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位置与交通响水井田位于贵州省盘县南部,响水镇、大山镇及忠义乡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0433231044210,北纬252439253228。南昆铁路威(舍)红(果)段从井田西部沿响水河东岸穿过,并在小雨谷设有车站。盘(县)兴(义)公路由井田东部的大山镇经过,大山镇至盘县59km。另外井田西部的响水至威箐、水塘、盘县有公路相通,全长60km,响水至大山镇有简易公路相通,全程14km。响水矿井主工业场地位于响水河边,与南昆铁路威红支线小雨谷站及盘南电厂毗邻。响水河枯季流量小,不具备通航条件。响水矿井的煤炭主要供应与矿井工业场地毗邻的盘南电厂,部分洗精
2、煤通过南昆铁路向南可进入两广市场,也可以通过水柏铁路、珠六铁路、内昆铁路盘西支线进入两湖、四川、云南等。响水至干沟桥中心区公路有两条,一条至大山镇,经S218省道至盘县,再经G320国道至干沟桥(距红果3km),总里程104km;另一条经威箐、乐民至亦资孔,与G320国道相接,再北上至干沟桥,总里程45km。为配合盘南电厂建设,六盘水市路桥发展公司已开始筹资兴建红果经响水镇至威舍的二级公路,其中响水至红果的42km公路,该公路按规划将尽快建成通车,可为响水矿井的开发创造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二、地形与水系本井田地貌属构造剥蚀地貌,发育单面山。含煤地层与其上覆飞仙关组、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构成宽缓的
3、单斜谷,其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单斜谷前、后两坡冲沟均较发育。局部地段发育滑坡、崩塌及剥落等坡地重力地貌;地形平缓开阔地带属溶蚀构造为主的岩溶地貌,常见溶蚀洼地、漏斗、溶洞及落水洞等岩溶形态。整个井田地貌形态为中部高两翼低的展布形态。最高点为井田东部的大山丫,标高+2153.76m,最低点位于西部响水河河谷,标高+1355m,相对高差为798.74m。本井田河流属珠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山洪飞瀑,河水暴涨暴落,枯季流量深微。井田内主要河流有响水河、铁厂河、鲁楚河、雨谷小河等。响水河为井田内最大河流,枯季流量1.47m3/s,丰水期流量200250m3
4、/s。三、气象与地震井田内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7.9;年平均降雨量1382.9mm,最大2105.5mm,最小791.5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份,约占全年的87.8%。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也常见西南风,历年最大风速24m/s;最大风力8级。最大风速和最大风力多为西南风,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雪凌11月至竖年4月间,冻结期12月至竖年2月,雪凌线在+1700m以上。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矿井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烈度为度。四、区域电源
5、区内盘县发电厂装机容量1000MW。距矿井以北约32km处有盘江煤电集团正在筹建的火铺矸石电厂,装机容量45MW。矿区内已建有盘关和沙坡二座110kV变电所、兴义220kV变电所、红果220kV变电所,正在建设盘南电厂施工用35kV变电所、盘南电厂220kV启动变电所。五、水源1、地面河流本井田河流属珠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黄泥河),为山区雨源型河流。流经本区的主要河流:响水河、铜厂河、马依河等。枯季流量分别为1.47m3/s、0.039m3/s、0.0379m3/s。2、水库矿井附近现有水库5座,分别为清底河水库(库容620万m3)、沙坝水库(库容105万m3)、大滥滩水库(库容45万m3
6、)、跳马河水库(库容7.5万m3)、滑石水库(库容15.6万m3)。均为农灌水库,其中清底河水库、沙坝水库水质、水量均可满足矿井用水,但距离矿井较远,引水工程量大,且存在与农业争水问题。3、地下水根据对井田内泉点流量动态观测和水质分析,126-1、126-2、0号泉及606号钻孔可作为矿井供水水源。六、矿区开发情况本区在南昆铁路威红支线通车之前,无正规矿井生产,随着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境内小井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中在雨谷勘探区有证矿井有:松山煤矿(3万t/a)、永响煤矿(3万t/a)、大地煤矿(3万t/a)、杨家河煤矿(3万t/a)、大田边煤矿(6万t/a)等。井田内老窑及小煤矿分布在鲁楚、
7、丫口寨、杨家河、雨谷、播土、大山丫、老马地等地,沿煤层露头开采,以开采3、5-2、17-1及26号煤层为主,其次开采5-3、7、9、12-1、19、20、28号煤层。老窑的开采时间较长,其中普遍有积水现象,多因顶板垮塌或无通风、无排水能力而停采。小煤矿多为季节性开采,开采时间多在冬季和春季,开采垂深一般为50m,开采斜长一般80150m ,最长达150m以上。对浅部煤层破坏比较严重。盘江矿区目前有6对生产矿井,其多年的矿井生产积累将为本矿建设和将来的生产提供丰富的经验,盘江煤电集团已有的辅助企业和为矿井生产配套的设施,为本矿井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层盘县煤田的区域地层,
8、自下而上赋存有: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下第三系(E)和第四系(Q)地层。雨谷勘探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和第四系(Q)等地层,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地层特征见表121。二、构造1、区域构造盘江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黔西南涡轮构造带上的盘南背斜与下甘河断裂之间,属盘南背斜南东翼西端。区域构造特征表明,井田内构造面貌主要与燕山运动有关。在燕山运动过程中,出现南北向的正反两次直扭构造运动的复合叠加,后期顺时针直扭运动
9、可能为燕山运动中、晚期产物。所以盘南背斜是在先期反时针直扭运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行迹的背景上又叠加了顺时针直扭运动。盘南背斜属不对称的复式背斜,轴向N60E,呈一反“S”型褶曲。因此,使盘南背斜南部西端形成一系列向南西收敛的向、背斜褶皱和扭性断裂组成的一个小型压扭性帚状构造,称忠义压扭性帚状构造和马依张扭性帚状构造。忠义压扭性帚状构造向南端雨谷收敛,向北端马依撒开,其旋涡中心在保田向斜的中心部位。2、井田构造井田位于盘南背斜南东翼西端。地层走向自西向东为N30ENEN80EN60E,倾向南,基本为一单斜构造。西部收敛、东部撒开、向北凸出的弧形。构造行迹以断裂为主,发育NNE和NWW向两组断裂。其
10、中,F7断层与F25F6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断层稀少且对煤系地层影响不大。F25F6断层以西,特别是F25F6断层上盘、F11至F12之间,断层发育。井田内次级褶曲不甚明显,规模很小。井田构造纲要详见图121。井田内共发现断层155条,其中落差大于或等于30m的断层34条:F3、F5、F5-1、F14、F13、F27、F31、F7、F13-3共9条为平推正断层;F25-F6、F39、F39-1共3条为平推逆断层;F11、F11-4、F11-5、F11-6(隐伏断层)、F45共5条为滑伏断层;F61、F001-2(隐伏断层)、F16、F22、F42、F12、F28、F23、F40、F43、F41
11、、F13-1、F1514-1、F25-1、F77共15条为正断层;F001-1(隐伏断层)、F26共2条为逆断层。在上述34条断层中,穿切煤系地层的11条、切至煤系地层消失的8条、未切至煤系地层而在三叠系地层中消失的15条,详见表122。落差小于30m的断层121条:地面90条、地下隐伏(断点)31条。井田内断层发育具有以下规律: 井田内断层以北西西向为主,北北东向次之。 从平面分布看,北西西向断层主要集中在井田中部,北北东向断层分布于井田西部及东部。前者对煤系地层的切割破坏较小,但在断层发育部位,地质构造条件都相对复杂。后者对煤系地层的切割破坏较大。 本井田的构造面貌与燕山运动有关,北北东向
12、断层与盘南背斜轴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在燕山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张扭性断层。北西西向断层为后期顺时针扭动形成的压扭性断层,不难看出后期顺时针扭动构造是对煤层后期改造起主导作用的构造。就本井田而言,则是构造应力相对集中部位,属于忠义压扭性构造的收敛端。煤层的形变和断裂破坏都较其它地段为甚。 井田地层特征表 表121地 层 系 统厚 度(m)主 要 岩 性 及 特 征系统组段最小最大平均第四系(Q)015为残积、坡积、洪积及冲积物,岩性为砂土、粘土及砾石组成,分布零星三叠系(T)下统(T1)永宁镇组(T1yn)第二段160为黄色、暗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暗紫色砂岩,灰色白云质灰岩第一段281上部第二亚段
13、为灰色微晶至隐晶白云质灰岩,平均厚221m。下部第一亚段为灰紫色、灰色泥质灰岩,薄至中厚层状,厚4085m,一般60m飞仙关组(T1f)上段289406410俗称紫色层,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段,第一亚段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厚度97190m,一般150m;第二亚段以暗紫及紫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厚度152280m,一般210m;第三亚段厚度3580m,一般50m。下部20m左右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上部以灰紫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下段93140115上部为灰绿色夹紫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二叠系(P)上统(P2)龙潭组(
14、P2l)上段7311996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厚,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层中段102150120西南及东南部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下段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峨眉山玄武岩组 (P2)第三段106185150深灰色、紫色、暗绿色火山角砾岩,偶夹玄武岩第二段283835浅灰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第一段426245灰绿色拉斑玄武岩及玄武岩,致密块状,坚硬下统(P1)茅口组(P1m)400500出露于井田北部外围,主要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灰岩,含白云质团块或白云岩。 根据构造
15、复杂程度,可将本井田分出如下三个复杂块段:F3与F14断层所夹的三角形地带、F11与F12断层之间、F25F6断层上盘。根据含煤地层产状变化及断层、褶曲的发育情况,井田的构造复杂程度属“二类中等”构造。三、煤层1、含煤性本井田龙潭组地层含煤层2040层,一般28层,总厚度23.1444.85m,平均33.64m,含煤系数13.3,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13层,可采煤层总厚度13.7936.32m,平均22.30m,可采含煤系数为8.8。2、可采煤层井田内自下而上共有13层可采煤层,采用总厚度19.94m,其中全井田可采和基本全井田可采煤层5层,厚度12.11m;大部可采4层,厚度3.90m;局
16、部可采煤层4层,厚度3.93m。 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是井田内唯一稳定煤层,井田内无不可采点,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不大,呈由西向东逐渐变薄趋势,规律性明显。含夹石05层,煤层上部的一层夹石较稳定,单层厚度0.150.50m,岩性为高岭石泥岩;下部夹石不稳定,单层厚度0.050.60m,岩性为泥岩。顶板岩性由西向东作有规律的渐变,西部为煤系地层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东部则逐渐变为飞仙关组下段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底部局部地段为厚0.11.3m泥质灰岩;底板岩性按10m统计,顶部0.4m左右为含根泥岩,其下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 5-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
17、但规律性明显,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井田内共见6个不可采点。偶含一层夹石。顶板岩性:厚度1540m范围内,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底板岩性:西部多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东部多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5-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6勘探线以西及1307、1403、1505孔连线以东,22302、J1513孔连线以南与5-2煤层合并,合并时常以一层泥岩夹矸分隔。 煤 层 特 征 表 表123煤 层 编 号全层厚度(m)采用厚度(m)夹石层数对 比程 度可 采程 度稳 定程 度煤层间距(m)极值均值极值均值极值均值极 值一般31.676.043.141.435.372.
18、67052可靠全区稳定26.058.040.05-20.363.791.700.363.171.62010可靠基本全区较稳定012.05.55-30.141.751.130.361.751.110301可靠局部较稳定6.518.012.5704.061.0203.330.99(1.14)0301可靠大部较稳定6.522.512.0902.320.8702.320.83(1.02)0301可靠大部不稳定7.026.015.012-104.471.1203.401.010512可靠大部较稳定8.033.017.017-1017.93.12017.262.930502可靠基本全区不稳定8.036.0
19、20.0190.4710.163.730.479.283.380402可靠全区较稳定052.5200.104.591.350.102.441.070401较可靠大部较稳定12.631.023.02102.91.1201.600.71(0.96)0512较可靠局部不稳定8.040.025.023-103.791.1202.69069(1.20)0412不可靠局部不稳定21.551.535.0260.295.931.840.295.291.420502可靠基本全区较稳定024.08.0280.4.291.8203.181.420603不可靠局部不稳定 井田主要断层一览表 表122序号断层号位置断层
20、性质断层产状延伸长度(km)落差(m)简要描述走向倾向倾角()1F3井田西部边界平推正北北西南西西55752.9150300地面6个天然露头点、井下2个钻孔实见2F14丫口寨、下吉古平推正北北东南东东55754.815100地面8个天然露头点、井下4个钻孔实见3F61学堂头、小凹子正北北西北东东5550地面3个天然露头点、井下无钻孔实见4F5井田西部响水河边平推正北北东北西西55705.0100250地面12个天然露头点、井下7个钻孔实见5F5-1位于F5西侧平推正北北东北西西50602.03080地面3个天然露头点、井下3个钻孔实见6F13小寨、何家松林平推正北西西南40655.050100
21、地面21个观察点控制、井下6个钻孔实见7F11钟家寨、冬瓜岭滑覆北东南东4575250地面23个天然露头点、井下16个钻孔实见8F12何家松林、杨家河沟正北西西北2.860地面7个天然露头点、井下5个钻孔实见9F22旧屋基、营边坝子正北西北东524.050100地面1个天然露头点、井下无钻孔实见10F25- F6井田中部逆平推北西西北北东54827.530210地面21个天然露头点、井下10个钻孔实见11F27井田东北部平推正北东南东50705.530200地面5个天然露头点、井下3个钻孔实见12F31井田东北部平推正北北东北西西63804.51120地面1个天然露头点、井下无钻孔实见13F7
22、上嘎布、铁厂河平推正北北东东60805.080170地面6个天然露头点、井下5个钻孔实见14F43车田附近正北北东南东东6050地面2个天然露头点、井下无钻孔实见15F13-1平头山北沟内正北西北东650.630地面1个天然露头点、井下无钻孔实见16F13-3伊家垭口平推正东西南50700.940地面2个天然露头点、井下1个钻孔实见17F11-4田家丫口南滑覆东西南620.84080地面4个天然露头点、井下1个钻孔实见18F42忠义南、王家松林正北西北东45602.93050地面8个天然露头点、井下无钻孔实见19F451408号孔北滑覆北西西南南西701.540地面3个天然露头点、井下1个钻孔
23、实见 井田主要断层一览表 续表122 序号断层号位置断层性质断层产状延伸长度(m)简要描述走向倾向倾角20F001-0001钻孔逆4021F001-2001钻孔逆10022F1514-1J1514钻孔正4023F77F25- F6上盘正南北东55701.28024F11-6F11上盘滑覆25F23F25- F6上盘正北西西南南西50703.06015026F26F25- F6上盘逆北东东南60700.9709027F28F25- F6上盘正东西南50603.96528F39F25- F6上盘正北西北601.55029F39-1F25- F6上盘平推北西北651.56030F40F25- F6上
24、盘正北西西南南西40751.73031F41F25- F6上盘正北西西北北东601.4408032F25-1F25- F6上盘正北西西南南西650.83033F16F11上盘正北西北东812.4206034F11-5F11上盘正北西北东0.75160 井田各煤层煤种表 表124煤层35-25-37912-117-119202123-12628煤类JMSMPSJMSMPSJMSMPSJMSMJMSMPSJMSMPSJMSMPSSMPSPMSMPSPMPSPMPSPMPSPMPSPM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一般1.1m左右,自西向东逐渐变薄。东部1303孔附近见一不可采区。顶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
25、岩,局部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B4顶部为界统计,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7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大致J1008、1106、1429、1308、1802、J1513、2102孔连线以西可采,以东不可采。煤层厚度西部较大,东部较小,可采区内见4个不可采点。煤层结构单一,偶见一层夹石。顶板岩性:以B4底部为界统计,多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局部粉砂岩及泥岩夹一层薄煤层。底板岩性:以9号煤层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12m左右,直接底板为厚0.200.40m的含根泥岩,其下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下部为粉砂质泥岩或钙质泥岩。 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底部。9勘探线以西及15勘探线以东可采
26、,中部只有零星可采点。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西部可采区内平均值为1.1m,东部可采区内平均值为0.82m。煤层结构单一,一般不含夹石或含一层夹石。顶板岩性:即7号煤层底板。底板岩性:以10m统计,上部为粉砂岩,下部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12-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顶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较大,西部和东部各有2个不可采区,中部有一个零点区,不可采区面积约占四分之一左右。可采区内煤厚变化不大,该煤层一般含一层夹石,结构较简单。顶板岩性:以10m统计,顶部为厚0.10.5m的含根泥岩,其下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底板岩性:按10m统计,直接底板为厚0.150.6m的含根泥
27、岩,其下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一般为13层薄煤层。 17-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较大,局部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井田范围内见2个零点区,另见4个零星不可采区,见4个特厚异常区。总体以井田中部厚度较大,向东及向西厚度逐渐变小。顶板岩性:按厚度15m统计,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顶部0.100.94m为含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18号煤层顶界为统计值,厚度一般8m,多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顶部0.100.94m为含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1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井田东部煤厚较大,厚度大于3.5m的厚煤带主要分布在该区域
28、。井田范围内未见不可采点。含夹石04层。夹石一般位于煤层下部。顶板岩性:以18号煤层底界为统计值,厚度一般10m,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局部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与20号煤层合并时,以5m统计,主要为含根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20号煤层分岔时,见20号煤层顶板。 20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不大,多为薄煤层,可采区主要分布于井田西部,东部与19号煤层合并。顶板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厚度10m统计,多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常夹23层薄煤层。 2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下部,勘探区
29、主要分布在3勘探线以东,901及1304孔连线以南,1304及J1217孔连线以西的区域内。可采区内见3个孤立的不可采块段。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顶板岩性:以厚度10m统计,上部多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岩,下部为粉砂岩,局部为细砂、泥质粉砂岩。底板岩性:以厚度10m统计,直接底板为含根泥岩,其下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12层薄煤层。 23-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下部,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不大,大部为薄煤层,局部为中厚煤层,大致2勘探线以东,8勘探线以西可采,可采区内见一个不可采点。顶板岩性:以厚度10m统计,多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质泥岩,
30、夹03层不稳定的薄煤层。底板岩性:以厚度10m统计,多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夹13层薄煤层。 26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东北部厚度最大,一般2m左右,井田范围内见5个不可采块段,主要分布在井田中部。顶板岩性:以24号煤层底板为界统计,厚度15m左右,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02层薄煤层。底板岩性:当与28号煤层合并时以5m左右统计,顶部为0.11.0m左右的含根泥岩,其下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夹02层薄煤层。 28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较大,5勘探线以西、18勘探线以东与26号煤层合并,可采区分布
31、在井田中部。可采区内见7个孤立的不可采块段。顶板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岩性:以5m统计,多为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四、煤质及用途1、煤质本井田煤类见表124。灰分:原煤平均灰分为18.7126.57%(17-1号煤最低,21号煤最高),其中12-1、21、23-1、26、28号等五层为富灰,其余煤层全为中灰;精煤平均灰分为6.959.31%。硫分:原煤平均值为0.484.85%,精煤平均值为0.371.62%。从原煤平均值来看,5-2、5-3、17-1等三层为特低硫,3、7、20等三层为中硫,9、12-1、19、21、23-1等五层为富硫,26、28等两层为高硫。各
32、煤层中硫酸盐硫的含量均很低,一般为00.1,特低硫中以有机硫为主,低硫煤中硫铁矿硫与有机硫几乎相等;中高硫煤中以硫铁矿硫为主,一般随硫分增高硫铁矿硫也增高,据统计,硫铁矿硫在全硫中所占的比例,中硫为87.32,富硫为85.93,高硫为90.06。磷分:所有煤层均为低磷。砷:各煤层平均砷含量均很低,一般为24ppm。煤的风化与氧化:根据测定结果,本井田风、氧化带深度确定为20m。2、煤的工业用途本井田以炼焦用煤为主,占总储量的72%,少量贫煤,占总储量的28%,炼焦用煤具有中灰、中硫、低磷、低灰熔点、中高发热量的特点,达到冶金焦用煤质量,可作为炼焦配煤或气化用煤。本井田贫煤的煤质特征为:中灰、富
33、硫、低磷、高灰熔点、中高发热量,洗选后精煤灰分为8.03%,硫分1.02%,是较好的化工、动力用煤及民用煤。中煤可供动力、电力及民用煤。五、水文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区域内有南盘江及北盘江两个汇水型水文地质单元,其分水岭由井田北部的大平地、冷风丫口、里坪一线近东西向延伸。地层主要为可溶岩和非可溶岩两大类组成,石炭系的摆佐组、黄龙群、马坪群,二迭系的栖霞组、茅口组,三迭系的永宁镇组、关岭组属可溶岩类,岩溶发育,地下水埋深中等,富水性强;二迭系的梁山组、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属非可溶岩类,基岩裂隙发育有限,富水性弱。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在可溶岩地区大气降水通
34、过落水洞、漏斗迅速惯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在非可溶岩地区,大气降水则沿着岩石的细小裂隙或空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迳流、排泄受岩性、构造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在可溶岩地区多为暗河及管道集中迳流,以岩溶大泉及暗河出口的形式于河谷、断层谷地、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排出地表;在非可溶岩地区,地下水多沿着裂隙、孔隙呈隙流及分散的方式短距离径流,以下降泉及分渗流的形式近源排泄于沟、谷等地形低凹处。、井田水文地质条件1、地层含水性根据地层岩性,大体可分为可溶岩和非可溶岩两大类,栖霞组、茅口组、永宁镇组、关岭组属可溶岩类,岩溶发育,富水性强,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良好,是地下水的活跃层位;峨眉山玄武岩组、二
35、叠系龙潭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属非可溶岩类,含裂隙水,但充水空间不发育,无明显含水层,根据以往勘探成果和生产矿井实践验证,与矿井开发有关的岩层既是煤矿床充水的弱含水层段,又是茅口组、永宁镇组灰岩岩溶水的隔水层段。一般矿井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局部中等偏简单。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分布于井田北缘及西缘,岩性主要为灰岩,溶洞、落水洞、溶斗及溶蚀槽谷等岩溶微地貌发育。调查泉点3个,雨季最大总流量1836.71l/s,枯季最小总流量314.61l/s,一般泉流量大于210l/s。施工抽水孔一个(606孔),单位涌水量0.9321l/sm,地下水富水性强,但极为不均一,具承
36、压性(据606钻孔揭穿茅口灰岩126.09m,水头高出地面12.26m,标高为1405.47m,承压水柱高171.3m)。水质类型为:HCO3-Ca型。 峨眉山玄武岩组分布于井田北部及西部,出露面积3.89km2,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及凝灰岩。调查泉点41个,调查时总流量12.871 l/s,一般泉流量小于1 l/s,个别达3.007 l/s。施工J608、601、1101号抽水孔3个,单位涌水量分别为0.0041、0.0061、0.01 l/sm。富水性弱,但具承压性(以上抽水孔静水位均高出地面,最高可达+11.00m,标高为1398.42m,承压水柱高91.20m)。水质类型为:HCO3-K+
37、Na、HCO3-Ca及SO4-Ca型。 龙潭组分布于井田中部,出露面积12.86km2。岩性主要为泥粒、细粒碎屑岩。调查泉点151个,调查时总流量23.541l/s,一般泉流量为0.0010.51 l/s,个别达3.921 l/s。水质类型为:HCO3SO4-CaMg、SO4HCO3 -CaMg、HCO3-K+Na、SO4-Ca型。 飞仙关组分布与龙潭组基本一致,地表多为陡坡地形。岩性主要为细粒碎屑岩组成。调查泉点146个,调查时总流量23.441 l/s,一般泉流量为0.0010.51 l/s,个别达1.951 l/s。施工J406、J10542个抽水孔,单位涌水量分别为0.05261、0.
38、0438 l/sm。富水性弱,具承压性(据J10542号抽水资料,水孔高出地面+7.03m,标高为1736.52m)。水质类型为:HCO3-Ca、SO4-CaMg型。 永宁镇组分布于井田南部,出露面积23.25km2。岩性碳酸岩为主,夹砂岩、泥岩等。落水洞、漏斗、岩溶凹地等岩溶微地貌发育。调查泉点27个,调查时总流量69.131 l/s,一般泉流量为0.1014.40 l/s,个别达501l/s。富水性强,但极不均一。 第四系残积、坡积、洪积物分布于缓坡、冲沟、河谷地段,厚度小于10m;崩积物及剥落物分布于坡脚,零星覆盖于各地层之上,厚度薄。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时有泉水出露,降雨之后,有些泉
39、点随之干涸。 滑坡井田内有大小滑坡11个。较大的5个,沿煤系地层露头分布,为切层滑坡,现处于稳定压密阶段。滑坡体裂隙发育、透水性好,有一定的赋水能力。下鲁楚滑坡近圆形,面积为0.175km2。厚度大于15m,由飞仙关组下段滑移到龙潭组上段地层之上。调查泉点4个,调查时总流量0.59 l/s,一般泉流量为0.050.22 l/s。富水性弱。丫口寨滑坡长条形,面积为0.19km2,被崩塌物、剥落物覆盖,由飞仙关组下段地层滑移至龙潭组中段地层上。303号钻孔揭穿该滑坡,厚度为22.85m。钻孔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漏水,近似稳定水位为14.15m。调查泉点2个,调查时总流量0.34 l/s。据142号
40、泉长观察资料,枯季时水断流,雨季流量为4.99 l/s,说明该滑坡导水性强,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HCO3-Ca型。杨家河沟滑坡长条形,面积为0.596km2,901、J908两孔揭穿厚度分别为53.35m及42.25m。钻孔揭露时出现漏水。调查泉点4个,调查时总流量1.048l/s,一般泉流量为0.030.317 l/s,流量变化大。据L42、L45两泉长观察资料,流量分别为0.161.64 l/s和0.104.24 l/s。901号钻孔进行了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176 l/sm,说明该滑坡地下水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动态变化大,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HCO3-CaMg型。老马地滑坡长条形
41、,面积为1.02km2。2209、2210两孔揭穿厚度分别为32.33m、28.04m,为飞仙关组下段、龙潭组上段地层滑移至龙潭组中、下段地层之上。调查泉点7个,调查时总流量8.86 l/s,一般泉流量为0.0010.9747 l/s,最大流量可达7 l/s。据87号泉长观察资料,流量为1.02114.64 l/s。说明该滑坡地下受大气降水控制,动态变化极大,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SO4-CaMg型。台草坡滑坡近方形,面积为0.865km2。为飞仙关组下段地层滑移至龙潭组地层之上。调查泉点5个,调查时总流量1.99l/s,一般泉流量为0.050.15 l/s,最大流量可达1.57 l/s。22
42、301、22302号钻孔揭露厚度分别为66.31m及80.03m,揭露时出现漏水。据Z92号泉及108号泉长观察资料,流量分别为0.1314.41 l/s及0.0812.82 l/s;22301号孔简易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687 l/sm。说明该滑坡地下水动态极不稳定,导水性强,富水性弱。水质类型为:SO4-CaMg、HCO3- Ca型。2、断层、破碎带含水性井田内主要发育北东向及北西向断层,中部有少量弧形断层发育,多属正断层。由于含煤地层大多为塑、柔性岩石,断层破碎带发育宽度小,且被泥质物充填,因此,其地下水的赋存与运移受到限制。地表断层带上泉水出露少,流量小,一般为0.100.40 l/s。精查钻孔穿过断层的71处,均未发现涌、漏水现象,水位变化正常,仅详查时1104孔穿过F11断层时发生漏水。本区断层富水性弱,导水性差。3、地表水、地下水流量动态变化对井田内河流、有水流的小煤矿、泉点。进行流量动态观测,流量变化具明显的季节性和年周期性,规律性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在一个水文年中,69月份为雨季,11月至竖年4月为枯季。地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