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831450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3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理论五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课件.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九讲,2,第5章 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51 收益的概念52 收益的确认与计量53 收入与费用和利得与损失54 收益与现金流量 收益概念、资本保持与收益计量、收入与费用的计量、利得与损失的计量以及收益与现金流量的问题,都是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3,第一节 收益的概念,511资本与收益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主要是从两层意义上关注其投资决策所需的信息一是如何保持并增加其资本的价值;二是如何保持并增加从其资本中得到的收益。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时首先必须区分资本和收益两个概念。,4,1、资本,(1)经济学家的解释亚当斯密(Adam Smith)把资本作为影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来研究,

2、资本的定义:其一,资本是提供收益的储蓄;其二,资本是用来继续生产的积蓄。在这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揭示了资本的本质特征,即资本能产生收益。资本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5,(2)会计学中的资本,指企业出资人投入企业的那部分财产,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归出资人所有,并以资本账户的形式得以描述和量化。资本与资产的概念资本是投资人拥有产权的资产,是投资人权益或净资产。而企业可支配的资产既包括投资人投入的,又包括债权人投入的,即负债。资本概念反映了一定权力主体的产权关系。资本的增加或减少代表了投资人对企业财产求偿权的增加或减少,资产则不反映这种关系。会计学的资本概念,强调其法律意义而不完全是其经

3、济意义,反映的是产权关系;而经济学中的资本指的是作为劳动条件的资产,反映的是一种劳动关系,6,2、收益,(1)亚当斯密关于收益的定义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收益“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从而使收益与资本保全联系起来。(2)费雪关于收益的定义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财富增加的实际收益;增加资产货币价值的“货币收益”。现实的三种收益形态要分别加以准确计量是不现实的,如主观性极强的精神收益的准确计量就难以做到,而货币收益因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则成为静态概念。实际收益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点。,7,(3)经济收益,保A萨缪尔森一是资本收益,即提供资本所带来的收益;二是风险收益,即承担不确定性的报酬;

4、三是垄断收益,即垄断权力所带来的收益。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收益的定义收益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最高数额。,8,经济收益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依据它强调收益是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经济收益把所有资产看做是代表着未来可望由它们带给公司的收入。由于期初期末的差异代表了收益,即希克斯主义中所说的“可被消费的数额”,因此,主要的计量问题在于会计期初与期末预计未来净收入的资本化价值的对比。由于预计未来净收入的资本化价值的不确定性,因此有些经济学家将经济收益称为“主观收益”,并由于无法将其令人满意地

5、应用于经营中而对这一概念不予承认。这也是希克斯本人对这一概念的不满之处。,9,经济收益的主要特征:,(1)以现行成本(实际生产能力)为计量属性,有利于生产耗费的足额补偿,使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2)反对币值稳定的假设,既考虑交易对收益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对收益的影响,使收益表能够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即通过货币价值调整来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和资产的现时价值;(3)既包括营业所得,也包括意外收获和周围或次要活动所得;既包括已实现收益,也包括未实现收益。使收益表可以反映企业的所有收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10,(4)会计收益,20世纪30年代左右“传统的会计收益

6、概念”。某一期末的财产数额超过了该期期初的财产数额就说明企业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用已经实现的收入减去与其相关的成本的方法来确定收益(当时称作盈利)。绝大多数会计专家和学者认为,收益是指企业在本期已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一概念被后人称之为“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11,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假定,企业处于静态的外部经济环境之中,假定没有物价变动、没有任何不确定性、不存在交易之外的各种潜在风险与报酬。理论上以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为依据,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以会计分期、币值稳定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2)强调收益必须与交易相联系。认为收益是企业实际

7、发生经济业务的结果,不必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12,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假定,(3)强调收入实现原则。认为收益必须是已实现的,凡尚未实现的一律不能确认为收益;(4)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因而与收入相关的成本是指所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5)强调费用配比原则。认为收益是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相互配比的结果,凡不能与收入配比的费用不应在确定收益时考虑。(6)适当运用稳健原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可以合理地预计,但并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13,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1)没有考虑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物价上涨时,所确定的收益将会高于企业真实财富的增长。在物价下跌时,所确定的收益将会偏低,不能

8、充分反映企业所增加的财富。(2)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而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使得成本未能得到真正的回收,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保全实物资本。,14,(3)使收益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只是企业已实现的收益,并非企业的全部收益。(4)于同一种资产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成本并不相同,因而所耗用的同一种资产的历史成本也不相同,与收入配比后所确定的各年度收益就缺乏可比性。(5)由于以历史成本计价,使得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只不过是尚未分摊的资产成本余额,而不是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也难以准确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15,“扩展的会计收益概念”,“扩展的会计收益概念”的基本特征收益应当是企

9、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富的净增长”;某些未实现的或意外收获和周围或次要活动的所得也应当确定为收益;某些资产应当按其现行成本计价等。,16,扩展会计收益概念,考虑了经济收益概念所强调真实 注意到收益项目在计量方面的可操作性,因而容易被接受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3号概念公告中,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 收益是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业主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动。,17,葛家澍教授和刘峰教授,目前可能的暂行方法是,一方面在期末运用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等项目进行调整,以反映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同时

10、在表外尽可能补充披露企业各项资产、负债等项目上所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报酬因素,以使最终所反映的会计收益贴近企业在过去期间“财富的净增长”。这些权威性的论述,显然丰富了收益的组成内容,缩小了会计学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概念的差别。,18,512盈利、净收益、综合收益与利润概念,19,东南大学远程教育,会计理论,第 二十 讲,主讲教师:吴斌,20,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规定,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其他净收益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 以前年度调整项目和捐赠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项目都不在利润的构成内容之中。

11、我国的利润概念与西方的盈利、净收益和综合收益均不相同,至多可以认为,我国的营业利润与西方的盈利有些相似、净利润与西方的净收益有些相似。但西方人有时又把盈利称为利润,他们的利润与我国的利润并不相同。,21,513收益与资本的关系,资本是某一特定时点存在的财富,收益是某一特定期间内由财富产生的利益流动。资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如同树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收益一定来自于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的。收益来自资本货物(Capital Goods),而收益的价值并非来自资本货物的价值。相反,资本的价值来自于收益的价值直到搞清楚了某个项目可能为我们带来多少收益以后,我们才能对那部分资本进行估价。庄稼的确依赖于土

12、地,但庄稼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土地。相反,土地的价值取决于生长在土地上的庄稼。,22,资本和收益关系的许多方面,会计学和经济学的观点是一致的。比如,它们都认为只有收益才能用于消费,而为了计量收益必须保持资本完整。但是,由于会计理论与经济理论界定资本和收益的原则、范围不同,所持的资本保全概念也不同,因而对收益的确认与计量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3,第二节收益的确认与计量,521收益与资本保全 1、资本保全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确认收益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即将资本和收益区分开来。资本保全是计量期间收益的重要争论点,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在确定收益上产生

13、的结果是不同的。,24,经济学的收益概念确定收益,不遵循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也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资本价值,而是先确定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然后计算企业的现行资本净值。这种理论实际上是以企业的实物资本的保全为前提的,由此确定的收益是一种真实收益。会计学中的收益会计学中的收益,传统上是以一系列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四大会计假没、历史成本计量原则、配比原则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为基础,并按权责发生制的收入费用确认原理而加以确定的。主要有三种资本保全的概念:,25,(1)财务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亦称名义资本保全、货币资本保全,是传统会计所主张的观念。以名义货币所表示的资本的保全为基础来确定企业收益

14、。当企业在一个特定会计期间的名义收入超过其发生的成本费用,达到了资本保持的目标,其超过额就可确认为企业该期间的收益。这一概念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2)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亦称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主张在不改变会计计量标准、但改变会计计量单位的前提下来确定收益,即企业的收益确定必须保持原有资本的购买力不变。企业的现实收入超过原有资本购买力的部分,才确认为收益。,26,(3)实物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亦称再生产能力资本保全,主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原有的实物资产或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持续性的特征,故要求企业在一个资本循环的终了收回的资本应当至少满足下一个资

15、本循环垫支的需要。这一资本保全概念引入了重置成本,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必须以重置成本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在企业已消耗的实物资本未得到重置前,不能确定企业的收益。,27,2、收益计量模型,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可以提出多种评价资产和资本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又会得出许多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型。收益计量就是确定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货币数额,也叫收益确定。财务资本保持观念下,收益是以货币表示的净资产的增加。而在实物资本保持观念下,收益是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之后的实际物质财富的增加。不过两种资本保持概念都是以货币计量单位为基础的,而货币计量单位又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之

16、分。,28,四种不同的资本保持模式,两种资本保持概念与货币的两种计量单位可以组合成四种不同的资本保持模式。(1)名义货币单位财务资本保持;(2)一般购买力单位财务资本保持;(3)名义货币单位实物资本保持;(4)一般购买力单位实物资本保持。各种资本保持模式下收益的计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29,案例51,某企业期初资产净值为5 000美元,期末资产净值为8 000美元。假定期末要维持与期初相同的实际生产能力需要的资产净值是6000美元。该期内物价上涨指数为5。四种模式下的收益额分别计算如下:名义货币单位财务资本保持模式;收益为80005 000=3 000(美元);一般购买力单位财务资本保持模式;

17、收益为8 0005 000(1+5)=2 750(美元);名义货币单位实物资本保持模式;收益为8 0006 000=2 000(美元);一般购买力单位实物资本保持模式;收益为8 0006 000(1+5)=l 700(美元);,30,五条主要结论:,(1)在物价上涨时按名义货币单位计量的收益大于按一般购买力单位计量的收益,按财务资本保持计量的收益大于按实物资本保持计量的收益,也就是会计收益大于经济收益。其差异主要是由于币值下降,企业资本仅得到货币资本的保持,而未能得到实物资本的保持所致。,31,(2)在名义货币单位财务资本保持模式下,收益是投入名义货币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量,这时,本期持有资产

18、的价格上涨部分(50005),即持产损益全部确认为该期的收益;在一般购买力单位财务资本保持下,收益被视为本期投入的固定购买力或不变币值货币资本的增加,这时,在资产价格的提高中,只有大于一般物价水平增加的那一部分才被确认为收益,其余部分只能作为资本保持的调整,归属于产权的一部分;在其余两种模式下,收益被视为投入的实物资本在本期内的增加,这时,所有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变动,在计量企业实际生产能力时,都作为资本保持的调整。归属于产权的一部分,而不作为收益。,32,(3)不同计量单位、相同资本保持概念下收益之间的差异,实际就是物价上涨率与期初净资产或保持实际生产能力的净资产的乘积。如前两种之间的差

19、异实际是50005=250美元,后两种之间的差异实际是60005=300美元。(4)相同计量单位、不同资本保持概念下收益之间的差异,实际就是保持实际生产能力的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之差额或者该差额及其与物价上涨率之乘积。如第1种与第3种之间的差异实际是6 0005 000=1000美元,第2种与第4种之间的差异实际是1000(1+5)=1 050美元。,33,(5)从理论上讲,企业在选择具体的资本保持模式时。除了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财务资本保持概念和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之间选择以外,还应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如果物价稳定或上涨幅度不大,应选用名义货币单位;反之,则应选用一般购买力单位。但在会计实务中

20、,只有名义货币单位财务资本保持模式被普遍采用。,34,522收益的确认,只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收益本期经营收益观;同时包括客观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全面收益观。1、本期经营收益观 本期经营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只反映本期的经营(活动的)收益,对非常项目的收益则不包括在内。坚持这种收益观的理由是:企业的收益应是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应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即企业各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以此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35,本期经营收益观的特点,本期经营收益观特别强调“本期”和“经营”,主张损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额应该仅反映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业务活动

21、和本期经营管理决策所获得的成果。第一,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的区分。正确区分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其目的是使损益表中的收益数额能恰当地计量企业业绩,经营收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的,包括本期内产生经营收入的各种活动(经营、投资和理财等)的最终成果。,36,第二,本期与非本期收益的区分。,即列入经营收益的收益应与本期业绩相联系:这样才能使不同会计期间的收益可以更好地比较,以对不同时期的业绩作出评价,会计上常发生前期事项调整,如由于会计政策变动而应提高前期收益的那部分利得,也不应列入经营收益。这部分利得同样不能反映本期的经营业绩。,37,2、全面收益观,亦称总括收益观,主张企业的收益应既包括经营

22、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收益。既有企业有效经营管理的成果。也有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这一收益观所反映的收益额较前一种收益观更为客观。,38,持这种收益观计量收益的理由是:,(1)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的界限很难划分清楚,而且又很难找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一项交易可能被一个企业划分为经营收益,也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划分为非经营收益;某一年度被划为经营收益,而另一年度则被划为非营业收益,这样,使得企业之间和年度之间的收益额无法比较。从短期来看,它们可能属于非常项目,但从较长时期来看,这些非常项目却是经常发生的。,39,(2)按全面收益观编制的损益表更具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按全面收益观编制的损益表由于未参

23、与企业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从而使会计报表更具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不同的会计人员使用相同的数据,可以编制出相同的会计报表,也更容易为报表使用者所理解。如果搀杂了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则所陈报的收益额就有可能被人为地加以修饰。(3)按全面收益观可以将年内收益变动的性质予以充分提示,财务报表使用者可据以做出独立的分类,进而得出恰当的收益量度。,40,东南大学远程教育,会计理论,第 二十一讲,主讲教师:吴斌,41,3、本期经营收益观与全面收益观的主要区别,(1)两者报告收益的目标不同。本期经营收益观强调反映本期的经营管理成果,并且以它来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能力;全面收益观则认为应从

24、几个年度,而不是一个年度预测企业的收益能力。由于企业非流动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要跨越许多会计期间;许多产生收益的经济业务,也不是在一个会计期间就可以实现的。所以,一个会计期间的收益数额的确定,往往带有暂时的主观判断因素,它必须为以后年度的企业收益情况所证实。,42,FASB第16号公告,除极少情况外,该年度内确认的所有损益项目都应包括在年度收益的计算之中。注重所陈报净收益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为在本期经营收益观下,人们总是将任何可能的收入都纳入损益计算范围,而将损失尽可能地纳入非经营损益计算范围,从而导致了会计实务上的混乱。这也是全面收益观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43,4、收益的确认原则,传统会

25、计对收益的确认是建立在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基础之上的,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亦即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因为二者是同源的。(1)收益的确认的实现原则收(益)实现原则的重心在于明确最恰当的记录的时点。它包括两层涵义:什么是收益?收益何时实现?,44,什么是收益?,一种观点认为收益是来自于经营业务中对外交易活动,以全部经营收入扣除所对应的成本费用,就是收益。另一种观点认为,除经营收益外,资产置存收益也应包括在内。会计理论界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但实务中遵循的准则并没有将持产利得和损失纳入正式的确认过程。会计准则只是将收入谨慎地限定在那些由交易行为所导致的资产增加的范围之内,即使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

26、告”也没有突破这一限定。,45,收益何时实现?,收益何时才算实现,收益是建立在交易行为发生的前提基础上,因而,收益的实现时点一般要与交易行为的发生时点联系起来考虑,即交易已经发生,收益实现后,才能确认收益的发生。,46,(2)收益确认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对资产和收入若有几种可能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若有几种可能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陈报。对于费用宁可早确认,而对于收入则宁可晚确认。净资产一般是按低于现行交换价值计价的。收益的计算则很可能要以几个备选的数额中的最低数额来计列。财务报告上,通常采取了悲观的态度。,47,523 收益的计量,1、收益的计量

27、的涵义收益的计量,是指对收益形成过程的量化表述过程。也就是确定形成收益各项目的货币数值。收益可计量是收益能够被确认的一个重要前提。从广义上说,收益的计量包括在收益确认的范围之内。,48,2、货币计量单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计量收益也会存在币值变化对收益的影响问题。按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及币值稳定假设为前提的计量收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使得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企业收益,是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其中特别是折旧费用。所以,传统会计的会计报表往往不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49,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学家不仅主张以现实重置成本对资产计价

28、,而且还主张以产出价值而不是投入价值计价。这不仅需要对资产的价格进行估价,而且需要测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报表应该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即通过货币价值调整来反映企业的实际收益和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50,3、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当某项营业收入已经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时,所有与赚取营业收入有关的成本均应在同一会计期间转为费用,以便与营业收入配合而正确地计算损益。AICPA第四号会计名词公报)明确指出,在收入与费用之间存在以下因果关系:,51,(1)成本,指购置资产所支付的金额。成本又可以划分为:未耗用成本(资产),用于产生未来经济利益(营业收入),已耗用成本(费用),用于产生本期经济营业收入,

29、因而应从本期营业收入中扣减。(2)费用指产生经济利益(营业收入)的成本耗用。(3)损失指未产生营业收入的成本耗用。,52,会计学家对营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描述为,第一,成本的资本化过程,即花费一定数额的成本购置资产,资产可视为可提供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的存量。第二,费用的分配过程,即根据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或服务潜力的比较,对所产生的营业收入分配费用。,53,传统会计依据配比原则计量收益的主要优点,(1)它以实际发生的营业收入和实际发生的费用相配比,因而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2)由于它适用了应计方法,使有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一个合理的年度收益额。,54,配比原则所

30、存在的主要缺陷,直接配比(例如直接材料、直接工人和直接制造费用)固然比较精确,但间接配比(即间接费用的分配)则通常是主观和武断的。其中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企业开办费、无形资产捧销,以及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等。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如何分配,往往缺乏精确的标准。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无论是采用直接法还是余额递减法计算均是会计人员主观决定的标准。在计算上存在相当大的任意性。,55,第三节 收入与费用和利得与损失,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是确定企业收益的重要内容。收入与费用是收益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取决于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以及与之相关的费用的配比。531收入的确认 1、收入的性质 一种论点

31、着眼于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另一种论点是,将企业日常活动及其之外的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均视做收入。,56,(1)传统的收入定义,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其中“日常活动”意为一个企业的持续的、主要的或核心的业务活动,也就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延伸。要求必须分清什么样的流入量应作为收入处理和什么样的流入量不应作为收入处理。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其原因是很多的,收入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且,如果收入是按这个论点来进行解释,那就必须对例外的情况清楚地予以说明。例如,在少数情况下,

32、收入是在销售以前没有资产的实际流入时确认的。,57,(2)收入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导致权益增加(不含所有者投入所引起的增加)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其他增加,或流出的节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此定义比传统的收入定义的外延要大得多,不仅包括销售商品等日常活动形成的收入,还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形成的收益以及债务豁免等。,58,(3)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第一种论点的收入定义,第一,收入和利得在形成的原因和会计核算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将收入和得利区分开来,有利于建立收入确认和计量原则。第二分别提供收入和利得的有关信息,将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第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协调。,59,2、收入

33、的确认标准,收入的确认同其他要素的确认一样,首先必须符合确认的基本标准,如符合收入的定义和特性。收入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四个前提条件,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而实现原则则是确认标准在收入这一特定会计要素上的具体运用。实现原则的理论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它具体指导人们在收入概念范围内确定何时才可客观地将有关业务作业收入加以确认。它在会计实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0,FASB,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收入通常在已经实现或可实现、已经赚取时才予以确认。实际上这也就是收入的实现概念。已实现是指商品或劳务已交换成现金或已有了现金的求偿权,亦即已有交易发生。可实现是指商品或

34、劳务有公开的市场及明确的市价,随时可以出售变现。且无需支付重大的推销费用或蒙受重大的价格损失。已赚得是指赚取收入的活动全部或大部分投入。,61,IASC,IASC强调从所售资产在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给买方并以这一基本标准来界定收入的确认时点。风险是指资产由于贬值、损坏、报废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报酬主要是指资产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资产因升值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如果一项资产发生的任何损失均不需要本企业承担,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归本企业所有,则意味着该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转移出企业。,62,我国企业会计具体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中基本采用了IASC的观点,提出了确定收

35、入的四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受理权,电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同时符合这四个条件,才可确认收入。,63,东南大学远程教育,会计理论,第 二十二讲,主讲教师:吴斌,64,3、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1)在销售时确认收入 此时与收入实现的确定因素比较明显:产品价格已经确定;产品已离开企业而代之以一项新资产,即交易已经发生;与交易相关的收入及其成本能已易于确定。这也是确认收入的一般准则。不能否认在销售时确认收入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

36、销货退回问题、收取货款中的客户信用问题以及发生一些追加费用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般是难以预料的。但是,根据稳健性原则,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估计。因此,对收入确认的影响是很小的。,65,(2)在销售前确认收入,例如长期合同的收入确认。会计人员选择的恰当处理办法是按照完工进度或完工比例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的前提条件是:一项具有法定效力且不可撤销的长期合同的存在,表明销售行为必将发生;工程的总价款事先已经确定或可以确定。按长期合同提前确认收入也有一定的困难,一是在某一特定时点上很难确定至该时点所产生的销售价格;二是工程的总价款是很难精确地进行估算的。如果完工的实际成本不同于估计成本,则各期的净收益

37、都会受到影响,66,(3)在销售后确认收入,一般情况下,只要商品的所有权已经转移,同时企业也取得贷款或具有收取货款的权利,销售就算实现,确认收入的条件就已满足。分期收款销售的方式下,由于收取货款的时间过长,收款的风险较大,收取货款的权利很可能不能实现,从稳健立场出发,将收入的确认放在销售后收回分期款项时进行,从而形成了销售后确认收入。,67,(4)非营业收入的确认,一是与交易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收入,如出售产品以外的其他资产(设备与房产等的变卖),这种类型的收入的确认需要与交易活动相联手予以一次或分次确认,其确认时点通常选在交易发生时;二是与某种法定权利或优先权利有关的收入,如出租某项资产而定期

38、收取租金、购买某企业的债券而定期收取利息等,这种收入不能一次确认,应逐期地随着权利与责任的发生而确认。例如每年年终才确认当年应计的利息收入。,68,532费用的配比,1、费用的性质 企业的耗费的分类产生收入的耗费和不能产生收入的耗费。1)AICPAAICPA会计名词委员会于1957年发表的第四号会计名词公报中的定义:费用是指应从营业收入中扣除的已耗用成本。这个意义提出了费用的实质是已耗用的成本。,69,2)APB在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中将费用定义为,因一企业改变其所有者权益的那些盈利活动中所产生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总额。(1)为形成收入而耗用的资产的成本(如销售成本、销售与管理费用等

39、);(2)从非交互转让及非常事故而来的费用(如税收、火灾等);(3)处理产品以外的成本;(4)徒劳无功的成本;(5)待售存货市价的下跌。这一定义将产生营业收入的耗费与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耗费均视为费用,即它是个广义的费用定义。,70,3)FASB在1985年的第6号概念公告,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商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狭义的费用定义,即费用是进行主要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耗费。损失同样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但其原因是出于偶然事件,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损失并不产生营业收入,因而在性质上不

40、同于费用。,71,4)IASC,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这个费用定义是一个广义的费用定义,既包括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损失。损失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中或之外发生的符合费用定义的项目。损失也是经济利益的减少,这一点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此,不应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要素。,72,5)广义的费用定义与狭义的费用,广义的费用是企业的全部耗费,既包括产生营业收入的耗费(狭义的费用),也包括不产生营业收入的耗费(即损失)。这一观点的代表机构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

41、则委员会。狭义的费用则仅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是从营业收入中扣除的已耗用成本。这一观点的代表机构是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73,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未对“耗费”一词做出界定。实务中争论较大的是耗费是否包括偿债性支出和非常性活动的损失。从费用的定义可以看出,费用与收入一样,是与企业的盈利活动相联系的。企业为了取得收入或收益,而耗费的各项支出就是费用。它代表企业为了达到盈利目的所做的努力。费用的性质揭示了费用与收入的内在联系及其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亦称为费用的确认规则。

42、,74,2、费用的确认规则,会计程序上的差别在于支出何时记做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当支出的效用已实际发挥时,应将其记作费用,以便与相关的收入相配合。费用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确认费用不能离开收入而单独进行。费用的确认亦称费用的配比。费用与收入的配比要求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关系。形成费用的支出有的直接产生收入,有的间接产生收入。有的不产生收入;有的产生本期收入,有的产生其他各期收入。,75,(1)结合因果关系确认费用,(2)合理地和系统地分配费用(3)成本发生时立即确认费用成本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亦称期间配比费用。期间配比费用大多不与某一笔收入直接相联系,但却与某个期间的总收入相

43、联系。例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76,配比原则的运用,第一,配比原则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关系,但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很难找到一种合理关系,每一项配比都是以一种假定为前提进行的,并不像确认收入那样要求有客观证据。其结果是使人们在确认费用方法上增加了主观随意性。第二,在配比原则下,企业的资产成了未耗用成本,即未确认的费用。为获取未来期间收入而预付的费用,资产负债表成了账户余额表,从属于损益表,其作用只不过是暂时尚未耗用成本的一个附表。但实际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因此,配比概念导致了人们对资产负债表作用的误解。,77,东南大学远程教育,会计理论,第 二十三讲,主讲教师:吴斌,78,5

44、33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是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没有关系的收益和损失。利得是由于它往往是一种意外的或偶然的获得,而不是企业在正常经营中赚取的,包括那些和企业持续目标无关的经常性附属活动。收入是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而利得则是指非正常经营中的收益。,79,1、APB关于收入概念,收入除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外,还应将诸如厂房备及投资等非产品性资财的销售纳入收入之中,即收入不仅包括销售产品的收入,还包括利得。2、FASB关于收入概念 FASB则认为收入不应包括利得。利得是个体除来自营业收入或业主投资得利的收款以外,来自边缘性或偶发性交以及来自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项与情况的收益(净资产)之增加。大多数利

45、得属于交易事项,为确认利得,需要对交易中的所获及其与之相应的交易中所耗用的或所交换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进行配比。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同样适用于利得的确认与计量。,80,3、损失与费用,损失是与任何期间收入都无关的成本耗用或流失。损失是在非正常的,偶发的事件中产生,是人们意料之外的。损失不同于经营亏损和费用费用是为一定目的而发生,是可以预计的。,81,第四节 收益与现金流量,541现金流量及其与收益的关系 1、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一个企业在特定的会计期间现金的流入量、流出量及其两者相抵后的差额。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和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2、现金流量与收益指标 收益是一定期间的收入与相应的成本、费用相

46、抵后的差额,收入必然会引起现金流出量的增加,两者相抵后的净现金流入量,即为企业的收益。从持续经营的一段延续的会计期间(如一年)来说,其收入、成本、费用和相应期间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上应该是相近的。,82,542现金流量的分类,1、FASB现金流量的分类(1)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3)筹资(理财)活动的现金流量。2、IASC的分类:(1)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3)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3、其他国家,83,4、我国会计准则,(1)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的现金流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现金流量信息很

47、重要“企业价值最终是由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不是由权责发生制收益来决定的”,84,5、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主要是看企业已实现的收益是否已为变现的收益,以此来评价企业收益的质量。,(1)销货收到现金与销售收入的比率,亦称销货收现率。(2)购货支付现金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亦称成本付现率。,85,(3)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亦称营业利润变现率。反映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有多少是流入的现金利润,(4)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亦称投资收益变现率。反映企业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86,(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亦称净利润变现率或净收益变现率。,87,第6章 资产计价理论,内容

48、提要 61 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标准 61资产计量属性 63 主要的资产计量模式 64 单项资产与总体资产的计价与重估价问题,88,第一节 资产的概念与确认标准,在会计计量中,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被认为是两项较为重要的内容。资产计价通常决定着收益确定。,89,611资产的概念,1、未来劳务观点 主张这种观点的是John DCanning 1929年他在会计经济学中将资产解释为:“资产指任何货币形态的未来劳务或任何可转换为货币的未来劳务(对那些由合同而产生的未来劳务要扣除合同双方都未履行的部分),这种劳务只有对某人或某批人有用时才是资产。”资产早期的一种认识,认为资产是劳务。虽然指出了资产对人有用的属

49、性,但与现代会计的资产概念有明显的不同。,90,2、借余观点,美国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1953年所发布的“会计名词公报”,认为:凡根据会计标准正确地结转下期的借方余额或理所当然地应该结转的借方余额(应该认为是负债项日的那些偶尔出现的借方余额例外)都是资产,因为它们反映了已取得的财产权或财产价值,或者代表为取得财务权或有利于未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纯粹是从会计计量技术角度去定义资产,而并没有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即资产具有什么样的用途,能为其所有者或使用者带来什么。,91,3、成本观点,将资产的性质强调为未耗用的成本或应按这种观点需将成本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耗用的,称为费用;另一部分是

50、未耗用的,称为资产。将资产作为未耗用的成本,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角度来看,是把资产的形成看做是资本耗费,凡在当期支出但没有转化为费用的都是资产,而已经转化为费用的支出则不作为资产。把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和资产的确定联系起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没有揭示资产具有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而且也会导致对会计学中两个基本概念的混淆。,92,4、经济资源观点,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认为: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借项。IASC也认为:资产是一项作为过去活动的结果而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利益预计在未来将流人该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