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LD系列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LD系列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系列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 系列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系列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系列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进行了LD系统环保型药物治疗柑桔流胶病试验,结果表明:除20% LD-1A治愈率较低外,50% LD-2A、20% LD-1B、50% LD-2B和LD-3
2、D原液对柑桔流胶病的治愈率达80%95%,均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关键词 LD系列环保药物;柑桔流胶病;治疗中图分类号 S436.6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08-02柑桔(Citrus reticnlata Blanco)是亚热带主要的水果之一,目前,在园林绿化方面也较多地被应用。柑桔流胶病是影响柑桔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产量及园林观赏效果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为Diaporthe medusaea NitschkeDiaporthe citri(Fawcett)Wolf ,属于子囊菌亚门;其无性阶段为Phomopsis cytosporella penz
3、.et Sacc(phomopsis citri Fawcett),属于半只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树枯枝及树干的组织内越冬,分子孢由风雨、昆虫、鸟类及工具传播,主要从伤口及组织间侵入,遭受冻害的柑桔最易被侵染,在每年初夏、秋季多雨季节发病严重。传统采用托布津、多菌灵等化学药剂防治,疗效很好,但对环境污染严重,在园林中应用困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挡堤广泛生长的植物狼毒(Alocasia odora),取其汁液,配以易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如冰醋酸等,配置成LD系列环保型药物在绵阳南山公园的果园内进行了防治柑桔流胶病的大面积试验。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药刷、瓷盅、药剂瓶
4、(棕色),普通刮皮刀、刻刀,20%LD-1A、50% LD-2A、LD-3原液、20% LD-1B、50% LD-2B共5种药物。1.2方法1.2.1药剂配制。 LD-3原液制备。取鲜活的狼毒叶柄、叶片若干,用清水冲洗干净,切碎,包入干净的棉布包内,捣烂至糊状,挤压出汁液,过滤得LD-3原液,装入棕色药剂瓶密封备用。 20%LD-1A配制。在常温下,按水10%冰醋酸LD-3原液为79120的比例,先量取79mL洁净水放入容器中,再量取1mL 10%冰醋酸溶液加入同一容器中搅拌均匀,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加入20mLLD-3原液,至色泽均匀即可(若需用量较大,则相应加倍,下同)。50% LD-2A配
5、制。在常温下,按水10%冰醋酸LD-3原液为49150的比例,先量取49mL洁净水放入容器中,再加1mL10%冰醋酸溶液,搅拌均匀后,边搅拌边加入50mL LD-3原液,至色泽均匀一致,在容器上加盖即成。20% LD-2A配制。在常温下,按水10% CuSO4溶液LD-3原液为79120的比例,先量取79mL洁净水放入容器中,加1mL 10% CuSO4溶液,并搅拌均匀,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加入20mL LD-3原液,至色泽均匀一致,在容器上加盖即成。50%LD-2B配制。在常温下,按水10% CuSO4溶液LD-3原液为49150的比例,先量取49mL洁净水放入容器中,接着加1mL 10% C
6、uSO4溶液,并搅匀,最后,一边搅拌一边加入50mL LD-3原液,搅拌至色泽均匀一致,加盖备用。1.2.2普通的刮治和刻伤治疗方法。 刮治。用刮刀把流胶病处的病皮、病部组织全部刮尽,直到呈现黄绿色组织为止,然后用药刷均匀地涂上1层药液,做好标记和记录即可。此法主要用于病斑部不大的情况,如绕干不足1/3(刮下的病皮、病组织用纸或塑料布接住集中焚烧或带出种植区用药剂处理)。刻伤治疗。用刀沿树干方向用力刻数条裂口,深达木质部,刻伤范围限于病斑处及外围1cm内,裂口距离在0.30.5cm之间,然后涂上1层药液,做好标记和记录。此法适于各种病斑,尤其病斑较大时(绕干为1/3以上),一般采用此法,不会损
7、伤树体。治疗经过。共分5个小区,每个小区随机使用其中1种药剂治疗,分别记录、观察。每个小区的治疗方法、程序相同,统计标准一致,而且治疗后的管理方法相同。1.3症状柑桔流胶病因发病部位不同,有流胶和干枯、蒂腐、砂皮或黑点和枯枝4种症状类型。1.3.1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其症状表现为流胶和干枯2种类型,且两者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流胶型的病害多发生在主干分叉处和其下的主干上,以及向阳的西南面枝干和易受冻害的迎风部位。病部皮层组织松软,呈灰褐色,渗出褐色的胶液。在高温干燥条件下,病势发展受阻,病皮干枯剥落,木质部外露,病斑周缘产生愈伤组织,现出四周隆起的疤痕;干枯型症状表现为病部皮层红褐色,
8、干枯略下陷,稍有裂缝,但不立即剥落。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明显的隆起界线。在适宜温度和高湿条件下,干枯型可转化成流胶型。流胶型和干枯型,菌都能透过皮层侵害木质部,使受害木质部变为灰褐色,在病健交界处,有1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痕带。发病树皮表面可见黑色小粒点,此为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条件下有淡黄色胶质孢子团或卷须状孢子角涌出,后期在同一病部可见黑色毛状物,此为子囊壳。1.3.2蒂腐。此型病状主要发生在成熟果实上。主要特征为环绕蒂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成为深褐色,病部渐向脐部扩展,边缘呈波纹状,最后可使全果腐烂。在果实采摘后,储藏过程中发生较多。在未成熟的绿色果实上发病则表现为蒂部周围出现红褐色、
9、暗褐色乃至近乎黑色的病斑,引起早期落果。1.3.3砂皮或黑点。病菌侵害新叶、嫩梢和幼果时,在病部表面产生黄褐色或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散生或密集成片,称为“砂皮”或“黑点”。病菌危害限于表皮及其下数层细胞。发病迟的影响不大;发病早的,生长停滞,发育不良。1.3.4枯枝。生长衰弱的果枝或上年受冻的枝条,受病菌侵染后,因抵抗力弱,并不形成“砂皮”或“黑点”。病菌深入内部组织,一开始并不呈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常有小滴树脂溢出。严重时可使整个枝条枯死,在枯枝表面散生无数黑色细小粒点状的分生孢子器。这种枯枝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是下年发病的重要来源。1.4药剂防治此试验只针对流胶型和干枯型。在治疗3
10、个月后,对5个小区的246株柑桔树(其中有甜橙、柚、红桔、温州蜜柑、碰柑等)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记录。结果发现共有208株被治柑桔树的病菌侵害部分已康复。其表现为原病健交界处已全部产生愈合组织,在四周呈现微微隆起的疤痕。刮去病斑的表面,也产生1层薄的愈合组织。刻伤的条缝形成的愈合组织较明显,呈现略高于条缝两边的隆起疤痕,同时原病皮开始剥落,现出健康的愈合组织层。2结果与分析如表1所示,LD-2A治愈率为91.2%,而LD-1A仅为28.6%,两者相差62.6%,通过t测验,t5.09,两者药效差异极显著,说明LD-2A防止流胶病效果好。LD-2B治愈率为94.2%,LD-1B治愈率为90.2%,两
11、者相差仅4%,t0.879,两者相差不显著,即用2种药剂防治柑桔流胶病,效果基本相同,由于LD-1B生产成本低(添加化学药物少),而且环境污染少,因此,生产上应该应用LD-1B。LD-3原液治愈率为81.8%,较LD-2A低9.4%,通过t测验,t=1.038,差异不显著,两者防治柑桔流胶病效果基本相同,LD-3原液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因此它生产成本低,不污染环境,所以生产上应选LD-3原液。LD-3原液与LD-1B药液比较,治愈率相差8.4%,通过t测验,t=0.955,差异不显著,两者防治柑桔流胶病效果基本相同,同样由于LD-3原液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因此生产成本低,不污染环境,所以生产上
12、应选用LD-3原液。LD-2A与LD-1B药效比较,治愈率相差1%,通过t测验,t=0.148,差异不显著,即2种药物防治柑桔流胶病效果基本相同,都可应用于生产。3结论与讨论结果表明:除药剂LD-1A对柑桔流胶病的治愈率较低外,其余4种药剂治愈率达80%95%之间,总的来说LD系列环保药物对柑桔流胶病有明显疗效,且相互之间两药效差异不显著,均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特别是LD-3原液未加任何化学药剂,取自天然生长的植物,无环境污染,且成本低,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相近,值得进一步试验与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本次试验各种药液浓度分档太少,可能还没有找出最佳组合,且病树株数普遍偏少,可能对试验结果的精确性有影
13、响;另外,虽然采用了局部控制,由于试验未设重复和对照,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试验的结论仍需要通过进一步试验来验证。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
14、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
15、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
16、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