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2477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名词解释1、货币差额论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禁止货币输出国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贮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目的,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贸易差额论贸易差额论又称“贸易平衡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国的托马斯孟等。贸易差额论鼓励输出货币从而输入更多的货币,这在资本原始积累后期,对西欧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曾起一定

2、的促进作用。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但是,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过不同的措施和办法。(1) 早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他们所坚持的主张是,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 。

3、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马林斯、博丹、安徒安孟克列钦等(2)晚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的特点是:认识到必须把货币不断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认为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提出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安东尼塞拉等。问答题1、重商主义有哪些基本经济思想?西欧各国基本上都出现过重商主义,但因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各有差异,然而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

4、几点:(1)社会财富观念:重商主义者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2)财富源泉的观点: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强调国家的作用:重商主义者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因此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并提出巩固和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4)奖励增加人口:重商主

5、义者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又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因此,他们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同时鼓励外国人口、特别是有熟练手艺和有科学技术的人才移入本国。重商主义者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实践,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得出他们的经验主义的结论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重商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不科学的。2、试析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主要观点:(1)比较充分地阐发了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概括地提出了贸易差额理论。(2)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具有的品质。(3)提出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认

6、为这是增加货币财富的一种手段,这和输出商品换回货币是一样有利的。(4)发展对外贸易是孟的重要主张。对外贸易的好坏,却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为使国家致富,他提出了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做到出超。(5)提出和论证了为保证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孟不要求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的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实现出超。孟十分关注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他还热中于发展遥远的殖民地、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6)坚持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尽可能多地制造在对外贸易中需要的商品。同时提出为了发展工业和转运业,国家必须实施保护关税政策。(7)还提出了英国经济扩张的纲领,企图垄断整个欧洲

7、的对外贸易,称霸天下。评价:托马斯孟的观点反映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为了扩大出口,作为晚期重商主义代表的孟已关注商品生产的发展,从而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流通领域转向对生产领域的研究作了思想准备。第三章一、名词解释、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价值理论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在考察地租问题时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还进一步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地租理论配第将地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其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

8、余价值理论。(1)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2)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3)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第二形态。、休谟的货币数量论 休谟对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作了出色的发挥。他把金属货币理解成铸币,又把金属铸币理解为单纯的价值符号,认为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是单纯的价值符号。货币对劳动和商品的关系,也不过是一种数量关系。休谟对早期货币数量论作了明确的表述,包

9、含三点结论:(1)一国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代表国内现有的全部商品量;(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价格就降低,或者说货币的价值就提高。 、诺思和马西的利息论诺思:明确把利息称做“资本的租金”,并将之与地租相对立。他提出,决定利息率水平的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量,借贷资本量增加,利息率就会降低。马西: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马西还用利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 二、问答题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

10、学说史发展中的作用。(1)配第配第在政治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配第是近代最先提出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人。他还指出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未能把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区分开来。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他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并实际上把地租看作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主张赋税要以地租及其派生收入为征收对象。他的论述并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开创性的见解。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最终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

11、,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曾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而且称赞他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2)休谟休谟在其论著中主要讨论了货币、贸易和利息等问题,他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休谟也是最先提出了物价-货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 flow)理论的人之一,这个理论直接反驳了当时的重商主义体制。他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3)马西马西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马西还用利

12、润率的降低来解释利息率的下降。但马西以及后来的休谟都没有分析利润本身的源泉问题。 、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配第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许多真知灼见大都散见于一些政策主张和建议之中,但是在一些零散的思想火花中,在各个理论观点之间却有着内部的联系和一贯性,这一内部联系的基础就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配第还考察了工资、地租、货币等一系列问题,得出了一些具有科学成分的重要结论。(1)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配第在政治学说史上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

13、现象的本质,由此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2) 一般经济理论价值理论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在考察地租问题时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还进一步讨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分配理论1)工资论工资论是配第分配论的基础,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工资等于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价值是一个规律,而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如此。如果工资上涨,则利润将损失。 最低限度理论后来成为整个古典经济学派分配论的基本之一。2)地租论地

14、租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配第的地租理论也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他所说的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 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 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级差地租第二形态。3)利息和土地价格 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他给利息下了一个最初的定义,即利息是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 他给土地价格作了定义上的规定,提出土地价格等于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配第以其独特的方

15、式触及了土地价格问题的实质,即土地价格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这在当时是很有见地的。 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问题上,配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他把货币看做劳动所生产的商品,其价值也是由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配第已经认识到货币的一些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配第还初步讨论了一国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问题。他已经认识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决定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认为决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为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3)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配第的经济增长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国家财富的看法和对于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诸如资本、劳动、生产力、财政赋税政策等因素的分析上

16、。在财富观念问题上,配第的观点反映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尽管他最终还是摆脱掉了这种影响。配第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做财富的主要源泉。配第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和赋税政策。以上从几个方面概述了配第的经济理论,由上可以看出,配第在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时期,几乎触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所有重要的问题,并且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第四章一、名词解释、比例价格比例价格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还能继续经营而且盈利的价格。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如果每种商品都能按比例价格出售,就会彼此保持一定的比

17、例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一国财富。、坎蒂隆的价值观在财富观念的基础上,坎蒂隆提出了对于价值的看法。既然他认为物品的生产离不开土地和劳动,因而他就自然地把任何物品的价值归结为由土地和劳动来决定。他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物质财富,并受到其重农主义偏见的束缚,把土地看做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价值的一个因素。他提出,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这表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二、问答题、试评述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思想(1)对财富减少的原因的认识他认为应从本质上也就是从生产过程来分析财富减少的原因。他指出法国财富减少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收益

18、的减少。他认为土地收益会下降的原因:a.消费不足。b.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2)对财富的看法他批判了重商主义把财富等同于货币的观点,提出了他对财富的看法:a.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财富的源泉。b.财富是一切用于消费的东西。他是从物质即使用价值来观察财富的。他的财富观是和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只承认衣食等物品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他认为增加财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以上是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他根据这些思想提出了经济改革计划,主要有两项内容:a.改革税收制度。具体措施有:a.实行普遍征税,取消捐税方面的特权。b.根据富者多缴、贫者少缴

19、的原则提出公正配征原则。实行累进税制,收入越多缴税越多。b.要求建立谷物的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以上两项改革方案都是针对当时法国经济政策的弊端提出的,所以它们适合当时的需要。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只要实行这个计划就可以立刻使法国摆脱困境。对布阿吉尔贝尔经济思想的评价布阿吉尔贝尔从改变法国财富日益减少的困境出发,探讨增加国家财富,使国家强盛的途径。他极为重视农业,并提出了对货币、财富的看法,阐明了如何增加一国财富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平衡和自由放任思想。他的这些思想尽管是不完善不系统的,但是这些思想无疑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萌芽和重农主义的先声。、坎蒂

20、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内容坎蒂隆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坎蒂隆从他的自然物质观出发,极力强调农业特别是土地耕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他提出,一个国家的所有阶级和居民的消费最终都来源于农业劳动的产品。有权处置地产资本的是土地所有者,是他们推动着整个经济。在一国中只有土地所有者是天然独立的,所有其他阶级不论是业主还是受雇者,都不是独立的。(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坎蒂隆在农业领域中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农业年产品如何经过流通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把一国的居民区分

21、为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部分,因此他就能够正确地考察一国全部农产品如何在这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和流通。 (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人数正是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度。进一步推论,如果生活资料可以无限增加,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不会受到阻碍。坎蒂隆已经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这实际上包含了后来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一些基本思想第五章一、名词解释、自然秩序重农学派对自然秩序做出了解释: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自

22、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说来是最优良”的规律。而斯密所说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物搞得井井有条。、纯产品魁奈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即种子)、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魁奈指出,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阶级划分魁奈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把社会分为三个阶级:(

23、1) 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2) 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态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3) 不生产阶级,魁奈又称之为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资本划分魁奈将农业资本划分为两个部分:(1)“年预付”,即每年预付的资本,如种子、肥料和工人的工资等。(2)“原预付”,即几年预付一次的部分,如房屋、仓库、耕畜、家具等。二、问答题、简论魁奈经济表的成就与缺陷。成就:(1)运用抽象法,从前面所述的正确、合理的假定前提出发,对本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2)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

24、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3)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4)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总的来说,魁奈的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对科学地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缺陷:(1)片面地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形态。(2)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

25、地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3)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而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不能真正理解社会资本的特性,也不可能正确区别社会资本和收入的概念,最终也就不可能从理论上解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问题。(4)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在工业生产中只有“年预付”而没有“原预付”,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把工业品列入列入社会总产品中,因此,在整个流通过程结束时,没有留下工业品满足本阶级的生产消费和生活需要。、杜尔哥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魁奈的经济理论? (1)杜尔哥修正并发展了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进一步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

26、,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同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2)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主要阶级,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解剖和说明,指出资本家占有和投入资本,使别人从事劳动,而赚取利润;雇佣工人则一无所有,靠给别人劳动,只能挣得工资。 (3)对于工资理论的发展他把自由竞争的原则应用到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上,提出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工资理论。正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工人之间的竞争的现象,而竞争的结果,必然使工人的工资限定在为维持他们生活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水平。(4)带有重农主义的偏见使他对雇佣工人的理解存在着混乱和缺陷。由于他把土地看做财富的惟一源泉,认

27、为被雇佣者不仅有一无所有的农业和工业部门中的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还包括投入资本经营农业或工业的资本家。 (5)杜尔哥对魁奈的“纯产品”理论有重要的发展,达到了重农主义理论的最高度。魁奈把“纯产品”不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说成是自然的恩赐。认为土地所有者如不通过土地耕种者的劳动是什么也得不到的。(6)他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在使用价值的形态上进行考察。忽视了对商品价值的分析和研究。 (7)在资本的来源和用途方面,杜尔哥进行了独特的论述。他举出资本的五种使用方式:买进田产,租用土地,从事工业、制造业生产,经营商业和放债。(8)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他把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

28、润、利息和地租。 和其他重农主义者相比,杜尔哥进一步发展了重农主义理论,他的理论的封建主义外观已经消失。马克思对此作出了评价:“特别是在杜尔哥那里,这个外观完全消失了,重农主义体系就成为在封建社会的框子里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了。”第六章一、名词解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

29、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斯密的教条指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最后推导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以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通通由v+m两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部分c就不翼而飞了。、货币论(1)在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上,斯密虽然未能从价值形式发展中掌握它,但他知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中,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自发地从“许多种类货物”中分离出来作为“共

30、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2)在货币的职能上,斯密更多的是讨论货币的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问题。斯密开创性地探索了纸币流通规律。他指出任何国家各种纸币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的价值,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价值。斯密对世界货币及其流通规律也作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看不见的手斯密认为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

31、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32、、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1)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

33、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2)相对优势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而相对优势度常常用经济收益,低初始成本,适应性的增强。一段时间内储蓄的增加,社会声望。回报的快速性等来表示。一项革新较前一方案的相对优势度越高,改革新方案的使用率越高。二、问答题、评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1)贡献斯密把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他最早地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于剩余

34、劳动,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他明确地提出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利润是“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这样,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重大理论问题也就基本上得到揭示。不仅如此,斯密后来直接地从工人超出用来补偿自身工资的劳动量之上所完成的劳动中,引申出利润。马克思对此有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斯密不仅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同时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剩余价值不是从预付基金中产生的,是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从工人加到材料上的新劳动中产生的,利润不是别

35、的,正是工人加到劳动材料上的价值中的扣除部分。斯密在把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利润,表述为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以后,对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形式地租,也作了同样的论述。(2)缺陷 斯密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个专门范畴与利润、地租等特殊范畴区别开。 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缺点之一,是他不能用劳动价值论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将资本家的利润视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从而违背了他关于利润是劳动者的生产物无偿扣除的正确立场,陷入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泥潭。 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他把利润平均化作为既定的事实和研究的起点,完全忽视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利润到平均

36、利润转化的过程,而直接地把价值与生产价格等同起来。 他认为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其实这是利润平均化的原因,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根源。、简述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a.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斯密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给生产劳动下的这个定义,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问题的要领。b.凡“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而不能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劳动。(2)现实意义:这两个定义有着本质区别:第一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即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形式中得出来的。它深刻地揭

37、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因而是正确的。第二个定义抛弃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单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中作出的,因而是错误的。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二重见解,从方法论上说,同他一贯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即使如此,他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学说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功勋卓著,极大地超过了他的前辈及同时代经济学者的眼界,对后来者也堪称楷模。这一理论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成长,直至今日仍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简述“斯密的教条”在斯密再生产理论上的作用。这个矛盾始终困扰着斯密,他在阐述总收入和纯收入及其相互关系时寻找出路。但一贯坚持社会总产品价值中不包括不变资本的他,又把它

38、包括在总收入之中。在解决如何将年产品中由机器、工具、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部分作为收入由三个阶级消费时,斯密又试图用区分以实物形式表现的收入和以价值形式表现的收入的办法寻找出路。但他又碰到了新问题,即社会总劳动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种类: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和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劳动。在两大类劳动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属于工资总额的部分,从价值方面看,两种劳动是相同的,可以构成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却不同,一种劳动者的工资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形态上,另一种劳动者工资,表现为消费品。斯密从固定资本的维持费转到流动资本的维持费的分析中,接触到生产消费品的部门其产品如何实现的问题。他不懂得生产消费与

39、个人消费的区别,也就无法解决生产消费品部门的总产品如何实现,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评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则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存在着“地区分工”,这种分工对大家有利,而保护政策却断送了这种本来可以分享的利益。斯密这一主张的理论根源,在于他在批判重商主义时提出的优势原理。他把优势区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认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它的生产目的,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发展生产,在国际间开展自由贸易,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品和必需品。斯密从一国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自由贸易推论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强调,不论国内贸易还是

40、国际贸易都要充分利用优势。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第七章、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无法用任何已知的标准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估计,固然,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

41、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关系乃是交换价值的背景。交换价值只有在一个产品在进行交换时,特别是产品被作为商品在经济关系中出售及购买时,才具有意义。李嘉图认为,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实在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实在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在这段话里,他把价值称作实在价值,并把它与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他使用不少术语,把交换价值叫做相对价值、比例价值等。、价值理论的两大矛盾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

42、致。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认为在货币数量变动与物价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李嘉图认为:一国所有的货币都处在流通中,以致商品的价格完全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多少来决定。他把大部分的各种商品放在一条线的一边,把乘以流通速度的货币放在线的另一边,这在任何时候都是调节物价的因素,这就是他的货

43、币数量论的典型表述。、 相对工资论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确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根据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上有哪些成就与缺陷?成就:(1)他继亚当斯密之后,更为科学地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即效用,绝不能作为估计价值的尺度。一件商品必须是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2)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劳动时间必须是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任何

44、一种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明确提出只有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是李嘉图价值理论上的一大长处。(3)李嘉图在坚持劳动价值论中还纠正了斯密在价值理论上的错误。a,批判斯密混淆了生产某一件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和该商品能够购买到的劳动量。b,批判了斯密以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错误理论。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当时在价值论方面的最高成就,他对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作了最透彻的表述与发挥,马克思称他是“用劳动时间确定价值的学派领袖”。缺陷:(1)把商品生产看做是永恒的,所以只注意价值量的研究,忽视对价值质的研究。他甚至断言一个人为自己生产供本人使用的消费品也具有价值。他不理解为什么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要表现

45、为价值,劳动时间要表现为价值量,不能真正理解价值所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2)李嘉图在价值理论方面还遇到了两大难关,即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的崩溃。a.第一个难关就是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的来源,不能说明资本与劳动交换如何与价值规律相一致。这是因为李嘉图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看做例外现象是错误的。b.第二个难关是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的矛盾。这是因为李嘉图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他不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了改变,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是围绕着生产

46、价格上下波动的。李嘉图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价格理论,跳过必要的中间环节,以致不能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李嘉图的阶级利益对立的结论在经济理论上的依据是什么?李嘉图通过分配理论试图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是不可少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1) 相对工资论李嘉图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是不同的。李嘉图明确地以相对工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阶级和阶级相互之间的状况更多地决定于比例工资。(2) 工资和利润对立学说李嘉图认为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

47、。他反对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认为商品本身包含的劳动量和商品能购买到的劳动量二者是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在研究利润时,也就是他在研究相对剩余价值情况下,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3) 利润和地租对立学说李嘉图通过对地租理论的分析,得出了利润与地租对立的结论,从经济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他说,利润始终取决于工资,工资取决于劳动的需求与供给,主要受到粮食价格的支配。粮食的价格则取决于使用在土地上的最后一笔资本的生产力。粮食价格提高,工人的货币工资就提高,资本的利润就相应下降,地主阶级所得地租则上升。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以地租学说动员整个社会来反对地主阶级。、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历史与现实上的意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比较成本原理)在历史上与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比较优势原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论述国际贸易,揭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关系。李嘉图原则上肯定了各国所交换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在国内与国外不同,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里接触到了国际价值规律问题,但未能作出科学的表述。2.一般说来,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国都是有利的。各国都发挥其自然条件或其他人为条件方面的优势,全世界各国都把资本与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样,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