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 题 名 称: 小学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有效整合的研究课 题 类 别: 连云港市教研室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专业特长研究分工中学高级东海实验小学科学教学校本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小学高级东海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校本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小学高级东海实验小学科技活动校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小学高级安峰中心小学科学教学校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一、问题的提出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
2、施的过程中,把科学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有效整合,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有效途径之一。二、现状分析课程资源开发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科学学科也不例外,科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科学探究的开放性,这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十分关注课程的开发,但是他们着眼于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的研究”是就如何开发和利用当地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专题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白点。本地学校资源教育
3、价值和意义,本地小学可利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师生的观念认可,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探讨和研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与他人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形成新的认知体验,通过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刺激和知识灌输对象;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要实现上述的教改目标离不开地方资源与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现在的科学教学新理念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讲究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科学问题、主动探究科学的能力,小学科学教学更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为主要方式,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有效整合已经成为科学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三、课题界定及意义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脱离课程资源的改革将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长期以来,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利于对小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阻碍了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常会出现教学内容滞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特别的地方特色资源与校本特色资源都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
5、映出来,教材不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科学学习材料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必需的内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所以,如何有效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来实施科学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小学科学课程与地方资源的有效整合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在这样大环境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现实意义在于:落实新课程纲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地方
6、资源、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本地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小学课程资源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地方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科学课程目标实现的人力、物力、工具、设施、活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整合,就是把相关的几种要素,经过内部或外部的有机联系和链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具有一定功能系统的提炼过程。研究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7、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要实现新课标就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而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到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的水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来共同支持和完成,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或信息之间,有时协调一致彼此促进,成为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有时则因未有效开发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甚至相互冲突,造成浪费,产生负面作用。现有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潜在的科学课程资源的
8、进一步开发以及校内外科学课程资源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解决,从而有效地促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目前,小学科学教材中所展现或提示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且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及城乡差异大,各地都蕴藏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具有区位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教师的意义: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对学生的意
9、义: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能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让学生自悟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得出结论是探索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四、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综述课程资源开发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十分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他们着眼于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对于地方小学课程资源的匮乏程度并不全面了解,从上往下系统研究还存在很大缺口。本课题就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小学科学课资源的专
10、题研究缺口而提出来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农村小学可利用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师生的观念认可,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探讨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阐述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中明确指出:“当务之急,一个重要课题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科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科学探究的开放性,这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资源利用、开发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科学课程在最大程
11、度上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先进教育思想和传统教材观念的有效整合,是陈旧科学教育资源观的深刻变革,虽然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已经引起国家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有改革的先行者,有一些零星的经验,但在我国毕竟还处在起步阶段,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缺少系统的科学研究。全国各地科学教育资源不一、基础不一、条件不等,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道路肯定各有特色、互不相同,这也正是我们大力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意义价值所在。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12、必须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它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各地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2.经验性学习理论: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生长和经验改造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杜威提出并实践的“经验性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3.系统论原理: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于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优化,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
13、程,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要素。同时,科学课程资源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又是其子系统,只有将科学教育系统中各要素整体优化,才能高效实现课程目标。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认知事物,借助各种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和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的“发现学习”的能力。创新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六、课题研究内容课程
14、资源开发与整合既要突出校内资源开发与整合,又要加强校外资源开发与整合。1.要明确小学科学教育有哪些课程资源。2.要把身边环境资源、人文资源与科学课程巧妙结合起来,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及研究成果的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效率,为实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供有效保障。3.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认识水平和利用能力,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科学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研究重点是落实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广泛挖掘当地与学校的资源,与小学科
15、学课程有效整合,架起知识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加强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本地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丰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理论。七、课题研究目标1.确定适合本地区的资源整合的内容。2.构建小学科学资源整合的教学运行框架。3.建立小学科学课程整合资源库。4.建立学生运用整合资源的评价方案。八、课题研究方法、实施过程及成果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践反思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
16、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其特点是注重实践者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民主化、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做出贡献。为“科技兴校”树立榜样,改变把科学当作副科的旧观念。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用最简单的材料,以最直观的方式,开发一些“演泽”深奥科学原理的教具、学具,培养能动手会动脑的创新型人才。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曾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植物资源。东海西双湖畔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生长着无数
17、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利用周末带领孩子来到西双湖畔,一边游览美丽的湖景,一边开着科学教学实践中,形象直观地提供直接感知的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帮助:1.利用文献法,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本地的植物资源分布概况,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且结合科学教材中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举办植物资源知识讲座,使学生对本地的植物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探究性学习。通过分析各年级教材和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调查内容或探究课题,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和实验基地调查探索。如在教学关于花的知识让学生课前先分组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
18、,要求他们到湖边百花丛中进行认真仔细观察,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从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授粉),增长了不少的知识。使很多学生爱上了养花,在护花养花活动中,五年级学生孟祥梅和杨子豪还有新的发现,探究出浇花的新招式毛巾的浸润来湿润土壤,小发明作品自动供水的花盆在市劳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二)开发和利用本地的动物资源。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动物资源。学生可长时期接触的非常多的动物,通过对小动物的饲养、观察和探究,可充分地了解各类小动物,并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利用这一科学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变枯燥无味的课
19、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在愉悦中学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我们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小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根据学生十分喜爱动物的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教学动物的一生时,本地缺乏养蚕的条件,我们便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蝴蝶的计划,按计划去观察蝴蝶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对蝴蝶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 (三)开发和利用本地特色资源。
20、当前科学课实验教学的两个指导思想是“要尽量让学生人人能动手参与”,“要尽量让学生利用熟悉的东西进行探究”。作为科学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导航员,首先要有航可导,所以我们要大胆灵活利用本地区学生熟悉的地方特色资源改进实验,使科学探究变得可行、简单和更具有科学意义。东海是水晶之都,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特色地方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制定并开发了水晶地方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厚重的水晶地方科学活动文化,积累了丰实的研究活动成果。对科学课程中的岩石和矿物、我们的地球等单元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了丰富实践资料。 (四)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1.建立开放实验室和“班级科学实验箱”相结合的科学实验基地,
21、引导孩子自主开展实验。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像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学校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我校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发,安排两名专职管理员负责管理,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场地。除了科学课上进行实验探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值班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会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补充的是我们实验小学特色的“班级科学实验箱”,共同
22、构成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理想基地。其形成的起源经过是这样的: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搭桥梁”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本单元有四节课,第一课折形状,第二课搭支架,第三课建桥梁,第四课造房子。过去教学这一单元时,总是感到非常难教,原因是缺乏动手制作的材料,教材上提供的动手实践需要大量的材料,而且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学生总是不能及时搜集到并带到课堂,部分学生嫌麻烦不愿意带。所以,只能看教材讨论一下,学生对这样的课毫无兴趣。面对这样没有知识点
23、要讲解的课文,教师更是感到非常难上,最后总是草草收兵,剩余大半部分课堂时间学生无事可做。最令老师郁闷的是,无事可做的课堂纪律尤其难管理。2010年,又到了令人头痛的这一单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突发奇想,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科学实验材料箱”, 放到到教室(或实验室)内,从上这一单元的前一周就开始发动学生搜集材料,分组摆放到材料箱里备用。材料搜集不及时和无操作材料可以用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为自己的这个创意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呢!终于等到这个难上的单元的教学时间了,“科学实验材料箱”也可以发挥其作用了。两周的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教学,因为有了“科学实验材料箱”,师生都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了。本
24、单元的实际教学结束之后,把每一小组在课堂上制作的作品收集起来,举办了一次作品展览,精美的支架、壮观的斜拉索大桥、漂亮的房子模型等作品,赢得了其他年级孩子的羡慕的目光,看到自己小组的作品在校园内展示,激动得孩子们脸上荡漾起灿烂的笑容。这一单元结束了,我建议每个班级把材料箱继续保留,并不断地继续充实,鼓励学生把废旧泡沫板、饮料瓶、包装盒、吸管等日常生活“垃圾”,都收集到我们的实验材料箱中,箱内材料越来越丰富起来,连劳技课制作都用我们的“科学实验材料箱”内的材料。“科学实验材料箱”成立孩子们科学实验和制作的百宝箱。不仅方便了学生实验和制作,也让科学老师从此不再觉得科学课难上了,真是一举多得。开放实验
25、室和“班级科学实验箱”相结合的科学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随时进行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的场所,孩子对科学的探究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课前课后都积极开展实践研究,发明创造成果倍出,近年来学生创新作品等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先后百人次获奖。2.发挥网络、图书馆室优势,扩大信息收搜范围。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图书馆。而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太阳系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像这些问题
26、,单凭教科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刊,以便课后查询。网络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农村地区,只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利用数字技术,便可以在异地实现图书资源共享。这种借助数字手段的网络图书馆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图书馆所能覆盖的功能。我们课题组创建的“资源中心”( )网站是最有说服力的。目前已输入更新数据近100多项,约8余万字。拥有注册用户5600多个,网站访问浏览量60多万人次。新课标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
27、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要打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讲到底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网络科学课程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快、智能化、虚拟化、开放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科学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科学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它形式的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灵活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仅拓宽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它对科学探究的方法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网络提供的科学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呈现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按
28、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3.建立实验基地,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许多科学教师可能对教材中的生物学部分内容教学感到头疼,尤其是种养植部分内容。一方面由于现在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的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使得教学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新课程理念要求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周围社会前进脚步协调。为了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引导我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现代化生产劳动,接触现代科技,接触大自然,确立了“趣味种植,享受生活”的教育理念。我们联系就近的西双湖生态园作为学
29、校的实验基地,经常带学生去参与实践。 (五)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持续的时间也长。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途径和方法。由于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在家庭中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经验和农业科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这弥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时间上、程度上的不足。如在实验探究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是马上就能知晓它的结果,而需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结果,如蚕、青蛙的一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观察,在课堂里拿几件标本或实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让学生在家里自己亲手动手养一养,种一种,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探究。平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实践作业,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帮助家长解决一些
30、浅显的农业科技问题。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有更为充分的农业科技经验,二来可以减轻家长的劳动力方面的负担。因为在家里完成的研究和实践无法让同学们都看到,所以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研究记录的形式予以反馈。另外,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学的兴趣。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将课堂上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家庭中来,因而产生较多的作品,五年级学生的不乱飞的反冲气球在发
31、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11期上发表。 (六)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利用周边许多农田、果园、大棚种植、企事业单位、科技馆,与他们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老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把一些规模较大的含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成分的农场、果园、农田、养殖场,作为校外体验教育活动基地,聘请社区的有经验的农民为辅导员,请他们为学生讲解农业科技知识,为学生解答农业科技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种植、养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生长习性,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对农业科技的体验。学到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在
32、家里、或学校食堂旁边和农田里,学生看到老鼠在破坏家具和糟蹋粮食等,看到人们常用毒鼠药,这样会污染环境,就想到了用环保的办法来对付老鼠,设计出特别的捕鼠装置,文上榕同学的“创新型捕鼠器”在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1期上发表;陈文联同学看到从田地里归来的外公小腿上有可怕的蚂蟥,外公为什么不怕?探究出外公不怕蚂蟥咬,在小学生导刊2010年第34期上发表。(七)开发和利用环保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的垃圾不但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庞杂。通过调查垃圾的来源、种类、数量及危害,是学生认识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垃圾的再利用,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能为处理垃圾保护环境做贡献。让学
33、生充分利用社会上广泛宣传的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绿色环保、废物再利用等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的环保资源,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惜生命等意识和操作能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挖掘,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能观察,能讨论,能动手操作,能动脑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何敏同学看到家里烧煤,换煤球时经常把煤球夹烂,这样会浪费煤资源的,便想到了要发明一把“多功能省力火钳”,其作品多功能省力火钳在第二课堂(小学版)2009年第5期上发表。新课标在“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提出:家庭里也存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
34、业背景、家庭饲养和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配套的实验材料做实验效果不明显或实验失败。有时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法也不一定能达到教学目的,或者教材要求的实验材料仪器室没有这种材料,使得实验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到利用家庭的各种废旧物品,鼓励自己和学生寻找身边废旧物品代替实验材料改进实验并进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实验探究,这样符合科学课的目标设计“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增强实验情趣,为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欲的条件和环境。六年级张慧霞同学就是利用废弃的输液控制器来控制水钟的流水速
35、度,保证水钟走时更准确,她的作品输液控制器水钟在少年发明与创造(小学版)2010年第8期上发表。(八)开发和拓展科学教材资源。每学期确定一个适合操作的单元作为拓展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引领孩子自觉融入科学学习。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教学,首先,班级设立“科学实验材料箱”,发动孩子提前准备好这一个单元制作所用的材料,解决材料搜集不及时和无操作材料可以用的问题难题,巧妇仍需有米而炊。其次,整合教材,把第一课折形状、第二课搭支架、第三课建桥梁、第四课造房子整合为三个操作课题,一是搭支架,二是建斜拉锁大桥,三是搭建工地吊车。第三,明确目标,放手操作。第四,搭建展示平台,组织孩子进行五年级
36、科学制作作品展览评比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快乐。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的体验,换来的也许是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愿望。整个单元围绕支架作品展览目标进行,在目标驱动下,孩子们每节课都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纪律根本不需要组织。动手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创新不断。比如,支架固定方法,出现多种情况,由用线固定发展为用透明胶固定、大头针固定,最有效的创新固定方法是,用牙签进行固定,不仅方便而且简洁高效,牙签不仅有固定作用,同时也成了制作材料,增加制作作品的美感。在校园举办的五年级科学制作做品展评现场,精美的制作作品让参观者惊叹不已(详见学校制作作品成果展览)。各年级拓展活动一览表年级拓展单元
37、拓展内容展示成果备注三关心天气面向全校开展天气预报校园天气预报牌四上冷和热设计制作温度计温度计展评四下养蚕养蚕改为蝴蝶,观察蝴蝶的一生照片或视频五上电和磁制作磁悬浮列车磁悬浮车大赛五下形状和结构搭工程塔吊支架,建桥梁塔吊支架、桥梁展评六上物质在变化探究:变色魔术展评九、课题研究的实效从以上的实际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有以下的明显效果,并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教师的变化1.促进了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领悟,并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研究,教师进一步树立了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
38、待学生,而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上。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农村课程资源活动中,需要分析科学课的目标、内容,也要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目标实现的关系,要去认识可以开发与利用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设计开发与利用的程序和方式,以及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也正是在乡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二)学生的变化1.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科学调查能力显著进步。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本课题研究开展近四年来,每个年级至少进行过多次生产、生活实际调查。学生的科学调查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好
39、地锻炼,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写出比较简单的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的各种活动,大多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知识和能力得到共同提高,也增进了友谊,生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2.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能力大大提高。由于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据不少家长反映,子女回家会向父母或兄弟姐妹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会告诉母亲“怎样用电才算安全”,“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天的饮食”,“如何保护动植物”,“为什么要保护自然环境”,“人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等等。3.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表
40、现在课堂中,爱提问的人增多了,回答问题的人增多了;表现在课外主动探索的自然现象的人增多了,据有关家长反映,孩子开始喜欢利用家中一些废器物或物品制作有用的手工艺品。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近百人次。经过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建成课题成果科学探索资源中心网(),在自制教具、实验创新、改进课堂实验方法和开发学具及学具的应用等方面多人次获奖,2010年课题主持人李强老师被评为连云港市科学学科带头人。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摄制成DVD实验教学光盘,由江苏省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十、课题研究的问题由于课题组成员整体理论研究水平有限,专业素质不高,课题研究中难免存在
41、很多的不足,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都是蛮干加一股钻劲得来的,能做到这一步已觉得很费劲、很辛苦加强理论研究学习,提高课题研究专业素质,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的方向。科学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一切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利用。从研究中发现,本课题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只要根据学校特有的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我们的科学课程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主要参考文献:1.吴刚平主编,韩辉、夏永庚、周扬编著: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林崇德主编,郑全全、俞国良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朱慕菊著: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