个时期,政府转向长期的干预和改革。新政没有治愈危机,但是罗斯福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这不仅对美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罗斯福新政标志着混合经济时代的开端。在新政中政府首次采取广泛的直接干预政策对付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公共工场减少、财政管理等都是全新的尝试。罗斯福新政使国家比以往更为坚定和寻读的放弃了自由放任的原则,代之以公共管理的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开辟了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是仍然是旧方法和旧哲学

23、的延续。16、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商战,并说明其恶劣影响。当大危机袭来的时候,各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民族利益,景象采用关税战、倾销、货币战等手段争夺有限的世界市场,最终导致多边贸易支付体系的崩溃和集团对抗,国际协调失败。愈演愈烈的商战成为世界大战的序曲国际商战:(1)关税战。英国放屁自由贸易的同时,规定凡英联邦自治领地和殖民地的商品仍可享受自由进口或低关税优惠,组成帝国特惠制。事实上,树立了因果和英帝国的广大范围的关税壁垒,将其他国家排斥在外,等于向其他国家宣布了以关税为武器的商战。欧洲的关税壁垒逐年加高。(2)除关税以外,进口配额制和其他贸易数量控制形式也作为防御性手段被广泛应用。法国

24、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进口配额作为反危机手段的俄国家,其他国家很快群起效仿。到1939年有28个国家对发大多数商品使用配额或许可证制度。进行数量控制对黄金集团国家极为重要,在放弃金本位的国家,数量管制往往与外汇管制结合使用。数量限制比关税对国际贸易的损害更大,它使价格机制失灵,不能充分反应国内和国际的供求状况,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国家福利降低。(3)倾销是国际商战中重要的进攻性武器。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恢复关税自主权,这时期日本主要利用关税保护新建重工业,而利用倾销向世界推销纺织品。日本轻纺工业依靠工人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等条件造成的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补贴、汇兑贬值等,向外倾销。这种蛮干的国家推

25、销政策使英国及其他国家蒙受重大损失。许多国家都试试了以日本为目标的贸易抵制措施。(4)货币战是指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的形势下展开的。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太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用货币贬值和提高关税作为反危机的措施。瑞典货币以比英镑更大的幅度贬值被看作是瑞典复苏的首要因素。他的汇价从18克朗等于1英镑,降为19.5克朗等于1英镑。丹麦、芬兰等也用同样的手段,在最困难的时期取得了出口的增长。英镑贬值后英国经济复苏,注重国内经济的罗斯福也使美元贬值,试图提高国内的价格。美国采取了不负责任的高价买进黄金和白银,提

26、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这一措施起初受到了满意的结果。英镑同美元的比价提高,股票和商品的价格也随着美元贬值而上升。为了控制美元的黄金价格,美国继续着公开市场肾功能购买上新开采出来的黄金。美国的贬值措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金集团国家的黄金储备受到威胁。而金集团决定捍卫金本位。但由于英镑贬值对法国出口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美国高价购买黄金,使金集团国家黄金流失严重,比利时、荷兰、瑞士在事实面前也采用了货币贬值,最终法郎贬值不可避免。后果(1)多边支付体系的崩溃。造成多边支付的比例大大降低的因素:大危机的威胁下,许多国家采用了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贸易伙伴国为了保持账户平衡,采取了一些列保护措施;英国的

27、经济地位下降使多边支付体系缺少维系者。贸易越来越多的以双边的形式进行。贸易伙伴国采取了三种主要的支付手段:私人抵偿协定、清算协定和制度协定。双边贸易使贸易参加国所获福利减少,最终引起20世纪30年代的麽阿姨萎缩和世界实际收入的减少。同时,双边协定本省就意味着贸易保护和国别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贸易扭曲。(2)集团对抗。各国的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在外汇管制和双边协定的刺激下,很快演化成为集团对抗的方式。英联邦集团、美元集团、金集团、德国集团、日元集团等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失去了使它们结合为一体的内聚力。由于区域性货币集团的发展,贷款方向比以前受到了更多的限制。资本运动更集中于某些优惠

28、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中利益集团的林立,是在国际经济原有秩序崩溃后,各方寻求经济合作的尝试,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每个集团都谋求自身的利益,反而加剧了经济危机。(3)国际协调失败。1933年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的目的是稳定货币,处理关税休战问题、兴建国际公共工程和战争债务问题,但皆以失败而告终,到1936年,金集团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人们再次提出了采取某些国际金融合作的必要性,有管理的汇率原则代替了金本位制度下的自由汇率原则。但是,随着商战逐步升级,几次的国际协调都以失败告终。国际关系既复杂混乱,又波动频繁,到最后所有手段都用尽,仍不能解决矛盾,不得不付诸战争。17、自由

29、贸易体系为什么具有脆弱性?自由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但是在实际中,不完全竞争是常态,所以在自由贸易中,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获得均等的比较利益。谁获利最大,要看它在不完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由贸易建立在垂直分工的基础上,不同国家依据其不同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处于高低不同的分工梯级。一般地说,在国际分工中交于较高梯级的国家所获的利益大于处于较低梯级的国家。在这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高梯级国家凭借垄断力量使产品定价远高于边际成本,甚至动用非经济手段强行压制低梯级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造成初级产品生产国与工业国的矛盾。因此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任何国家要想获得较大利益,就必须加速发

30、展,一是改变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跨上一个更高的梯级,二是扩大市场份额。这势必引起贸易摩擦和冲突。在这种竞争中,发展较快,处于攻势的国家,常常使用倾销武器;而发展停滞,处于守势的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往往放弃自由贸易原则转向保护主义。这是自由贸易体制瓦解的根本原因,也是国际商战的根源。既然自由贸易并不是平等贸易,就需要有一种力量和相应的制度来维持,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高梯级的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益最大,所以这些国家最热衷于自由贸易并主动承担维持自由贸易体制的义务。只要这个国家从自由贸易中得到的收益大于它维持这一体制所付出的代价,那么自由贸易体制就会相对稳定。但是,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巨大

31、好处,有时会使该国创新程度相对减弱,发展速度相对减慢,最终丧失处于最高梯级国家的地位,这样,该国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将递减。同时其他各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时,会加剧这个体系的动荡,加大维持成本。一旦这个国家放弃自由贸易,整个自由贸易体制也就面临解体的危险。18、福利国家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它?(1)形成过程英国政府在二战后实行了福利国家政策:福利措施一方面是阶级调和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自己争得的权利。 霍布森和庇古相继提出了福利经济理论,同时又产生了福利国家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实施是1911年社会保险法的强制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北欧国家和西欧的法国、联邦德国、荷兰都很盛行,

32、其中瑞典最为成功,被作为福利国家的典范。(2)评价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但是,社会福利制度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引起失业增加,一方面使资本和专业人才外流,最终拖累经济的发展。另外,福利国家的运转造成了臃肿的机构和管理不善,造成经济的巨大浪费和效率低下。19、简述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二战期间,英美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年4月美国和英国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方案,即英国的凯恩斯计划和美国的怀特计划。(1)凯恩斯计划凯恩斯计划是凯恩斯将自己于1930年在货币

33、论一书中提出的计划进行完善的结果,1943年正式公布,其主要内容是:建立国际清算同盟,采取“透支制”;创造一种国际信用货币“班柯”作为国际清算单位;会员国在同盟中开立往来账户,但只能用于购买他国商品或对外投资,不能向同盟兑换黄金和现款;由债权国负责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同盟在行使监督权时,应注意不使债权国干预债务国的各项政策。 这个计划是从经常发生赤字的英国的立场出发的,注重为国内充分就业政策提供一个国际保障,货币的国外价值可以根据国内政策的需要进行调整,国内货币价值不受国外货币价值的束缚。(2)怀特计划美国则从债权国的立场出发,希望对贸易限制、贸易差别待遇、过分自由地使用国际信贷等采取措施。怀

34、特计划194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怀特草拟,主要内容有:建立国际货币基金 ,稳定各国货币;基金为稳定会员国的货币汇率,拟设立一种货币单位“Unita”,可在会员国之间相互转移;采用固定汇率制,会员国货币必须与Unita保持固定比价关系,会员国货币不得随意贬值;会员国在应付临时性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购买所需的外币,但数额要受一定的限制;会员国必须取消外汇管制;基金的管理由会员国投票决定,根据各国的份额确定在基金内的投票权;基金办事机构设在份额最大的国家。美国凭借实力可以控制基金,基金是与英国凯恩斯计划中提出的清算同盟完全不同的组织。清算同盟是自主营业的,因而不允许成员国政府在国际收支政

35、策方面有足够的处置权,而怀特计划是要建立一个在成员国政府控制之下的国际机构。由于美国所具有的经济优势,怀特计划的这个建议成为讨论的基础。20、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新经济”一词最早见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新经济的胜利一文中,文中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称为“新经济”,并列举了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六大特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经营利润大幅度增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降低,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率上升 。(1)“新经济”挑战经济增长方式 “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扩大了,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的经济,有些时候甚至将新经济

36、称为知识经济。(2)“新经济”挑战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的交替,一般有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20世纪“超越论”成为主流观点:由于“新经济”是以高新技术规模收益递增、高速的创新速度以及巨大的需求弹性为基础的,它已经超越了传统周期的发展规律,消除了经济的周期循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高速的技术创新是“新经济”的本质。(3)“新经济”挑战世界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泡沫经济的泥潭,欧洲忙于整顿财经,经济增长的步伐放慢,而新经济使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定。这一时期,美国的产品、服务和资本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化大生产,高速度、大容量地跨国界流动,各种资源的利用也

37、大大超越国界。美国在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推动下,以全球化为特点的资源配置取向的趋势日益明显。21、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改革内容及成效(1)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撒切尔夫人为挽回英国经济衰落的颓势,重新振兴英国经济,一反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撒切尔夫人复兴英国经济的新政策: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撒切尔政府把对付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作为其政策的核心目标,而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最棘手的社

38、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1982-1989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里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至了较低的水平,财政了出现了未曾有过的盈余。然而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并没有解决英国的所有问题,到了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后期,菲利普斯曲线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互换问题成为英国经济的主要问题。(2)里根改革里根最初采用供应学派的主张,但在1981年2月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已吸收了货币主义的某些政策观点,到里根第二任期的后期,甚至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想法。里根政府实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通过对美联储的加

39、压,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变成了持续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地位上升;里根还紧缩社会福利规模并逐步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的规模,减少联邦政府的干预,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经过里根政府的改革,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在下降。里根政府的政策为应付滞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西欧和日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里根改革也为美国留下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的新问题,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22、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第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东亚经济是一种依靠投入实现短期高速增长,不能长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方式。克鲁格曼指出亚洲经济偏

40、重于投入的做法犹如当年的苏联模式,其结果必然是造成资源破坏、经济停滞。第二,新兴工业国存在制度隐患。由于大部分制度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在制度创新中要受到统治者偏好、意识形态、官僚机构、利益集团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性的影响。第三,发展战略有缺陷。 在传统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增长,但是却造成国民经济泡沫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第四,不健全的金融系统。 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不适当银行监督、缺乏透明度、政府指令性贷款、政府压力贷款等问题。第五,对外开放过快。 金融分析师认为,在东面亚国家经济项目赤字扩大和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过早开放金融市场,其货币很容易成为投

41、机势力冲击的目标。(2)评价东亚模式东亚模式: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4、金融自由化,以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为代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东亚奇迹.东亚模式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世界经济正处于景气扩张期;东亚各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高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东亚金融体制在东亚国家实现经济赶超和经济起飞之后

42、,其自身隐藏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经济起飞初期起到积极助力的金融约束政策逐渐向起阻力作用的金融抑制政策过渡。克鲁格曼发表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著名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对于东亚经济奇迹的深入讨论和激烈争辩,东亚式的金融体制以至于整个东亚发展模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更为学术界提供了反思东亚模式的机会23、亚洲四小龙是如何利用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进行工业化的?亚洲四小龙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殖民地统治时期,经济结构单一、畸形,以发展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片面依赖早期的工业化国家。它们都将实现工业化作为改变这种经济状况的惟一出路,选择了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高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1.

43、1 进口替代战略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亚洲四小龙实行了第一次进口替代战略。这一时期,为抵御外部垄断资本的竞争压力,政府当局利用各种管制政策保护国内市场,扶持竞争力较弱的非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新加坡:(1)1959年颁布和实施新兴工业法和工业扩展法。(2)实行部分贸易保护,逐步增加课征进口税的范围,并规定进口限额(平均名义税率为5% )。(3)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台湾:从1953年开始发展面向内销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1)发展棉纺织业;(2)实行外汇管制;(3)实行复式汇率;(4)采取关税限制韩国:政府用高关税、高估韩元、多重汇率和多种限制办法来保护本国工业和

44、控制进口,将开发国内市场作为主要任务。香港:上海大批的资本家来到香港,他们带来的资金、设备和熟练劳动力,正好满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外市场对大批机器设备的需求。1.2 出口替代战略到20世纪50年代末,推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增长速度明显变缓,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严峻的现实使这些国家先后改变了工业化战略,国内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放宽外资政策,调整汇率,鼓励出口,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创办出口加工区,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新加坡:(1)重新定义新兴工业 ,生产出口商品的工业企业获得新兴工业的地位,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出口所得的外汇不需向国家缴售,出口商可以

45、向新加坡出口信贷保险公司购买出口信贷保险,然后把保单抵押给本地银行,以取得贷款。(2)建立了一套吸引外资的办法。(3)建立许多工业区 。台湾:(1)台湾当局降低关税率,建立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制度 。(2)放宽进口管制,简化汇率,将十几种复式汇率统一为单一汇率,并对定值过高的货币进行贬值,将新台币贬值62% 。(3)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有关投资和技术合作的奖励措施,吸引外资、侨资到台湾投资工业 。(4)建立出口加工区,为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5)引导产业顺利转型和升级,扩大出口 。韩国:(1)19611963年,当时的军政府对外汇实行管制、税收体制和其他政策进行改革,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出口和外资的引

46、进。(2)从1964年起,政府开始制定和实施一整套与出口替代相协调的措施:汇率改革、促进出口的措施和进口自由化计划。香港:香港地区的出口替代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小有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服装出口占到世界总出口的44%;电子产品生产和钟表生产发展迅速,到1980年香港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出口区;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出口额在20世纪30-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7%。出口替代的成功反映在收入的增长上,1964-1973年,香港工资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1.3 出口替代中的进口替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在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同时,又推行了第二次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的产品由非耐用

47、消费品扩展到中间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机器设备。新加坡:(1)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政府大力推行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改造工业结构,减轻经济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依赖。(2)在工业领域,新加坡集中力量发展石油精炼、塑料制品、合成纤维、燃气轮机、工业机械、光学产品、办公设备等产业。(3)在服务业上,努力使本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交通、通讯、金融、医疗和旅游中心。台湾:(1)台湾当局制定了发展钢铁、铝、石油、化学制品和合成纤维的计划,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2)台湾当局注重对公营部门的投资 。(3)1982年以后,国际市场对台湾出口商品的需求急剧扩大,有力地带动了台湾经济的增长。韩国:韩

48、国政府在1973年实施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计划,促进了造船业、钢铁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增长。香港:(1)19731981年,通用机械和运输机械的出口增长最快。(2)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3)航运、航空、旅游、银行业和保险业迅速发展。(4)香港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随着日本20年的高速发展和欧洲的联合,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美、日、欧之间的差距日趋缩小 。但是从综合实力来看,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地位虽然相对下降了,但美国的优势仍然十分突出,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