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501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积量更新细则812打印.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北省森林蓄积量更新实施细则根据湖北省森林增长指标年度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关于调整优化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为统一森林蓄积量年度更新的主要技术方法,确保森林蓄积量年度更新的成果质量,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GB/T 26424-2010),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2009),特制定本细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标任务湖北省森林蓄积量年度更新,是在林地更新后的全省二类小班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样本小班调查及推算,得到全省二类调查以来至本次调查时森林蓄积增长情况,从而达到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及政府目标考核提供数据的目的。本细则蓄积量更新范

2、围限定为森林蓄积量,不包括四旁树、散生木蓄积、竹林株数等内容,这些内容将随着监测体系不断完善而逐步纳入监测范围。本次抽取的小班、布设的调查点将作为全省蓄积量变化监测的固定监测单元,以后将每年进行复位调查,从而建立森林蓄积量年度更新体系,实现年年出数的目的。 主要工作任务包括:1、调查类型划分,样本小班抽取; 2、小班调查及样点调查,样点固定标志的设立;3、进界小班的样园调查;4、进界参数的确定,增长量推算,统计分析,成果编制。第二条 更新思路及方法森林蓄积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各种森林经营活动、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突变性变化,以及林分自然生长、自然枯损、零星采伐所引起的渐变性变化。对各种森林经营活

3、动、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突变性变化小班,采用现有的林业技术档案、台帐,在林地更新时直接更新小班档案(对小班蓄积量直接进行调整)的方法进行更新。对于大量的林分自然生长、自然枯损、零星采伐所引起的渐变性变化小班,这些小班采用抽取典型小班开展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对渐变性变化小班蓄积量进行推算更新。对有蓄积进界的乔木幼林小班,根据二类库中相关数据及补充调查资料,建立进界参数进行推算更新。第三条 调查范围及分工县级行政单位调查其所辖范围(与林地更新单位保持一致)。调查类型划分,样本小班抽取,进界参数的确定,增长量推算,统计分析,成果编制等工作由省院统一进行。小班及样点调查,样点固定标志的设立,进

4、界小班的样园调查,调查数据录入等工作由各调查单位负责。第二章 技术规定第四条 树种分类系统根据湖北省主要树种分布及一元材积表的使用情况,主要优势树种(组)可归并为针叶混、松类、杉类、柏类、阔叶混、硬阔、软阔、杨树、针阔混9个树种组。对于表2-1未列出的树种,可根据树种属性及附件3进行相应归并。表2-1 主要树种分类系统表树种类树种组树种针叶树针叶混针叶混松类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油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巴山松、黄山松)、黑松杉类杉木、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柏类铁杉、柏木(刺柏、圆柏、侧柏)阔叶树阔叶混阔叶混硬阔叶树樟树、楠木、栎树(栓皮栎、麻栎、锥栎、高山栎、锐齿栎、茅栗、枹树、青冈

5、栎、槠栲)、桦木(红桦、白桦、光皮桦)、硬阔(山毛榉、榆树、红稠、檀木)软阔叶树椴木类、檫木、桉树、泡桐、柳、枫杨、梧桐、喜树、枫香、椿树、桤木、合欢、冬青、皂角杨树山杨、白杨、响叶杨、国外杨针阔混针阔混针阔混第五条 龄级期限、龄级类龄级期限是树木年龄的量化尺寸,即树龄单位,是每一龄级所包括的年数,以年为单位,划分为5种,即2年、3年、5年、10年和20年,是林业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反映了林分的生长速度。龄级是树木或林分平均年龄的分级,即根据森林经营要求及树种生物学特性,按一定年数(即龄级期限)作为间距划分成若干个级别。龄级代码一般采用罗马数字I、II、表示,数字越大,表示龄级越

6、高,年龄越大。龄级划分反映林分发育的不同生长阶段。乔木林的龄级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各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划分标准见表2-2,2-3。表2-2 商品林、公益林优势树种(组)龄级期限表树 种起源龄级期限云杉、柏木、铁杉天然20人工20冷杉、樟子松、黑松天然20人工10落叶松、马尾松、华山松、油松天然10人工10杨、柳、桉、檫、泡桐、楝、枫杨、软阔人工5天然5桦、榆、木荷、枫香、珙桐天然10人工10栎、柞、槠、栲、樟、楠、椴、硬阔天然20人工10杉木、柳杉、水杉、池杉天然5人工5意杨人工3表2-3 短轮伐期用材林树种龄级期限表树种起源龄级期限落叶松、马尾松类人工5火炬松、湿地松类人工5

7、意杨人工2为便于类型划分,减少分层因子,根据林木不同龄级阶段的生长差异,各龄级蓄积的分布状况,将龄级归并到相应的龄级类。表2-4 龄级类型划分龄级类1类龄级2类龄级3类龄级4类龄级5类龄级包含龄级龄级龄级、龄级龄级、龄级龄级、龄级龄级以上第三章 数据处理第六条 准备工作林地更新是森林蓄积量更新的前置工作,为保证森林蓄积量更新工作的正常进行,林地更新需要同时完成如下工作:1、所有森林经营活动、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引起的突变性变化小班,应根据现有的林业技术档案、台帐,辅助野外调查,在二类小班库基础上对面积、蓄积进行同步调减。2、由未成造转为有林地的小班,如果有相关资料确定蓄积的,应该直接填写蓄积,

8、无法确定的,蓄积填写为0。3、小班的平均年龄、龄级等林分属性应在林地更新时同步完成。第七条 调查类型划分调查类型划分的具体方法为:1、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库(以下简称二类数据库)有林地小班基础上,剔除林种为经济林或优势树种为毛竹的小班后作为基础库。将基础库中蓄积量为零的小班单独筛选出来,作为新增库,剩余的小班为原始库。2、在原始库中新增树种组字段,字段类型为字符型,长度100。根据小班优势树种填写针叶混、松类、杉类、柏类、阔叶混、硬阔、软阔、杨树、针阔混9个优势树种组名称。3、在原始库新增龄级类字段,字段类型字符型,长度100。根据小班平均年龄填写相应的龄级类。4、将原始库按树种组、

9、龄级类统计林分蓄积,并按蓄积合计从大到小排序。5、计算该类型蓄积占全县林分蓄积量的比例,填写比例及累计比例。6、累计比例达到90%前的类型作为县典型样本小班抽样类型。表3-1 *县原始类型表优势树种龄级类蓄积合计比例累计比例备注松类2类龄级929591.1164%64%抽样类型杨树2类龄级292998.9520%84%抽样类型松类3类龄级79824.85%89%抽样类型针阔混2类龄级23883.42%91%抽样类型杨树3类龄级20476.611%92%非抽样类型软阔2类龄级18127.891%94%非抽样类型松类1类龄级15450.461%95%非抽样类型杉类3类龄级14515.321%96%

10、非抽样类型杉类2类龄级12426.951%97%非抽样类型非抽样类型6、在一个市州内,对于重复的类型,以蓄积最大类型作为调查类型;每个县按蓄积量排名前三的类型作为必须调查的类型。7、抽取完成后, 对一个市州内各县的调查类型数进行调整。第八条 典型样本小班抽样数量1、每个县每个调查类型需抽取3个典型样本小班,对于部分县单个调查类型蓄积量较大的,根据蓄积量情况适当增加样本小班数,调整后每个类型可能抽取6,9,12个。2、鉴于前期二类调查质量和精度的问题,抽取样本小班时同步抽取10倍数量的备用小班。第九条 样本小班抽取1、抽样方法:将该类型小班按公顷林分蓄积排序,根据要抽取的样本小班数量,将总体分成

11、K段(K=N/n,N为该类型小班个数,n为拟抽取个数),首先从第一段的1至k号总体单位中随机抽选一个样本单位,然后每隔k个单位抽取一个样本单位,直到抽足n个单位为止。这n个单位就构成了一个随机起点的等距样本。2、按10倍抽样数量抽取典型样本小班后(按照抽中小班的顺序,每10个为一组,每组只选择一个调查小班),优先抽取居中位置的小班进行调查。居中位置的小班不合适时,则按照5、4、6、3、7、2、8、1、9、10的顺序选择。3、在公顷蓄积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避免抽取面积小于0.5公顷或面积大于35公顷的小班。公顷蓄积明显异常的小班也应避免抽取。4、样本小班的特殊处理a.抽取后的样本小班应该能够在空间

12、均匀分布,如果明显集中在某个乡镇或者村,则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根据优先顺序选择备用小班。b.山区县市的样本小班抽取后应核对卫片,若抽取到悬崖峭壁等难以到达和调查的小班,则按照优先顺序启用备用小班。c.如果样本小班在实地调查时发现不能代表该类型,如树种不一致、已经皆伐等,则按照优先顺序启用备用小班。d.备用小班无法解决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反馈到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重新抽取样本小班。5、由于树种进行了归并,在抽取具体小班时,应该抽取该县面积较大的优势树种,避免抽取到不常见树种。第十条 进界参数的确定 “蓄积进界”是指幼树生长使幼林小班蓄积跃变,主要是指幼树生长进入起测直径使林分从无蓄积变成有蓄积的小班

13、,通过调查统计进界参数进行蓄积更新。进界参数的确定方法为:1、对新增库的 “蓄积进界”小班及二类库中由未成造转为有林地的小班进行统计,确定需要进界调查的优势树种。2、以市州为单位,根据原始库中的数据,分优势树种,起源,年龄求算每公顷蓄积量,制作该区域分树种、起源、年度单位面积蓄积表。编制表3-1。表3-1 *市分年度单位面积蓄积表 单位:立方米/公顷市树种林龄123456第四章 野外调查第十一条 调查仪器、用具、图纸准备GPS、30m皮尺、测高用具、带统计功能的计算器、自动改正坡度功能的测树角规、钢围尺、地质罗盘(DQY-1或DQL-8)、数码相机、工作包、防雨塑料袋、铅笔、橡皮擦、小刀、透明

14、胶、图纸夹、资料夹、叠加二类小班界线110000卫星影像图、红油漆、毛笔、pvc管。第十二条 样本小班调查点的设立每个小班设置1个调查点,调查方式可选用角控检尺、样园(半径5.64米,面积100平方米)、样带三种方式中的一种进行调查。调查点尽量选择角规进行调查,只有平均胸径较小,龄级的小班可以选用样园,只有林带小班可以选用样带。角规、样园调查点的设立方法为:室内根据小班界结合最新卫片,选择在靠近小班中心有代表性的位置(调查点应选择应该远离小班边缘,不靠近道路、山脊、山脚。角规点不要设在小班边缘,要防止观测范围超出小班界,L=50D ),确定调查主点中心,并记录其GPS纵横坐标,野外调查时,依据

15、GPS导航至10米范围内,现场确定调查点(或样点,下同)中心桩位置。平原湖区样带调查点设立方法(除非抽取的样本小班为林带,否则应该设置角规或样园调查点):室内按照林带小班的走向及最新卫片,1/2林带长、1/2林带宽的位置为主样带中心。以中心点沿林带方向两侧各量10米,即为调查范围。当样带一端或全部超出林带时,或样带位于林木缺失长度大于30米林带时,则顺向移至林带中。第十三条 调查点的固定标志设置样点中心应埋设直径5cm,长20cm的PVC管、并露出地面5-10cm。同时可因地制宜制作其他明显标志,便于下一年度复位。每棵检尺样木在1.2m位置画线予以固定,并在下方用油漆标注样木号,如图1所示。图

16、1 样点固定标志设置示意图第十四条 样点调查表格填写1、空间位置:填写样地位于的县(市、区)、乡、村和小地名、林班号、小班号。2、调查点类型:按角规、样园、样带填写。3、纵横坐标:填写样点中心坐标,西安80坐标系,3度分带,精确到米,如:横(东)坐标加带号,如38565352,纵坐标3377207。4、郁闭度:样地范围内树冠投影面积与样地面积之比,目测并记载到小数点后两位;对于难以准确判定的可实测其郁闭度,郁闭度实测方法:在各调查点上目测林木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比例。在有代表性地段,沿一定方向等距观测20个点,将有植被覆盖点数量除以20,即为该点郁闭度。5、起源:填写人工、天然。6、平均年龄

17、:填写优势树种的年龄。7、优势树种:根据调查点各树种平均比例或蓄积比例,确定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组),野外调查时,可参照断面积的比例确定蓄积量的组成。8、样木号:指样点检尺样木编号,按顺序填写,不能有空号或重号。9、立木类型:是指样点检尺样木的立木类型,按林木、散生木分别用代码填写。林木代码为1 ,散生木代码为0。10、树种名称:按细则附件3规定的树种(组)确定检尺样木的树种名称,只填树种(组)名称,不填代码。 11、树种代码:按细则附录规定填写树种代码。12、胸径:填写检尺样木的胸高1.3 m处直径,记到小数点后一位。13、切否:角规调查点,相割代码1,相切代码0。样园调查时,界内填写1,压

18、线填写0。14、平均胸径:根据样点样木实测结果计算平均胸径,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15、平均高调查:填写2-3株样木实测高,记到小数点后一位。16、平均高:根据2-3株样木实测高算术平均值填写,记到小数点后一位。17、样点说明:描述样点及中心桩所在位置的特征,说明内容应有利于下期复位。蓄积异动情况说明:填写该样点是否有抚育,采伐、病虫害、火灾等导致样地内蓄积变化的情况。18、样木位置图:为了直观反映样木在样地中的位置,使用手持罗盘及皮尺,实测样木的方位角和水平距,绘制样木位置图。对于样地内有标识作用的明显地物和地类分界线,也应标示在样木位置图上,便于下期样木复位。样木标注为,并在上方标注样木号。

19、19、调查员姓名:由调查员本人签字。20、调查日期:记录小班调查时的年月日,如“130807”。第十五条 角规点调查方法1、在中心桩位置,利用地质罗盘,从方位角零度(正北)开始,从小到大,顺时针方向进行逐株控制检尺。2、角规控制检尺:在样地中心用K1的自动改正坡度功能角规对周围每株5.0厘米以上的树木绕测,对难以判断的树木测量距离R (测水平距离)和胸径D,当R50D时确定相割并计为1株,R50D时确定相切并计为0.5株,R50D时确定相离(不计株数也不测量胸径)。水平距为样地中心桩至样木根部与中心桩连线的中心的距离(如图2所示),其测量一定要准确,尤其是处于临界状态附近时更应注意。图2 距离

20、测量3、逐株量取相割、相切树木胸径,统一用测树围尺量测胸径,以cm为单位,保留 1位小数。4、将每株样木的编号、立木类型、树种名称、树种代码、胸径、切否等内容分别填记于样地记录表内。5、方位角、水平距离:为样地中心桩至样木树干基部中心的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每株样木均应测量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方位角以度为单位,如 225。水平距离以m为单位,保留 1位小数,如 15.1 m。根据样木的角度和距离,绘制样木分布图。6、优势树种的确定:按树种蓄积量(或胸高断面积)占总蓄积量 (或胸高断面积)65%以上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7、平均胸径计算公式。; Fg=1时,简化公式为:;断面积系数,选择

21、1; 第j株样木的断面积; Z样木株数;-第j株样木的胸径(cm);G该样点的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均胸径;第j株样木系数,相割为1,相切为0.5; N每公顷株数;8、平均木调查:在样地1亩范围内(半径14.57m的样园)选择有代表性(优势树种)的平均木23株,实测胸径,以c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使用标杆或者测高器测量平均木树高, 以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并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样点的平均高。9、调查点每公顷蓄积量:按每木检尺记录及一元形高公式,计算公顷蓄积量。计算公式如下:M每公顷蓄积量;断面积系数,选择1;第j株样木系数,相割为1,相切为0.5; 第j株样木的一元形高值,根据测量胸径及附录一

22、元形高表公式计算。第十六条 样园调查方法1、在中心桩位置,利用地质罗盘,从方位角零度(正北)开始,从小到大,顺时针方向进行逐株控制检尺。2、逐株量取样园内胸径5.0cm以上的样木胸径,统一用测树围尺量测胸径,以cm为单位,保留 1位小数。3、样园调查时,将每株样木的编号、立木类型、树种名称、树种代码、胸径、切否等内容分别填记于样地记录表内,样木位于样园内在切否一栏填写1,压线木填写0。4、方位角、水平距:为样地中心桩至样木树干基部中心的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每株样木均应测量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方位角以度为单位,如 225。水平距离以m为单位,保留 1位小数,如 15.1 m。根据样木的角度和距离,绘

23、制样木分布图。5、计算平均胸径,根据样木检尺记录,采用平方平均法计算平均胸径,计算公式为: -第j株样木的胸径(cm);6、平均木调查:在样地内选择有代表性(优势树种)的平均木23株,实测胸径,以c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使用标杆或者测高器测量平均木树高, 以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并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样点的平均高。7、调查点每公顷蓄积量:按每木检尺记录利用一元立木材积公式求得。计算公式如下: M每公顷蓄积量;Y样园蓄积量;第j株样木系数,界内木系数为1,压线木为0.5; 第j株样木的材积,根据测量胸径及附录一元材积表公式计算。第十七条 样带调查方法1、沿林带走向,由近及远逐株检尺。2、逐株

24、量取样带内胸径5.0cm以上的样木胸径,统一用测树围尺量测胸径,以cm为单位,保留 1位小数。3、样带调查时,将每株样木的编号、立木类型、树种名称、树种代码、胸径、切否等内容分别填记于样地记录表内,样木位于样带内在切否一栏填写1,压线木填写0。4、方位角、水平距:为样地中心桩至样木树干基部中心的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每株样木均应测量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方位角以度为单位,如 225。水平距离以m为单位,保留 1位小数,如 15.1 m。根据样木的角度和距离,绘制样木分布图。当样带中心落入水渠等不能调查的位置,则垂直林带走向将中心桩平移到渠道边作为测量中心,进行方位角、水平距测量,并在样木位置图中标明测

25、量中心位置,样木表中备注测量中心。5、计算平均胸径,根据样木检尺记录,采用平方平均法计算平均胸径,计算公式为: -第j株样木的胸径(cm)。6、平均木调查:在样地内选择有代表性(优势树种)的平均木23株,实测胸径,以c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使用标杆或者测高器测量平均木树高, 以m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并计算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样点的平均高。7、样带面积计算公式:S=LDS样带面积;L-样带长度;D-样带宽度。样带宽度为样带的平均宽度,用皮尺测量最外一行林木外侧树冠间的距离。若林带中有公路、水渠等地物则扣除其内侧林带树冠间的距离。8、每公顷蓄积量:按每木检尺记录利用一元立木材积公式求得。计算公式如

26、下: M每公顷蓄积量;Y样带蓄积量;第j株样木系数,界内木系数为1,压线木为0.5; 第j株样木的材积,根据测量胸径及附录一元材积表公式计算。第十八条 样木检尺方法1、每木检尺对象为乔木树种(包括乔木经济树种)。2、乔木树种检尺起测胸径为5.0厘米。3、乔木林中散生有乔木类型的兼有用材作用的经济树种,如漆树、核桃、银杏、黄柏、厚朴等应检尺。4、断梢木保留的完整活树干高度达4 m的,按活立木调查。若不够4 m高的,不调查。5、每木检尺一律用钢围尺,读数记到0.1厘米。6、样木1.3米以下分叉的分株检尺,按分叉株数记载;1.3米以上(含1.3米)分叉的,在1.3米处检尺,按1株记载;样木1.3米处

27、异常的,在上下等距离(10厘米)处检尺取平均数。7、检尺时,量测者应站在样木的上坡位置,将围尺在检尺部位与树干垂直,拉紧后读数,记录者回报无误后准确记载。8、对于附着在树干上的藤本、苔藓等附着物,检尺前应予以清除。9、林木:指生长在有林地中的树木或毛竹以及疏林地中的树木。10、散生木:幼中龄林上层不同世代的高大树木(霸王木等)。第十九条 进界样本样园调查1、各调查单位根据本区域进界小班的分布情况,对主要树种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班,调查12个100平方米的样园。2、调查方法参考样园调查法,不设置固定标志。3、参考调查点表格填写方法,填写进界样园记录卡片。第五章 统计更新第二十条 统计前准备1、所有调

28、查材料,必须进行检查验收。检查内容包括:调查卡片中各项因子填写是否规范、清楚、完整;各属性因子间有无矛盾或逻辑错误;检查、计算数据是否错误。2、行政单位代码、小班调查因子编码沿用二类调查编码,不得更改。3、数据录入软件与规范由省统一规定,数据推算由省院统一进行。第二十一条 调查点数据统计依据样木的胸径、一元材积表公式、一元形高表公式计算每公顷蓄积量,根据调查点计算小班每公顷蓄积量。样本小班本期蓄积量=样本小班面积*样本小班每公顷蓄积量各调查点每公顷蓄积量保留四位小数,小班每公顷蓄积量保留一位小数。第二十二条 各类型蓄积增长量计算综合某个类型所有样本小班的前期蓄积及本期蓄积,计算增长率。某类型增

29、长率=(某类型所有样本小班本期蓄积之和某类型所有样本小班前期蓄积之和)某类型所有样本小班前期蓄积之和。调查单位自然森林蓄积增长量=类型1前期蓄积类型1增长率+类型2前期蓄积类型2增长率。第二十三条 进界增长量计算根据分年度单位面积蓄积表及进界样园的调查结果,求算出某个树种某个年龄的单位面积蓄积,结合新增库中的小班年龄、面积因子,求算进界增长量。某个树种进界增长量=1年龄的面积1年龄的单位面积蓄积+2年龄的面积2年龄的单位面积蓄积调查单位进界增长量=树种1进界增长量+树种2进界增长量。第二十四条 调查单位增长量计算调查单位森林蓄积增长量=调查单位自然森林蓄积增长量+调查单位进界增长量。第六章 质

30、量管理第二十五条 外业质量检查及评定一、重要项目1、胸径测量:林木胸径大于或等于20厘米的,测量误差小于胸径的1.5%;林木胸径小于20厘米的,测量误差应小于0.3厘米。2、检尺株数:胸径大于或等于8厘米的林木株数不允许有误差;胸径小于8厘米的,检尺株数允许误差1株。3、样地固定标志:主要有固定标桩、胸高线、样木号等,样地固定标志要符合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二、次重要项目1、树高:树高小于10米的,测量误差小于树高的3%;树高大于或等于10米的,测量误差应小于树高的5%。2、纵横坐标定位误差不超过1015m。3、起源、优势树种不允许有错。4、平均年龄:年龄误差不能超过1个龄级。5、郁闭度测量误差

31、应小于0.1。6、树种:树种调查错误导致引用其他材积公式的样木不超过2株。7、样木位置图:相对位置关系错误的样木不超过3株。重要项目有1项超过允许误差的,该调查点为不合格。次要项目有3项不合格的,该调查点为不合格。调查点不合格的,其样本小班不合格。三、事故处理凡调查点抽查合格率小于80%,作业组在1个阶段内调查的小班(或调查点)一律返工重来,返工后,重新进行质量检查,评定质量。第二十六条 内业检查及质量评定质量检查人员应对小班调查表及样点调查卡片进行100%检查,对每个卡片的质量进行评定,并计算出卡片验收的合格率。样点卡片按以下标准评定为合格、不合格两类:1、合格:调查记录完整无缺,样点记录卡

32、片、样地每木检尺记录表中各项记录明显错误在3处以下(含3处),则该卡片质量评为合格。2、不合格:调查记录不完整,样点记录卡片、样地每木检尺记录表中各项记录明显错误在3处以上(含3处),则该卡片质量评为不合格。调查卡片检查不合格的一律返工重来,需要外业调查的必须开展外业补充调查。返工后,重新进行质量检查,评定质量。第七章 成果编制第二十七条 报表统计各调查单位的森林蓄积增长量由省统一推算,汇总,并根据文件要求,为相关部门提供与森林蓄积量相关的考评数据。第二十八条 成果资料清单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应当提交的成果资料:1、小班新界线(若无变化不需要提交);2、调查工作报告;3、样点、进界样园调查卡片

33、; 4、上述表格材料、图面材料和文字材料相应的电子文档;5、样地照片。附录附表1样点调查记录表样点因子记录卡片 县 乡镇 村 林班号 小班号 小地名 项目内容项目内容项目内容项目内容调查点类型纵坐标郁闭度平均年龄起源横坐标优势树种每木检尺记录卡片样木号立木类型树种名称树种代码方位角水平距胸径切否备注平均木调查树种胸径高每公顷断面积每公顷株数每公顷蓄积平均胸径平均高样点说明: 蓄积异动情况说明: 调查员 调查日期 检查员 检查日期 附表2样园记录卡片进界样园记录卡片 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林班号 小班号 名称内容名称内容名称内容样点号纵坐标横坐标年龄优势树种每公顷蓄积量每木检尺记录卡片样木号立木

34、类型树种名称树种代码胸径切否备注调查员姓名调查日期附件1 一元材积表公式鄂西北马尾松V=round(0.000060049144*(-0.12811477+.98667991*d)1.8719753)*(22.154621-401.7462/(17+d)0.97180232,4)鄂西北软阔V=round(0.000050479054*(0.00865256+.98022711*d)1.9085054)*(45.800405-2312.6324/(53+d)0.99076507,4)鄂西北硬阔V=round(0.000050479054*(-0.08545945+.98378931*d)1.90

35、85054)* (47.585585-2982.1638/(65+d)0.99076507,4)鄂西南马尾松V=0.000060049144*(-0.37465281+0.99843150*d)1.8719753*(45.779787-2765.8701/(63+d)0.97180232鄂西南杉木V=round(0.000058777042*(-0.22853712+0.98797212*d)1.9699831*(56.012561-4023.9105/(73+d)0.89646157,4)鄂西南硬阔V=round(0.000050479054*(-0.38281345+0.99516880*

36、d)1.9085054*(28.869903-657.13107/(21+d)0.99076507,4)鄂西南软阔V=round(0.000050479054*(-0.14939824+0.98795891*d)1.9085054*(31.840139-879.79900/(27+d)0.99076507,4)杨树V=round(0.000137428808384*D2.4513443837,4)速生软阔V=round(0.000050479054*(-0.21700621+.98481055*d)1.9085054)*(-0.790357894+3.60141796*ln(d)0.99076

37、507,4)鄂东马尾松V=0.000060049144*(-0.13210336+0.97987017*d)1.8719753*(24.269237-591.97756/(24+d)0.97180232鄂东杉木V=round(0.000058777042*(-0.19621508+.98505739*d)1.9699831)*(30.561575-985.48275/(33+d)0.89646157,4)鄂东阔叶v=0.000050479054*(-0.21700621+0.98481055*d)1.9085054*(17.823386-272.42014/(17+d)0.99076507平原

38、湖区马尾松V=0.000060049144*(-0.132100336+0.97987017*d)1.8719753*(25.9500323-785.359286/(30+d)0.97180232平原湖区杉木V=0.000058777042*(-0.19621508+0.98505739*(D)1.9699831*(-4.33289223+4.86183323*LN(D)0.89646157平原湖区软阔V=0.000050479054*(-0.21700621+0.98481055*d)1.9085054*(15.6052143-162.849036/(10+d)0.99076507平原湖区速

39、生软阔V=0.000050479054*(-0.21700621+0.98481055*d)1.9085054*(-0.790357894+3.60141796*LN(d)0.99076507全省柏木V=round(0.000057173591*(-0.25500680+.99234336*d)1.8813305)* (21.098667-320.36347/(14+d)0.99568845,4)附件2 一元形高表公式鄂西北马尾松一元形高表=0.000060049144*(-0.12811477+0.98667991*D) 1.8719753*(22.154621-401.74642/(D+1

40、7) 0.97180232*40000/(D2*PI()鄂西北硬阔一元形高表=0.000050479054*(-0.08545945+0.98378931*D) 1.9085054*(47.585585-2982.1638/(D+65) 0.99076507*40000/(D2*PI()鄂西北软阔一元形高表=0.000050479054*(0.00865256+0.98022711*D) 1.9085054*(45.800405-2312.6324/(D+53) 0.99076507*40000/(D2*PI()鄂西南马尾松一元形高表=0.000060049144*(-0.37465281+0.9984315*(D) 1.8719753*(45.779787-2765.8701/(D+63) 0.97180232*40000/(D)2*PI()鄂西南杉木一元形高表=0.000058777042*(-0.22853712+0.98797212*(D) 1.9699831*(56.012561+-4023.9105/(D+73) 0.89646157*40000/(D)2*PI()鄂西南硬阔一元形高表=0.000050479054*(-0.38281345+0.9951688*(D)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