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产勘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89581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生产勘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三章生产勘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三章生产勘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三章生产勘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三章生产勘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生产勘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生产勘探.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生产勘探第一节 生产勘探的目的与任务 1生产勘探的目的 生产勘探是在矿山生产期间,为满足开采和继续开拓延深的需要,提高矿产储量级别和为深入研究矿床(矿体)地质特征所进行的探矿工作。目的在于提高矿床勘探程度,达到矿产储量升级,直接为采矿生产服务。成果是编制矿山生产计划,进行采矿生产设计、施工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2生产勘探的任务 (1)采用一定的探矿手段或利用部分生产工程,正确圈定矿体边界线。 (2)进一步查明矿体形态特征和影响矿床开采的地质条件。 (3)提高储量的可靠程度。通过生产勘探,多数矿床的矿产储量由C级逐步升至B级或A级,小而复杂的矿床由D级升至C级(极少数可能达B级)。(4)

2、探明原矿床勘探时未控制的存在于主矿体上、下盘及边部、深部的平行、分支再现矿体和其它小盲矿体,增加矿山保有储量。第二节 生产勘探的技术手段在日前的探矿技术水平条件下,生产探矿的主要技术手段有探槽、浅井、钻探相地坑探工程。 一、露天开采矿山的生产勘探手段探槽、浅井、穿孔机和岩心钻等是常用的技术手段。(1)探槽 主要用于露天开采平台上,揭露矿体、进行生产取样和准确圈定矿体。一般槽宽1m,深0.5m,垂直矿体或矿化带走向,与原勘探线方向一致。可采用主干探槽与辅助探槽相间布置(图31)。(2)浅井 常用于探查缓倾斜矿体或浮土掩盖不深的矿体,其作用是取样并确定圈定矿体界线,测定含矿率,矿石粒度。浅井断面规

3、格同与地质勘探浅井。(3)钻探 一般孔深取决于矿体厚度及产状。常选用中、浅型钻孔。如矿体在中等厚度以下,可以一次打穿;如矿体厚度大、倾角陡时,一般孔深50100m,只要求打穿23个台阶,深部矿体可采用分阶段接力的方法探矿。但上下层钻孔间应有20-30 m的重复部位(图32)。(4)穿孔机 是采用岩粉取样,钻进效率高,通过收集岩(矿)粉取样代替探槽的作用。样品的收集应分段进行,可在现场缩分后送去化验。二、地下开采矿山的生产探矿手段主要是各种地下坑道和坑内钻。 (一)坑道 坑道是井下主要生产探矿手段。所获资料准确可靠,利于探采结合,能为生产所用。其缺点是探矿成本高、掘进速度慢。坑道分为三类:1)

4、沿矿体走向追索的坑道:对薄矿脉主要使用脉内沿脉追索;对厚大矿体,除使用脉内和脉外沿脉追索外,还应按一定间距开掘穿脉切穿矿体全厚;2) 沿矿体倾向追索的坑道:陡倾斜矿体主要使用天井、缓倾斜矿体主要使用上山、中等倾斜矿体主要使用倾斜天井;3) 沿厚度方向切穿矿体全厚的坑道:陡倾斜和中等倾斜的矿体主要使用穿脉切穿厚度;缓倾斜矿体用小天井或暗井等垂直性工程揭露全厚。图33 若主矿体呈薄脉状,其平行支脉多的情况下,可选用沿脉中开掘穿脉或天井(图2-2)。实例:在矿体的一个中段上,从开拓平巷开掘主干穿脉,再在矿体中沿底板脉内沿脉,又在该沿脉中加密短穿脉和天井。由于上下两个中段间距过大,所以用天井连通,并用

5、辐穿(短穿脉)加密,以控制矿体厚度(图2-3)。(二)钻探钻探亦是井下生产矿山常用的探矿技术手段。根据钻探揭露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地表岩心钻和坑内岩心钻两类。前者多用于探明浅部矿体,后者多用于追索和圈定矿体深部延深情况,寻找深部和旁侧的盲矿体。坑内钻在生产勘探中的主要用途:(1)探明矿体深部延深,为深部开拓工程布置提供依据(图34)。(2)用坑内钻指导脉外坑道掘进。为控制矿体走向和赋存位置,先打超前孔,指导脉外沿脉坑道的施工(图35)。(3)用坑内钻代替天井及穿脉控制两个中段之间矿体形态与厚度的变化(图36)。(4)用水平坑内钻代替穿脉,围定矿体工业品级界线(图37)。(5)用坑内钻代替穿脉加

6、密工程,提高储量级别(图38、图39)。(6)用坑内钻探矿体下垂及上延部分,圈定矿体边界(图310、图3一11)。(7)探构造错失矿体(图3一12)。(8)探矿体边部或空白区寻找盲矿体(图3一13)。(9)用扇形坑内钻控制形状复杂不规则矿体(图314)。 (10)探老洞残矿(图315) 。(11)探含水层、地下暗河、溶洞 (图316、317)。 (三)利用深孔凿岩机探矿 利用深孔凿岩机在钻进过程中收取的岩泥、岩粉,达到探矿目的。与坑内钻探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不用岩芯取样),其效率可比坑内钻高I-2倍,而成本却更低;许多情况下可以实行探采结合,往往通过爆破用的炮眼孔取样,使炮孔达到

7、探矿作用。第三节 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 一、总体布置应考虑的因素1) 生产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尽可能与原矿床勘探阶段已形成 的总体工程布置系统保持一致,即在原总体布置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密点、线,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勘探资料;2) 生产勘探剖面线的方向尽可能垂直采区矿体走向,如矿体的产状与由矿体组成的矿带产状不一致时,此时,生产勘探剖面的布置首先应考虑矿体的产状。二、生产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形式 1垂直横剖面形式(勘探线形式)工程沿一组平行或不平行的、垂直于矿体走向的横剖面布置,利用该剖面控制和圈定矿体。此种布置形式多在原矿床勘探基础上加密。布置形式是由具有不同倾角的工程构成,如探槽

8、、浅井、直钻或斜钻以及某些坑道(常为穿脉、天井及上、下山)。适用倾斜产出。2.水平勘探剖面形式 生产勘探工程沿一系列水平勘探剖面布置,并从水平断面图上控制和圈定矿体。适用于矿体产状较陡,而且在不同标高的水平面上矿体形状复杂状矿体。主要探矿手段为水平的坑道及坑内扇形钻。3纵横垂直勘探剖面形式(勘探网形式) 这种形式是由铅直性工程,如浅井、直钻沿两组以上勘探剖面线排列形成。工程在平面上布置为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等网格,可以从两个以上剖面方向控制和圈定矿体。该布置形式多利用原矿床勘探已形成的勘探网加密,运用于砂矿床、风化矿床及产出平缓的原生矿床露天采矿时的生产勘探。4垂直剖面与水平勘探剖面组合形式要

9、求探矿的工程既要分布在一定标高的平面上,同时又要在一定的垂直剖面上。即控制和圈定矿体的工程沿平面及剖面两个方向布置,组成格架状。当地下采矿时,在阶段及分段平面上,工程主要由脉外或脉内沿脉、穿脉及水平钻构成;在剖面上主要由天井或上下山及剖面钻构成。露天采矿时,平台探槽与钻孔结合,亦可组成此种格架系统。5开采块段(棋盘格)形式 该种工程布置形式,是用坑道将薄矿体切割成一系列开采块段,矿块由坑道四面包围,上下两个中段布置有沿脉,两个中段之间矿块左右两侧沿倾斜有天井或上下山揭露矿体。这些工程把矿体切割成一系列长方形式的矿块。适用于矿体厚度可被沿脉天井或上山全部揭露的薄矿体。急倾斜薄矿脉矿块,上下可用沿

10、脉,左右可用天井包围;而缓倾斜矿脉的矿块,上下用沿脉(如拉底巷道),左右两侧用上山包围。各类探矿工程总体布置形式综合示意图(图319)。第四节 生产勘探工程网度(工程间距)一、影响工程网度(间距)的因素1矿床地质因素 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矿体形状、产状变化大,取得同级矿产储量的工程网度应较密,反之则可稀。矿体边、端部,次要的小盲矿体及构造复杂部位勘探难度较大,工程网度一般密于主矿体或矿体的主要部位。2工作要求合理的工程网度应保证工程及剖面间地质资料可联系相对比,不应漏掉任何有开采价值的矿体。3工程技术因素坑道所获资料的可靠程度高于钻探,在相似地质资料条件下达到同等勘探程度,坑道间距可以稀于钻探。

11、 4生产因素 露天采矿的地质研究条件较好,在相似地质条件下,取得同级矿产储量所需工程网度可以稀于地下采矿。5经济因素生产勘探网度加密将增加探矿费用,但却可减少采矿设计的经济风险。当两者综合经济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网度应为最优工程网度。此外,生产勘探工程网度与矿产本身的经济价值大小亦有定关系。价值高的矿产与价值低的矿产比较,勘探程度可以较高,相应的工程网度允许较密。二、确定生产勘探网度(间距)的方法1类比法亦称经验法,方法是先划分矿床的勘探类型,再将被勘探矿床(区段)与同类型矿床(区段)的勘探工程网度(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对比,以选定合理的工程网度。矿床勘探类型是根据矿床的某些地质特点,衡量矿床

12、勘探难易程度对矿床的一种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矿体的规模大小、矿石质量变化程度或矿化均匀程度,矿化的连续性,矿体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程度,矿体产状的稳定性等。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第I勘探类型一般矿床规模大而简单,而第II、III等勘探类型相应矿床规模较小和比较复杂。求取同级矿产储量时,第I勘探类型工程网度最稀,而第I、II等勘探类型要求逐类增密。矿床种类不同,矿床勘探类型具体划分亦不相同,且不同矿种同一勘探类型矿床之间,在矿床地质待点和工程网度方面难以相互对比。有的矿种如烙铁矿划分为三类,有的矿种如铜和铀等矿床则划分为五类,而多数矿种划分四类。各类矿种矿床勘探类型的具体划分和求取各级矿产储量(A

13、、B、C、D)的相应工程网度的经验性规定,在各矿种的勘探规范内均有详细记载。由于矿体局部地质构造因素变化的复杂性,矿山实际采用的生产勘探工程网度往往密于规范规定。各类勘探工程的最小间距如下:穿脉、天井、上山 20m短穿脉、小天井、小盲井 15m坑内钻 10m 探矿深孔 5m 扇形钻最小夹角 510 2.验证法分为工程网度抽稀验证法和探采资料对比验证法两种。前者是将同地段不同网度所获资料进行对比,以最密网度资料作为对比标准,选定逐次抽稀后不超出允许误差范围的最稀网度作为今后采用的生产勘探工程网度。后者是将同地段开采前后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对比,以开采后资料作为对比标准,验证不同网度的台理性。 探采资

14、料对比法最适用矿山生产时期,既可验证原矿床勘探的工程网度又可验证生产勘探工程网度的合理性,而抽稀验证法由于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只是一种辅助方法。 3统计计算法 是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合理工程数目和合理工程间距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用变化系数及给定精度确定合理工程网度;根据参数的方差及给定精度要求确定合理工程网度;应用地质统计学法计算探矿工程的合理网度。第五节 生产勘探设计生产勘探设计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是矿山年度生产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生产勘探设计按工作程序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工程单体技术设计两个步骤。 一、生产勘探总体设计总设计主要解决生产勘探的总体方案问题,如勘探地段的选择、技术手段选择、工

15、程网度确定、工程总体布置形式、工程施工顺序方案等。设计完成后,应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由文字、设计图纸和表格构成。文字中应说明:上年度生产勘探工程完成情况,本年度生产勘探任务和依据;设计地段地质概况;生产勘探总体方案;勘探工作及工程量统计、预计矿量平衡统计、预计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工程施工顺序和方案等。主要设计图有:露天采矿的采场综合地质平面图及勘探工程布置图,预计地质剖面图;地下采矿的预计阶段地质平面图及工程布置图,预计地质剖面图。必要时提交矿体顶、底板标高等高线图,矿体纵投影图和施工有关的网格图表。二、生产勘探工程的单体设计单体设计主要解决各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要求等问题。探槽 要确定工程

16、位置、方位、长度、断面规格,提出施工目的和要求。浅井 要确定井位坐标、断面规格、深度,提供工程通过地段的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施工目的与任务要求,井深大于10 m者尚应提出通风、排水、支护措施;进入原岩的浅井,应提出爆破、运搬措施。 钻探 要求编出钻孔预计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并说明钻孔通过地段的地层、岩性、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确定钻孔孔位坐标、方位、倾角、预计换层、见矿及终孔深度,提出对钻孔结构、测斜、验证孔深,岩(矿)心采取率,水文地质观测及封孔等的要求。 坑探 要求提供坑道通过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说明坑道开门点位置和坐标,工程的方位、长度、坡度、断面形状和规格,弯道位置

17、及参数,工程的施工目的和地质技术要求。第六节 生产勘探中的探采结合所谓探采结合,是指在保证探矿效果的前提下,实行探矿工程与采掘工程的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利用采掘工程进行生产探矿,或生产探矿工程能为采矿工作所利用。 一、探采结合的意义与要求意义:探采结合可以减少矿山坑道掘进量,降低采掘比,加快生产探矿进度,缩短生产探矿和生产准备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探矿工作质量与效果,可使矿山坑道系统更趋合理。要求:打破部门界限、实行统一设计,联合设计,统筹施工和综合利用成果,形成一体化工作法; 二、露采矿山的探采结合露天采矿的探采结合主要存在于爆破回采阶段。能用于生产探矿的生产工程为:采场平台、台阶边坡、爆

18、破孔、爆破洞井。利用平台(采矿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工程)与探槽的资料编制平台地质平面图;利用岩心钻及爆破孔揭露的资料编制地质剖画图。 三、地下开采的探采结合 1开拓阶段的探采结合 开拓阶段各种工程用于探采结合的可能性分为下述几类: 控制性工程 包括竖井、斜井、主平窿,无探矿作用。 联络工程 石门、井底车场等,也不能起探矿作用。 探采结合工程 包括脉内沿脉、运输穿脉等,这些工程大部分切穿矿体,能起探矿作用。脉外开拓工程 不能实行探采结合。 纯生产探矿工程 包括探矿穿脉、天井、盲中段、坑内钻等,这类工程对生产无直接生产意义。 开拓工程与生产探矿结合的步骤和方法: (1)地质人员提供阶段开拓的预测地质平

19、面图及矿石品位、储量资科; (2)在充分考虑阶段地质条件和探矿要求的基础上,采矿人员拟定阶段开拓方案; (3)进行探采联合设计,采矿人员布置开拓工程,地质人员布置探矿工程,双方共同选择探采结合工程,并进行工程的施工设计; (4)地采双方联合确定工程施工顺序并统筹施工; (5)阶段开拓工程施工结束后,地质人员视情况补充一定探矿工程,再整理开拓阶段生产勘探所获资料,为转入采准阶段的探采结合创造条件。 2采准阶段的探采结合是以采矿块段(采场、采区、盘区)为单元,属于单体性生产探矿范围。 采准工程与生产探矿工程结合的步骤:(1)地质人员提供采矿块段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和矿体纵投影图;(2)采矿人员根据资

20、料初步确定采矿方法及采准方案;(3)地采双方共同商定采准阶段的探采结合方案,通常是从采准工程中,选定能达到探矿目的而又允许优先施工的工程作为探采结合工程; (4)编制块段探采结合施工设计。利用采准工程进行生产探矿的工程,一般由采矿人员设计,纯生产探矿工程由地质人员设计;(5)确定工程施工顺序。先掘进离矿体较远或对矿体空间位置依赖性不大的工程,以接近矿体和构成通路,然后选择某些能起探矿作用又基本符合探矿间距的采准工程作为探采结合工程,并优先施工。配合部分纯生产探矿工程,对矿块内部的矿体边界、夹石、构造、矿石质量及品位变化情况进行控制; (6)地质人员整理块段探采结合工程施工所获地质资料,提供采矿

21、人员进行全面采准工程设计; (7)采准工程全面施工,施工结束后,地质人员视情况补充必要的探矿工程,再整理采准阶段生产勘探阶段所获地质资料,为转入块段矿石回采作好准备。 采准阶段的探采结合方法实例:(1)壁式采矿方法的采场 适于薄而缓倾斜的矿体。结构简单,采准工程多布置于矿体内,能用于探矿。这种采矿方法沿矿体走向布置(图324)。先从脉外大巷(4)开溜井进入矿体下盘,切割沿脉(3)和倾斜井(5)为探采结合工程,斜井中的探矿小穿脉(6)、短天井(或坑内钻),用于探矿体厚度。这些工程也为探采结合工程。(2) 留矿法采场 运用于薄而陡倾斜矿体,采场多为沿矿体走向布置。分有底柱留矿法及无底柱留矿法。以某

22、铅锌矿的无底柱留矿法采场为例(图325),开拓沿脉的采场切割道。在切割道的下盘掘一个平行于沿脉切割道的脉外坑道作为为运输道,每隔56m打一个垂直沿脉切割道的出矿进路(为探采结合工程)。在矿体走向上,每隔50 m上掘一个探采结合天井,在天井里掘两层幅穿或以坑内钻进行生产探矿。 (3)分段法(空场法)采场 适于中厚、陡倾斜矿体。电耙道(4)沿矿体走向布置。采场可分二或三个分段,分段高10一15m,采场各天井(可为陡倾斜)为探采结合工程。它可以控制矿体下盘界线,用天井幅穿或天井里打钻孔探矿体上盘界线,再于分段凿岩巷道里布置扇形坑内钻进行矿体的重新固定(图326)。 (4)沿矿体走向布置的有底住柱分段

23、崩落法采场 适用于中厚、缓倾斜矿体的采矿。即一个阶段分二或三个分段,分段高度为2015m左右,利用电耙出矿,电耙道布置在脉外,沿矿体走向布置,电耙道长为3040 m(图327)。这类采场,下盘脉外通风井或溜矿井,一般距矿体较远,对控制矿体边界的依赖性不大,可首先掘进。然后选出一个或两个电耙层作为探采结合层,并优先施工,待联络道掘进到矿体下盘位置后,从中打扇形钻控制矿体厚度,作为采场矿体的圈定资料。 (5)垂直矿体走向布置的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 当矿体为厚或极厚时,电耙道垂直矿体走向布置,一般间距为15m左右(图328)。作为采准工程,要求这些穿脉耙道工程穿过矿体上下盘界线,这样,这些坑道便完全

24、能够起到加密工程的作用。 (6)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 适用于厚矿体,进路工程多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进路间距一般为l0 m,分段高度10 m。进路工程大部分位于矿体内部(图329)。各个进路和下盘切割井(6)可作为探采结合工程。依据这些探采结合工程的地质资料进行矿体的重新固定和储量计算,提供备采设计利用。3回采阶段的探采结合 利用切割巷道,联络道等回采工程,进一步准确控制矿体,正确指导下一步的回采工作。第七节 生产勘探程度的要求 矿床生产勘探程度是指经过生产勘探工作之后,对生产勘探范围内矿床或矿体的地质持征控制和研究程度。 一、生产勘探程度对矿山生产的影响 矿体的形状、产状、空间赋存特征和受构造

25、影响或破坏的情况,是反映矿体外部形态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确定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开采方法的重要依据。 矿体外部形态控制研究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露天采场的底界标高、最终境界线位置、分期扩建范围及期限、边坡角及平台高度、开沟位置、剥离方案、排土系统、运输线路、地面建筑物等生产要素的确定;对地下开采矿山则关系到井筒位置、盘区及阶段划分、阶段高度、开拓方案、开拓运输系统、采矿方法及块段构成。矿石回收工艺的确定,相应地还影响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采掘或采剥比、贫化率及损失量、生产成本及效率等。而对矿石质量内部结构研究程度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矿山产品方案的质量及选矿加工工艺流程,选矿效果。二、生产

26、勘探程度的具体要求 1对矿体产状、形态、空间位置的控制程度的要求 矿体边界位移程度的要求 矿体的实际边界与生产探矿圈定的边界位置不一致而发生的边界位移,对采掘、采剥工程的正确布置有直接的影响。它是衡量生产探矿程度的重要参数。矿体边界位移误差允许范围决定于下列因素:储量级别高低。级别高,要求严;位移的方向,垂直位移比水平位移要求严;矿体倾角,缓倾斜比急倾斜要求严;矿体下盘位移比上盎位移要求严;地下开采比露天开采要求严;当开拓、采准工程多数位于矿体内部时,此时生产工程对矿体边界的摆动适应性较好,边界位移允许较大些。但当开拓工程位于脉外时,则对边界位移要求甚严,否则,将引起开采贫化与损失的增大,如误

27、差过大时,将造成整个坑道的报废;露采的一次基建与分期基建对矿体位移的要求也不同。矿体产状变化的要求 矿体倾角及倾向必须准确控制,才能使采掘工程正确布置,否则将严重影响生产进行。 2对于主矿体周边小盲矿体的控制程度要求 这部分小矿体在地质勘探时不可能控制清楚。但经生产探矿和矿床开拓后,这些小矿体的价值则显露出来,若不及时探明或开采,在主矿体开采后,将造成永久损失。因此,要求在生产探矿阶段进行一定工程间距的控制与研究。 3对矿体内部结构和矿石质量控制程度的要求 在生产探矿期间,必须根据选矿的需要,采矿的可能,对矿体中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分布规律,夹石性质与分布,矿石品位

28、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必要的工程控制与深入地研究。4对地质构造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等的控制研究程度的要求针对地质勘探阶段工作程度不够或尚未查清的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以保证矿山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生产探矿深度的基本要求 生产探矿深度依据矿山服务年限、矿体延深及生产接替情况来决定。对于小矿体、薄矿体一般一次探清。厚度大而延伸较深的矿体则分多年持续分段进行。表34是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探矿控制深度参考表。第八节 矿山探采资料验证对比 一、验证对比的意义和作用 矿床探采资料验证对比,是根据矿山开采所获得的有关资料,通过与开采前对应地段勘探资料的对比,来研究勘探方法、验证勘探网度和检查勘探程度的合理

29、性,达到总结勘探经验,提高以后的地质勘探水平,深化对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目的。 其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验证地质勘探对矿床地质认识及结论的正确与否; (2)验证矿床勘探类型划分与勘探网度确定、勘探手段选择的合理性; (3)验证矿床使用工业指标及地质储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4)为编制和修订地质勘探规程与有关技术政策提供资料依据。 二、地段选择和衡量标准 (1)地段选择原则 矿床中参加对比的矿体,在地质特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等方面应具有代表性;参与对比的对象,应是主矿体分布地段,其储量应占总储量的大部分,或至少在一半以上;矿体开采已结束或基本结束

30、,已取得足够可供对比的生产地质资料。 (2)衡量标准 探采对比有关参数的允许误差和街量标准(属供参考的经验值)表35。 三、验证对比方法与内容 (1)探采对比的基本要求 根据矿山具体情况,探采对比可分为;生产勘探与开采资料对比,地质勘探与开采资料对比,少数为地质勘探与生产勘探资料对比;不同勘探网度的试验对比,进一步研究矿床合理勘探网度;探采对比应以员终开采资料为对比的标准和基数;开采储量对比基数应包括采出矿量、损失矿量。 (2)验证对比内容 矿体形态对比分析; 矿体产状和位移的对比分析; 矿体品位、储量对比与分析;矿床地质条件对比分析。(3)探采对比参数的计算方法 a矿体面积绝对误差 指被一定

31、网度工程圈定的矿体面积SC与矿体真实面积S之间的误差。 面积绝对误差 面积误差率 b.矿体面积重合率(Dr) 指开采(或生探)揭露的矿体面积与勘探固定矿体面积两者在平面或剖面上重合部分的面积(Sd)与矿体真实面积(Su)的比值。c.矿体形态歪曲误差(W) 指在平面或剖面上由一定网度工程所圈定的矿体形态与其真实形态相比较,即勘探工程图定出来的面积比开采真实面积多圈(Sn)和少圈(Sp)面积的总和(不考虑正负号)。 形态歪曲绝对误差 (39) 矿体形态歪曲率 (310) d矿体厚度绝对误差(M) 指开采揭露的矿体真实厚度(Mu)与勘探圈定的矿体厚度(Mc)之间的误差。 (311) e矿体长度误差(

32、L) 指开采揭露的矿体真实长度(Lu)与勘探固定矿体长度(Lc)之间的误差。LLu一Lc (313) 矿体长度误差率 (314) f.矿体边界位移误差 指矿体下盘边界或上盘边界位移。以矿体底板边界的水平位移为例,其测定与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水平断面图上以开采所揭露的矿体底板界线为基准,沿走向按规定的勘探线间距,测定矿体底盘位移值,并按2m、25 m、510 m、1015m、1520 m、20 m等间距分别统计不同区间的位移所占长度百分比,计算平均位移和最大位移。第二种方法是用探采底板线在水平断面上所构成的图形的面积除以底板直线的平均长度,即得平均水平位移距离,并注明最大位移。 矿体位移误差对

33、比,一般采用矿体上下盘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误差两方面进行对比。但对矿山开拓工程来说,矿体下盘位移误差比上盘位移误差更显得重要,所以,通常十分重视下盘位移误差。反映矿体外部形状产状探采对比资料的内容及主要参数,可用下列表格(表36)。 g.石品位误差(Co) 指开采测定的矿体平均品位(cu)与勘探计算的平均品位(C)之间的误差。 矿石品位误差率 h.矿石储量误差Q 指开采统计的矿石储量(Qu)与勘探资料计算的金属储量之间的误差。 矿石储量误差率 i.金属量误差 指用开采资料计算的金属储量(pu)与勘探资料计算的金属储量(PC)之间的误差. 金属储量误差率反映矿体品位、储量探采对比资料的内容集中反映于表37 中。四、验证对比结果分析与说明书的编制 通过探采资料对比后,算出绝对误差(正负差)及相对误差百分率并与各参数的允许误差标准对照,发现勘探结果有无问题或问题所在。肯定勘探正确方面,以便继续有效指导今后的勘探工作。同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防止今后重复发生。特别对勘探工作存在的较大问题及给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应实事求是的加以说明,以吸取教训。在上述对比分析基础上编写验证对比说明书。其主要内容有: 矿区地质概况; 地质勘探工作概况; 矿山生产和生产探矿情况; 地段选择和衡量标准; 探采对比分析;评价结论及今后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