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讲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讲解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时期: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七国之乱)2)汉武帝时期,“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3)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4)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5)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执掌州军政大权,成为州最高长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唐朝时期唐朝中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道)节度使特点: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节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节度使位置传给儿子
2、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经济上控制财权,节度使掌握本地税收,“四州征赋,皆为己有,未尝上供。”军事上拥有强悍武力,将士世代相承,待遇优厚,和节度使建立了封建的义父子关系,骄横异常。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 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杯酒释兵权)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3)财政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路,转运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内容:P1
3、3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3)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影响:P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了积极作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不同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和中央政府的
4、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和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返,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七国之乱 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
5、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昂、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
6、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1)初:丞相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 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内/中朝)以丞相
7、为首的中央政府,逐渐退居到仅执行政务的地步。(外朝)2.魏晋南北朝 掌握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主管人口、赋税)、礼(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法)、工(主管国家工程建设)2)影响: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形成完成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
8、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政令的流程,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尚书省,六部,(决策、草拟政令),(审核政令),未通过审核,通过审核,(御批),(执行政令),(具体分工),吏,户,礼,兵,刑,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宋朝1)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返,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察举制 1)汉武帝时
9、期要求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2)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形成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魏 曹丕创立 重视门第3隋朝:1)文帝:分科考试 2)炀帝:科举制形成 进士科,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唐朝: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明经、秀才、明书、进士 2)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武举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5.宋朝:1)严格考试程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2)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主要内容 3)严格考试方法,糊名法 4)增加录取名额,太宗在位二十多年,取士近万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6.科举制意义1)积极:它把读书、考
10、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消极: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清晰,从未中断。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以神权服务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利
11、与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3.人治高于法治,是独裁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请回答:(1)指出从汉至元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及主要特点。演变:西汉形成“中朝”“外朝”的政治机构格局;东汉时尚书台的权力扩大;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宋代实行
12、“二府制”,即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特点: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汉唐时期都曾经出现过地方权力过大危机中央集权的现象,分别指出其原因和表现。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随着诸侯王实力增长,日益威胁中央政权。唐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3)宋代采取对地方极端限制的措施有何利弊?对此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利:消除了地方权重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弊:地方无权,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元朝统治者吸取宋代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相对较大的权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