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养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8553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蛙类养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蛙类养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蛙类养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蛙类养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蛙类养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蛙类养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蛙类养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蛙类的养殖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 人工养殖蛙类的历史比较悠久,牛蛙养殖始于美国东半部加利福尼亚州,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内地人工养蛙始于50年代末,1958年上海水产学院、1959年宁波、天津等单位先后分别从日本引进牛蛙试养,1961年广东亦试养从日本引进的牛蛙。1962年周总理出访古巴时,获赠一批牛蛙,分发全国各地试养,后因“文革”年代中断。从80年代初起,经济蛙类作为一种新型养殖对象在国内兴起,养殖对象不断增加,除早年引进的牛蛙之外,1987年广东又引进了美国沼泽绿蛙(简称美国青蛙),另外我国优良的地方蛙类也开始了人工养殖。如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林蛙(又称哈士蟆)等

2、。1988年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办公室,将蛙类养殖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促使我国蛙类养殖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湖南、湖北、江苏、广东等省的养蛙产量都曾超过3000t。就全国而言,我国的蛙类养殖业已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牛蛙牛蛙个体重可达1kg以上,最大可达2kg。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和个体年龄而变化,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 牛蛙雌雄鉴别 牛蛙幼体不易区别雌雄,到250g左右的成蛙,则雌雄各具其特征. 部 位 雌 蛙 雄蛙鼓 膜与眼径大小相似 比其眼径大一倍前 肢无婚姻瘤具发达的婚姻瘤。咽 喉 部灰白色、无声囊黄色,有声囊鸣 声鸣声小鸣声似

3、牛叫体 色淡褐色,斑点明显暗褐色,斑点少体 形生长稍慢,体形略小 生长迅速,体形较大。栖息环境 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繁殖季节,蛙多聚集于水塘、河沟附近,往往雄蛙先到,发出此起彼伏的求偶鸣叫声。牛蛙有归巢特性,生殖活动结束后,种蛙仍然返回原栖息地生活。有时甚至在雨天漆黑的夜晚也能找到自已的栖息地。活动规律 牛蛙的活动有明显季节规律,早春温度在1012,休眠的牛蛙开始复苏;清明至霜降是活动期;其中立夏到秋分(5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活动高峰期;立冬到翌年惊蛰(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上旬)是牛蛙冬眠期。 环境温度 牛蛙是变温动物。生长的最适温度2532,繁殖适温为2030,低

4、于20,高于30一般不产卵。在水温为18以下越冬的牛蛙,移到产卵适温水体,产卵时间推迟50d左右;而越冬水温在20以上的,移入适温水体15d左右即可繁殖。湿度 由于牛蛙的皮肤是辅助呼吸器官,不具备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组织。因此,它所栖息的周围环境要有水塘,还要有较高的湿度。蝌蚪更是一刻也不能在干燥的陆地上生存。可见,环境湿度是牛蛙生存的又一决定因素。 盐度及环境污染 牛蛙不能生活在超过盐度为1的水域。食性 牛蛙的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尤其喜食活饵。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范围包括: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

5、,如甲壳类的虾;软体动物,如螺、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幼体及哺乳类的内脏等。 牛蛙一般夜间捕食。若见食物在30cm以外,就缓慢游向或爬向目标,猛然扑食,食后回到原地或在捕食处静侯。人工投喂时,每天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并给予一定信号,不需要几天,牛蛙便可按时来到喂食地点进食,形成条件反射。 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用饵料盘喂食时,成群争抢上盘,体弱、个小的往往被挤出盘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达空胃容的10倍。6月10月份是摄食旺季,每月每只蛙平均摄食160g人工饵料。平均每天食5g为宜。 美国青蛙美国青蛙个体比牛蛙略小,最大体重500g,一般可达400g。美国青蛙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

6、养殖周期短,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蛙肉细嫩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继牛蛙之后,从国外引进的又一食用蛙良种。 美国青蛙体扁平,头小且扁,形似青蛙,呈黄褐色。背部常为黄褐色,具有深浅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纹,不同于牛蛙的斑状横纹。眼小突出,比牛蛙眼略小。鼓膜明显,也小于牛蛙鼓膜。前肢较小,后肢发达,但不喜欢跳跃,后肢占体重的40%左右,比牛蛙后肢大。背部沿中线有1条明显的纵肤沟,而牛蛙背部有微细肤棱,但无明显肤沟。 美蛙雌雄鉴别 部 位 雌 蛙 雄蛙体 形体型较大体形较小鼓 膜鼓膜比雄蛙的小鼓膜比雌蛙的大体 色体色较深体色较淡肛 门有一长约0.2cm的灰色突出物无灰色突出物。生活习性 美国青蛙性

7、情温和,喜游泳,常捕食,但不善跳跃,遇人不惊不逃,常栖息在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平时在水生植物附近,仅露出头部。美国青蛙不常鸣叫,偶尔发出“嗷嗷”声。 美国青蛙耐寒能力强,适温范围广,137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1832。5以下减少摄食,10以上摄食正常。一般在0开始入穴冬眠。美国青蛙主要吃食小鱼、小虾、蚯蚓、蝇蛆等活性饵料。人工投喂时喜欢在浅水处或饵料台上捕食,在饵料不足情况下,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现象。蝌蚪期吃食浮游生物或配合饲料。 黑斑蛙俗称田鸡、青蛙。成体体长8cm左右,雄性略小。皮肤不光滑,背部两侧各有1条浅棕色的腺褶,叫背侧褶。两侧褶之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若断若续,长短不一。背

8、面为深绿色、黄绿色或带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1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背线,由吻端直达肛门。腹面白色无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纹。雄蛙口角处(咽侧)有1对外声囊;第1指基部有粗肥的灰色婚垫,满布细小白疣。 黑斑蛙分布在很广,全国20多个省市都有自然分布。在安徽省被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斑蛙常栖息于池塘、水沟、小河、湖泽、稻田或水域附近的草丛、旱地。产卵季节长,从36月份都可采集到黑斑蛙的卵。卵成块状,每块约有20003500粒卵,卵径为1.7mm2mm,动物极为深棕色,植物极为乳黄色。蝌蚪大,口小,眼在头背侧,眼间距宽。当长出5mm左右长的后肢时,体全长达5cm左右。尾鳍发达,尾细弱,末

9、端尖圆而细窄。蝌蚪绿褐色,有不规则的深色小斑纹。 黑斑蛙成体主要食物为陆生昆虫及小动物。昆虫包括:稻蝗、稻苞虫、负蝗、稻螟虫、稻蝽象、稻叶蝉、蝼蛄、蟋蟀、金花虫、金龟子、象鼻虫、造桥虫、毒蛾幼虫、叶甲和蝇等害虫;也捕食蜈蚣、蜘蛛。少数黑斑蛙还食谷粒、小鱼虾或小蛙。黑斑蛙在水田、旱地都能捕虫。 虎纹蛙虎纹蛙,俗称水鸡。体大粗壮,体长12cm左右,体重可达250g。皮肢极粗糙,背部、体侧、四肢背面满布大小疣粒,背部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纵脊,称肤棱。颞褶明显,头前端及腹面皮肤较光滑。背面黄绿色略带棕色,背部、头侧和体侧有深色不规则的斑纹,四肢横纹明显,咽喉部有黑斑。雄蛙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前肢粗壮,灰色

10、婚垫发达 虎纹蛙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布于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虎纹蛙栖居于稻田、水塘、丘陵及山脚下的旷野中。白天隐藏在田穴中,穴深约30cm。蛙声如狗吠。虎纹蛙的卵直径1.8mm,动物极为深棕色,植物极为乳白色,单个漂浮在水面上。繁殖季节为4月7月份。 虎纹蛙的蝌蚪生活在静水或稻田中,一般栖息在水底,体形扁宽,背面绿褐色杂有黑色小点,眼及口两侧有金黄色斑点,上尾鳍有细斑点。虎纹蛙性凶猛,能吞食小蛙及鱼苗,但多以农业害虫为食。它是消灭稻田里害虫的能手。 棘胸蛙体肥壮,体长10cm13cm。皮肤粗糙,雄蛙背部有许多窄长疣,多成行排列而不

11、规则,头、躯干、四肢的背部及体侧布满小圆疣,以体侧最为明显。两眼后端有横置的肤沟,颞褶极显著;背部深棕色,两眼间有一黑横纹,上、下唇边缘有黑纵纹。雄蛙有1对咽侧内声囊。雄蛙胸部满布分散的大刺疣,疣基部隆起,中央有明显的角质刺,咽部有时也有厚缘膜;关节下瘤及掌突均发达,第一指基部粗大,内侧三指均有黑刺。雌蛙胸部无刺,背面有分散的圆疣,疣上有黑刺 生活习性 棘胸蛙喜栖息于高山深谷和草木丛生、阴凉安静、清水长流及饵料充足的山溪水坑下,或附近水塘的自然洞穴内。栖息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者较多,洞穴多在溪岸贴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

12、体表,洞深一般为20cm25cm,洞底略低于洞口。其栖息环境为“清、流、凉、荫、静”,即溪水常年流动不干枯;水质清澈,含钙镁等矿物质离子,pH值中性偏酸;水温长年偏低,凉气袭人,最适温度为1226;山溪两岸丛生灌木,山上森林茂密,很少有人惊动,四周环境安静。 棘胸蛙怕声,畏光,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可达1m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周围20m25m,夜深时,便返回洞穴。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有水蛇、水老鼠等敌害,或是人走近洞口时,迅速退回洞内,或潜入水底。

13、棘胸蛙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在闷热、干燥、气压较低的夜晚,或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纷纷出洞,向较高的岩石或山坡跳跃,并且伴有低沉而雄壮的鸣叫声,人们常藉此现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棘胸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水温适宜(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减少,生长停滞,直至冬眠;超过30时会出现夏眠,水温在36以上则活动异常,甚至死亡。 棘胸蛙在冬季寒冷时即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的新陈代谢。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前后(水温在15以上)陆续复苏,冬眠期约100d。冬眠期间,若天气晴暖、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棘胸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

14、冬眠时,棘胸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土穴中。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d5d内靠卵黄囊营养;当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口摄食。以浮游植物、轮虫、纤毛虫、草履虫、苔藓、植物碎屑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饲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 幼蛙及成蛙的食谱很广,以昆虫为主,兼食蚯蚓、螺蛳、溪蟹、虾、蜘蛛、小鱼及其他小型动物。有时也少量食用一些植物的花、叶和种子。 棘胸蛙的视力较差,只能捕食活饵,把死的食物送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沾住食物,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大多在夜间进行。人工喂养时,经过驯化可喂颗粒饲料。生长特性 棘胸蛙生长分蝌蚪期、幼

15、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生长速度慢于牛蛙和美国青蛙。蝌蚪有尾、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0.9cm,重0.05g。蝌蚪生长较慢,约需90d才能变态成幼蛙。刚变态的幼蛙约重2.7g。 棘胸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歉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20g60g,翌年可达150g左右,第三年可长至250g左右。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长得快。雄性最大个体可达750g,雌性个体最大可达590g。人工饲养时,因饵料较足,敌害少,生长速度比自然环境中要快得多。繁殖特性 棘胸蛙很容易从外形上区分雌雄:雄蛙个体较大,前肢粗壮,胸部有大黑刺,内掌突有婚垫及大黑刺,有咽侧声囊孔;雌蛙个体较小,前肢较细,胸部无大黑刺,无婚垫,无咽侧

16、声囊孔,繁殖季节腹部饱满、柔软。其性成熟为2龄。 4月9月为繁殖季节,水温达15时即开始繁殖。5月7月为繁殖盛期。棘胸蛙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产卵量随个体大小、水温及性腺发育状况而有差异。群体产卵大致1年分三批,第一批在4月下旬;第二批为5月底至6月初;第三批为7月上旬至8月。交配产卵行为一般在晚上9时至翌日凌晨3时进行。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并追逐雌蛙;雌蛙徘徊在浅水中,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寻求拥抱。抱对时,雄蛙跳骑在雌蛙背上,并利用其粗壮有力的前肢夹紧雌蛙腹部。产卵过程较长,时产时停。在雌蛙排卵的同时,雄蛙排放精液,行体外受精。 卵为粘性,外包一层厚的胶质膜,卵粘连成片状产于溪流中,

17、粘附在洞外靠近水面的石壁上,或是成串地粘附在水中的树根或草根上。卵径0.4cm-0.5cm。卵的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淡黄色。一、养殖设施和场地建设 (一)养殖场地选择 根据牛蛙和美国青蛙等的生活习性,蛙类饲养场地应选择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水方便,冬暖夏凉的地方。(二)防逃设施的建造 为了防盗,防逃及防止敌害入侵,蛙池周围必须设置屏障。可设置砖墙,土墙或用石棉瓦、塑料板、芦帘、竹片、网片、木板等围栏,高度一般为1.5m以上,并入土30cm,为防止蛙类攀爬外逃,围栏顶部应设计成向池内伸出20cm宽的倒檐,蝌蚪,幼蛙,美国青蛙等可适当降低标准。 经济蛙类的养殖 (三)蛙池的建造1

18、亲蛙池建造 面积以20m230m2为宜。池深1.5m左右,能蓄水1m,池底应有少量软泥,便于亲蛙越冬,池堤坡度比为1:2.5,池的周围或中间应留一定面积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为1:1最佳。陆地上应植树、种花草蔬菜等,池内应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水浮莲等,便于蛙的隐蔽栖息。 2产卵池的建造 产卵池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面积较大,类似亲蛙池;另一种为小水泥池,面积在30m2100m2,水深10cm60cm。浅水区的面积占总水面1/3左右,以利亲蛙产卵,池内应移植一些水草,供亲蛙栖息,附着蛙卵。3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缝制 孵化池一般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

19、积1m22m2,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cm,池底高出排水沟10cm。位置尽量靠近亲蛙池、产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转池。注水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管自地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 蛙卵孵化还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目80目的筛绢布或棉纱布缝制。孵化箱为敞口型,底面积1m22m2,箱体高60cm。固定在木框架或竹竿上,漂浮在水池中即可。4蝌蚪池的建造 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底的池子。饲养初期,水泥壁土池饲养效果好,一方面池水较清,不似泥池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在蝌蚪变为幼蛙时

20、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在池中搁置一些本板、帘,以供幼蛙登陆。水泥池面积一般为2m24m2,池深50cm,有排灌水孔,并留有陆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积宜大些,一般为6m220m2,水深30cm60cm。在池的沿岸应搭盖遮阳棚,或种瓜遮阳。 5.幼蛙池的建造 幼蛙池可建小水泥池或利用低洼地挖土池。以1m2m宽的长条形为好。水泥池面积为15m250m2,四周池壁与池底垂直,池壁高1m,池内留有1/4陆地,陆地铺设砖、水泥板或坚实的土。池内设进排水囗。池上方应搭盖遮荫棚。 土池培育幼蛙,面积可在20m2100m2,水陆面积比以1:1为好,池的四周要设高1.2m左右的拦网,池堤坡度为1:2.5,池深

21、20cm100cm。池中栽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池周陆地上栽种一些农作物,作为夏天遮蔽栖息之用。 6成蛙池的建造 成蛙养殖池分一般成蛙池和集约式成蛙池两种。一般成蛙池与幼蛙池相似,可在岸边搭凉棚或瓜棚,棚距地面高约10cm,高出水面约50cm,大小视池的大小而定。棚下设饵料台,装诱虫灯。集约式成蛙池主要由围墙及饵料台两部分组成,通常为长方形,面积从数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不宜过大,但应有大有小,便于分级饲养。每个蛙池包括围墙、饵料台、排污管、排水管、水沟、进水管等。 围墙自饵料台面起高1.5m,砖石结构,表面用水泥抹光;或砌半高墙后,用拦网防逃。与饵料台等高处,另开两个溢水孔,以

22、保持池水的稳定。饵料台占蛙池面积的3/4左右,台周有1条高约2cm的环边,以使饵料台面能保持2cm的水,台面向一边倾斜,便于冲洗清洁。在饵料台与池墙之间设水沟,沟底向排水管方向倾斜,沟深25cm,上宽约30cm,底宽约20cm。水面占蛙池实际面积的1/4。成蛙池若建在室外,要搭设遮荫棚。 二、繁殖技术 春天是蛙类的繁殖旺季,抓好这个环节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要会区别雌雄成蛙。雌雄成蛙的区别:一是雄蛙的鼓膜发达,而雌蛙的鼓膜很小二是雌蛙咽喉部位呈白色,而雄蛙咽喉部位呈蛋黄色或金黄色。 可选择个体大、健壮的蛙类作为种蛙。产卵池中的雌雄比例一般为1:1或4:3。 蛙类最初发情期在4月5月,一

23、般雄蛙要比雌蛙早7d15d。 通过雌雄抱对,对雌蛙起到了刺激作用,促使雌蛙分泌性激素,引起排卵。在雌蛙排卵同时雄蛙射精,形成体外受精。蛙类对产卵的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水温达到2030的水域都可顺利产卵。在产卵池中放一些水草对产卵有利。产卵过程持续30min左右,一般在清晨3:007:00之间。雨后天一般不产卵,但下雨2d3d后是产卵高峰。产卵后0.5h至2h内及时将蛙卵连同水草捞出,放到孵化池内孵化。卵要平捞平放。孵化池水深40cm左右,水温2325,4d左右即可孵出小蝌蚪。 三、蛙类的饲养管理(一)蝌蚪的饲养 刚孵出的小蝌蚪全长5mm左右,需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左右才能转入蝌蚪池饲养。1蝌蚪的

24、饲养 蝌蚪孵出后3d就要开始人工投喂饵料,以熟蛋黄为好,用40目的纱布过滤后全池泼洒投喂。每3000尾5000尾蝌蚪每天喂1个蛋黄,早晚各喂1次。饲喂5d6d后,可改喂粉状饲料。如蝌蚪全价配合饲料、豆渣、麦皮,米糠、鱼粉、蛹粉、肉骨粉,以及熟鱼肉熟或屠宰场的下脚料等。 若大面积土池培育时,在放养前7d左右肥水。2蝌蚪的管理 适时调整放养密度。一般孵化后10d便要疏散饲养,密度为1000尾/m22000尾/m2;20d后,为500尾/m21000尾/m2;30d后,为200尾/m2500尾/m2;40d后,为100尾/m2左右。若水源条件及饲养水平较高,放养密度可增加2倍4倍。 水体及水质的调节

25、。蝌蚪要求在较小的水体中生活,水深以0.3m1m为宜,春、秋季应保持较低水位;夏季要加深水位防止高温;冬季也应保持深水位,使蝌蚪安全越冬。 蝌蚪池要求水质“肥、活、嫩、爽”。池中可放一些木块、水浮莲、水葫芦等物,既可让蝌蚪吸附,又可供变态早的幼蛙爬出水面栖息,防止“淹死”。 防暑与越冬,当水温达到35时,水的理化性质发生剧变,影响蝌蚪生长;达到38时,蝌蚪开始死亡;达到40时,全部死亡。因此,在盛夏高温时要搭设凉棚,并适当加深水位,勤换新水。蝌蚪的耐寒性比幼蛙强得多。控制变态,培育大规格蝌蚪 生产实践表明,蝌蚪的越冬成活率大大高于幼蛙。而小规格的幼蛙越冬成活率更低,一般不足1/3。即使成活,大

26、多体弱多病当年很难育成商品蛙。大规格蝌蚪是培育大规格幼蛙的基础。具体措施是:(1)精养4月5月孵出的蝌蚪,采取增温、增加放养密度,以及增加饲料中动物性饲料的比例等方法,加快蝌蚪生长,加速其变态。一般在6月7月份可变态,再经过100天左右培育,体重可达200g左右,当年即可上市(2)强化6月7月孵出蝌蚪的饲养,使之在8月9月完成变态。变态后的幼蛙应稀放精养,多喂鲜活饵料。一般在越冬前体重可达50g以上,也能安全越冬。(3)7月份以后孵出的蝌蚪,使其充分发育到翌年4月5月才变态。此时蝌蚪体长可达12cm以上,变态后幼蛙个体大,体质好,生长速度比越冬前变态的幼蛙还快。 (二)幼蛙的饲养1放养密度 蝌

27、蚪变态为幼蛙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放养密度为100只/m2300只/m2;体重20g左右的幼蛙,放养密度为50只/m280只/m2;体重40g以上的幼蛙,放养密度为30只/m250只/m2。 2饲料投喂 幼蛙喜食的活饵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小虾,以及蜻蜓、蝗虫、蝼蛄等昆虫。经驯食诱导后,也摄食颗粒饲料、蛹、鱼、虾等。春季水温达15时,幼蛙冬眠结束,即可少量喂食。 3管理 幼蛙池水深5cm10cm,一般不超过30cm,有利于提高水温,便于换水。夏天应在池上方搭棚遮阳,冬季则可防风御寒。日常则应注意防病、防逃、防敌害。当幼蛙长到50g100g时,即可作商品蛙饲养。饲养的关键是驯化投喂人工饲料。

28、驯化“活化”死饵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饲料台上投放10尾20尾大泥鳅,利用泥鳅的活动使饲料“活”起来,给蛙造成错觉;二是分少量多次空中投饵,饲料落下时是“活”的,只要有一只蛙来抢食,也会搅动食台水面晃动而使饲料动起来,逗引更多的蛙来捕食。 (三)商品蛙的饲养 1放养密度 水泥池密养,可放40只/m2以上;一般土池饲养,放养密度为5只/m210只/m2。 2饲料投喂 成蛙以膨化颗粒饲料为主食,可搭喂杂鱼、猪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左右。还可在池中悬挂诱虫灯,夜间引诱趋光性昆虫供蛙捕食。 3管理 成蛙的摄食量大,排泄物也多,应经常更换池水,一般每隔2d3d换水一次。每天应清除残饵,以

29、防成蛙误食变质饲料而患病。夏天也应在蛙池上方搭棚遮阳。若越冬前不出售,则应加深池水,让其在池底安全越冬。 其它养蛙模式1.网箱养蛙 放养密度,幼蛙150只/m2200只/m2,中蛙100只/m2120只/m2 ,成蛙40只/m280只/m2。2.庭院养蛙放养密度为:10g50g的200只/m2250只/m2;50g100g的80只/m2150只/m2;100g150g的50只/m280只/m2;150g200g的40只/m250只/m2;200g250g的30只/m240只/m2。总体重控制在7.5kg/m28kg/m2的范围内。3.屋顶养蛙 4.稻田养蛙每亩放养规格大小一致的幼蛙2500只3000只,还可少量搭配鲢鳙鱼虾混养。 5.塔式水槽养蛙 6.填鸭式养蛙是借鉴填鸭技术,人工将饲料填喂进口蛙的一种新方法。体重20g的幼蛙,填喂5个月左右即能长到250g左右。同时,方法简便易行、设备简单,但工作量较大。7.温室养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