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鲈养殖技术.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88547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鲈养殖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鲈养殖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鲈养殖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鲈养殖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鲈养殖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鲈养殖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鲈养殖技术.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鲈养殖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常见淡水鱼养殖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新品种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品种,对增加养殖户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淡水池塘养殖的一个名贵品种河鲈。生物学特性河鲈俗称五道黑、五彩斑鱼,属鲈形目、鲈科、鲈属,为冷温带河湖鱼类,是分布于欧亚大陆寒带和温带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我国仅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龙古河流域有自然分布。河鲈的体型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尾鳍浅叉形,成鱼一般体长30-40厘米,具有生长速度快、 抗病力强等特点。因为身上有5条横跨体背的黑色斑带,所以河鲈又被称为五道黑。河鲈的头很小,口较大,

2、唇较厚,下颌比上颌稍长。它的两个背鳍略分离,呈浅灰黄色。第一背鳍由816根硬刺组成,第一背鳍的后部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由3根硬刺和10-13根软鳍条组成。河鲈鱼体为棕褐色,腹部白色;胸鳍浅黄色;腹鳍、臀鳍及尾鳍末端为橘黄色,这就是它被称为五彩斑鱼的原因。河鲈适宜生长的水温为035摄氏 度,能在北方过冬,最佳的生长水温为2025摄氏度,水的溶氧量要求在1.5毫克/升以上,pH 值在7.08.5之间,具备这些条件的南北方都可以养殖。河鲈喜欢栖身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浑浊的静水环境中,属中下水层鱼类。河鲈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在78厘米时转为摄食鱼浆;长到10厘米以上后,就可以投喂一些小杂鱼了。

3、河鲈肉质鲜嫩,爽滑少刺,而且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河鲈富含了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肉蛋白质含量很高,脂肪含量较低,是淡水鱼类中的珍品,流传有“尝罢河鲈不思鱼”之说,在商品鱼市场十分走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本期节目就从池塘建设、繁育过程、放苗与起苗、成鱼养殖、病害防治和捕捞这几个方面,为观众们介绍河鲈的养殖技术。养殖过程池塘建设根据河鲈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新建设的池塘一般要选择在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池塘的大小一般为3-5亩。面积过大,水的肥度难以调节控制。面积过小,相对放养密度小,生产效率低。池塘的形状一般为长方形,东西走向。这种设计,阳光的照射时间长,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较强,繁

4、殖旺盛,有利于河鲈的生长。池塘的底部一般为沙泥底质,这样的底质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如果使用旧池塘进行养殖,还必须做好清池的工作。由于旧池塘的淤泥中含有很多有害病菌,所以要先清除池底表面的淤泥,然后平整池底,修复池梗。这样,既降低了水质的老化程度,减少了耗氧量,也为拉网操作提供了便利。清塘完成后,还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每亩池塘用100-150千克生石灰或510千克漂白粉均匀泼洒。泼洒完成后,需要进行三到四天的暴晒,以彻底杀灭残留在池塘内的病菌。为了方便池塘的水循环,调控水资源,要做好进、排水渠道的建设。排水渠道尽量修得宽一些,以便在高温期能及时排灌水,达到降温的目的。池塘四周要栽种一些林木,以保

5、持池塘周围的水土,防止大风将泥沙刮进池塘内,给鲈鱼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完成上面的工作后就可以往池塘里注水了。在进水口一定要安装好滤网,因为我国的淡水养殖多使用湖泊水和河流水,为了避免清池后仍有敌害生物进入池内,所以一定要安装此网。进水口处还要用水泥进行砌护,防止冲刷堤坝,造成滑坡。池塘水深一般在保持在1米以上,这样的池塘溶氧量才会充足。除了通过常换水提高水质外,养殖场一定要配备叶轮式增氧机,一般每三亩水面配备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为了确保鱼苗下塘后有足够的浮游动物作为饵料,在放苗前培肥水质是非常重要的。培肥水质可以使用发酵好的鸡粪或猪粪,把它们与水混合,均匀地泼洒到池塘中。每亩水面泼洒300

6、千克左右即可。也可把清理干净的黄豆进行浸泡,然后磨成豆浆向全塘泼洒,每亩用量10-15千克,不仅可以起到肥水的作用,还可以直接作为鱼的饵料。培肥水质后,经过几天的发酵,当池水呈现油绿色或茶褐色时,就可以投放鱼苗了。繁育过程河鲈种苗可以从育苗基地引进,也可自行繁育。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河鲈的繁育过程。河鲈的性成熟年龄为2-4龄,挑选亲鱼一般结合着秋季的成鱼捕捞进行。繁殖用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重在0.5千克以上,捕捞时把符合条件的亲鱼放回原池塘即可。池塘中雌雄的比例要保持在11.5。入冬后,不结冰的养殖地可投喂一些小杂鱼作为饵料,每天的投喂量约为亲鱼总重量的3%-5%;结冰的养殖地一般不

7、投喂饵料,但要经常打开增氧机,保证亲鱼的供氧量。河鲈的繁殖一般在早春水温达到7-8摄氏度后进行,养殖场的繁殖一般采用自然繁育的方式,在原池塘内进行繁育,这样有利于减少亲鱼的死亡。河鲈的产卵场所一般选择在水流平稳、有水草的区域。在产卵时,亲鱼会主动找寻附着物,鱼卵本身具有很强的粘连性,产下的卵会自动缠绕、依附在附着物上。根据河鲈的这些产卵特性,为了方便收集受精卵,我们把棉花枯枝用铁丝牢固地捆绑在一起,这样就制作出了河鲈产卵的附着物,将这些附着物均匀地堆放在池塘的周边。受精卵最后会成带状依附在这些枯枝上。收集时用密度较大的小网兜轻轻地捞起,与水混合放入盆中。然后用清水淘洗受精卵,把草枝、草叶等各种

8、杂质拣出来,因为这些杂质在进入育苗池后会污染水体。清洗工作要重复进行几次,要尽可能的干净,保证受精卵进入育苗室后拥有清洁的环境。清洗完成后,将受精卵缓慢地倒入育苗池内,育苗池的水位保持在30-40厘米左右就可以了,水温要保持在8-9摄氏度。在孵化期间,除了水温控制得当,还必须保证育苗池内有清新的水质和较高的水体溶氧量,我们可以通过加水、换水、充氧的方法来提高育苗池内水的环境质量。每天的换水量约为池水的2/3左右。充氧的工作要保持24小时不停歇。受精卵入池后的前两天,充氧不要太剧烈,以免伤害鱼卵;两天之后,随着鱼卵慢慢地孵化要加大充氧量。河鲈的受精卵一般经过4-5天的孵化就可以出苗,刚孵化出的河

9、鲈鱼苗通体透明,长0.65厘米左右,卵黄素吸收完毕时全长为0.7厘米左右。为了保持良好的培育环境,清洁、吸污工作也不能忽视。每天进行3-4次的清理,撇去水面的污物,保持清洁。对于池底的那些死卵、粪便要及时用吸污器吸去。吸污工作要在换水前进行,吸污时先停止充氧,以免将底层的污物冲起,造成吸污不彻底。鱼苗出膜56天后,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放养到室外的池塘里了。放苗与起苗放苗时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要求池塘的水深在1.5米左右,水温稳定在15摄氏度以上,透明度达到30厘米为最好。首先,用小网兜将鱼苗捞起,放入装有育苗池池水的盆内,然后再连水带鱼倒入803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内,塑料袋里的水也要用育苗池内的水

10、。每个袋里装鱼苗3-5万尾左右。装好鱼苗后就可以进行放苗了,放苗的地点一般选在上风口处,避免鱼苗被风吹到池边致死。放苗的方法是先将装有鱼苗的塑料袋放入池塘中,进行十几分钟的水温过渡,让袋内的鱼苗逐渐适应池塘的水温。然后解开塑料袋,贴着水面,慢慢的将鱼苗放入水中。操作既要轻又要快,防止鱼体受伤。注意,放苗后还要用水将育苗袋清洗一下,防止袋内残留鱼苗,造成损失。放养密度的高低对河鲈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放养密度过低,浪费养殖空间。过高,池塘容易老化和发生鱼病,放养密度一般掌握在10万-20万尾/亩,要根据池塘条件进行适当调节,对于池塘条件较好、饵料供应充足的养殖场可适当加大些投放密度。投放到池塘里

11、的河鲈苗,在池塘里摄食浮游动物,慢慢地长大。经过1520天的培育,鱼苗个体基本就能长到3-4厘米,这时候鱼体对外界环境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起苗分塘了。起苗时主要采用人工拉网的方式,将起苗专用鱼网放入池塘中。在池塘两侧分别抓住鱼网上下两个部位,形成一个巨大的网兜,慢慢地从池塘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操作要小心,必须带水操作,避免伤到鱼苗。最后,将鱼网的四边慢慢拢起,使鱼苗集中于网的中央位置。用小网兜把一些水草、枝叶、浮游杂质等捞出。用盆轻轻地将鱼苗带水捞起,放入塑料袋内。如果塑料袋内鱼苗密度太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往塑料袋内再加适量加水。大部分的养殖场除了最终出售成鱼,往往还出售鱼

12、苗,鱼苗在分塘时出售最为合适,此时的鱼苗度过了娇气的婴儿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已很强,所以在分塘的过程中可搭配着出售一部分。这里需要注意,刚装进塑料袋里的鱼不能立即出售。您看,这水里混杂着各种杂质,甚至还有许多的蝌蚪,这可无法长途运输。所以,起苗后还要有一个入池净化的过程。把鱼苗放入注满干净水的池子中,池中充氧设备应保持开启状态。工作人员将大部分的杂质、蝌蚪、死鱼和带伤的鱼苗拣出。通过一两次的换水,待水比较清澈时就可以装袋起运了。河鲈苗的运输一般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法。由于出售途中运输时间长,为了保证鱼苗的成活率,要对塑料袋的水温进行适度的调控。用锤子将冰块砸碎与水混合。在水温达到14-16摄

13、氏度左右就可以了。每个塑料袋里装苗5000-10000尾。排出袋内空气,向袋内充足氧气。充氧后将袋口封扎,每两袋为单位放入运输专用箱子中。对于较长途的运输,可以再加入适量的冰块降温,保证成活率。另一部分的鱼苗,在核算尾数后,就可以分别放养到池塘里了。分塘后的鱼苗密度应保持在每亩1.5万尾-3万尾左右。成鱼饲养河鲈的成鱼养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所食用的饵料是不同的,河鲈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在78厘米时转为摄食鱼浆;长到10厘米以上后,就可以投喂一些小杂鱼了。 在第一年的晚春和夏季,个体达到7-8厘米之前,河鲈的成长主要靠摄食一些浮游动物或水生昆虫为生。前面已经讲过,在池塘建设中进

14、行了培肥水质的工作,池塘中会滋生很多浮游动物,河鲈苗会以此为食,平时要多观察池塘内浮游动物的密度情况,一旦发现水生生物保有量减少,要及时从外部补充。养殖场可从外部购进一些红虫等投入池塘。为了防止红虫带来病害,投放之前还要加入土霉素进行消毒处理。红虫的投放量一般为每亩25千克,每25千克红虫加入0.5千克的土霉素均匀搅拌。然后打开水泵,向池塘内注水,结合着进水,把红虫随水流一起注入池塘。要注意控制水势,防止因水势过大造成鱼苗的死亡。这一时期,夜晚的气温相对较低,只需开动部分增氧机。白天,气温高,水中溶氧量低,增氧机要全部开动,保持池塘的容氧量在1.5毫克/升以上。到了秋季,体长达到7-8厘米后,

15、我们就可以投喂些鱼浆了。养殖场一般从外部购进小杂鱼作为饵料鱼,将饵料鱼绞成肉浆投喂到池塘里。投喂时以少量多次为原则。若投喂过多, 破坏水质, 浪费饵料;投喂过少,会影响河鲈的生长。这一时期,水温偏低,不用大量的换水。每隔3-4天注水一次,注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10%-20%。在晴天中午时分,打开增氧机,保持1-2小时,以增加池水的含氧量。河鲈在越冬时摄食量小,南方养殖地可一周投喂一次鱼浆,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北方养殖地会出现冰封时期,一般就不投喂鱼浆,但要适时打开增氧机,保证鱼儿们的正常供氧。河鲈一般养到第二年,个体长到10厘米左右时我们就可以直接投喂一些鱼块了。投喂之前,将从外部购进的

16、冰鲜小杂鱼晾晒一会儿,待鱼块解冻后,用斧头切成块状,再进行投喂。由于河鲈具有抢食快,食量大的特点,定时定量投喂很重要。每天的投喂次数和投喂量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和池中河鲈存活量的不同而进行调节。在晚春和夏季,河鲈生长迅速,此时要求的食量很大,每天要投喂4-5次。每天投饵量占鱼体重的10%-30%。还应注意,饵料投喂并不是越多越好,河鲈易暴食,要合理控制投饵量,掌握鱼吃的饱,又不浪费饵料。投喂时要有耐心,特别是在投喂小杂鱼时,开始时先少投,当抛出的饵料吃完,鱼上浮抢食时再加大投喂量,等到鱼下沉不抢食时停止投喂。根据河鲈的生活习性,进行投喂时可通过划动塘水、敲击硬物等方式制造响声,招呼鱼群游来抢食。而

17、且要定点投喂,以便鱼群能及时吃到饵料。这一时期,河鲈的个体较大,活动范围广,对池塘内的水环境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养殖人员要坚持每天巡塘,仔细观测池塘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经常除去水中的污物,残饵,保持水质的清新。除了上述的方法,勤换水和勤增氧也是提高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由于河鲈为冷温带鱼类,对高温的忍受能力较差,而且这一时期温度较高,所以应加大换水量或加深池塘的水位,防止因水温过高而导致河鲈死亡。水位要保持在1.5米左右,每天注水2-3小时,使水循环流动以降低水温,尽量使水温保持在25以下,以确保河鲈能处于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中。随着河鲈的生长,应适当地增加增氧机开动次数,尤其是在气压低的高温天

18、气。病害防治河鲈的抗病能力较强,不易感染一些常见的疾病。但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池塘水质的好坏,联系着河鲈发生病害的几率,要特别注重平时的消毒管理工作。平均每1520天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交替消毒水体1次。在养殖中若发现鱼有腐皮病,可按照0.3毫克/千克的用量,将二氧化氯兑水后全池泼洒。捕捞河鲈一般养到第二年10月到11月份,个体重量就会达到1千克左右,此时就可以作为商品鱼捕捞上市了。在捕捞工作开始之前,我们还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在捕捞的前一天要停止或减少投喂量,不要为了增加上市鱼的体重而加大投喂量。因为鱼儿饱食后耗氧量增大,在捕获时容易引起缺氧伤亡,而且饱食的鱼在暂养和运输过程中

19、也容易死亡,最后得不偿失。捕捞前一两天还要清除池塘内的残渣剩饵以及漂浮在水面的水草、枝叶等杂物、废物,为拉网捕捞工作提供便利。 准备工作完成了,还要挑选合适的捕捞时间。 一般选在天气晴好、气温凉爽、鱼不浮头的黎明前后或水温较低的时候,此时池塘内溶氧量大,这时捕捞对池塘内的鱼影响最小,而且还能及时将鲜鱼供应市场。完成了准备工作,选择好了捕捞时间,现在我们就可以下池进行捕捞了。捕捞时一般采用间捕的方式,间捕时带水拉网,捕大留小,分成3-5次进行收获。由于捕食不均匀的原因,规格较小的河鲈在经过间捕后才有机会长大,多次捕捞有利于获得高产。河鲈具有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肉质鲜美等特点,是目前淡水池塘养殖鱼中的名贵优良品种。河鲈在我国由于受到分布区域的影响,人工养殖少,还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根据其易繁殖、易养殖和较高的市场价格,河鲈不失为人工养殖鱼中的优良品种。发展河鲈的人工养殖,这不仅能丰富大众餐桌,增加养殖户收入,还可以推动名优高效渔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