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2659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论文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南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 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 分 院: 财经分院 专 业 方 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班 级: 学 生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老 师: 2011 年 05 月 10 日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3.本文按照学

2、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摘 要中美两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两国的双边贸易不仅是自身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对世界经济也具有重大影响。在这两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中,既不能忽视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所揭示的产业间贸易的竞争格局,也不能不关注产业内贸易规模的扩大将成为两国贸易增进的主要趋势。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中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所处的层次、竞争力状况以及同发达国家国际分工

3、中的地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来构思这篇论文的。本研究从结构上可以归结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及理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研究思路,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现有的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是实证部分,对中美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中美双边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找出了中美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关系的因素。第四部分,结合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发展现状的因素,有针对的对促进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中国 美国 产业内贸易 贸易结构 AbstractThe two-wa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4、USA, which are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and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y,not only promote their own economy growth, but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Between the two-way trade of the two large-st trade partner in the world, we should neith

5、er ignor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based on resources endowment theory reveales the industry tra-de competition,nor not to pay attention that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y inner trade will become the major trend of improving the two-way trade.Making the transmission from a big trader to trade p

6、ower is the grand goal of tra-de development in Chinas new period.China and USA are each other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Intra-industry trad structure of China and USA,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es in the leve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

7、n of labor. This essay are based on this starting point to design. Thisresearchcouldbearttributedfourparts. First,theintroductionandthet-heory.Thepurposeofthestudyistheresearchobjective,methodandtheidea,rev-iewthepreviousresearchresults,andsummarizedtheexistingintra-industrytrad-etheories.Thesecondp

8、artissomeevidence,ToanalyzethedevelopmentofChina-US trade.Itdescribesthecharacteristicand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US trade.Andfigureouttheprobleminthetradingstructure.Thethirdpartanalyzesth-efactorsofthetradingrelationshipinfluencetheChina-USindustry.Thefourthpa-r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USintr

9、a-industrytradestatusandthestatusoff-actorsaffectingdevelopment,targete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a-USin-tra-industrytraderecommendations.【Keywords】China; USA ; Intra-Industry Trade; Trade Structure 目 录1绪论1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1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引发的思考11.1.2国内外经贸形势促使中美贸易结构发生改变1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1.2.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21.2.2国内相

10、关研究成果31.3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31.4本文的难点与创新点41.4.1本文的难点41.4.2本文可能的创新点42 产业内贸易概述52.1产业内贸易的由来52.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53 中美产业内贸易现状73.1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现状73.1.1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的变化73.1.2中国进口美国的商品结构的变化93.2中美双边贸易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103.2.1中美双边贸易的特点103.2.2中美产业内贸易中出现的问题114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124.1国家特征因素124.2规模经济124.3国际分工形式124.4贸易结构的调整135 中国的应对策略及措施145.1正确看待传统比较优势产

11、业的发展145.2开放相关产业市场,培育国内规模经济145.3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155.4发展差异产品,促进贸易结构升级,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155.5吸引国际直接投姿,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156 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1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引发的思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ChinaUS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简称SED)是2006年9月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布什发起设立的,是中美现有20多个磋商机制中级别最高的一个。2006年9月保尔森首次以美国财长身份访华时,中美双方宣布启动战略经济对话

12、机制,对话每年两次,轮流在中美两国首都举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性对话,这一对话机制令美中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建设性和合作性。这一机制的确立,足以说明中美经贸关系在双方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中美贸易己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的中美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关系来看,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赖局面。1.1.2国内外经贸形势促使中美贸易结构发生改变伴随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逐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向“软

13、化”方向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将成为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同时,竞争优势将取代传统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基础。经调查研究发现,从发展的水平来看,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速度,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速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不仅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发展迅速。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加快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步伐,新型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形成。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就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无疑为中国提升技术,改变贸易结构以及

14、加快发展产业内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中国当前的贸易结构虽较以前有所优化,但层次依然较低,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充当着“世界加工车间”的角色,贸易发展仍主要依赖于要素成本竞争,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贸易利益的分配和贸易摩擦的增多都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据中国商务部资料,2010年中美贸易总额约达38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出口市场国,而中国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双方在彼此贸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对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诸多问题的存在,中国对美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贸易结构比较落后。

15、中国的贸易大国特征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贸易上,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贸易上,中国仍具有“贸易小国”的典型特征。结构性问题已成为困绕中国贸易发展的突出性问题。综上原因,本文通过对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如何优化对美贸易提供实证方面的依据,从而使中美贸易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格局的解释,主要都是从供给方面来考虑的。其中包括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些理论不仅从理论上很好的解释了国家间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而且也得到了现实产业间贸

16、易的有效验证。并逐渐成为一种核心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理论赖以生存的一些假设是不切实际的,这使得在面对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出现和发展时遇到很多困难。而作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之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战后国际贸易新格局的解释却很有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佛得恩(1960)研究“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变化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产业内专业化以及存在两种贸易模式。巴拉萨(1963)认为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加大部分在以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体系划分的商品组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南北贸易和南南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巴拉萨(1979),卡威斯(1980)、

17、罗森斯(1980),格林纳韦和米勒(1995)等人分别对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在内的样本进行研究,表明垂直差异化产品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近期内,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Hellvin(1996),Yoshiike(2002)和Ishida(2002)等人对东亚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样发现垂直产业内贸易是东亚区内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FeenStra和Hanson(1996),Slaughter(2000),Kimura(2001)以及Kyoji(2003)等人通过建立包括FDI在内的模型尝试着分析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指出跨国公司及其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起

18、到了关键作用。总之,在过去的40多年中,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经验和理论研究,以及对传统的HO模型研究,基本上建立了一套对产业内贸易有较好解释效果的新理论框架。1.2.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学者围绕中美产业内贸易进行了不少研究,宋全成 (2003)的研究表明,2002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于中日、中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1平新乔 (2005) 重点研究了中美贸易的垂直专化比率,认为在中美贸易中,美国处于价值链高端。2孔瑞 (2006)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以及产业内贸易类型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分析了中美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变化。3林琳 (2006) 的研究

19、发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4刘晓玲 (2006)测算了中美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额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认为中美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5胡涵钧认为中美贸易本身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两大特点。6尹翔硕认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主要是与美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最终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资源产品或中间产品。 7可以说,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美贸易结构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1.3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提出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对中美双边贸易结构和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最终研究得出我国

20、对美国贸易结构优化的策略。全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综述了前人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实证部分。阐述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种类及各自进出口情况,再提出了中美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影响中美商品贸易结构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从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经济增长、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等角度对中美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对美国贸易结构优化的建议。1.4本文的难点与创新点1.4.1本文的难点在理论上,通过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现

21、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对美贸易结构优化的对策。在数据收集和整理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涉及到国内和国外的多方面的大量的数据,需要从国内外的网站与资料上查找,由于语言文化以及统计口径的不同,近几年中美双方的统计数据难以查找,这对本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1.4.2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比较广泛,对中美贸易的结构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缺乏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本文从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实证角度出发,提出我国对美产业内贸易结构改善的对策。本文除比较系统的研究了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的现状之外,还研究了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的主要

22、因素。本文认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两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以及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是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把中美双边贸易结构从实证角度进行了分析,尽可能会以资源禀赋理论和规模经济为基础进行创新思维的扩展。2 产业内贸易概述2.1产业内贸易的由来伴随着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也经历了发展的过程。对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世界产出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如日本向美国出口丰田、日产、马自达、蓝鸟等牌子的轿车,同时从美国进口福特、林肯等牌子

23、的轿车。这便是两国在汽车业的产业内贸易。沃顿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所发生的变化时,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贸易的存在,他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的。为了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集中度和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麦可利计算了商品出口和进口差异性的系数,他把商品分为5类,通过对36个国家数据的计算,他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组合有较高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相似性较小。这种新的贸易类型可以概括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巴拉萨把它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写为IT),也有人称之为双向贸易(

24、Two-way Trade)和贸易重叠(Overlap Trade)。随后在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其产业内贸易一书中,把国际贸易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间贸易,这是在要素禀赋相差比较大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贸易,比如发展中国家用初级产品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这类贸易可以用传统的要素禀赋论解释:二是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的交易行为, 它是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进行的满足不同消费者偏好的一种贸易。2.2产业内贸易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程度相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和经济发展

25、程度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从三次产业内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有形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从产品加工程度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从产品最终用途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资本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消费品的产业内贸易;从参加贸易主体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公司内部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外产业内贸易(李俊,2000)。8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将主要从产品差异的角度来划分产业内贸易。根据该划分方法,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

26、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它又可区分为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产品两种。水平差异产品是指具有相同质量但在其他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产品。例如,具有相同质量但是花色和品种各不相同的布。垂直差异是指花色品种相同但是质量不同的产品。例如,都是红色但是由不同的材料诸如丝、羊毛、棉、或人造纤维等做成的领带。3 中美产业内贸易现状3.1中美双边商品贸易现状中美经济关系自两国建交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10年中美贸易总额约达38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

27、增长迅速,贸易规模及在双方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迅速扩大。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1.1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的变化 表3.1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结构 (单位:)备注:类别SITC0-Food and live animals食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l-Beverages and tobacco饮料、烟草SlTC2-Crude materialsinedibleexcept fuels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1TC3-Mineral fuels1ubricants and related matedals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4-Animal and veg

28、etable oils,fats and waxes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Chemicals and related products,nes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Manufactured goods classified chiefly by material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一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一Miscellaneous manufactured articles 杂项制品数据来源: UN Statistics Division网站数据计算上面图表中列出了19972006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

29、构成及其变化的数据。数据显示在这10年间,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SITC8类产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预制建筑材料、家具、服装及其纤维制品、鞋类、摄影器材以及光学物品、手表和时钟等,杂项制品19972003年占中国出口美国商品总额的比重在10大类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1997年达到最大值,占该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5704。但是至2004年,该类商品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名列第二。1997年至今,第8大类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10年间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2026%,属于下降幅度最大的商品。2)SITC7类产品中虽然既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

30、型产品,但前者所占比重要大得多,是体现一国出口竞争力的商品。1990年以来,该类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特别是2004年以后,SITC7类商品所占比重超过SITC8类商品,成为中国对美出口的最大商品群。10年间SITC7类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提高了169%,进口比重排名上升为第一位,成为推动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的主导产品,也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商品。3)SITC6类产品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包含了少数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该类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名列第三,在10年间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972上升至1312,提高了34%。4)虽然SITC5类产品的美国

31、从中国进口总额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其增长规模和速度都很大。5)SITC3类产品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该类商品1997年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名列第六。至2006年,名列第八,这期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055%。6)结合上述图表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显示出了明显的“一边倒”的趋势。SITC5、SITC6、SITC7和SITC8这四项工业制成品平均占据了美国自中国进口所有产品的9559,其他几大类总和仅不到5,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体现了极高的集中性特征。具体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在结构上却经历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经历了由传统劳

32、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过程,由出口最多、比重最大的SITC8类商品,逐步让位于SITC7类商品。综合上述,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结构及其变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相对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在上升。第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3.1.2中国进口美国的商品结构的变化表3.2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结构 (单位:)备注:类别SITC0Food and live animals食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lBeverages and tobacco饮料、烟草SITC2Crude materials,i

33、nedible,except fuels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3-Mineral fuels,lubricants and related materials矿物燃料、润滑油有关原料SITC4-Animal and vegetable oils,fats and waxes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hemicals and related products,nes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6-Manufactured goods classified chiefly by material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机

34、械及运输设备SITC8mMiscellaneous manufactured articles杂项制品数据来源: UN Statistics Division网站数据计算上述图表中列出了19972006年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构成及其变化的数据。通过分析,在这10年间,中国进口美国的商品结构及其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SITC7类产品始终是中国进口美国商品中的最大类商品。其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在1998年最高达到了5778。但是近几年却有下降的趋势,到2004年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4327,下降了2305%;虽然近两年又有所回升,但幅度很小。之所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进口总额比重下降

35、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严厉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妨碍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2)中国进口美国的第二类产品是SITC5类产品,这也是美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过去10年里,SITC5中国进口美国总额比重总体上是一直下降的,到2006年,美国在该类产品上保持的贸易顺差首次转为贸易逆差。3) 在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比较大的商品类别有第0类商品和第2类商品。这两大类商品都属于初级产品,且受资源禀赋影响较大。但是两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前者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837%,而后者上升了958%。结合上述图表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进口

36、美国的产品主要以资本和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0,2,7)为主,其他诸如食品;饮料及烟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出口比重都很小。综合以上分析,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及其变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继续占据商品结构的主导地位;第二,由于美国政府对于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仍然存在很大限制,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深受美国政策的影响,时而上升,时而下降。3.2中美双边贸易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3.2.1中美双边贸易的特点中美贸易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转口贸易为主,即无论中国对美国出口,还是美国对中国出口,大量货物都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二是以加工贸易为

37、主,即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绝大部分为加工产品,中国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初加工件,加工后再出口。就转口贸易而言,香港是中国转口贸易的首要通道。中国利用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它的海外营销渠道,使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口基地。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据美方资料分析,中国的货物只有20直接运往美国,其余80是通过第三方转口到美国的。不仅如此,香港也是外商对华投资的重要来源地。中国吸引香港当地华资向内地投资,同时也吸引了在港的其他外资到内地投资。就加工贸易而言,19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的国际贸易方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由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使

38、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资本、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进行深加工再以制成品形式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加工贸易在中国对美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92年的508增长到1996年的720。加工贸易适应了国际分工深化的趋势,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加工贸易是各国同一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产业内分工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具体体现。当然,加工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如果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不属于同章同类商品,则该加工贸易就不属于产业内贸易。同样,基于水平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也往往与加工贸易无关。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主要是加工

39、贸易发展带动的。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得出:中美两国现阶段的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加速向产业内贸易发展。通过发展加工贸易,中国可以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和跨国公司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加入国际生产一体化分工,而跨国公司则利用内部规模经济开展垂直一体化分工,向中国转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3.2.2中美产业内贸易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考察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可以看到中美贸易在过去 20多年里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显著提高,中美两国国际分工地位差距在缩小。但是,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

40、仍较低,两国贸易仍以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也还需要较长时间;第二、高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器件及电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额增长最快,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中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次之;低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更低。这说明,中 、高技术产品是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来源;第三、中美各类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之势,说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有所缩小,而在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4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

41、优势,产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伴随而来的是中美贸易顺差的逐年上升,中国从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但是,由于中国对美国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美国国内对中国制造的抵制声音越来越大,摩擦发生的领域从以前的纺织品、彩电、家具等微观经济层面转向以人民币汇率、市场经济体制、贸易不平衡等宏观经济层面。总之,两国之间文化、政治、经济等的不同,导致贸易摩擦也越来越频繁。4.1国家特征因素国家特征因素主要有人均GDP、资源禀赋、贸易成本等;根据相互需求理论,在双边贸易中,两国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量就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人均GDP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

42、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两国收入水平差距越大,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低。4.2规模经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大,就会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为生产者提供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因此,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企业可以加强对差别化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与国家规模变化之间表现出正相关的变动关系。4.3国际分工形式我们知道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基础,不同的国际分工模式决定国与国之间不同的贸易模式。从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而进口则以原料型产品、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公

43、司逐渐成为分工的主体,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它们越来越多地通过FDI把产品生产环节的一部分转移到中国,使中国的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FDI属于加工贸易,即从国外引入原材料或产品的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组装成产品,最后再返销到国外,则外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成正相关关系。如果FDI属于替代贸易,则与产业内贸易成负相关关系。因为原先的进口或出口已被投资所替代,产业内贸易将逐步变成产业间贸易。4.4贸易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美国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考虑也会逐渐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另一方面,由于中美在生产价值链上处于不同层面且无前向

44、联系,在一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中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往往并不直接从美国进口,这两方面因素就会使得中美这些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各国都在不断优化和调整其产业结构,从而也就会带来了相应的调整成本。因此当美国国内在对一些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时,必然会产生较大的调整成本,并减少相关就业群体和企业群体的利益所得,在那些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产业中,中美贸易运行得较为顺畅,中美贸易摩擦大多发生在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的产业中,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导致的大的调整成本,所以,代表这些就业群体和企业群体的利益集团对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施加

45、压力,而对中国这些产业的出口施加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或直接要求人民币升值就成为政府缓解这种压力的出口,同时这也就成为了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直接原因。5 中国的应对策略及措施中美国产业内贸易在波动中发展。提高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是我国贸易结构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国应该要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去尽力利用这一趋势,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因此,为逐步融入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进一步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5.1正确看待传统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我们在提出充分发展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重要性、长

46、期性和必然性。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我国目前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美整体贸易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有较强的竞争力,如纺织品、家具等。参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产业间分工带来的贸易利益和增长水平效应还没有完全消耗时,我们还应继续发挥我们现有的比较优势,保持和扩大这方面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一方面,应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要对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将新技术、新材料向传统产业渗透,以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和档次。另一方面,为了顺利的向产业内贸易过渡,取消对劳动

47、密集型产业的保护。5.2开放相关产业市场,培育国内规模经济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重商主义情结,对待进出口差额极力倾向于扩大顺差,尽量避免出现逆差。在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及国内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迫切需要升级之时,仅仅依靠强调出口政策显然难以为继,进口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产业内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进口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不仅是我们技术进步所需要技术的主要供给渠道,而且在产业内贸易的进口中,我们可以有机会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可以促使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和管理制度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充分开放相关产业的市场,逐步培育国内规模经济。5.3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规模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