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起家创造亿万财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0元起家创造亿万财富.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0元起家创造亿万财富这里是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涧西区的一家大型超市。临近中秋,很多厂家施展各种招数进行促销,希望借着节日吸引人气,扩大影响。可在今天,现场所有的风头却被一种普通的面条抢走了。现场:不要抢,不要抢,都有,都有。让面条出尽风头的人叫孙君庚。产品全部按5折保本销售,虽然时间只有两天,但是面条能有这么大的折扣,在市场上产生的轰动效果却是无人可比的。如今,他的面条每天的产量达到100吨,全部实现零库存。2009年,孙君庚就是靠着这些普通的面条,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成功跻身于全国十大挂面品牌行列。孙君庚有着传奇的创业故事,他在只有2000元积蓄的情况下,却承包下了一家价值300万元面
2、条厂,并摇身一变成为面条界的行业巨头,谁也想不到,孙君庚原本只是一个家境贫寒,被人轻视的乡下小伙子。这是孙君庚在河南科技学院读大学时,最得意的一张照片,它记录着孙君庚一生难忘的一段浪漫史。那一年,在同学们眼中,这个来自农村、又黑又瘦的穷小伙,竟用手中的这把吉他,追求到了令很多男同学都心动的姑娘当时被同学们称为系花的熊旭红,以至另一位男同学在熊旭红的毕业留言册上留下了这样的话。孙君庚:我真不明白,你怎么会突然想起上南阳。熊旭红是小天鹅,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熊旭红:也不至于,就是说主要是因为他长相一般。孙君庚:当我听到这话的时候,非常伤我自尊。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偏见,孙君庚从此暗下决心,有朝一
3、日一定要给心爱的姑娘想要的一切。大学毕业后,他带着熊旭红一同进入南阳市粮食局面条厂,从普通的和面工干起,不出两年,孙君庚就干到了厂长的位置,但是,因为老家在农村,面条厂的工资很低,结婚两年了,他和妻子还一直到处租房住。一个晴朗的傍晚,小两口外出散步,望着万家灯火,妻子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孙君庚那份一直守在心里的自尊被击碎了。妻子:我觉得就是说哪怕有一室一厅,你有厨房,有卧室。我啥活都不让你干。有卫生间什么的,我就是家里活我啥都不会让你干。结婚两年,孙君庚就搬了11次家。他没想到,能住上一室一厅,居然成了妻子的一种奢望,这让孙君庚的内心隐隐作痛。面对妻子的善良体贴,孙君庚做出了停薪留职、离开南阳
4、到郑州闯荡的决定。可外出打工并不顺利,半年后没闯出什么名堂的孙君庚,不得已又回到了面条厂,无法恢复厂长职务,他只能重新回到车间做和面工。孙君庚:每天就是把50斤的面,然后提起来,那锅还比较高,两个胳膊架起来再往锅里头倒,一天下来倒6000多斤,6000多斤的面就是说全部再提到锅里,倒到每天下班的时候,应该说是基本上是筋疲力尽,骨头像散了架子一样。靠做和面工赚钱在南阳买一室一厅,这对来自农村的孙君庚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谈。而3个月后,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1998年6月,南阳市粮食局对外发出“英雄帖”,孙君庚所在面条厂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看谁有本事接下。孙君庚得知后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在
5、承包竞聘会上,他发表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演说。孙君庚:一个工人都不放弃,大家愿意跟着我干,那么我都接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说我能保证大家的工资不但按时发,而且还能发到800元钱,当时我们在干的时候工资前期的时候就100多元钱,后来高的时候就是300多元钱,我给大家承诺的工资是800元钱。第三个我给大家承诺就是说如果跟着我干,肯定不会失业。竞争对手承诺可以保证工人不裁员,但谁都不敢保证涨这么高的工资,孙君庚这些不着边际的承诺,在不大的会议室里炸开了锅,有些工人还记得原先的老厂长也尴尬地说了一句话。销售主管:天阴,水份大,说话水份大的意思,意思说的都不是实话,在吹嘘。孙君庚:对我内心来讲已经一
6、直想找到一个机会,来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和奋斗的价值,那在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了,我肯定要抓住,虽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我觉得是背水一战,同时我觉得,那个时间是需要一种勇气和魄力,更多的是一种别无选择。孙君庚在会上真诚地解释了他为什么到郑州打工,又回来竞争承包的真实原因。连孙君庚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坦诚和勇气,不仅没有让人觉得他是乱夸海口,还感动了在场的全体员工。销售主管:讲的很精彩,前景这些,包括他的一些思路,怎么把挂面能给它做大,你想这个面条能做成什么样的一个产业。李凡:也确实很激励大家,因为这个时候选举和以前的不一样,这个时候职工们要给自己找饭吃,就要选一个方方面面都非常具备的,很有条
7、件的,有能力的人,所以说我们当时参加一百五六十个人吗,孙总就占了90%的票。这间粮食局的普通教室正是当年的竞聘地点,它无声地记录下了27岁的孙君庚,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的孙君庚只有2000元钱的积蓄,却拿下了价值300万元面条厂的承包权。孙君庚:猛一下脑子其实一热,其实眼泪几乎都掉下来了。孙君庚非常激动,他发誓要带领面条厂走出困境,然而,马上就有人对刚刚上任的孙君庚做出预言:3个月内孙君庚必死无疑!河南南阳粮食局下属面条厂成立于1994年,当时属于国有企业的面条厂不仅背负很多外债,还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李凡:当时企业的状况太差了,它那个是锅炉也坏了,设备也陈旧,又没有资
8、金,当时市场几乎都没有了。在很多人眼里,面条厂已经奄奄一息,在承包的时候,所有的候选者都不敢做太多承诺。唯独当时27岁的孙君庚敢于做出涨工资不裁员的承诺。因此很多人都觉得孙君庚是往火坑里跳,甚至有人做出预言,孙君庚二个月内必死无疑!郭总:疯了,说他是疯了,说他接过来,只是说接过来以后,干俩月就不行了。果然不出所料,两个月后,严峻的问题一个个出现了:生产出来的面条卖不动,工人工资发不了,就连厂里的水电费都交不上了。孙君庚东拼西凑来了6万元流动资金,也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原本46人的面条厂,最后只剩下了12个人,孙君庚几乎成了光棍司令,他只好拉着面条、推上三轮车,走街串巷地卖面条。郭总:你看他这中午
9、了也没地方休息,就是拿个席片,就在地上躺着,睡到那边上去,睡到一两点。孙君庚:那段时间其实都压成一个小老头,我记得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说你们40多岁的厂长,怎么怎么,你想,我才20多岁,说我40多岁。 白天蹬着三轮卖面条,晚上赶回厂里干生产,孙君庚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妻子熊旭红看在眼里,心疼极了。妻子:其实一边是心疼,另外,其实我也不想让别人说,我的丈夫怎么这么不成功,也不想人家这样说。到2000年春节前,孙君庚不仅没有让妻子住上一室一厅的住房,反倒落下了17万的外债。而就在这一次春节,幸运之星悄然降临。那一年也叫千禧年,孙君庚突发奇想,在南阳市场第一个按照福、禄、寿、喜做成礼品装,每盒成本8元
10、、卖价16元,取名“千禧面”。谁也没想到,那个春节这种面居然卖出去4万盒,一下子赚了30多万元。孙君庚:累了,然后在车间的地上躺着睡,躺着睡的时候看着出来一箱想着这就是10元钱,出来一箱想着这是10元钱,虽然累,但是那个时间但是你毕竟挣到钱了。妻子:很喜悦。李凡:孙总你不简单,真的,终于赚钱了。记者:终于赚钱了。李凡:终于赚钱了。赚了钱的孙君庚破例买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告别原来的脚蹬三轮。员工们暗自高兴,对当时的面条厂来说,30多万已经是一笔巨款。但没想到孙君庚却要在不久后,把好不容易挣到的30万全都亏掉。2000年7月2日,一个令所有南阳面条厂商伤心的日子,一场特大暴雨在毫无征兆中突然降临。生
11、产厂长:那点正好我送小孩上学,上学骑摩托车,走着走着那摩托车就过不去了,那水可深了。员工:早上起来我上班骑车子,下去了门一开,地上全是水。市民家里家具了什么了,那些大件你可以看见飘着,洗衣机,水盆子啥东西,只要能浮起来的东西很多,街上很多。瓢泼暴雨连续下了两天,丝毫没有要停的意思,地势低洼的南阳城区,一时排水困难,就像是一个接水的盆子,水位一个劲地往上涨。孙君庚:因为我们仓库当时我们一直在排水,仓库面条没问题的时候,然后我们第二个紧接着想到,我们市内所有这些门店卖出去的面条会怎么样?此时已陆续有经销商报告面条被淹、损失惨重,询问是否可以换货。孙君庚连忙召集员工开会,寻求应急处理的对策。生产厂长
12、:换货当时我是持的反对意见,因为这个东西,因为做生产,从这个面条,从面粉经过好多工艺的辛苦劳动,最后把它变成了成品了,一个是天灾人祸也不属于厂里的责任。李凡:我们想着哎呀经过多么艰难的赚了一点钱,现在不积累资金,你反倒把这个钱都送出去,我们心理上接受不了。孙君庚:但是我后来把桌子一拍我说换。南阳很多经销商遭受水灾,可以没有哪一家供货商敢于承诺换货。孙君庚如果答应全部换货,就等于把刚刚赚到手的30万全抛出去。面对大伙的反对,孙君庚却有另外的想法。孙君庚:觉得危机中可以是赢得诚信的最好的机会,说患难之交见真情,我觉得这个时间恰恰是一种试金石,诚信的试金石。再多的钱都买不来商户对我们的信任,同时这种
13、打开市场的机会,千载难逢。别人认为是危机,孙君庚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机,就连经销商们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李丽:没有想到,根本都没有想到,因为当时咱们整体的受灾面积都非常大的,咱们南阳城里受灾面积都非常大,不是光咱们一家,都是非常大的。李信兰:统计完了以后全部都换了。数量大概就是3000多元钱。没有发大水之前还有其他牌子的面,在这过了这个事以后,我们现在只卖这个面,其他的面都没卖。孙君庚为此白白损失了30万,他却抓住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心,他的面条因此在南阳声名鹊起,产品的覆盖率和销量当年达到第一。那一年他赚回了82万元。妻子:就是几倍的赚回来,因为他们后来对我们,那都是信任无比,你看这种情况下
14、,人家老板都可以给我调换,你说什么情况不能调换,是不是?这天灾人祸他都给我换。孙君庚逐步在南阳市站稳脚跟,并用7年的时间稳固了南阳市场70%的份额,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2007年,他把目光投向外面更大的市场,把走出去的第一步定在了六朝古都洛阳。洛阳面条市场竞争激烈,初来乍到,他却能一个月的时间内占领洛阳市场30%的份额,从而一举奠定了年销售额突破1.3亿的基础。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距南阳100多公里的洛阳是六朝古都,经济相对较发达,同时洛阳也是很多消费品进入河南的必争之地。孙君庚信心满满地真正到来的时候,却感到两眼摸黑。孙君庚:就是说你这个产品第一你知名度不是那么响,不是一线品牌,
15、第二个你的价格又高,你知名度不响的情况下,价格低也行呀,但是咱价格又高,所以说副食店和粮油店都不愿意接。初来洛阳,孙君庚的面条知名度和当地品牌相比显然站在下风。但孙君庚清楚地看到,洛阳面条业品种单一简陋,同质化严重,他决定先从改变面条的品种开始下手。他想起一位老同学李光磊,李光磊对食品加工深有研究,但因为上大学时的一段往事,他们俩关系比较尴尬。李光磊,河南科技学院食品工程系副教授,是河南省粮油学术带头人,也是孙君庚的大学同学。当年作为妻子的众多追求者之一、在毕业纪念册上问她为什么到南阳的人正是这个人。想来想去,孙君庚还是决定去找李光磊帮忙。李光磊:他就找我就说这个事,说我能不能加入到他这一块,
16、刚开始跟我说,那我博士刚毕业,事情也多,另外这个对我来讲,这个技术太简单了。在我印象挂面就是纸一包就卖了吗。千百年来挂面的品相没有根本性改变。看到李光磊对面条根本看不上眼,孙君庚脑筋一转来了主意,他拿近些年发展迅速的方便面做起了对比。孙君庚:我们知道,方便面在前五家,它的市场份额占了全国市场的75%,整个400多亿的这样一个市场规模,前五家都把它瓜分了,那么面条行业应该说比方便面的产业空间要大的多得多,它不是400亿,它是1000、2000多个亿的这样一个市场规模,但是前10家的面条厂总和占的市场份额不到全国的5%,所以说从这一点看,恰恰在这个时间蕴藏了最大的这样一个行业机会,谁如果抓住了这个
17、行业机会,那么谁可能就会成就一番非常大的事业。记者:你这么一说他来劲了? 孙君庚:一听他听得心动,他马上听得热血沸腾,刚开始有一种不屑一顾,变为这个时间激动得马上就想到厂里来过来看。2天后,李光磊果真到孙君庚的厂里转了一圈,在详细了解后,最终决定做孙君庚的技术顾问。不出半个月,李光磊为孙君庚设计出一个通过淀粉增加面条品质的生物方法。这个方法让孙君庚的面条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孙君庚:首先把面条拿起来以后,看它的外表,金黄色,然后比较温润,然后抽出来两根,两根以后,用手来摸,比较光滑,然后没有毛刺,当手来窝,能够窝成弓形,说明劲道,比较劲道,劲力比较好,然后放到嘴里,你也试一下,放到嘴里来咬。记者
18、:可以这样吃呀?孙君庚:对,你看,嘎嘣嘎嘣响,另外它有麦香味,没有异味,这就是好面条。紧接着,孙君庚抓住机会,在配方、口味、形状等方面进行改进,陆续生产蔬菜营养面、杂粮保健面、火锅面、宝宝面、调料包面、夕阳红面等九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把这种富有弹性的面条再拿到洛阳市场,很轻易地被经销商接受。以筋道、营养做卖点,接着他们就在洛阳进行这样的地毯式推广。孙君庚:我们用大量的人,然后来挨条,一条街一条街,一个门店一个门店的进行这种无缝覆盖,就是地毯式的,拉网式的扫街运动,说到底其实就是说,大街上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门店。洛阳销售经理:我不管你是理发店也好,什么甚至钉鞋的,修自行车的,言店就进,
19、这样去扫,就是你给5斤的挂面你买一个我就给你一个一赠三,给一个400克的一把面,再给一个购物袋,再一个围裙。这种简单的地毯式推销再加上买一赠三的优惠,很快吸引住了一个非常管用的购买对象,那就是每个家庭中负责采买的老阿姨。洛阳的经销商刘新爱就深有体会。经销商刘新爱:我扫街行动扫出一个老阿姨,她就是管五个人吃饭,在一个家庭,老阿姨让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所以说老阿姨说这个想念面好吃,最起码是五个人吃我们的想念面,所以这个当初扫出一大批老阿姨来,所以后来就形成了超市去购这个面的时候,老阿姨占60%。仅仅30天时间,孙君庚的面条就对洛阳主城区做到了无缝隙覆盖,消费者开始对他的面条有了印象。孙君庚:渠道
20、看到消费者都来抢我们的产品,他自然愿意卖我们的产品。这不渠道都通了吗,就像水龙头,如果我们前端都是消费者,中间这个水管就是渠道,这个时间我们把前面的水龙头堵这个地方我们给它疏通了,那么水源源不断的流出来了。洛阳市场打开后,孙君庚的面条销量陡增了3倍,短短30天就占据了洛阳面条市场30%的份额。更重要的是,他在洛阳使用的“扫街”方式也让孙君庚闯荡外地市场的信心大长。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孙君庚在其它城市如法炮制,逐步把他的面条推向了河南全省,并远销到湖北、河北、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如今的孙君庚真正品尝到了一个成功者的滋味,拥有一个年产4万吨的面条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3亿。他也实现了对妻子的承诺,去年,搬进宽敞的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