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与原住民民族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前文化与原住民民族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一章 早期臺灣,第一節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2,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臺灣的考古發現及史前文化 原住民的族群與分布 早期文獻中的原住民 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第一節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學習重點,3,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1.移民新天地: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間 陸續移入2.政權更迭頻繁:先後出現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日本、中華 民國政權3.海洋性格顯著:自荷蘭統治時期開始 4.多元的文化內涵:A.原住民文化 B.漢人移入之中國文化 C.日本文化 D.歐美文化,4,臺灣的考古發展,1.開端:日治初期,日本學者在臺北的發現A.1896年芝山岩遺址B.1897年圓山遺址2.有計畫研究:1928
2、年臺北帝國大學設土俗 人種學教室 3.二次大戰後:A.機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中研院史語所 B.成果:發現近二千處遺址 C.較著名:a.1964年大坌坑遺址 b.1968年長濱文化八仙洞遺址 c.1970年代濁大計畫 d.1980年代卑南遺址、十三行遺址,5,搶救十三行遺址相關報導,1980年代末期因八里汙水廠將興建於十三行遺址上,引起各方注意,掀起一股搶救遺址的熱潮。,6,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器與煉鐵爐,7,臺灣的史前文化,1.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5千年前 2.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65004500年前 3.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50003000年前 4.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5002000年
3、前 5.金 屬 器 時 代:距今2000年前,8,舊石器時代 有三處臺東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臺南左鎮人,新石器時代-發現2000多處遺址,9,(一)舊石器時代晚期,1.代表:臺東 長濱文化、臺南 左鎮人 2.生活狀況:A.住在海邊洞穴短期定居小型隊群B.以採集、狩獵為生 C.使用礫石砍伐器、片器、尖器,左鎮人頭骨化石,長濱文化礫石砍伐器,10,(二)新石器時代早期,1.代表:大坌坑文化 2.生活狀況:A.製作粗繩紋陶紅褐色(罐、缽)B.種植根莖類作物山田燒墾方式C.小型定居或半定居村落 3.意義:可能為臺灣 南島語族的遠古祖先,陶片,陶罐口紋飾,11,大坌坑文化人製作陶器模擬圖,加水 摻砂,5
4、,劃紋裝飾,2,揉土,將泥條盤繞成胚胎,拍打,6,燒製,3,4,1,7,成品,12,(三)新石器時代中期,1.代表: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 2.生活狀況:A.製作細繩紋陶紅陶B.農業發達稻米、小米C.可能已步入部落社會遺址規模較前期 為大D.已有來生觀念發現不同葬式的棺具和 陪葬品,13,墾丁遺址出土的帶米粒痕陶片,圓山遺址出土的骨製魚叉,14,(四)新石器時代晚期,1.代表:芝山岩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 2.生活狀況:A.製作精美彩陶、黑陶B.已有繁複社會組織和統治階層 a.麒麟文化巨石崇拜 b.卑南文化墓葬群、玉器陪葬品C.可能有小型戰爭與資源爭奪卑南遺址 有無頭葬D.各文化已
5、有往來、交流卑南遺址、芝山岩遺址均出現風格相近的玉玦,15,從墓葬發掘中,玉玦都出土於頭骨兩側,應屬於耳飾,此類玉器也常出現於圓山文化遺址中。現存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16,芝山岩文化出土的遺物,17,麒麟遺址巨石構築,臺東縣 成功鎮發掘之麒麟文化又稱巨石文化,其特色是由岩棺、石壁、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組成,整套巨石構築可能與祭祀有關。,18,卑南文化月形石柱,卑南遺址是卑南文化的代表遺址,遺址中的月形石柱是卑南文化最突出的遺跡。據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部分,用來支撐梁柱。,19,卑南遺址出土的紅陶,1980年代卑南遺址石板棺群發掘情況,
6、20,(五)金屬器時代,1.代表: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 文化、静浦文化2.生活狀況:A.使用鐵器使生產力大為提升B.聚落規模擴大可能有多社聯盟出現 C.不同地區性文化呈現繁複的族群關係 沿海地區遺址普遍出現中國宋、元、明 歷朝的瓷器與硬陶3.意義:發展為今原住民的直接祖先A.十三行文化可能是凱達格蘭族的祖先B.蔦松文化應與西拉雅族祖先有關,21,十三行遺址出土的唐、宋銅錢,22,十三行文化人的側身屈肢葬,十三行文化的埋葬習俗為側身半屈肢,頭向西南,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現存於臺北縣 八里鄉 十三行博物館。,23,臺灣考古文化年表,24,原住民的族群與分布,1.稱呼: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改變
7、A.清代以前:稱東番 B.清治時期:分生番、熟番 C.日治時期:稱蕃族(高砂族)或平埔族 D.1947年後:山胞依居住區域分 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 E.1980年代後原住民,25,臺灣原住民分布略圖,26,早期文獻中的原住民,(一)東番記的記載 1.陳第隨沈有容來臺剿倭所寫下 2.記載西拉雅族的生活與文化 A.以社為單位,無世襲酋長 a.能力強者為領袖 b.設有公廨為議事之所B.母系社會女人擔任農耕工作C.婚後夫妻不同住,直到孩子出生後,始同住(小孩由女方照顧),27,南島語族的分布圖,西起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到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28,平埔族捕鹿圖,平埔族男子捕鹿的
8、情景,出自十八世紀番社采風圖,平埔族耕種圖,描繪平埔族從事農耕的情景,出自十八世紀番社采風圖,29,(二)西方人士的記載:1.臺灣島志略荷蘭牧師康第紐斯(Candidius)A.描述新港社的西拉雅族 B.住家:以竹子築成,有四個出口 C.作物:以稻米為主,用來釀酒 D.婦女乘船捕蟹、蝦、蠔 E.行村落氏族內婚婚後男女各與家人居住 F.尪姨(祭司)掌握宗教生活,30,2.西班牙神父艾斯奇維(Esquivel)記錄 十七世紀臺北地區原住民 A.大雞籠社與金包里社群間經常競爭 B.大雞籠社人不耕作 a.游走各村為人修房子、弓箭、衣 服和手斧 b.擅長操舟、交易東海岸一帶,31,尪 姨,臺南縣 東山鄉
9、 東河村 吉貝耍部落,於每年農曆九月五日由尪姨帶領西拉雅族人,舉行嚎海祭,以感念先人渡海來臺的艱辛。,32,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一)政治組織:以部落為單位 1.十七世紀曾出現跨社聯盟大肚番王 2.領袖產生:A.世襲排灣族、魯凱族、鄒族 B.推選布農族、阿美族 3.政治運作樞紐:A.鄒族會所(庫巴)B.阿美族、西拉雅族公廨,33,鄒族會所(Kuba),鄒族少年在十二、三歲時就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狩獵的訓練。凱旋祭時,就是以男子會所為活動中心。目前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仍然嚴禁女性進入會所,顯示鄒族是個父系社會的制度。,34,公廨內陳設,平埔族的公廨,臺南縣 東山鄉 東
10、河村 吉貝耍部落中的中公廨,公廨是平埔族議事及奉祀阿立祖的地方。公廨中以壺、甕等物盛水作為祖靈象徵;將軍柱象徵男性,柱上的豬頭則代表神靈的部將,也有學者認為其為獻祭之物,和西拉雅人的狩獵文化有關。,35,(二)社會組織A.母系社會阿美族、卑南族 B.父系社會布農族、賽夏族、鄒族 C.貴族社會排灣族、魯凱族 D.祭團組織泰雅族、太魯閣族E.漁團組織達悟族,36,排灣族貴族,排灣族的衣飾受社會階層影響,貴族在服裝的色澤、刺繡上表示其地位。貴族依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紋樣表現。排灣族服飾的華麗細緻,在臺灣原住民族中獨占鼇頭。,補充影片-排灣族頭目,37,(三)經濟活動 1.粗放農業:A.採游耕、輪耕方式
11、 B.使用手鍬、手鋤 C.種植旱稻、小米、薯類 D.女性為耕作勞動力 2.狩獵:男性負責獵捕鹿、羌、山豬 3.漁撈:A.邵族浮嶼誘漁法 B.達悟族點火把誘捕飛魚 4.貿易:以物易物以硫磺、鹿皮、黃金 交換鹽、布、鐵,38,狩獵的原住民,達悟族曬飛魚,39,邵族的浮嶼誘魚法,浮嶼是利用數根竹子綁製而成,完成後將它放在水中,再移植水草於上的一種設置。邵族人藉由魚喜愛到水草根部產卵的特性,在浮嶼下方放置捕魚器具捕捉魚類。,40,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布農族相信歌聲愈好天神愈高興,因此在小米播種祭中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以祈豐收,並在吟唱時展現其獨特的八部合音。,41,(四)宗教信仰:泛靈信仰,舉行各種歲
12、時祭儀 1.阿美族豐年祭 2.賽夏族矮靈祭 3.排灣族五年祭 4.西拉雅族以祀壺方式尊崇祖靈 阿立祖,42,阿美族豐年祭,豐年祭是阿美族的過年,時間由17天不等,每年七月中旬,由臺東的阿美族開始,依次往北推,至花蓮 吉安鄉。,43,賽夏族矮靈祭,賽夏族於祭典時穿著華麗的傳統服裝,並以歌舞娛靈。,補充影片-賽夏族矮靈祭,44,達悟族新船下水儀式,達悟族拼板舟於下水前,舉行新船下水儀式,補充影片-達悟族拼板舟,45,排灣族五年祭,排灣族於五年祭時,舉辦刺球活動,46,(五)手工藝: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1.利用麻、竹、藤等材料編製手工藝 2.雕刻:A.祖靈柱魯凱族 B.石板屋排灣族 C.拼板舟達悟族
13、 3.製陶:阿美族、達悟族,47,祖靈柱,排灣族與魯凱族的頭目或貴族家中有立祖靈柱的習俗,柱上雕刻為祖靈的象徵。,人形木雕座椅,屏東 霧臺 神山部落教堂內魯凱族人形木雕座椅,48,達悟族的拼板舟,49,臺灣的考古階段,從日治時期至今,學者的研究顯示,臺灣的考古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1930年代以前是以古器物為主要研究取向;1930至1960年代,是探討族群、文化的淵源;1960至1970年代,著重人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以張光直主持的濁 大計畫為代表;1970年代以後,則以人類過去文化、行為的解釋為主要的取向,同時引進古蹟保護的考古理念。劉益昌,臺灣史前史料概說,收入張炎憲、陳美蓉編,臺灣史與臺灣
14、史料,50,卑南族與卑南文化,通常考古學上稱某某文化,都取自該文化的代表性遺址的所在地命名。卑南遺址位於日治時代原稱的卑南社(今臺東市 南王里),所以才稱卑南文化,但與目前原住民的卑南族並沒有絕對必然的關係。卑南文化人極可能是排灣族的祖先,理由是卑南文化與排灣族都住石板屋、葬在石板棺,且都有拔牙的習俗。排灣族舊社出土的陶器形與卑南文化晚期非常接近。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51,史前文化與原住民,在十七、八世紀漢人大量移民臺灣之前,臺灣早為南島語系的土著民族居住著。這些土著民族,在語言、文化、社會組織,以及體質上都各有相當大的差異,這種情形,正是臺灣史前文化具有繁雜多元的時空單位的寫照,因此由許
15、多史前文化的內容,可以尋出原住民族的生活脈絡。例如圓山文化人生前有拔齒的習慣,這種習慣意見於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及部分平埔族;再例如,北部地區發現的十三行文化所擁有的幾何形印紋的陶器,繼續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及蘭陽地區的噶瑪蘭族使用到近代,可知此一史前文化與各該地區的平埔族必有密切關聯。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52,原住民正名,目前被行政院院會核定為原住民者有十四族。其中,邵族原被歸屬於鄒族,但它的語言、文化及血統等方面均與鄒族不同,因此在2001年正名為邵族。噶瑪蘭族為平埔族,分布於宜蘭及花蓮沿海,因其仍保存獨特的語言及習俗,人口也有數千人,故於2002年成為原住民一族。太魯閣族原歸為
16、泰雅族,分布在花蓮 太魯閣國家公園附近,2004年爭取正名成功。2007年,撒奇萊雅族從阿美族中正名出來,成為第十三族,分布於花蓮 奇萊平原。2008年,原歸為泰雅族的賽德克族獲得正名,成為第十四族,分布於南投縣 仁愛鄉及花蓮縣。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53,平埔族以母系為主的嫁婚風俗,娶則視女子可室者,遣人遺瑪瑙珠雙,女子不受則己;受,夜造其家,不呼門,彈口琴挑之。口琴,薄鐵所製,齧而鼓之,錚錚有聲。女聞,納宿,未明徑去,不見女父母。自是宵來晨去必以星,累歲月不改。迨產子女,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女父母。遂家其家,養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為女可繼嗣,男不足著代故也。陳第,東番記,收入沈有容,閩海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