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868383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193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doc(1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编写说明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喜欢自然课主要是因为课程本身“符合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湖南省小学科学实验室装备滞后、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实验教学

2、困难重重的现状,汲取各课改试验区的经验,由省内小学科学学科资深专家和有丰富教学、教研经验的特级教师、教研员共同策划编写了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指导,用以帮助小学科学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本书针对小学科学教学必须的实验教学内容,编撰了对实验教学的概述、经典案例、仪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自制教具。我们力求紧扣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适应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教学,适应各种版本教材的实验教学,全书编入80个经典实验教学的案例,34种仪器的使用方法,21种自制教具。在案例、自制教具部分对许多实验或教具制作提供了多种方法。本书由湖南省教育生产装备处主持编写发行工作,由周振铎主编并统稿。第一章由康龙编写,第二

3、章由任晓晖、张好、王润滋编写,第三章由李玲编写,第四章由孙江波编写。我们期望本书对于推行新课改,实验教学的发展有所促进,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差错和不足,竭诚欢迎老师们不吝赐教。编者2007年7月目 录第一章概述一、上好小学科学实验第一课二、科学实验的类型三、实验学业考核方略四、实验室管理制度第二章经典实验的教学 第一节 生命世界一、根毛吸收水分二、茎运输水分三、种子的构造四、种子萌发的条件五、植物的向光性六、植物的向水性七、植物的向地性八、光合作用九、果实的构造和分类十、花的构造十一、种一株植物十二、细胞十三、养蚕十四、蚯蚓十五、生态瓶十六、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十七、昆虫的主要特征十

4、八、鱼的主要特征十九、人的身体二十、食物的成分二十一、唾液消化淀粉二十二、晶状体的作用二十三、人的呼吸二十四、脉搏和心跳第二节 物质世界一、声音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音调的高低四、光的直线传播五、小孔成像六、平面镜的作用七、凸透镜的作用八、彩虹的秘密九、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十、热的传导十一、物体的热胀冷缩十二、小喷泉十三、弹力十四、浮力十五、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十六、潜水艇十七、摩擦力十八、反冲十九、流水的力量二十、物体的运动方式二十一、杠杆二十二、轮轴二十三、滑轮二十四、斜面二十五、传动装置的作用二十六、磁铁实验二十七、电路的连接二十八、导体和绝缘体二十九、电磁铁的性质第三节 地球与宇宙

5、一、水的蒸发二、水的沸腾三、水蒸气在物体上的凝结四、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凝结五、露的形成六、云和雾的形成七、冰和霜的形成八、雨的形成九、溶解十、加快溶解十一、过滤十二、空气占据空间十三、压缩空气有弹性十四、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十五、风的形成十六、空气的成分十七、岩石的识别十八、矿物的识别十九、岩石的风化作用二十、沉积岩的形成二十一、土壤的成分二十二、土壤与植物二十三、火山喷发二十四、昼夜形成的模拟实验二十五、四季的成因模拟实验二十六、月相的变化模拟实验二十七、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第三章仪器的使用第一节 玻璃仪器一、量筒和量杯二、烧杯三、烧瓶四、试管和试管夹、试管架、试管刷五、集气瓶六、滴瓶和滴管七、漏斗

6、八、甘油注射器九、酒精灯和三脚架、石棉网十、玻璃棒和玻璃管十一、蒸发皿第二节 常用仪器一、放大镜和显微镜二、昆虫盒三、标本四、模型:五、解剖器和解剖盘六、采集捕捞工具七、音叉八、透镜和三棱镜九、望远镜十、固体膨胀演示器十一、圆筒测力计和钩码十二、托盘天平和砝码十三、磁铁十四、验电器十五、电线、电池和小电珠、小灯座十六、学生电源十七、百叶箱、温度表、湿度表、风向器和雨量器十八、方座支架十九、三球仪二十、打孔器第三节 现代科学仪器一、电子天平二、天文望远镜三、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第四章自制教具第一节“生命世界”自制教具一、植物标本的采集二、腊叶标本的制作三、植物浸制

7、标本的制作四、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五、昆虫标本的制作六、临时装片的制作第二节“物质世界”自制教具一、沉浮子二、反冲演示器三、鼓膜模拟实验器四、光的直线传播观察盒五、自制“照相机”六、简易七色盘七、简易“热胀冷缩”实验器八、导体绝缘体演示器第三节“地球与宇宙”自制教具一、毛细现象演示器二、“风的形成”模拟演示器三、风向标四、雨量器五、太阳高度测量仪六、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装置七、月相盒第一章概述200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针对“学生对自然课程的反映”进行过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82.8%的学生喜欢自然课,其中由于“自然课老师讲得好”的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由于“自然课培养我

8、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由于“自然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55%。由此可见,学生喜欢自然课主要是因为课程本身“符合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在自然课程基础上改革而来的科学课程,更加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而科学实验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一、上好小学科学实验第一课小学科学实验

9、第一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实验,是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如何,将影响到孩子一生的科学态度。因此上好小学科学实验第一课,引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能更好地呵护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意义重大。1、小学科学实验第一课首要的任务是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验是辅助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一种手段,通过实验,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呢?第一,关键是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探究形式。课堂上扼杀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如果动手的时间不够,老师强制性地把

10、学生从动手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叫停,那是很扫兴的。有的老师实验前讲述、交流的时间过多,实验操作到一半就下课了;也有的老师因为实验前与学生交流不到位,实验中突然发现有重要的事项未交待,临时强迫学生停下来听要求;还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记录要求过高、过泛,导致学生疲于记录;甚至有的老师准备的材料不充足,导致实验无法继续科学老师的语言要简练、明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的时间;第二,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可以进行分解,降低实验难度,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是要认真,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

11、,书写的速度很慢,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的设计,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对于学生来讲,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此外,老师幽默的语言,及时、恰当地反馈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精彩见解,表扬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之处,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欣赏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转化为对实验的兴趣。 2、确定实验探究的目标要具体。实验目标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实验的期望,也会成为学生衡量自己在实验中成就如何的标准,对于刚参与课堂实验的小学生来讲,实验目标的确立应该具体、明确,一般先从单一目标开始。比

12、如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来观察蜗牛,可以选择的实验目标有:蜗牛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是怎样运动的但对于刚接触课堂实验的学生来说,要在一项实验中完成多项实验目标,容易引起注意力的分散。学生最初的探究兴趣源于自身的喜好,容易停留在自己最初发现的事物特征上,在教学交流活动中场面虽然热闹,但缺少共同关注的对象,不利于探究方法的指导,而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学生来讲,适当的实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观察蜗牛的实验目标可以分段提出,比如说:第一次实验重点观察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第二次实验重点观察蜗牛的运动,至于蜗牛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则可以将怎样设计实验及观察方法的指导放在课堂内,具体

13、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可以放手,让学生回家在饲养蜗牛的活动中实现。这样,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会逐渐意识到:每一项实验都是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探究外部世界的奥秘。具体的实验目标,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导向上,实验前,师生要明确:我们将要做什么,在实验中要解决什么问题。既使是目标不确定的观察类实验,也要强调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和观察时要注意的事项,不能盲目。3、准备实验探究的材料要细心。材料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进行探究活动的载体,会直接对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探究方向造成影响。实验前针对预设的实验目标准备充足、合适的材料,是实验活动获得成功的保证。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除了考虑实验本身的特点外,还应该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准

14、备实验材料。首先,要尽量从生活中获得实验材料,比如说要通过实验获取一棵树有多粗的数据,从实验本身来讲,每个观察小组可以准备一根软尺,但参与实验的学生可能形成“测量树的粗细需要一把软尺”的思维定势,一旦离开课堂就很难在实践中去测量树的粗细,因为他们自己很难得到一把可以测量的软尺。而如果把软尺、纤维绳、直尺甚至直接利用学生的手臂来测量树的粗细,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测量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将学生的测量活动较好地延伸到课外:一旦在生活中碰到一棵能吸引人去观察的大树,他们肯定能想出多种可行的观察方法。其次,实验材料的安全要从学生的判断方式着手,比如说在研究完感觉器官后,再观察水,学生肯定会用到尝的方

15、法,那么老师在准备水和盛水的容器时,要注意卫生,忌用不洁的器皿和水源。笔者曾在带领学生观察水时强调:“我准备了许多容器,可能容器里装的都是水,也有可能都不是,还有可能是水和别的物体混合在一起。至于除了水之外还有什么样的物体,暂时还不知道,不排除是有毒的物体,所以不能冒失地去尝它。”尽管有“禁尝令”在先,但在不同的教学班上课时,都有学生 “大胆”地用了“尝”的方法,课后,我调查过几个同学,问到为什么要尝时,有的说:“哦,我忘记了!”有一个同学却说:“我就认为,你是老师,肯定不会用有毒的东西来害我!”学生就是这么可爱,他的“不听话”也有着讨人喜欢的理由,由此可见,实验材料的安全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行为

16、判断能力和心理特征。4、收集实验探究的信息要求真。这里讲的真实的信息是指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做的实验一般会按预设的程序出现实验现象,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预知的实验结论,老师需要做的似乎只是引领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根据捕捉到的现象归纳出结论,当然老师总会“引导”学生去搜集特定的信息。如果完全用这种心态教学科学实验,那么,重复的课堂教学会千篇一律,直至索然无味。其实,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不同的做法,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验,在收集实验探究的信息时,尽量不要掺杂过多的个人主观因素,比如说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混合身边的物质(一)通过实验混合沙子和黄豆,教材和教参

17、上预设的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发现没有发现,也是很重要的发现。”于是,有的老师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混合完沙子和黄豆后不会有发现,甚至有的老师因为学生的意外“发现”为难地不知如何得出结论。事实上,学生总是会“有发现”的,“豆子粘上灰尘了”、“豆子被划破了”这些都是很不错的发现,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这些发现并不妨碍实验目标的实现,很容易就能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粘了灰尘的豆子、有了划痕的豆子还是豆子吗?再如,教学溶解,有学生会发现粉笔灰也“溶解”了,理由很充分:“粉笔灰均匀地散到水中去了,看不见了,水变白了”“蓝墨水和碳素墨水也均匀地散到水中去了,水变色了,它们也溶解了。”这些发现,对于学生的短期探究活

18、动来说,是很正常的,对于学生来讲也是很“科学”的,他经历过、观察过也分析过。所以,我毫不吝啬地表扬了这些学生,对他们的结论也表示“赞同”,同时表示希望将这么有趣的实验装置保留在实验台上,作为我们下次讨论的样本,当然,下次上课时,同学们会发现这几种水“溶液”已经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了粉笔灰和碳素墨水沉淀了,它们在水中并没有溶解,或者说没有完全溶解。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加深了对溶解现象的认识,意识到科学实验需要耐心,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认识而自卑,因为老师也“错”了。5、指导实验探究的过程要规范。实验,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为学生创造探究外部世界的条件,满足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解答他们心中

19、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实验,也是一种严谨的活动,在活动中能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小学生来讲,既要保证实验的生动有趣,也应当适时的指导,确保实验过程的规范。比如说,实验中使用的器材要用规范的名称。第一次使用烧杯时,老师要教学生用规范的名称,而不要为了接近学生的生活而称“杯子”。并且在下次出现这种器皿时,要以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认识它。此外,有些特定的实验器材要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方法。比如说利用天平称量物体时,有的老师习惯性地用手去抓砝码,给学生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规范的做法应该是用镊子夹取,而且,老师在实验时要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二、科学实验的类

20、型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针对某一原理的描述或者根据某个已知的实验结论,按特定的实验程序,再现原理或原有结论所描述的现象。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在已有的实验步骤上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任务是严格按照设计步骤完成准确的操作要求,进而获得预想中的实验结果。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掌握的一些操作的基本技能,积累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感性认识。比如说在认识淀粉的特性“淀粉遇碘变蓝”时,学生先观察碘酒和淀粉的颜色,再观察两者混合后的颜色,得出的结论符合“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原理的描述,其中调制淀粉液、使用滴管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用水稀释碘酒、控制在淀粉糊中加入碘酒的量

21、,以确保实验后的混合物的颜色是变成蓝色还是较深的蓝黑色,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验证性实验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科学家探究过程的精髓,许多经典实验是著名科学家经过多年的摸索而得出来的,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这些实验,可以在短时间内启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功之处,快捷地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验证性实验的操作过程比较严谨,一般要在实验前讲清楚要求及注意事项,要验证“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气泡后,要及时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否则二氧化碳气可能逸出,浓度不够,造成伸入集气瓶的火柴不能马上熄灭,导致学生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不支

22、持燃烧”的结论。2、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在认识某一原理或现象的过程中,无法获得产生原始现象所需的实验材料或原始场景,而采用替代物模拟原始现象的发生过程,使学生获得感知映像,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而实施的实验。比如说:用地球仪的转动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宏观或微观领域的自然现象,也可以将不同时段发生的现象集中再现,在教学中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比如说可以将篮球、垒球、乒乓球分别代表太阳、地球、月球,用来摸拟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可以利用光电设备将四季星空的运动在室内模拟出现;也可以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盲人的难处,进而加深对眼睛作用的认识摸拟实验用到的材料或者场景要与原始现象有

23、相似性或相关性,还要用适当的语言阐明原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以期在情境中加深对原始现象的认识和理解。3、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假设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从而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探究到验证,又从验证到新的探究的过程。探究性实验的结果犹如蚕宝宝,再生形象是未知数,一切像谜一样值得探索、猜想,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能促使学生精心操作,热切期盼出现预设中可能产生的实验结果,或者在操作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实验者在态度和兴趣的引导下有利于做出合理的解释。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设计证明预测是否正确的实验计划、获取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

24、解。比如说:面对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故障出在哪儿呢?可能是灯泡坏了,换一个好的灯泡试试看,可能新的灯泡在电路中发亮了,实验前的预测是对的,问题解决了;也可能换一个灯泡仍然不亮,预测并不准确,但不能说我们的实验失败了,因为我们在实验中排除了一种可能。三、实验学业考核方略对实验学业的考核内容可以从对实验的认识,参与实验的过程、方法,对实验结论的理解等方面着手。1、 对实验的认识是学生是否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探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道实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知道一些经典的实验史料,比如说针对“植物的营养主要来自哪儿?”能讲述海尔蒙的实验,以及这个实验说明的问题。要考核学生

25、是否能主动利用实验释疑排难、是否有利用实验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是否知道实验探究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哪些主要环节,在操作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说“要解答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哪一部分?可以怎么办?”针对问题,学生能想到利用实验来寻求答案,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考核实验的认识还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典型实验进行考核,比如说“给试管里的水加热”的实验的怎么操作、关键实验材料的名称是什么、作用有哪些,如何使用等。2、参与实验的过程、方法是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否积极、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对待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能不能在设计实验、执行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提

26、出的看法是否有创造性、实效性,对实验活动中各项分工的接受程度与适应能力,如何收集实验现象,从丰富的实验现象中找到与预设问题相关的内容,归纳出可以得出结论的依据。比如说要一个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一辆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观察小组成员是怎样分工的,了解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交流情况,在考核过程中还可以做出一定的干涉行为,比如说要每个同学分别讲述设计的整体思路、动手连接橡皮筋等。3、对实验结论的理解考核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包括对已知实验结论的理解、识记,还包括对待不同实验结论的态度。实验是为学生认识、探究世界服务的,我们在重视实验过程、方法的同时,当然也应该重视考核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识记,这个结论是学生

27、参与探究活动的成果,也是他们继续探究世界的知识基础。对待不同的实验结论要冷静,通过科学地分析、验证来辨别,针对预设的问题,学生选择实验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方法不同、实验过程中观察方法的不同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结论的偏移,学生既要能够理解不同见解的出现,又要善于利用实验等方法选择更为科学的解释。比如说:在考核时要学生说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针对在运动的物体接触面加水“可以增大摩擦力”和“可以减少摩擦力”这两种现象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且得出有自己见解的结论。4、实验学业考核对实验学业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口头测试、书面测试等,比如说对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看法、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结论的识记程度等内容

28、都可以采用这两种考核方式。还可以检查学生已有的观察记录,比如说记录的语言是否规范、测量的数据是否准确、得出结论的依据是否充足等。此外,实际操作也是考核实验学业最常用的方式,设定一系列实验活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去做,看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水平和质量,或者干脆提出一个需要实验探究的问题,考核学生是如何提出假设、寻求实验需要的材料、如何寻求实验的合作者、如何收集处理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对实验学业的考核应该是过程性的,在平常的实验教学中就要渗透正面评价引导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注意收集平时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得好的实验小组和个人的信息,制定并公布一定的量化评价方案,比如说准备一个

29、有全班同学名单的记录本,由课代表保管,如果课堂上老师点名表扬某个同学实验设计得好就在他(她)的名字后面画个三角形,如果老师表扬某个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仔细,获得了重要的实验信息,就在名字后画个五角星,还可以将爱护实验器材、规范操作的典型记录下来到期终检测时数一数:每个同学获得了几颗星星、几个三角形再分别给以一定的分值,作为平时实验成绩,达到利用考核激励学生的目的。四、实验室管理制度1、 小学科学实验室应有符合配备标准的设备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由财产管理员负责总管理,各分室所用设备由分室财产及安全责任人负责具体管理

30、。2、每学期期末要做好财产自查工作,做好仪器设备补充计划报经学校审批购置,保证下学期的实验教学能正常开展。3、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应做到账目清楚,账、物相符。在账务管理中,应做到“记账及时,流程规范,准确无误”。财产管理员每学期与各分室责任人核查账物。 4、仪器设备的存放应分门别类,科学有序,排列整齐,定橱定位。橱有编号,橱窗设卡(橱窗卡),物卡一致,账卡相符。5、仪器设备的保管工作应当做好“四防”:(1)防火:易燃易爆物品要按有关规定妥为保管。在使用电炉、蜡烛、酒精灯等明火时,要有人值守。随时检查电器线路、通风设备,发现破损或故障须及时维修或报告;遇到由电路故障起火时,要马上切断电源,并用灭火器

31、及时灭火。实验室内禁止抽烟。 实验室全体人员应能正确使用灭火器,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发生火灾主动扑救,及时报警(电话119)。 (2)防盗:实验室仪器,定位定柜整齐放置,贵重、民用性强及零星小件物品须上锁保管;离开实验室前关好门窗,拉好窗帘,锁门。 发现被盗或破坏,应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 (3)防毒:对有毒物品,应保存在封闭容器内,由专人保管,在使用时须特别防护。 (4)防水:随时关好实验室中的水龙头;并经常通风,保持实验室干燥,避免仪器设备受潮、霉变。6、仪器设备借出或使用归还后,要及时清点、检测、擦净、归位,发现短缺、损坏、要按有关赔偿规定处理。7、仪器设备借用、使用、损坏

32、、维修必须及时记录。仪器设备应经常处于随时可使用状态。实验室应设有借物登记簿、仪器设备损坏维修登记簿等薄册。8、严格执行报废规定,凡损坏而又不能维修或失去维修价值的仪器设备,应予以报废,报废要履行严格的财经制度。所有报废物品,均须记入仪器设备报废账。9、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实验室应做好财产账务,教学业务,技术资料(说明书等),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报表、申购报告、上级文件等)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年末按档案管理模式,分类装订,装盒存放。10、 做好净化、美化工作。实验室应保持科学,文明的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第二章 经典实验的教学第一节 生命世界一、根毛吸收水分方法一 根毛的形态【目

33、标】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看到根毛的形态及其生长部位,有助于他们理解植物根的吸收作用,还可以学会培育种子发芽的实验技能。【器材】萝卜种子或芥菜种子、培养皿、棉絮、红布块、纱布、放大镜。【过程】1、 培养根毛(1) 上课前34天,将萝卜或芥菜的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水浸泡。(2) 第二天,取培养皿数个,在每个培养皿内放一层浸湿的棉絮,上面铺红布块。(红布可以明显地衬托出根毛,还可以防止根毛伸入棉絮中。)将23粒开始萌发的萝卜种子放在红布上,盖上浸湿的纱布。把培养皿放在比较温暖的地方。(3) 每天往培养皿中加适量的水,并保持纱布的湿润。加水不能过多,因为水太多了,根毛就越少。水不能直接滴在幼根上,纱布也

34、不能过湿,否则已长出的根毛会结成团,不利于观察。几天以后,萝卜的幼根上便会长出许多根毛。2、观察根毛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结论】(1) 根毛都生长在幼嫩的根尖部位(不是最尖端,而是伸长区以上的根毛区),毛茸茸的。(2) 根毛是白色的,非常细,壁很薄,几乎是透明的。(3) 根毛的数量非常多。方法二 根的吸水作用【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器材】野蒿或其他植物、药瓶、软木塞、细玻璃管、植物油、凡士林、红色的水。【过程】1、选择一棵生长茁壮、根部明显、茎部较细的植物,如野蒿、小胡萝卜等。将这棵植物挖出,挖时主要不要损伤过多的侧

35、根。用水洗净根部的土。2、 在软木塞上按植物茎和玻璃管的粗细各开一孔,在两孔中心处用刀将软木塞切开。(见图二-1)3、 在瓶内装红色的水,用软木塞将植物的茎部和玻璃管夹住,把植物的根和玻璃管的下半部浸入瓶内水中,塞紧软木塞,可见红色的水升入玻璃管中。在瓶口和软木塞的切口,钻孔处涂一些凡士林,在玻璃管的水面上滴一滴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在玻璃管外用线或笔做一标记,记下管内的水位。图二-14、 把装着植物的瓶子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观察记录玻璃管内水位的变化。每天中午、傍晚各记录一次。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发现:玻璃管内的水位不断下降,植物的叶逐渐变红。或将瓶中的植物置于强光下(如幻灯机的光)2-3分钟后

36、便可发现玻璃管内水位明显下降。5、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结论】由于排除了水因蒸发而减少的因素,实验中只有植物的根与红色的水接触,而且植物的叶已经变红,可知瓶内的水是被根吸收了。【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详细填写实验报告单或记录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二、茎运输水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很清楚地观察到导管的运输作用,以及导管在植物体内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器材】植物(芹菜、杨树、柳树或凤仙花)的茎、玻璃杯、红墨水、水、小刀等。【过程】1、将玻璃杯中装入稀释的红墨水。2、将枝叶繁茂的柳树枝(或其它),剪下几枝,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3、玻璃杯和柳树枝移到阳

37、光下晒12小时,可看到柳树枝和上面的叶片已经显出红色。这说明茎和叶的导管是互相连通的。4、将柳树枝取出用清水冲洗后用刀切断,从茎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排成环形状的红色斑点。这说明水和养料是由茎的导管向上输送的。(1)将柳树枝纵切,可看到茎的上面有许多红色线条,这些线条是茎的导管。(2)观察叶片,可看到叶脉也显示出红色。这说明茎和叶的导管是相通的。【结论】水和溶解在水中的养料是经过根吸收后,再通过茎向上输送的。【建议】1、从植株上剪下枝条后,要立即把切口浸入水中,以防空气进入切口,形成气泡,影响茎的输送作用。2、最好用幼嫩的枝条。茎或枝条在水中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由于茎的横向运输作用,会使导管外的

38、部分也被染红,造成导管轮廓不清。三、种子的构造【目标】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用归纳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器材】菜豆、大豆、蚕豆、花生、南瓜等植物的种子,培养皿、小玻璃瓶、放大镜、镊子、纱布等。【过程】1、 观察、辨认各小瓶内装的是哪些植物的种子。2、 观察这些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各有什么特点。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3、 观察菜豆种子的构造。种子外面是一层薄而韧的种皮,用镊子把种皮轻轻剥下,可以看见乳白色的豆瓣子叶。把两片子叶轻轻用镊子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观察,可以看见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一条圆锥形、又白又嫩的胚根,还有两片浅黄色的小叶,这是胚芽。4、

39、 按照观察菜豆种子的方法,分别观察大豆、蚕豆、花生、南瓜种子的构造,其中南瓜种子的种皮较厚、子叶较薄,剥开时要格外小心,否则胚会受到破坏。5、 比较以上各种植物种子在构造上的相同点。【结论】观察到的各种植物的种子都有胚和种皮。【建议】1、将选择好的种子在实验前一、两天放在玻璃杯里浸泡,使种子吸水膨胀。2、 选择种子外形要完整、肥壮。3、 拨开两片子叶时,要从种子稍空的背面慢慢分开,以免损坏胚根和胚芽,若是瓜类及花生种子要从下部分开。四、种子萌发的条件【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方法一【器材】绿豆(大豆)种子40粒,有盖玻璃瓶4

40、个,小勺1个,餐巾纸(卫生纸)8张,标签4张,胶水、清水。【过程】1、取4个洁净的有盖的玻璃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2、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拧紧瓶盖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置于室温环境中置于室温环境中放在低温处(如冰箱内)3、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入表中: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外界条件缺少水分具备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缺少空气不具备适宜的温度预期结果不萌

41、发萌发不萌发不萌发实验结果不萌发萌发不萌发不萌发【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建议】1、种子要选择好,用肥壮一致的。 2、玻璃瓶用透明的大口瓶为好,如玻璃罐头瓶。方法二【器材】种子(玉米、小麦、菜豆等)、玻璃棒(一次性筷子)、棉线(细铁丝)、玻璃杯等。【过程】1、 取三粒相同种子用线缚在玻璃棒上。2、 把缚有种子的玻璃棒放在盛水的玻璃杯中,使下面的一粒种子完全浸没在水里;中间的一粒种子一半浸在水里,一般露在空气里;上面的一粒种子完全暴露在空气里。3、 将玻璃杯放在温暖的地方。4、 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套装置放在寒冷的地方(如冰箱里)。(见图二-2)5、 每天观察种子的萌

42、发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补充玻璃杯中的水分,使中间的一粒始终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出水面。6、 几天以后,可看到放在温暖地方的玻璃杯里,中间的一粒种子发芽了,上面和下面的种子都没有发芽;放在寒冷地方的种子都没有发芽。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有空气没有水分(上面的一粒)或有水分没有空气(下面的一粒)以及缺乏适宜的温度(寒冷地方)种子都不会萌发。放在冰箱里放在温暖的地方图二-2五、植物的向光性【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生长弯曲的方向与光照方向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对植物有很大的影响,并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方法一【器材】装满泥土的花盆4个、豌豆种子、玉米种子、大纸盒2个、锡

43、纸、小刀等。【过程】1、 准备好4个装满泥土的花盆,把预先泡好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土壤中,豌豆2盆、玉米2盆,浇水。2、 将花盆放在温暖、光线充足之处,等待发芽。3、 五天左右,小苗从土壤中钻出来 。再三天左右长到近5厘米时将其中一盆豌豆苗和一盆玉米苗分别装入两个大纸盒中,用锡纸封存好, 在向光处挖一个直径3厘米的小洞。4、 再过三天左右,打开两盒子观察,玉米和豌豆都朝着小洞方向弯曲生长。 【结论】植物的茎、叶在单向光刺激下会引起定向运动,即植物有向光性。【建议】1、选择透水好的花盆,便于排水透气,有利于植物萌发、生长。2、豌豆入土深度为豌豆本身的两倍,太浅小苗不稳,太深萌发过晚。3、

44、纸盒大小要适宜。六、 植物的向水性【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根有向水性。【器材】透明塑料盒(玻璃缸)、毛巾或海绵、水盆、壤土、植物种子(玉米、大豆或其它)。 【过程】1、 将壤土放入透明塑料盒或玻璃缸。 2、 将植物种子种到靠近盒边缘的一个地方(见图二-3),提供条件使其发芽长出幼根,观察幼根的生长状况。3、 在塑料盒的一边放置一个水盆,用一条毛巾将水盆里的水引入壤土。毛巾水盆4、每天观察小苗的生长状况,特别关注根的生长状况。一段时间以后轻轻扒开壤土,看看根的延伸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图二-3【结论】植物的根有向水性。七、植物的向地性【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生长具有向地性,了解环

45、境对植物有很大的影响,并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方法一【器材】蚕豆或其它豆类的种子、玻璃杯、水、塑料泡沫、比玻璃杯口大的玻璃片、大头针。【过程】1、蚕豆或其它豆类的种子,浸在水里一昼夜。2、大头针刺穿子叶,把种子固定在塑料泡沫上。3、往玻璃杯里注入适量的水,把塑料泡沫直立着放入玻璃杯里,用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4、 玻璃杯放在温暖、阴暗的地方。5、 种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萌发了。等到幼根长到2厘米的时候,观察幼根的生长方向。图二-46、 改变塑料泡沫的放置方向,观察幼根的生长方向。一段时间后再次改变塑料泡沫的放置方向,观察幼根的生长方向。(见图二-4) 【结论】植物的根总是朝着地心的方向生长。【建议

46、】玻璃杯内的水量要适宜,保证种子萌发和幼苗正常生长。 方法二【器材】萌发并已长出幼根的玉米种子(小麦种子)、培养皿、棉花、滤纸、粘胶带、橡皮泥(可略)、剪刀。【过程】1、 选数粒饱满有生命力的玉米种子,放于培养皿中培养至其萌发并长出幼根。2、 选四粒长势良好的玉米种子,平放在一个培养皿中,使幼根分别朝向培养皿中央,按上下左右的位置安放好。3、取一张滤纸,剪成和培养皿底部一般大小的圆,放到玉米种子上面,然后用棉花铺上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多少以种子不移位为宜,加水湿透棉花。4、盖上另半副培养皿,用粘胶带将培养皿封好。5、 垂直培养,把培养皿竖直放置,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固定。6、几天后,观察玉米根的生长方向。【建议】1、本实验可用玉米种子直接从步骤2开始,但玉米种子必须确保能萌发,否则实验容易导致失败。2、 棉花使用不宜过多过紧,多少以种子不移位为宜。3、 用粘胶带将培养皿封口时,要留有部分空隙。【结论】植物的根总是朝着地心的方向生长,即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八、光合作用【目标】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