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92857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doc(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题目:甘肃靖远王家山煤矿五号井开采设计专 业:采矿工程本 科 生:(签名) 指导老师: (签名) 前言中国是世界最大产煤国,煤炭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煤炭是工业的粮食,我国一次能量消费中,煤炭占75%以上。煤炭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作为采矿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很荣幸能够为祖国煤炭事业尽一份力。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把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使所学知识一体化,是我们踏入工作岗位的过度环节,设计过程中的所学知识很可能被直接带到马上的工作岗位上,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设计能够全面系统的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矿井设计的方法、步骤及内容,培养实事求是、

2、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编写技术文件和运算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该说明书为王家山矿五号井0.90Mt/a井田初步设计说明书,在所收集地质材料的前提下,由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并合理运用平时及课堂上积累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力求设计出一个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矿井。本设计说明书从矿井的开拓、开采、运输、通风、提升及工作面的采煤方法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论述了本设计的合理性,完成了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同时说明书图文并茂,使设计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详细指导和同学

3、的悉心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设计时间和本人能力有限,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摘 要本设计为煤矿矿开采设计,主要针对全矿井范围内煤炭开采。此设计为王家山煤矿五号井0.9 Mt/a新井设计,共分七章:矿井地质概况,井田开拓,大巷运输及设备,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提升、运输、排水、压缩空气设备选型,建井工期。王家山矿五号井井区距国道309线约2.5 km,矿区对外交通便利。区内地势较为平坦,井田走向长度3km,倾斜方向长1.7km。面积为5.1km2。井田主采煤层为二号、四号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8.74m,11.23m。平均煤层倾角都 为36,属于倾斜煤层。井田工业

4、储量为11033.7万t,矿井可采储量8091.5万t。矿井服务年限为69 a,矿井正常涌水量为80 m3/h,最大涌水量为154.5 m3/h。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王家山煤矿矿井工作制度为“三八”制,一个综采工作面保产。开拓方式为立井三水平直接延伸,水平标高分别为+1500 m,+1200 m,+850m,准备方式为采区巷道布置。矿井主井采用箕斗提煤,副井采用罐笼作为辅助提升。工作面采用长壁采煤法,面长115 m,采煤工艺为综采。矿井主运输为胶带运输,辅助运输采用架线电机车牵引1.5 t固定式矿车运输。矿井通风采用中央边界式。关键词:立井;采区;综采;架线电机车运输;中央分列式通风Abstra

5、ctThis design is done for coal mining,mainly according to the coal mining of all the scope of the mine. It is a new design of wang jiashan mine number 5 wellbore whose production capacity is 0.9 Mt per year.It has seven chapters as follows:mine geology sutvey;mine field development;transport and eru

6、ipment of main roadway;section layout and equipment;mine ventilation and security;mine hoisting,haulage,drainage,compressed air equipment selection;well construction period.The wang jiashan mine filed lies in the north of national highway 309 line about 2.5 kilometers.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

7、t and.It covers 5.1 square kilometers. The boundary of the minefield run 3 kilometers on the strike and the pitch length is 1.7 kilometers.The two and four is the main coal seam,its dip angle is 36 degree and tieir thickness are about 8.74m and 11.24m on average.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e minefield

8、are 110.337 million tons,and the recoverable reserves are 80.915 million tons. The designed productive capacity is 0.9 million tons percent year,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ine is 69 years. The normal flow of the mine is 80m3 percent hour and the max flow of the mine is 154.5m3 percent hour. The m

9、ineral well gas gushes is lower, It is a low gas mineral well. The working system is “three-eight”.One productive place meets the requirement.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bout the mine is vertical development. The mine has thre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locates in the level of +1500 meters, the second i

10、n the level of +1200 meters,the last in the level of +850m.The main shaft uses skip hoisting and the auxiliary shaft adopts cage hoisting. The working face adopts long wall retreating to the strike.Its length is 115 meters.The technology of the working face is the full-mechanized mining.Belt Conveyo

11、r to transit coal is used chiefly to transport coal, the auxiliary transportation uses 1t solid car. defile ventilation is used for wang jiashan coal mine all the time .Keywords:vertical shaft;seciont;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overh-ead line elect-ric locomotive transport; defile ventilation.目录第一章

12、 矿井地质概况11.1 矿井位置及交通11.1.1 交通位置11.1.2地形地貌2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21.1.4 矿区概况31.2 矿井地层及地质构造41.2.1 地层41.2.2构造7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11.3.1 煤层及煤质111.3.2 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及低温情况201.3.3 水文地质231.4矿井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26第二章 井田开拓27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72.1.1矿井工作制度272.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72.1.3矿井设计服务年限272.1.4 矿井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的关系272.2井田境界及储量

13、282.2.1井田境界282.2.2储量292.3井田开拓302.3.1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选择302.3.2井筒形式的确定312.3.3井筒数目的确定332.3.4井田内划分及开采顺序332.3.5开采水平的划分及水平标高确定342.3.6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342.4井筒342.4.1 井筒断面设计342.4.2井筒参数确定372.5井底车场382.5.1井底车场形式选择及硐室布置382.5.2井底车场线路设计382.6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41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463.1大巷运输方式选择463.1.1大巷煤炭运输方式选择463.1.2大巷辅助运输方式选择463.2矿车473.

14、2.1矿井车辆配备473.3运输设备选型493.3.1机车选型493.3.2带式输送机选型50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524.1 采区布置524.2采区的划分524.3采煤方法544.4采区巷道布置574.5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614.6工作面设备确定644.7劳动组织654.8技术经济指标分析67第五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705.1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705.2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计算705.3 计算矿井总风量725.4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765.5计算矿井通风等级孔795.6概算矿井通风费用805.7预防瓦斯、火、矿尘、水和顶板等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81第六章 矿井提升、运输、排水、压缩

15、空气设备选型876.1矿井提升设备选型876.2主运输设备选型896.3矿井排水设备选型956.4 压缩空气设备选型96第七章 建井工期997.1移交表准997.2井巷工程量997.3建井工期1007.3.1井巷掘进指标1007.3.2井巷工程排队1007.3.3建井工期101结论102第一章 矿井地质概况1.1 矿井位置及交通1.1.1 交通位置王家山煤矿位于靖远县城北约60km,宝积山矿区西北约10km,行政区划属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和东升乡管辖。走向长约8km,倾斜宽约3.5km,面积约8.3421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8061045312,北纬365135365314。王家山

16、煤矿西北距国道309线约2.5km。铁路由白(银)宝(积山)线的长征车站接轨,经旱平川、水泉,至煤矿工业广场有专用线。矿区内的公路、简易公路纵横交错,交通甚为方便。(见图1-1)。图1-1 交通位置图1.1.2地形地貌矿区地处干旱区,地形复杂。地形陡峻,最高点位于栒条岘,标高2021.7m,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1815.0m,相对高差206.7m,水洞沟以西基岩裸露,属剥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形成相向的单面山,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侵蚀,故横向沟谷发育。随着向斜的倾没,岩层逐渐被黄土覆盖;水洞以东主要为黄土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小,一般2050m。但是,五号井矿区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

17、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1.气候 矿区气候属内陆半沙漠干旱气候。(1)气温:月平均-924,最低-1823,最高达3538,年平均7.99.2。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春、夏、秋季昼夜温差1016。(2)降水量:年平均量在187374mm之间,平均250mm左右.多集中于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常形成暴雨。(3)蒸发量:年平均14391782mm,平均1655mm,为降水量的6.6倍。(4)湿度:年平均5564%,4、5月份最干燥,为4160%,711月份湿度在5875%之间。(5)风向:除夏、秋季有东南风外,其他时间多西北风,风力24级,最大达68级,全年平均风速11.4m

18、/s。(6)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93cm。一般0.4-0.7米。2.水文情况区内无常年流水,仅有两条砂河在每年79月雨季期间山洪暴发才有短暂的暂时性流水。一条是苦水峡砂河,发源于矿区东南部的小井子沟,由南向北穿过矿区中部,经胶泥崖村、大红沟、北滩,与咸水河汇合,至中卫注入黄河;另一条是孔家沟砂河,由李家坪向西流经矿区南侧,在33、107号孔附近折向西南,经石碑子沟、旱平川,流入黄河。矿区以南的变质岩裂隙水沿F1断裂带溢出,在苦水峡砂河上游形成水质良好,但水量甚小的上升泉,最小涌水量0.175L/S,最大涌水量为1.112L/S。由于受F1断裂带中断层泥的阻滞,进入孔家沟砂

19、河后形成地下潜流,潜水面深310m,对河床中分布的各个水井进行了不定期观测,水量不大,如李家坪水井的涌水量为20.39m3/d。1.1.4 矿区概况1. 矿区开发情况王家山矿区开采历史久远,在建井时,井田浅部的小窑已具备相当规模。为了协调与地方的关系,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从生产矿井不同位置划给地方资源2501.84万t,从1550m水平以下资源内划给地方资源储量1806.0万t。经煤业公司调查,王家山矿区原有各类地方小煤窑(乡村、个体、其它)43个,通过多次关井压产的整顿,部分小窑已被关闭、封停,现保留24个小煤矿持有合法证件,但仍存在一证多井、超层越界、乱挖滥采、侵占大矿资源的现象。具体分布

20、情况为:在王家山煤矿一号井周边实测有8个矿13个井口,二号井周边实测有11个矿14个井口,五号井周边有5个矿7个井口,各小煤矿的开采能力都在3万吨以上,有的能力达10万t,由于小矿开采技术条件差、回采率低,对资源破坏量非常大。另外,井田内煤层大多为急倾斜煤层,而划出的资源均在井田浅部,使划出资源的下部形成相当数量的呆滞煤量。也使王家山煤矿生产能力、矿井服务年限等受到较大影响。2. 矿区经济情况 本区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小麦、谷物、豆类等,由于干旱多风,产量均较低。工业方面,有矿区所属各煤矿,以及矿区辅助和附属企业事业单位等,还有靖远县所属厂矿及定西陶瓷厂、煤矿等企业,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靖远电

21、厂二期工程已竣工,靖远矿区供水工程亦完工交付使用。整个靖远矿区水、电、路、通讯等都已形成系统和综合能力。3. 矿井建设和生产时所需主要材料的来源 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外,水泥、砖砂、石白、灰为当地上产材料,就地均可买到。用火车或汽车运输,运输距离远近差别较大,近者距平川区、靖远县约3060km,远着距兰州210km,或者更远。4. 水源、电源、及劳动力来源 供水水源本矿井由靖远矿区净水厂供水。靖远矿区净水厂设在黄河北岸,取黄河水为水源,经过净化后供整个矿区。该水厂日处理水量54000m3/d,可向王家山矿井供水9900m3/d,能够满足该矿井集中生产用水。黄河水通过、过滤、消毒等手段处理后,水

22、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该水总硬度约为11.8德国度,Ph值约为7.8,浊度3度。本矿井井下水的矿化度非常高,不宜作为生活水源,但该水可以满足灌浆用水的水质要求,因而可以用来制水泥浆。 1.2 矿井地层及地质构造1.2.1 地层王家山矿区地层主要有下志留统马营沟群(S1m)上三叠统南营儿群(T3nn),中侏罗统窑街组(J2y),中侏罗统新河组(J2x),上侏罗统苦水峡组(J3k),下白垩统河口群(K1nk)、上第三系(N)和第四系(Q)。下志留统为中生界基底地层,上三叠统常为煤系基底,中侏罗统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在矿区南部F1断层带中局部有残留的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此外,在矿区南北的外侧布

23、有上第三系红层本矿井揭露地层与区域地层一致,分述如下:(一)志留系(S)仅有下统马营沟群(S1m),主要见于水泉尖山,卡拉玛山和响泉山等地,岩性为灰色石英岩,灰绿色变质砂岩,千枚者、片岩,夹煌斑岩,闪长岩脉,厚1159.30m1592.50m,平均140000m。(二)上三叠统南营儿群(T3nn)为侏罗纪煤系的主要基底地层。为灰绿色砂岩夹同色粉砂岩、灰色、灰黑色泥岩及多层煤线,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厚2001076m,平均900m。(三)中侏罗统窑街组(J2y)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含主要可采煤层两层(编号为2层煤、4层煤)及局部可采煤层两层(编号为2下层煤、3层煤和4下层煤)。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

24、水洞沟以西,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地层由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色细砂岩、灰、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化石丰富。地层总平均厚度116m,总的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北翼线以东厚度都在90m以上;南翼厚度变化多在4085m之间,至F2断层以南更减薄到2573m;矿区西端 的74、270、226、222号孔一带甚至仅有821m。旋回结构清楚,由两个大的旋回组成。第大旋回:由2层煤底板河床相砂岩开始,经河漫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至2层煤顶板湖相泥岩、粉砂岩结束。顶部湖相沉积往往由于后期冲刷而保存不全或缺失,或相变为河漫滩相。旋回厚度变化西薄东厚,平均厚约56m。第大旋回:由

25、侏罗系底部河床相砾岩、砂砾岩或粗砂岩开始,经河漫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至4层煤顶板湖相粉、细砂岩及砂质泥岩告终。该旋回在向斜北翼比较稳定,向南相变急剧,几乎全部为河床相沉积所取代,4层煤向南也逐渐分叉、变薄以至尖灭。旋回厚度变化西薄东厚,厚2186m,平均厚约50m。(四)中侏罗统新河组(J2x)由上到下分为三个段:第三段:由灰绿色页岩、粉砂岩及深灰、褐灰色油页岩组成,夹薄层灰绿色细砂岩及肝红色泥岩,发育细水平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化石丰富。厚114m。第二段:岩性主要为草黄色中、粗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的互层,中夹紫红、灰绿及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底部为厚层灰白色粗砂岩、砂砾岩。砂

26、岩中斜层理发育,有时含砂质结核。最大厚度400m。第一段:主要为灰白色砾岩、砂砾岩及中、粗粒砂岩,夹灰色、深 灰色砂质泥岩及黄绿、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顶部黄绿、灰绿、灰黑色泥岩中有时含薄煤(编号1层煤),下部局部地段亦夹薄中厚层煤(编号2上层煤)。粗碎屑岩中发育大型斜层理,细碎屑岩中多发育细水平层理或小斜层理。总平均厚约64m,与下伏窑街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五)上侏罗统苦水峡组(J3k)上部为紫灰色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砂岩具水平层理,泥岩为块状构造;中部主要为紫红色沁及砂质泥岩,夹灰绿色泥岩与砂岩条带,多不显层理构造;下部为紫红色泥岩与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后者具微细水平层理。含有

27、丰富的化石。与中侏罗统(J2)呈整合接触,厚度大于500m。(六)白垩系(K)仅有下统河口群(K1hk)。上部为桔红色中、细粒砂岩与泥岩互层,下部为棕红,桔红色厚层中、粗粒砂岩夹砂砾岩及薄层紫红色砂质泥岩,与J3k呈不整合接触,厚400800m,平均637m。(七)上第三系(N)中新统咸水河组(N1x):岩性为紫红、桔红色砾岩夹砂岩,不整合于较老地层之上,厚7351019m,平均850m。上新统临夏组(N21):与N1X呈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下部为桔红、桔黄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灰色、锈黄色砂岩、砂砾岩;厚253461m;中部为兰灰色角砾岩夹砖红色砂岩,厚157720m;上部为兰灰色砂岩、砂砾

28、岩,砾岩与桔黄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厚度大于500m。(八)第四系(Q)更新统(Qp):下部为灰绿色碎石,亚砂土互层;中部为棕黄色石质黄土、亚砂土;上部为浅黄色疏松黄土层。厚2303m,平均90m,不整合于较老地层之上。全新统(Qn):为松散砂砾石层,夹亚砂土及亚粘土层,不整合于其他地层之上,厚0163m,平均12m。1.2.2构造 陇西系乌鞘岭六盘山主褶带逶迤通过靖远北部。靖远煤田便形成于褶带中古变质岩体的低洼地带。受陇西系所左右,区域主要构造形迹多呈北5060西方向。有如下主要构造: 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走向长约80km,主体由下古生界及震旦亚界变质岩组成,总体走向北50西。 宝积山

29、复向斜:位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的南侧,为一南翼受到破坏的不完整复向斜,主轴呈北50西方向,走向长约37km。 王家山复向斜:位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北侧,为一南陡北缓的不对称复向斜,主轴走向北6070西。 青石山半环状构造:位于宝积山矿区与红会矿区之间,由青石山西侧弧形断层及其所包围的下奥陶统变质岩花岗岩组成。 北滩新生代拗陷: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以北,在王家山矿区以F15断层为界与隆褶带分开。 靖远新生代拗陷:位于宝积山复向斜以南,为靖远静宁拗陷带的一部分。伴随上述隆褶带及复向斜的有一系列区域性走向断层,由北而南有:F3断层: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之北,西起水洞沟以西,向东经下红湾至半川子以

30、东,长度在10km以上,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80左右,断距西小东大,最大达1000m以上。王家山F1断层组: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之间,长30km以上,走向北70西,倾向南西,倾角80左右,由多个断层组成,为一多期活动断层,挽近仍有活动。宝积山F1-F2断层组:位于宝积山向斜南翼,西起车轮口,东至打拉池,长达35km以上,走向北5060西,倾向南西,倾角1560,深部缓,浅部陡,并派生一组分枝断裂,组成“入”字形构造。该断层切断宝积山向斜南翼,使南西盘白垩系地层推覆于北东盘侏罗系之上,构造形迹明显。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以南的寿石山、红会将军坟滩及崛吴山北坡,主要岩性为

31、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矿区煤系没有影响。本矿井构造总体表现为:向西抬起收拢,向东倾伏撒开的向斜,长约10km。向斜轴走向北6070西,局部近东西向,轴面倾向SSW,两翼地层产状不同,北翼地层在勘探线以西走向为北75西,倾向南西,倾角2540;勘探线以东渐转为北80东,向南南东倾,倾角4060,XV勘探线以东更陡,达60以上;南翼地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北东,倾角3566,局部直立、倒转,为一南陡北缓、轴面南倾的不对称向斜。勘探线以西向斜轴被F21断层切断。向斜两翼断层较发育,以走向逆断层为主,除煤盆地边缘断层外,矿井内部断层依其产状大致有两组,一组南倾逆断层,发育于向斜北翼,另一组北倾断层,发

32、育于南翼,此外尚有一些伴生的大小不一的横向逆断层分布于两翼。张性断裂较少。主要断层特征见表1-2-1。表1-2-1 王家山煤矿断层特征一览表编号位 置产 状性 质规 模两盘岩性查明情况走 向倾 向倾 角F1向斜南侧北70西南西80实测逆断层出露长度30Km以上,由一组平行断裂组成,在矿区南部形成宽约100-300m的巨形挤压破碎带。下志留统变质岩、上古生界地层逆冲于侏罗系各地层之上。李家沟以东断距约为600m,贺家山北达1500m。南盘:S1m北盘:S1mF3向斜北侧线以西北80- 85线以东北75- 80东北80推测逆断层长约10km,北盘下志留统变质岩逆冲于南盘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地层之上。该

33、断层断距西小东大,最大达1000以上。南盘:T3+J北盘: S1m 62、50、215、514号孔均穿过该断层。F15位于向斜北翼北80西南35- 65推测逆断层长约7km以上,上盘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地层推覆于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之上。断层破碎带宽5-60m、一般宽15m,断距达100m以上。南盘:T3+J北盘:T3+J1-2F16位于F15断层以南,位于-线之间加线以西为北80- 80西,以东转为80- 85南60- 80推测逆断层为F15最主要一条分枝断裂,长约5km。断距西小东大,线为10-40m,线大于200m。同上F17位于F16以南线以西走向为80西;以东呈近东西向。南或南南西67

34、- 85推测高角变逆冲断层为F15的一条分枝断层,长约3.5km,破碎带宽2-7m。断距大于30m。同上F18位于F15与F16之间北80西南南西70推测逆冲断层为F15的分枝断层,长700m。同上F19位于F17以南近东西南80推测高角度逆冲断层为F15的分枝断层,长300m,断距15m。同上表1-2-1编号位 置产 状性 质规 模两盘岩性查明程度走 向倾 向倾 角F21位于王家山向斜轴部北65西南西80实测逆断层全长12km,其中矿区长度5km,南西盘向上逆冲,将王家山向斜轴切割破坏。通过矿区断距约45-100m。两盘地层皆为J2-3285、241号孔穿孔穿过断层F2位于向斜南翼-线之间北

35、60- 70西北东80- 85推断逆断层长约4km,破碎带由碎裂岩、断层泥以及大小不等砂岩构造透镜体组成,宽约2-10m。断距西小东大,线26m,线22米,线379m。南盘:S1m北盘: J F22位于F2以南北65- 75西北东80推测逆断层长约4km,全被第四系掩盖。断距可达100m。北东盘:T3+J南西盘:JF4位于矿区西南北60西南西80推断逆断层长约26km,北东盘为中生界地层,南西盘为新生界地层。F4可能是沿F1断裂带下滑形成的。据钻孔断距不下百米。北东盘:Mz南西盘:Kz92号孔穿过该断层F5位于-加线之间北35- 40东南东47- 65平移断层长700m,东盘相对北移,西盘相对

36、南移,水平错距80m。两盘地层均为J81号孔该断层F20位于向斜北翼西部北60- 80东东南62- 77推测逆断层长600m,破碎带宽1-4m,断距28-45m。两盘地层均为J282号孔穿过该断层F23位于南翼F2断层以南线以西北60- 80东,以东为北83西北68- 70推测逆断层长750m,落差16-40m。J151155号孔造成2层煤重复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3.1 煤层及煤质1.煤层一、含煤性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J2y),厚116m, 含煤五层,平均总厚30.67m,含煤系数26%;其次为中侏罗统新河组(J2x)第一段,平均总厚64m,含煤两层,平均总厚

37、2.99m,含煤系数4.7%。各煤层由上到下编号为:1层煤,2上层煤,2层煤,2下层煤,3层煤和4层煤,其中,2层煤和4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大,较稳定,且分布面积广;3层煤为局部可采层,分布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变化亦较大;其余煤层更不稳定,多呈透镜状。此外,4层煤向南由于相变,发生分叉,变薄,以至尖灭,在深部形成4下层煤;另在深部钻孔中4下层煤以下尚有12层透镜状煤层,偶达可采厚度以上。煤系含煤性的变化规律比较明显:南翼不如北翼,西端不及东端。北翼西部又较东部含煤性差,勘探线以西含煤系数平均为17.9%,低于北翼平均数,以东平均为28.1%,高于北翼平均数。全区平均为19.7%。二、可采煤

38、层 矿井共含煤七层,其中,1层煤、2上层煤、2下层煤多呈透镜状产出,偶达可采厚度以上,很不稳定;3层煤亦不稳定,变化大,为局部可采层;2层煤和4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此外,存在于南翼挤压带和其他断层带中的断层煤,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或不规则状产出。各煤层特征见表3-1,分述如下:表1-3-1 煤层特征一览表煤层名称真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点数)层间距(m)结构稳定性分布与可采情况层位1层01.600.70(14)3045528.19 818.502.2745.653.5589.80 0.0030.81简单极不稳定呈透镜状,零星可采J21x2上层0.116.322.29(19)简单

39、极不稳定南翼线以西,北翼加及线以西,零星可采J21x2层0.0545.338.74(131)简单复杂较稳定全区主要可采J2y2下层05.810.63(11)简单极不稳定零星分散且不可采J2y3层0.1121.273.33(60)简单不稳定线以西,局部可采J2y4层11.24(123)简单复杂较稳定全区基本可采J2y4下层0.627.583.18(10)简单不稳定分布于线以东,局部可采J2y(一)1层煤位于中侏罗统新河组第一段,即第旋回的顶部,煤层薄而变化大,多不可采,呈透镜状。全区共有31个孔见到此层煤。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12个孔,纯煤真厚最大1.60m,主要分布在-勘探线间,多为单一结构或含

40、一层夹矸,最多含三层夹矸,夹矸最多小于1m,1层煤常相变为灰黑色炭质泥岩、泥岩或砂质泥岩,与2层煤的间距西小东大,勘探线以东皆在55m以上,最大的为308号孔,达113.84m,勘探线以西多在55m以下,一般3045m,最小的为48号孔,不足30m。(二)2上层煤位于中侏罗统新河组第一段的下部,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育于南翼勘探线以西和北翼东部的和加勘探线间及西端勘探线以西,在北翼的281、59、46、264和255号孔尚有零星分布。全区见2上层煤的有32个孔,煤厚0.11m(109号孔)6.32m(294号孔),纯煤厚度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18个孔,其中最厚4.27m。2上层煤与2层煤的间距在南

41、翼和北翼西端为6.93m(透3号孔)28.19m(77号孔),平均15.73m,北翼东部为5.00m(浅6号孔)13.73m(129号孔),平均9.64m。多为单一结构,少数含一至二层夹矸,夹矸最厚为1.12m(浅6号孔),最薄的仅0.99m(40号孔),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三) 2层煤 赋存于中侏罗统窑街组顶部,为本井田最主要的可采煤层,分布面广,厚度巨大,煤层比较稳定。煤厚变化规律性比较明显,南薄北厚,西薄东厚。全区见2层煤的共211孔,平均煤厚8.74m。自南而北可分为两部分:1、F21F2断层之间,即王家山向斜南翼。煤厚自0.05m(168号孔)至23.32m(40号孔),

42、大多小于10m,平均8.06m,自东向西亦由厚变薄,勘探线以东除171号孔外,煤厚都在721m之间,以西多小于7m,以至尖灭。结构东部较西部复杂,勘探线以东含三至五层夹矸,以西大多只含一至二层夹矸或为单一结构,唯40号孔含夹矸达七层。夹矸最厚12.38m(172号孔),一般0.302.90m不等。这一部分煤层虽较厚,但夹矸比例大,纯煤厚度小,说明当时成煤环境变化较大。夹矸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或粉砂岩,为细砂岩,个别夹不厚的粗砂岩。2、F21断层以北,即王家山向斜北翼。这一部分煤层厚度自0.19m(283号孔)至45.33m(273号孔),平均13.98m,自东向西煤层变薄,勘探线以东煤厚多为

43、1440m,以西多在10m以下,愈接近沉积盆地边缘,煤厚变化愈大。在加勘探线间靠近煤层露头部分有一条煤厚小于2m,甚至不可采的薄煤带,宽度约50100m,皆在风化带中,煤层变薄,风化作用是主要因素。 这一部分煤层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勘探线以东多含二至四层夹矸,少数含一层,个别有五层夹矸,共同的特点是,夹矸多在煤层上部,下部常为单一的巨厚煤分层,勘探线以西多为单一结构或含一至二层夹矸,少数含三至五层夹矸,个别的结构较为复杂,如21号孔有七层夹矸,37号孔有八层夹矸,夹矸最厚为8.15m(273号孔),大多0.202.00m,少数25m。夹矸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或炭质泥,偶为细砂岩。另外,古河流冲刷

44、是造成四号井中部以西厚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从底板等高线图及剖面图上清楚地反映出,2层煤不仅沿走向有波状起伏变化,同样,沿倾向亦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致使底板等高线蜿蜓变曲,疏密不匀,这显然是岩、煤层在构造变动过程中受挤压而产生的形态变化。(四) 2下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上部,呈透镜体状,很不隐定,全区仅有11个钻孔见到此层煤,多零星分散且不可采,只北翼勘探线的4个钻孔尚较集中。纯煤厚度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5个孔:98、11、70、36和260号孔。其中,98号孔最厚达5.8lm,但很快即变薄、尖灭。除个别孔含一两层外m外,其余皆为单一结构。夹矸岩性为泥岩及粉砂岩。与2层煤间距一般818.50m,西部透7号孔最小为3.57m。(五) 3层煤位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中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太稳定,为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XI勘探线以西,共有60个钻孔见此层煤,最厚的是307号孔,达2127m,最薄为170号孔,仅011m。总的变化趋势为南薄北厚,西薄东厚。南翼虽然局部煤层较厚,但迅速变薄,尖灭,被无煤区分割成几块,无煤区和不可采区面积占一半以上,北翼煤层分布较普遍,各见煤点大多达可采厚度以上。西薄东厚的变化更为明显:南翼36号孔以东的几个见煤孔煤厚都大于3m,纯煤厚都达可采厚度以上,以西的12个见煤孔,仅有4个孔煤厚大于2m;北翼勘探线深部为厚煤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