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4360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投标技术标.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技术标)投 标 文 件招标编号:ZPZB-100430-Z12号投标标段及项目:标段项目名称A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投标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地 址: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大道573号投标日期: 2010年5月1日 目 录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说明1第一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写大纲3前言3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3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4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5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7第五章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8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8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9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9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9主要附图9第二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方案12第一章 调查目的任务12第二章调查内容13第三章工作方法13第四章人员安排及保障措施17第三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方案18第一章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18第二章 评估任务与内容19第三章 评估精度、方法及因子19第四篇矿山地质环境危害性预测方案22第一章 危害性预测的任务与内容22第三章 预测精度、方法及因子22第五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25第一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25第二章 地质环境保护的任务与

3、内容25第三章 地质环境保护方案26第六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和估算29第一章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原则29第二章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任务与内容29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30第四章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投资估算32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说明河南中平招标有限公司受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发展部委托,对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公开招标进行采购,招标编号:ZPZB-100430-Z12。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与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为执行标段之一,执行标段为A。

4、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拟对该项目进行投标,根据招标文件精神及有关规范,进行项目技术文件的编写。(一)目的任务目的任务:查明矿山环境现状,对矿山环境现状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划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工程类型,编制工程预算。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依据。方案编制完成时间:2010年8月30日方案通过审查时间:2010年10月30日预计成果:预期提交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

5、矿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二)方案编制的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国务院令);(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修订稿);(4)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5)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7)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9)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2/T0245-2004。(10)“三

6、下”采煤规程。(1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三)治理方案适用年限根据招标文件,治理方案应包括现状治理和五年规划治理,即对现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和预测的“十二五”期间矿山环境问题,均应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提出治理规划。(四)矿山概况、第一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写大纲前言一、任务的由来二、方案编制的依据三、方案的适用年限根据招标文件,本次考虑对现存的矿山环境问题和预测的“十二五” 期间矿山环境问题进行恢复与治理工作。第一章

7、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8、一、自然地理 气象,根据矿区所在县级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详细叙述矿区最丰年份、最枯年份及多年平均降雨量;丰、枯水季节时间及其降雨量及其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数;历年极端最高、最低及平均气温;历年平均及最小相对湿度。评价本矿区的气候分带。水文,介绍本矿区有哪些地表水体如河流、水库、湖泊等,逐一叙述其发源地、流经地、长度、河流纵比降及其流量等要素。说明本矿区属于什么流域。二、地形地貌地形,描述矿区总体地势特征,最高点及最低点(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位置及其高程,一般相对高差,最大相对高差。地貌,描述矿区地貌类型,地表植被发育情况,沟谷及地表坡度情况等。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层及岩性,自上而下或自下

9、而上详细介绍矿区地层及其岩性、厚度等。地质构造,详细叙述矿区地质构造的类型、分布、规模、产状等情况。地震,简要介绍历史上有关地震方面的记录,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说明本矿区地震烈度。四、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下水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岩溶水)三大类型,分别描述其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及面积、泉流量、富水性、地下水类型名称。水文地质特征,包括矿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埋藏类型及埋藏深度、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矿井充水因素分析与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五、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及其特征。井巷围岩稳固性。工

10、程地质条件评价。六、矿体(层)地质特征根据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写。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描述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活动情况,如:公路、铁路、桥梁建设,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其他建设项目等等。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B确定。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D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级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C确定。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并按规范(DZ/T2232009)附录A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评估范围的确定:包括矿山用地范围、矿

11、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在的范围。范围确定应结合如下三种方法综合确定。1、地形条件定性圈定。高至局部分水岭,低至沟谷底部,有地表河流的应划分至河流对岸。2、参考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手册(中国煤炭出版社 2005)圈定出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变形范围。3、利用水文地质方法圈定矿山开采地下水的疏干影响范围。二、现状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分别描述现状及开采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发育分布情况等特征。矿区地质灾害问题: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矿区含

12、水层破坏问题:包括采矿活动使含水层遭受破坏的范围、程度,由于含水层的破坏而引起矿区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采矿活动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等破坏。(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地质灾害问题:按规范(DZT 2232009)附录E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现状评估。含水层破坏问题:按规范(DZT 2232009)附录E对含水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现状评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按规范(DZT 2232009)附录E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

13、现状评估。据分项评估结果,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得出评估分区。三、预测评估(一)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469号)对评估区及建设用地范围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危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程度做出预测评估。(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地质灾害问题:按规范(DZT 2232009)附录E对地质灾害问题的影

14、响程度进行预测估。含水层破坏问题:按规范(DZT 2232009)附录E对含水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预测评估。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按规范(DZT 2232009)附录E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预测评估。据分项评估结果,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半定量评估,得出评估分区。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一、分区原则及方法分区原则及方法: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并按照规范(DZT 2232009)附录F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二、分区评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分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次

15、重点和一般防治区。分别描述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各分区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一)总体部署(二)年度实施计划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按防治对象分述工程名称、主要工作量、技术方法等。(一)地面塌陷(二)地裂缝(三)崩塌(四)滑坡(五)泥石流(六)含水层破坏包括地下水位下降防治工程、井泉干枯防治工程、地表水体漏失防治工程、矿坑污水处理工程等。(七)地形地貌景观

16、破坏包括植树造林工程、种花养草工程等。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提出重点监测的内容、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等。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一、经费估算二、进度安排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一、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技术保障(三)资金保障二、效益分析(一)社会效益(二)环境效益(三)经济效益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主要附图: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图面主要反映评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包括:(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2)地质

17、环境条件要素:包括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产状)、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等。(3)矿区范围与工程布局:露采境界、矿区范围、采区布置、地下开采主要巷道的布置等。(4)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的分布、规模;采矿固体废弃物堆放位置与规模;已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范围等。(5)现状评估: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参见规范附录K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2、平面图上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质剖面图等镶图;可根据

18、需要附一些专门性镶图,如矿体底板等值线图、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评估区周围矿山分布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3、可用镶表说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形成时间、防治情况等。4、常用图例参照规范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1、图面主要反映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内容包括:(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2)预测评估: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

19、影响程度预测评估结果,参见附录K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2、对重点区域(由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可以在图面上插入镶图进一步说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下水疏干范围等。镶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而定。3、可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加以说明,如潜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位置、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防治难度分级等。4、 常用图例参照附录规范K,其他图例参照GB958。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部署图1、图面主要反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范围分区、工作部署等。内容包括:(1)地理要素:

20、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标出与本方案适用年限相对应的防治区域。(3)工程部署:主要防治、监测工作的布置、措施与手段等。2、镶图:可以根据需要对防治区内的主要工程部署、防治工程措施与手段等插入放大比例尺的专门性镶图。3、镶表: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加以说明,包括分区名称、编号、分布、面积;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和影响程度、防治措施、手段、进度安排。4、 常用图例

21、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第二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方案第一章 调查目的任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目的是在广泛收集、充分分析已有调查资料和勘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矿业开发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查明矿山环境现状,为矿山环境进行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等提供基础依据。调查的具体任务如下。1、基本查明矿山开采及变迁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2、基本查明历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3、查明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储量,

22、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4、查明矿山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矿区地质灾害问题: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矿区含水层破坏问题:包括采矿活动使含水层遭受破坏的范围、程度,由于含水层的破坏而引起矿区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采矿活动引起的是地面塌陷、煤矸石堆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

23、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等破坏。5、查明矿山环境保护历史及现状,包括污染物种类、规模及危害程度,污染物处理方法、设备投资、运行状况及处理规模等,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处理后达标情况等。第二章调查内容 (一)水文地质调查该项工作是编制方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实地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点应包括井、泉、暗河(或伏流)、老硐(废弃矿井、老窑)、生产矿井、钻孔、河流(或溪沟)、水库(或山塘)、水稻田等。(二)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包括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含水层破坏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等对

24、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三)社会环境调查主要是当地居民(城市、集镇、村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住户及人口数、各类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重要建筑与交通设施等。第三章工作方法第一节收集资料(一)地形图收集矿区基本地形图(航测图)并数字化。如果矿区已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则可以利用其成果图件。比例尺一般11000012000,可根据矿区面积、工作范围的大小确定。(二)地质资料包括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含文字、附图、附表、附件等)。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查、资源/储量核实成果报告应包括有矿区水工环地质勘查资料,亦应系统收集。如果没有或未作的应对矿区水工环地质进行补充调查。(三)矿山开采资料包括矿山

25、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设计方案(含文字、附图、附表、附件等)及矿山采空区分布资料。(四)土地资源应到当地县级国土资源局收集与矿区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五)气象资料到当地气象部门收集以下气象资料1、降雨量()最丰年份降雨量及其出现年份;()最枯年份降雨量及其出现年份;()多年平均降雨量;()建站以来至今历年月降雨量;()矿区工作期逐日降雨量。2、气温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日期;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及其出现日期; ()多年平均气温,矿区工作期逐日平均气温。3、相对湿度 ()历年最小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4、风速()历年最大风速;()历年最小风速;()多年平均风速。第二节野外调

26、查 (一)总体要求1、各种野外调查工作必须真实、可靠,能反映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的真实情况。2、根据矿区110000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有关要求,野外调查的密度不低于10点/km2。3、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各种表格应分类装订成册。提交方案评审同时提交野外调查表册及实际材料图。(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点应包括井、泉、暗河(或伏流)、老硐(废弃矿井、老窑)、生产矿井、钻孔、河流(或溪沟)、水库(或山塘)、水稻田等。水文地质调查时填写水文地质调查记录表。1、流量的测量方法野外流量测量方法常用的有堰测法、容积法及断面法等。2、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按有关规范进行。(1)水质简分

27、析取样点布置原则:为查明矿区地表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及水化学类型,需对有代表性的水点采取水样进行水质一般工业分析。水质简分析的项目:温度(取样时自测)、色度、透明度、口味、气味、PH值、总硬度、总碱度、固形物及七大离子(K、Na、Ca、Mg、CI、SO4、HCO3)。 (2)饮用水水质分析为未来矿山供水水资源评价提供依据,应在矿区范围内选择两个有供水意义的水点取水样进行饮用水水质分析。对物理学、化学、细菌学、毒里学、病理学、污染学等六大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具体项目由县级或以上卫生防疫站(疾控中心)根据当地饮用水水质情况确定。(3)取送样时间水质简分析取、送样时间不得超过72h,饮用水水质分析则不

28、得超过24h。(三)地质环境问题调查野外调查用15000地形图作底图。以路线追索法为主,对重要环境地质现象包括地质灾害问题(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含水层破坏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枯、地表水体漏失、水质恶化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等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等进行追索,调查它们的地质结构、变形和运移特征等。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外动力地质现象;观察点应布置在地质灾害体的特征位置上,利用皮尺、罗盘进行追索,详细观察、记录其出露位置、分布标高、地貌形态、规模及危害对象等。对重要环境地质现象进行拍照存档。观察点不受点、线距限制,

29、根据需要定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密控制点或进行追索控制。各类调查点采用GPS定位,准确标注在工作底图上;野外记录要内容齐全,文字简练,字迹工整、清楚;各种照片要及时编号并附明文字说明,整理成册;及时完善各项野外工作成果,并认真进行相互校核。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时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记录表矿业开发占用破坏土地与植被资源调查表水资源污染与矿区水环境破坏调查表。 (四)社会环境调查社会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走访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查明当地居民(城市、集镇、村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住户及人口数、各类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区、重要建筑与交通设施等。社会环境调查时填写矿山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社会环境调查表。第四章人员安

30、排及保障措施 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野外调查及本方案的编制,成立方案编制项目组,由一名高级工程师任项目技术负责,项目组组成人员有2名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1名司机,共计7人,野外调查配备设备有数码相机2部、汽车1辆、GPS2部等。同时成立了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的质量监控小组,由2名高级工程师负责从工程收集资料整理、野外调查及室内整理、方案编制出版及送审修改全过程的控制,各项工作严格按技术规范和招标文件执行。第三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方案第一章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一)评估范围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包括矿山用地范围、矿业活动影响范围和可能影响矿业活动的不良地质因素存

31、在的范围。范围确定应结合如下三种方法综合确定。(是否要把评估范围确定下来,没有图件?)1、地形条件定性圈定。高至局部分水岭,低至沟谷底部,有地表河流的应划分至河流对岸。2、参考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手册(中国煤炭出版社 2005)圈定出矿山开采引起地表变形范围。3、利用水文地质方法圈定矿山开采地下水的疏干影响范围。(二)评估级别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评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A。(是否要把评估级别确定下来)1、 评估区重要程度应根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

32、分布情况、重要水源地情况、土地类型等确定,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B。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环境地质、开采情况、地形地貌确定,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C。3、矿山开采规模按矿种类别和年生产量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见规范(DZ/T223-2009)附录D。第二章 评估任务与内容(一)评估任务任务是:现状评估应在资料收集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规范附录E执行。(二)评估内容1、分析评估区内存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

33、、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与危害程度;分析与相邻矿山采矿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2、分析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情况。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3、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4、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第三章 评估精度、方法及因子(一)评估精度根据规范(DZ/T223-2009)对评估精度的要求及本次评估级别,确定本次评估精度为:一级评估应定量半定量地作出矿山地质环

34、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二级评估应半定量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二)评估因子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开采方式;实际生产能力;固、液废物排放;次生地质灾害;土地的占用和破坏;水土环境污染。根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选取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的19个评估因子,分别为:矿山开采方式、实际生产能力、采空区面积、矿山面积、尾矿库面积、采矿场面积、废料场面积、塌陷区(沉降区)面积、地裂缝缝分布面积、废水排放量、污染的土壤面积、污染的水体面积、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矿坑排水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地质灾害损失

35、、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三)评估手段及方法根据评估级别及评估精度的要求,需对矿区进行半定量评价,因此选取适合矿区的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选取“先分区后评估(评估时采用加权比较法)”方法开展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在评估时,同时结合规范附录E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大致划分为:影响严重、影响较严重和影响轻微三个级别。具体做法如下:1、分区。根据矿区各区域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各职能区域,分区如下(1)采矿场:主要问题是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2)排土(矸石

36、)场:主要问题是占用土地、不稳定边坡、地下水污染、扬尘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3)选矿厂:占用破坏土地、水土污染、扬尘污染等。(4)居住区:占用破坏土地、水污染等。(5)其他区域:评估范围区域内除以上四个分区以外的其它区域。2、评估。根据各分区内的主要地主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制定打分标准,最后对所得分数加权,进而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各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级别。加权计算公式如下:设指标项的得分为Pi,指标层的得分为Lj,综合得分为T,则: 其中,Wi为指标项权重,n为指标项个数; 其中,Wj为指标层权重,m为指标层个数。第四篇矿山地质环境危害性预测方案第一章 危害性

37、预测的任务与内容(一)评估任务任务是: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评估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矿区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毁损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估。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规范附录E执行。(二)评估内容1、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分析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参照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对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2、预测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包括含

38、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3、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程度。4、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或破坏的类型、规模和程度。第三章 预测精度、方法及因子(一)地质环境危险性预测精度根据规范(DZ/T223-2009)对评估精度的要求及本次评估级别,确定本次评估精度为:一级评估应定量半定量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二级评估应半定量地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二)地质环境危险性预测因子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

39、环境危险性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矿区开采情况经济与社会环境;地下水环境;地表景观破坏;地质灾害。根据工作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选取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的14个评估因子,分别为:矿山开采方式、实际生产能力、矿山面积;矿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变化、可能造成的搬迁人口数量、预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预计年地下水疏干排水量、可能造成的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程度、可能影响到农业灌溉的机井数量以及多少人畜饮水困难;可能侵占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可能破坏森林和植被的面积;可能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数量。(三)地质环境危险性预测手段及方法根据现状评估结果及评估级别和评

40、估精度的要求,需对矿区进行半定量评价,因此选取适合矿区的预测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选取“先分区后评估(评估时采用加权比较法)”方法开展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在评估时,同时结合规范附录E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危害性预测大致划分为:影响严重、影响较严重和影响轻微三个级别。具体做法如下:1、分区。根据矿区各区域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各职能区域,分区如下(1)采矿场:主要问题是采空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含水层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2)排土(矸石)场:主要问题是占用土地、不稳定边坡、地下水污染

41、、扬尘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3)选矿厂:占用破坏土地、水土污染、扬尘污染等。(4)居住区:占用破坏土地、水污染等。(5)其他区域:评估范围区域内除以上四个分区以外的其它区域。2、评估。根据各分区内的主要地主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制定打分标准,最后对所得分数加权,进而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各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级别。加权计算公式如下:设指标项的得分为Pi,指标层的得分为Lj,综合得分为T,则: 其中,Wi为指标项权重,n为指标项个数; 其中,Wj为指标层权重,m为指标层个数。第五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第一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42、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并举的原则;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原则;推行实施循环经济“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等。第二章 地质环境保护的任务与内容(一)地质环境保护的任务任务是: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措施;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

43、型、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内容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分区参见附录F。2、按照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顺序,分别阐明防治区的面积,区内存在或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及其危害,以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等。3、科学合理地制定开采计划与采矿方案,规范采矿活动。4、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应在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合理避让地质灾害、科学处置地下采空区、有效防护露天采场边坡与设置排水系统等。5、矿区含水层破坏预防要根据含水层

44、结构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结合采矿工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防止含水层破坏。6、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应采用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及时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7、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采矿造成的土地资源、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的破坏。8、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主要环境要素。第三章 地质环境保护方案(一)矿山地质保护措施1、矿山生产开发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关法规、规范执行。2、工业场地、矿山开采区绿化,必须坚持“边开采、边恢复”的工作方针,保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连续性。3、矿山应采用新技术

45、和新方法进行建设,科学施工,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警。4、矿山应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并及时按照国土部门的要求,按时提交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5、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岗位,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负责具体措施的落实工作。(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实施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动态监测,是预测、预防的重要手段,制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监测方案应以普通监测与专业技术监测,经常性监测与阶段性监测相结合、传统监测手段与高新技术方法并重。通过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矿山的各类环境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1、监测内容(1)地面塌陷监测;(2)对较大规模的地表裂缝,监测裂缝宽度、长度;(3)监测矿山采空区影响范围,对矿山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进行长期监测;(4)监测矿区的水土流失情况;(5)监测矿山含水层破坏情况;(6)监测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情况。观测结束后,应提交:观测成果表;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变形、速率展开图;各观测分析报告。2、监测点布设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本矿区的实际情况,矿区以人工现场巡查为主,拟采用一定数量的固定测点进行观测,排矸场区利用沉沙池监测。通过监测动向,及时判断地质灾害点变化情况,及时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