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驾岭新矿井设计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驾岭新矿井设计煤矿毕业设计说明书3.doc(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名贾志亭 专业 采矿工程设计(论文)起止日期2012年3月19日至 2012年6月10日设计(论文)题目云驾岭新矿井设计 内容及要求:1、 云驾岭新矿井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计算矿井储量;确定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确定矿井开拓开采方案;设计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矿井运输、提升、通风和排水方案设计并进行相关计算。2、 编写矿井新井设计说明书(不少于6万字)或专题论文(不少于3万字)。3、 按比例绘制方案设计图(67张)。其中1张必须手绘,其他计算机绘图。4、 设计说明书一般按大纲的章节编写,各章重新开页。编写说明书必须计算准确,制表清晰,插图美观,做到文字说明和
2、所绘制的图表密切配合。说明书严格按照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撰写基本要求中的规定排版和打印。5、 设计图纸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绘制,图中的设计内容、比例等应符合设计大纲的要求,平面图和剖面图应相互对应。指导教师 系 主任 院 长 2012年 3月2摘 要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所做的是云驾岭一矿新井设计。它包括井田地质、开拓、开采、运输、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其它几个方面。云驾岭一矿新井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井田概述。矿井的地质、地理位置、煤层等基本情况的概述。2井田开拓。矿井井田内的可采储量,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的确定。以及水平的划分,井筒位置的确定,经济比较部分,采区的划分,井底车场线路计算,硐室
3、布置等部分。3采区设计及开采方法。主要介绍采区的设计、开采的技术和技巧、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系统的构成以及采区各峒室的布置和采区的工作制度。4矿井生产中的提升、运输、通风、排水方式的确定及其所用设备额选型计算与相关的硐室布置等。为了实践并且把这四年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真正的成果,针对云驾岭一矿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多种开采方案和设想。例如,长壁工作面采煤法在开采缓倾斜煤层的过程中,在老顶周期性跨落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采用沿空掘巷的方式进行回采、掘进和维护。另外,本设计是我的一个初步浅显的设计,在设计中引用方法也一定存在问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并且本设计采用AutoCAD2006辅助设计,减少了绘图的
4、困难并且增加了图纸的可读性。真心感谢高永格院长和郝彬彬老师在设计中给予我的认真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谢谢!关键词:地质开拓;采煤方法;通风;瓦斯;排水;AbstractThis graduation design is about the new mine planning for Yunjialing coal mine. It involves the geology, development, operation, transportation, haulage, ventilation and drainage, among other respects
5、, in special terms;1. Summary of the mine, this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sition, geology and conditions of the coal seam. 2. Mine development. This chapter extrapolates among other areas, reserve, serving limits, working system, spot of the draft, selection of level, further drift of mine, pa
6、nel division a nd underground station.3.Design of mining districts and retreating technology.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ining district,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s of the working face, roadway layout and operation system in the mining district, the design of the mining distri
7、ct station, cave layout and the schedule for drainage and mining in the main mining district.4.Operational system of the mine, this chapter states transportation, haulage, ventil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 of the mine and the selection of equipment used in the system mentioned above. In order to prac
8、tice and reinforce the wealth of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e past four years, I try my best to introduce various state-of-the-arts when respecting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Beipang coal mine. For instance, long wall mine on the inclination, long wall mining on the strike with top coal drawing, and
9、among others, drifting and retaining gateways along goaf are preferred in the design. In addition, the design connects operational situation of a mine with a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elementary scientific research. Whats more, it has been completed with the aid of AutoCAD2004, which streamlined t
10、he design process dramatically and lessened the hardness of drawing significantly.目 录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1.1 矿区概述11.1.1 井田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11.1.2 自然地理11.2 井田地质特征21.2.1 地质特征21.2.2 地质构造31.2.3 水文地质41.3 煤层特征41.3.1 煤层41.3.2 含煤性概述41.3.3 煤层分述51.3.4 井田煤质特征51.3.5 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6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储量62.1 井田境界62.2 井田工业储量72.3 井田可采储量82.3.1
11、 井田煤柱留设82.3.2 可采储量计算9第三章 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93.1 矿井 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93.2 矿井工作制度10第四章 井田开拓124.1 概述124.1.1 地质构造124.1.2 煤层赋存状况124.1.3 水文地质情况124.2 开拓方式的确定134.2.1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164.3 井筒位置的确定204.3.1 井筒位置的确定204.4 开采水平的设计244.4.1 水平高度的确定应考虑如下因素244.4.2 确定开采设计的较优方案254.4.3 设计水平的巷道布置254.5 井底车场274.5.1 确定井底车场的形式274.5.2 车场内各种存车线长度
12、计算284.5.3 井底车场的调车方式304.5.4 井底车场的通过能力计算314.5.5 井底车场各硐室布置324.6 开拓系统的综述34第五章 采煤方法和带区巷道布置355.1 煤层的地质特征355.1.1 煤层埋藏条件355.1.2 煤质与地质情况355.1.3 顶底板构造特征36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65.2.1 带区数目及位置365.2.2 带区巷道布置365.2.3 带区生产系统375.2.4 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375.2.5带区生产能力385.2.9带区采出率395.2.6 及时支护形式405.2.7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416.1 采煤工艺方式426.1.1 带区煤层特征
13、及地质条件426.1.2 采煤方法及其机械化程度的确定43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436.1.4 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的确定456.1.6 采煤机的工作方式466.1.7 回采工艺466.1.8 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476.1.9 各工艺过程质量标准496.1.10各工艺过程安全注意事项506.1.11 循环图表、劳动组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16.1.13 综合机械化采煤过程中应注意事项556.2 回采巷道布置56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566.2.2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56第六章 矿井提升和运输606.1 概述606.2 带区巷道设备选择606.2.1 设备选型原则606.2.2
14、 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616.3 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626.3.1 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646.3.2 运输设备能力验算64第七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667.1 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667.1.1 选择通风系统和原则667.1.2 通风系统的类型选择667.1.3 通风主扇工作方法的比较选择677.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687.2.1 风量计算的原则和方法687.2.2 矿井所需风量计算687.3 矿井通风阻力和等积孔的计算737.3.1 通风阻力计算737.3.2 等积孔计算737.4 扇风机选型747.5 防治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767.5.1 预防煤尘事故767.5.2 预防火灾措施777
15、.5.3 预防瓦斯777.5.4 突水事故777.5.5 其他事故77第八章 矿井排水798.1 概述798.1.1 排水系统的确定798.1.2 中央水泵房和水仓的布置798.2 矿井排水设备选型798.2.1 水泵的初选798.2.2 管路的确定818.2.3 管道特性曲线及工况的确定818.2.4 检验计算838.3 水仓及水泵房838.3.1水仓838.3.2 水泵房838.4 经济指标848.4.1 全年排水电耗858.4.2 排1m水电耗85第九章 技术经济指标89致谢91参考文献92第一章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第1.1节 矿区概述1.1.1 井田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云驾岭煤矿位于河北
16、省武安市境内,南距武安市约5,介于西湖与高村之间。地理坐标:北纬364410,东经1140804。西午铁路从井田西部通过,矿专用铁路线在上泉站与西午线接轨;矿井南部约2.0公里有“邯长”公路,东临“邢都”公路,交通比较方云驾岭新矿交通图1.1.2 自然地理矿井北部以第一剖面线与郭二庄为界;南部以第13地质剖面线与上泉勘探区为界;西部以井田F4断层为界;东部以F22断层及-550m标高水平切各煤层为界。井田以东为土山云驾岭深部含煤预测区。井田东西长7.2km,南北长4.5km, 呈东西向近似长方形,面积是32.42.。第1.2节 井田地质特征1.2.1 地质特征本区基本为一单斜构造,以断裂为主,
17、伴随有宽缓的波曲和火成岩的侵入,地层在第17勘探线以北近南北走向,向东倾斜。17勘探线以南走向转为北东,向南东倾斜。地层倾角1520左右。对2#煤回采影响最大的是断层。该区断层大部分为高角度的正断层,断层倾角一般为6570。以断层走向论,大体上可分为两组,14勘探线以北除F12断层为北北西之外,其余均为北北东;南部多为北东向。井田内大断层发育,落差大于30 m的23条,大于20 m小于30 m的4条。大断层密度2.8条/平方公里。火成岩主要入侵煤层是7#、8#、9#,对2#煤基本没有影响。该井田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间的低山丘陵地带,武安盆地的西部,呈现山前过渡平原的地形特征,北洺河由西向东横
18、穿井田中部。河床两岸地形各异。最高标高355.77m,最低标高246.87m,高差108.90m。该区井田为全掩盖区,经钻孔地面调查及井巷工程的揭露,地层自老至新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及新生界。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 奥陶系中统 灰、深灰色石灰岩及角砾状石灰岩、致密、质较纯裂隙发育。2)中石炭统本溪组 本组主要为黑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夹5-6层薄层石灰岩,其中以伏青、大青、本溪三层较稳定、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石灰岩中含海百合茎礁科等动物化石。含煤10-14层可采及部分可采者有4、6、7、8、9等6层,局部夹落层细粒砂岩。底部为一层含鲕粒铝土泥岩。3)上石炭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主要为灰、浅灰、
19、灰黑色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粉砂岩含鲕状结构。含煤2-3层。1号煤及2号煤为可采和部分可采煤层。1号煤和2号煤层位有火成岩侵入。4)下石河子组 底部为深灰色中粒砂岩含云母碎片俗称骆驼脖砂岩厚度变化大,向上为灰、灰绿色粉砂岩及铝土质泥岩富含铁质鲕粒尤以上部更为发育具标志作用。4)上石河子组一段以灰,灰绿及紫花斑色含植物化石粉砂岩为主。局部铝土质间夹数层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中上部有中性火成岩侵入。5)上石河子组二段以灰白色浅灰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2-3组,间夹暗紫色花斑色粉砂岩及灰色细粒砂岩底部砂岩一般较厚约40米,具磨圆度差,分选不良等特点,上部与中部火成岩侵入。6)上石河子组三段紫花斑色及绿灰色
20、粉砂岩为主。局部夹不稳定绿灰色中粒细砂岩,底部为一层中粗粒砂岩,在下部有中性火成岩侵入。7)上石河子组四段上部以紫红色粉砂岩为主颜色较深俗称猪肝色中部含2-3层绿灰色中厚层状含粒砂岩,多含肉红色及石底部常为一层粗粒砂岩,底部局部地段也有中性火成岩侵入。8) 石千峰组 以紫红色含钙质结核的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灰绿色夹紫色细粒砂岩薄层,底部常为一层含砂岩,本段上部剥蚀仅见泥灰岩以下一段。9) 新生界 主要为灰色,肉红色石英质,石灰质卵石及粘土,亚粘土组成。厚度变化大,50米以上以卵石为主。以下以粘土和亚砂土为主。1.2.2 地质构造井田为单斜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伴有宽缓的褶曲及火成岩侵入。矿井地质
21、构造复杂,井田地质类型为三类三型。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向东或向东南倾斜,倾角1030。断层基本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6070,以NNE及NE为主,断层面一般不宽,井田南部断层较多且落差大,北部构造相对简单,大中型断层一般相互交叉或切割,落差大的切割落差小的。小构造比较发育,走向与其邻近的大中型断层基本一致,但延伸不远即消失。1.2.3 水文地质井田内含水层自下而上有奥灰强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较强;大青灰岩含水层厚度56m,为较强含水层;伏青灰岩含水层厚度3.5m左右,为较强含水层:野青灰岩含水层含水性差,一般不含水;山西组砂岩含水层厚7.0m左右,含水性弱到中等;上石盒子组细砂岩以上
22、含水层厚度大于100m,虽含水性不强,但静储量比较大;第四系砂砾石层最厚94m,一般5060m,富水性较强。矿井正常涌水量340m/h,且主要集中在井底车场附近P2S地层。开采2号煤层主要受山西组2号煤层顶板砂岩水影响,因水量较小,影响不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第1.3节 煤层特征1.3.1 煤层本区石炭、二迭系煤系地层总厚度210m。含煤1116层。煤层总厚度约15m,可采或部分可采煤层有1、2、4、6、7、8、9等七层。其中以2、6号煤层为矿井主采煤层。7、8、9号煤层为下组煤,因受奥灰水威胁,故暂不可采。各煤层变质程度较高,煤种牌号为无烟煤。1.3.2 含煤性概述本井田含煤地层主要为
23、石炭系太原组和二迭系本溪组为主要含煤地层,总厚度为250米左右。两组含煤1416层。厚度可达15米。1) 太原组 主要为灰、浅灰、灰黑色中细粒砂岩及粉砂岩、粉砂岩含鲕状结构。含煤2-3层。1号煤及2号煤为可采和部分可采煤层。1号煤和2号煤层位有火成岩侵入。2) 本溪组本组主要为黑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夹5-6层薄层石灰岩,其中以伏青、大青、本溪三层较稳定、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石灰岩中含海百合茎礁科等动物化石。含煤10-14层可采及部分可采者有4、6、7、8、9等6层,局部夹落层细粒砂岩。底部为一层含鲕粒铝土泥岩。1.3.3 煤层分述1) 2号煤层2#煤层赋存稳定,井田内全部可采。巷道及钻孔揭露煤
24、厚为2.195.34m,平均煤层厚度4.5m左右,属厚煤层,煤层结构复杂,中下部夹0.090.48m的黑灰色粉砂岩,煤层倾角1030。上距1号煤1520m,下距6号煤层36m左右。2)6号煤层6#煤为矿井可采煤层,煤层厚度3m,属较稳定薄煤层。1.3.4 井田煤质特征该井田含煤1116层,煤层总厚度约15m,可采或部分可采煤层有1、2、4、6、7、8、9等七层。其中以2、4、6号煤层为矿井主采煤层。 1号煤和2号煤层位有火成岩侵入。各煤层变质程度较高。其中 2#煤层,黑色,以镜煤为主,亮煤次之。煤层厚度4.5m。煤层结构复杂,中下部有一层夹矸,厚度0.080.82m,平均0.26 m,夹矸岩性
25、为粉砂岩,局部变相为炭质泥岩。煤层普氏硬度1.8。伪顶:煤层上部有一层0.35m厚的粉砂岩伪顶,灰黑色,含炭质,泥质胶结,局部变相为炭质泥岩。直接顶:粉砂岩,厚度5.8m,灰黑色,含黄铁矿及云母碎片,局部变相为细粒砂岩。老顶:细粒砂岩,厚度4.8m,灰色,石英为主,长石次之,个别地段变相为中粒砂岩。底板:粉砂岩,厚度3.3m,灰黑色,泥质胶结,含植物根部化石,具缓波状层理。从各煤层煤质资料整理的结果,按照煤矿储量规范方案来看,挥发分个别低于10,一般在1014左右,其粘结性多为粉状和粘着,胶质煤层厚度为零,测定曲线类型皆为平滑下降,皆为贫煤。煤的分带现象不甚明显,亦无一定规律。1.3.5 可采
26、煤层的煤质指标特征大煤层(2号煤)煤质的基本特征是水分较低,一般平均为0.86;灰分较高,一般在10.225.2;挥发分的含量稍低为0.4左右,在井田西部较高为0.5,因而大煤层属于低硫煤。与此相反,含磷量较高为0.09,固定含炭量较低,发热量在84008500之间。从煤的胶结性来看,收缩度XMM平均为11,而胶质层厚度为零,曲线类型为光滑下降,粘结性为粉状至粘着。因此大煤的物理特性一般,呈金刚光泽或半金刚光泽,断口为半贝壳状 。煤岩条纹不甚明显,煤的比重为1.31.4。野青煤胶结性来看,收缩度XMM平均为13,而胶质层厚度为零,曲线类型为光滑下降,粘结性为粉状至粘着。因此野青煤也为贫煤。煤的
27、物理特性呈金刚半金刚光泽,断口为半贝壳状 。煤岩条纹不甚明显,煤的比重为1.4。山青水分平均为0.94,灰分为21.3挥发分为13.7,固定炭为67.4,硫分2.55,磷分0.79,发热量平均为8324,煤的胶结性指数,收缩度XMM为817,胶结层厚度YMM为0,粘结性亦为粉状至粘着,煤的物理特性于野青相似,煤的比重为1.45,按主要指标挥发分在1014之间皆为贫煤。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储量第2.1节 井田境界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煤田范围划分为井田的原则为:(1)井田范围内的储量,要与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条件和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2
28、)保证井田有合理尺寸;(3)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如地质构造(断层)等;(4)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间的关系。矿井北部以第一剖面线与郭二庄为界;南部以第13地质剖面线与上泉勘探区为界;西部以井田F4断层为界;东部以F22断层及550m标高水平切各煤层为界。井田以东为土山云驾岭深部含煤预测区。井田东西长7.2km,南北长4.5km,面积是32.42.可采煤层为2号6号共2个煤层.井田尺寸井田南北宽约4.5km,东西长约7.2 km,煤层的平均倾角约为9o。井田的水平面积按下式计算:S=H L (2.1)式中: S井田的面积,km2; H井田的水平宽度,km; L井田的平均走向长
29、度,km。则,井田的水平面积为:S=4.57.2=32.4(km2)第2.2节 井田工业储量本井田的储量是按块段结合等高线法计算的,其中的块段是以等高线,境界线,级别线,地质剖面线划分的。平衡表内最小的可采厚度为0.7米,灰分小于40%。对于厚度在0.5-0.6米及灰分在40-50%的煤层列在平衡表外,0.5以下的煤层不计入工业储量。7、8、9号煤层为下组煤,因受奥灰水威胁,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暂不可采,故也不计入工业储量。工业储量计算块段的面积S必须采用真面积(即煤层斜面积)。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的水平投影面积换算成真面积。储量计算公式: Q=SM (21) 式中 Q-储量(万t);S-煤层水平
30、投影面积(m2);M-煤层平均厚度(m);-煤的容重(t/m3)。井田的全部实际面积为:S=30982588井田的地质储量为:Q=S7.51.6=37Mt井田的可采煤层为2# 6#煤,故其工业储量为3.7Mt第2.3节 井田可采储量2.3.1 井田煤柱留设在本井田范围内,各类煤柱的留设原则为:1. 断层煤柱:断层按其落差大小及对煤层的破坏程度而留设保安煤柱,落差50米者,两侧各留50m(水平距离),落差50m(水平距离),两侧各留30m(水平距离),落差20m 者,不留保安煤柱。2. 井田边界煤拄:按50 m(水平距离)留设。3. 三下保安煤柱设计时, 边界角0=0=58 0=58-0.3 移
31、动角=73 =73-0.6 松散移动角45-煤层真倾角4. 在井田开采初期, 由于工业广场范围内布置主、副井和其他相关的建筑,根据下表确定工业广场面积为100160=16000m2,井田范围内的松散层大于100米,=40, 经过计算,得工业广场保护煤柱为m2。其质量为 160004.181.40=1352万吨 矿井工业场地占地指标表 表2-2井 型大 型 井中型井小 型 井生产能力(万吨/年)120、150、180、24045、60、909、15、21、30占地指标(公顷/10万吨)0.81.11.31.82.02.5井田边界的周长为22429米,边界煤柱宽为50米,所以边界煤柱为:22429
32、507.51.6=1346万吨西部的煤柱为:4192307.51.6=150万吨东部上的煤柱为;4094307.51.6=145万吨东部下的煤柱为:4535307.51.6=160万吨保护煤柱的总量为:1352+1346+150+145+160=3153万吨2.3.2 可采储量计算可采储量为: Q采=(Q工-P)(1-n)K (22) 式中 Q采-可采储量; Q工-工业储量;P-永久煤柱;n-地质及水文损失系数,马家河煤矿取2.3%;K-设计采区回收率,2#煤取75%。将各数值带入,得: Q采 =( 37000-3153)75%=25385万吨第三章 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第3.1节
33、 矿井 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云驾岭新矿的可采储量为25385万吨万吨,除去1.4储量备用系数,按设计生产能力计算矿井服务年限按设计生产能力300万t/年计算,矿井服务年限 (31)式中 Z可-矿井可采储量(万t)A-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年)T-矿井服务年限(a)K-储量备用系数,取1.4 代入数据,得 T=25385(3001.4)=60a 我国各类井型的矿井和第一水平设计服务年 表3-1表3-1 新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M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a)煤层倾角25煤层倾角2545煤层倾角4560及以上7035-30506030-122450252
34、01515 04509402015 15第3.2节 矿井工作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达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时按年工作日330天,采煤为昼夜工作制,分三班工作,每班工作6小时。三班出煤,一班准备,但在准备期间可在部分采区出煤。第四章 井田开拓第4.1节 概述4.1.1 地质构造井田为单斜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伴有宽缓的褶曲及火成岩侵入。矿井地质构造复杂,井田地质类型为三类三型。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向东或向东南倾斜,倾角1030。断层基本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6070,以NNE及NE为主,断层面一般不宽,井田南部断层较多且落差大,北部构造相对简单,大中型断层一般相互交叉或切割,落差大的切割落差小的
35、。小构造比较发育,走向与其邻近的大中型断层基本一致,但延伸不远即消失。4.1.2 煤层赋存状况该井田含煤1116层,煤层总厚度约15m,可采或部分可采煤层有1、2、4、6、7、8、9等七层。其中以2、6号煤层为矿井主采煤层。1号煤及2号煤为可采和部分可采煤层。1号煤和2号煤层位有火成岩侵入。7、8、9号煤层为下组煤,因受奥灰水威胁,故暂不可采。各煤层变质程度较高,煤种牌号为无烟煤。4.1.3 水文地质情况井田内含水层自下而上有奥灰强含水层,厚度大,富水性较强;大青灰岩含水层厚度56m,为较强含水层;伏青灰岩含水层厚度3.5m左右,为较强含水层;野青灰岩含水层含水性差,一般不含水;山西组砂岩含水
36、层厚7.0m左右,含水性弱到中等;上石盒子组细砂岩以上含水层厚度大于100m,虽含水性不强,但静储量比较大;第四系砂砾石层最厚94m,一般5060m,富水性较强。矿井正常涌水量340m/h,且主要集中在井底车场附近P2S地层。开采2号煤层主要受山西组2号煤层顶板砂岩水影响,因水量较小,影响不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第4.2节 开拓方式的确定定井筒形式、位置、数目(包括主井、副井和风井方案的提出) 确定井筒位置,数目。选择井筒的位置应考虑如下原则: 初期开采条件有利,储量可靠,井巷工程量省,建井工期短。 井田两翼储量大致平衡,井下运输、通风、开采比较有利。 要充分利用地形,少占地,少压煤。
37、井口标高要高于历年最高洪水位。 井筒应尽量避免穿过流沙层、含水层、较厚的冲击层,有煤和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 井底距奥陶灰岩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尽量布置在较稳定的岩层中,便于硐室的开掘和维护。 对井下合理开采的井筒位置1.井筒沿井田走向的位置井筒沿井田走向的的有利位置以后应在井田中央。当井田储量呈不均匀分布时,应在储量分布的中央,以此形成两翼储量比较均匀的双翼井田,应尽量避免井筒偏于一侧。(1) 井筒设在井田中央(储量分布的中央),可使沿井田走向的井下运输工作量小,而井田偏于一翼边界的相应井下工作量要较前者大; (2) 井筒设在井田中央时,两翼产量分配,风量分配比较均匀,通
38、风网络较短,通风阻力较小。井田偏于一侧时,一翼通风距离较长,风压较大。当产量集中于一翼时,风量成倍增加,风压按二次方关系增加。如要降低风压,就要增加巷道断面,增加掘进工程量。(3) 井筒设在井田中央时,两翼分担比较均匀,各水平两翼开采结束的时间比较接近。如井筒偏于一侧,一翼过早采完,然后产量集中于另一侧,将使运输,通风过于集中,采煤掘进互相干扰,甚至影响全矿生产。(4) 实际工作中,由于井田地质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只要尽可能使两翼均衡,同时可将井筒布置在靠近高级储量地段,使初期投产的采区地质构造简单,储量可靠。从而使矿井建设投产后有可能的储量和较好的开采条件,以便迅速达到设计能力。2.井筒沿
39、煤层倾向的位置 立井开拓时井筒沿煤层倾向位置的几个原则。井筒设在井田中部,可使石门总长度最短、沿石门的运输工作量小;井筒设在浅部时,总的石门工程量虽然稍大,但初期(第一水平)工程量较及投资较少,建井期较短;井筒设在深处的初期工程量最大,石门总长度和沿石门的运输工作量也较大,但如煤系基底有含水特大的岩层,不允许井筒穿过时,它可以延伸井筒到深部,对开采井田深部及向下扩展有利;而在浅、中位置,井筒只能打到一、二水平,深部需用暗井或暗斜井开采,生产系统较复杂,环节较多。从保护井筒和工业场地煤柱损失看,愈靠近浅部,煤柱的尺寸愈小,愈近深部,则煤柱损失愈大。 对掘进与维护有利的井筒位置为使井筒的开掘和使用
40、安全可靠,减少其掘进的困难及便于维护,应使井筒通过的岩层及表土具有较好大的水文、围岩和地质条件。虽然用特殊凿井法可以在水文地质情况复杂的条件下掘砌井筒,但所需的施工设备较多,掘进速度慢,掘进费用高。因此,井筒应可能不通过或少通过流沙层、较厚的冲积层及较大的含水层。为便于井筒的掘进和维护,井筒不应设在受地质破坏比较剧烈的地带及采动影响的地区。井筒位置还应使井底车场有较好的围岩条件,便于大容积硐室的掘进和维护。综合考虑矿井的地质条件,煤炭储量情况,瓦斯含量情况,在本矿井中可提出3个技术可行性方案。方案一: 主、副井井筒都设于井田中部,都打到第一水平井底车场,采用上、下山开采。开拓巷道及工业广场布置
41、如下图:方案2:主副井井筒设于井田 边界,采用上山开采。方案3:用立井单水平加暗斜井进行开拓。将主、副井井筒打在井田的东部边界处。用暗斜井延伸水平下部的煤层。各方案剖面图如下图所示:4.2.1 开拓方案技术比较三个方案相同的不需参与比较的项目,包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水平划分。通风方式,采区划分,主、副井井筒断面及装备,风井井筒及断面,总回风道的布置。 开拓方案比较表 表4-1方案优缺点优 点缺 点方案一1. 井筒短,初期工程量小。2. 提升能力大,机械化程度高。3. 出煤早,见效快。1. -100水平以下都要采用下山开采,提升、运和掘进工作量较大。2. 开采-100水平以下采用下山开采时,通
42、风、排水更困难,费用增高,管理更复杂。方案二和方案一基本相同,只是采用上山开采,在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掘进等方面比下山开采更优越。 井筒延伸,增加了石门,掘进、排水费用大大增加,提升设备也较复杂,环节较多。 方案三1. 井筒工程量相对较小,基建投资减小。2. 井底车场布置简单,易于掘进及生产管理。1. 提升相对复杂,提升环节较多。煤炭上运,运输费用高。2. 主井兼做回风井,井塔封闭要求高,漏风率大。通风较困难。3. 地面生产系统分散,不便管理。方案一和方案二开拓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只是开采水平选择不一样,方案一井筒位于井田中部,井筒短,初期工程量小,提升能力大,机械化程度高,出煤早,见效快
43、。但是单水平开采,在-100水平以下都要用下山开采,提升、运和掘进工作量较大,通风、排水更困难,费用增高,管理更复杂。方案二较方案一虽然立井井筒工程量较大,增加了石门,掘进费用大大增加,提升设备也较复杂,环节较多。上山开采,在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掘进等方面比下山开采更优越,整体运输费用减小,便于后期生产管理。方案三提出用主井兼做回风井,并将主井开凿于井田浅部,这虽然减少了井筒及石门的总体工程量,但井下运输相对复杂,全部上山提升环节多。煤炭上运,运输费用高。对井塔封闭要求高,漏风率大,通风较困难。地面生产系统也较分散,不便管理。综合考虑,应该放弃方案三,将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经济比较。 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经济比较:将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经济比较,其初期基建费及工程量,维护费用,运输费用等经济比较结果汇总于下表。在比较中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两方案中阶段的划分和采区的布置均相同,故大巷和采区上山的开掘长度相同,费用也基本相同,故未对其进行比较(2)两方案中井底车场的形式和建设费用虽稍有差别,但相对较小,故也未予以比较。(3)运输费用中运距不包括准备巷道,只包括大巷和石门的运输。掘进费用比较表 表4-2深 度(M)净 径(M)单 价(元/10M)费 用(元)方案一主 井表土段1005.63306033 基岩段 425 5.6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