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质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地质实习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山-太平湖及其周边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姓名: 班级: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辅导老师:时间:2009年7月第一部分:总结线路及记录1.齐云山丹霞地貌以及白垩纪红层:路线:谭家桥-汤口-蓝田-齐云山-谈家桥观察点一:齐云山天开神秀小广场点号.D1点位:GPS定位:N29.80894,E118.03362点义:紫红色砂岩,粉沙质砾岩粉沙岩层结构为层里构造,组成矿物有石英岩.千枚岩.砂岩等。沿途所见均为上白垩统地层,包括齐云山组和小岩组。齐云山组为紫红色砾岩、砂岩及钙质粉砂岩互层的洪积与河湖相沉积,厚约300-400m。小岩子组诗构成齐云山丹霞地貌最主要的地层。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由暗红色厚层砾岩及
2、鲜红色厚层杂砂岩组成,砾石以千枚岩为主,一般大小为2-5cm,大着可见25cm,多呈次棱角状。分布于山麓地区如中和亭。齐云山小壶天及雨君洞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于小岩组第一大旋回(第一岩性段)顶部的钙质砂岩层面上;上段为砖红色厚层杂砂岩,常常与紫灰色厚层砾岩、紫红色巨厚层砂岩互层,发育有大型交错层里。主要分布于400m以上地区。属于山麓河流沉积。地层产状:1806观察点二:一天门点号:D2点位:GPS定位:N29.80834E118.02886点义:发育由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韵律层,砾石成分比较复杂,分选较差,次棱角状比较多见,粉砂质泥质胶结。地层产状:28711观察点三:小壶
3、天点号:D3点位:GPS定点:N29.80817E118.01268点义:岩层名称为沉积岩,颜色为紫红色,成分为粉砂岩,钙质胶物质。齐云山小壶天石室洞顶分布负型恐龙足印化石34个,多数非常清晰。小壶天石室内恐龙脚印密度较大,约115个/.总体上朝南西方向排布,步迹特征明显。最大长35cm,宽25cm,掌深515cm,最小长10cm,宽10cm,掌深110cm。另见尾迹化石一处,长40cm,宽3cm,深018cm,尾拐长12cm,与主尾迹夹角70.形成原因为恐龙脚印被其他物质填充后底层物质被剥蚀。产状:1895观察点四:玉虚宫路旁赤兔马石像边点号:D4点位:GPS定位:N294829.4E118
4、143.3地层产状:26592:休宁蓝田南华系-震旦系地层观察路线路线:休宁蓝田高桥-儒村-双坑-孔坑(沿黄山-蓝田公路)观察点一:休宁兰田镇公路点号:D1点位:GPS定位:N29.93708E118.08819点义:休宁组岩性石英.方解石.白云岩.紫红色粉砂岩,石英为断面油脂光泽,略带蓝色,有颗粒状贝壳断面。岩层为厚层.平行层理 下南华统休宁组:休宁组厚1394m。下部为青灰和紫红色厚层砾岩,灰白、灰绿及紫红色含砾组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厚582m,发育交错层、波痕及波状微层理。砾石成分为千枚岩,板岩及脉石英,砾石多成次棱角状,砾径一般1-4cm,砾石含量25-70%,沙泥质胶结
5、;中部是灰绿、灰白、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韵律层,具交错层理,厚288m。 观察点二:103省道316-317之间点号:D2点位:GPS定位N29.92899E118.09095点义:兰田组岩性:岩石为黑色炭质页岩,内面上有硫化物的氧化膜,方解石脉呈蔟状分布,面与炭质页岩面平行,顺序后期充填,炭质页岩可看到零星黄铁矿 下震旦统兰田组:1935年丁毅创名“兰田系”,现在称为兰田组的地层只相当于其下部。命名地点在休宁县兰田村。在兰田村,该组厚269m,自下往上分为5部分。底部为含锰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以及硅质岩,厚3.2-7.7mm;下部为灰色到灰黑色条带状泥灰岩、灰质泥岩和
6、炭质页岩,或者为钙质泥板岩,厚10.5m;中部为黑色、深灰色含炭质泥灰岩,炭质页岩,含层状和星点状黄铁在蓝田,该部上段夹数层灰白色白云质灰岩,厚63.5-117.8cm,上部灰色.深灰色条带状泥灰岩,含黄铁矿结核,团块和条带,厚18m;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厚18m左右观察点三:103省道点号:D3点位:GPS定位N29.92899E118.0908点义:点东北,兰田组与闪长岩的接触关系界限点为青灰色闪长岩,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石英.斜长石.正长石及少量副矿物。产状:22040 一组节理产状781下附接触关系素描图:3:黄山岩浆作用及旅游观察路线路线:谭家桥-耿城-芙蓉岭-天都峰-
7、云谷寺-汤口-谭家桥教学内容:花岗闪长岩:其主体为细粒-中组粒,块状构造;在侵入体的接触带部位出现片麻状构造,变余糜棱结构、碎裂结构。但是两种结构、构造岩石的矿物组成一致。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为中一更长石,自形一半自形板状,粒径2-7mm,含量一般在40-50%;钾长石:浅肉红色,大小在10-20mm居多,少数可达50-60mm,钾长石斑晶中卡式双晶发育,多为微斜条纹长石,含量一般在10-25%;石英:它形粒状,粒径在3-6mm,常被数个细-中粒齿状变晶颗粒集合体代替,具波状消光,含量15-25%;角闪石:为普通角闪石,粒径0.15-2mm,为粒状半自形晶,含量为5-10%;黑云母:片状半自
8、形晶,粒径2-6mm,发育于斜长石、石英等矿物的缝隙中,大部分被绿泥石交代,其含量5%;富矿物特征: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和黄铁矿等。钾长花岗岩:肉红色,块状构造,中-细结构,矿物粒径0.1-0.5mm。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含量50-55%,主要为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呈不规则板状,偶见蠕英结构;斜长石:为更长石,半自形板状,常见钠长石双晶;石英:呈它形粒状,含量35-40%;黑云母:为镁质云母,其含量5%。副矿物为磁铁矿、萤石、独居石、锆石、榍石等。碱长花岗岩:浅灰色,快状构造,微细粒结构,矿物粒径0.1-0.5mm。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主要为微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含量65-70%,呈不规则
9、板状;石英呈它形粒状,含量25-30%;斜长石为中-更长石。含量约为5%。 天都峰是一座雄险壮观的山峰,通往峰顶鲫鱼背的一段狭窄险峭小道就是第四纪冰川作用造就的雄伟奇观。青鸾峰的崖壁上,七条平行排列的巨大冰川擦痕,长7-12m,宽0.4-0.5m,刻深约5cm,这是冰川流动时,坚硬的冰块在花岗岩壁上留下的痕迹。慈光阁U形谷、天都角峰等是黄山冰川活动的最好证据。记录内容:观察点一:上山途中点号:D1点位:GPS定位N300723.3E11810119点义:岩性为钾长花岗岩,成分有钾长石50%-55%,肉红色,三组节理;石英为无色断面贝壳状,油脂光泽,含量35%-40%;黑云母含量小于5%,一组极
10、完全节理;副矿物有磁铁矿萤石等。并且为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存在卸荷节理(三组节理中两组近乎垂直,一组水平节理)地层产状:12525观测点三:下山途中点号:D2点位:N300723.3E11810119点义:岩性为碱长花岗岩;结构为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有钾长石(肉红色,含量65%-70%,不规则板状,三组节理)石英(颜色为无色,断面贝壳状,油脂光泽,含量25%-30%)斜长石(白色,含量小于5%)产状:三组节理产状:125257286147904:宁国县胡乐镇奥陶系地层观察路线观察路线:旌德-胡乐公路任务:观察中下奥陶宁国组.中上奥陶统胡乐组剖面.岩性及接触关系观测点一:S-323省道胡乐旁
11、边点号:D1点位:N301954.5E1184525.4点义:岩性:下部为暗色(灰黑色)硅质炭质页岩,中间夹有硅质岩,厚度为中薄层风化后呈灰白色.化石稀少。含笔石;上部为暗灰色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黄棕色。含笔石。地层产状:635一组节理面产状:25.575观测点二:S-323省道宁国组与胡乐组界限处点号:D2点位:N301951.5E1184523.3点义:中上奥陶统胡乐组与中下奥陶统宁国组界限点.北上为胡乐组,岩性为炭质硅质页岩,薄层,风化后呈现灰白色与灰绿色。南侧为宁国组,岩性为炭质页岩(灰黑色),中厚层构造,宁国组中可见平行层理,发育良好。地层产状:胡乐组:1234 宁国组:540附宁
12、国组与胡乐组整合接触关系素描图:观测点三:S-323省道宁国组旁边点号:D3点位:N301950.7E1184522.4点义:岩性为灰黑色的炭质页岩,中厚层构造,宁国组中科健平行层理,发育良好。地层产状:540第二部分:黄山岩浆作用及地质地貌概述1:黄山概况黄山地质公园雄踞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以中生代花岗岩地貌为特征的地质公园。 黄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称,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体峰顶尖陡,峰脚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黄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状地展布着众多的“U”形谷和“V”形谷。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地分布有花岗岩石林石柱,特别
13、是巧石遍布群峰、山谷。主要类型有穹状峰、锥状峰、脊状峰、柱状峰、箱状峰等。区内奇峰耸立,巍峨雄奇;青松苍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云海浩瀚,气势磅礴;温泉水暖,喷涌不歇。 .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地下炽热岩浆沿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大约在6500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发生较强烈的隆升。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地下岩体及其上的盖层遭受风化、剥蚀,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地应力的作用,在岩体中又产生出不同方向的节理。自第四纪(距今175万年)以来,间歇性上升形成了三级古剥蚀面,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在这些岩体中,由于在矿物组分、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抗风化能力和节理的性质、
14、疏密程度等多方差异,造成了宛如鬼斧天工般的黄山美景。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和丰富的水景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表现其特质,显示了黄山天然的完美和谐,在丰富多变中见其有机统一。在立马桥、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被认为具有第四纪冰川而闻名。黄山冰川的存在与否,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无定论,这也是黄山地质公园又一诱人的魅力所在。 以古桥、古登道、摩崖石刻与黄山山水画为特征的黄山地质公园底蕴深厚的文化渗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其中黄山画派在中国画坛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研究中国文化、中国画史的重要资料。总之,黄山地质公园具有花岗岩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
15、迹等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与黄山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动植物为一体的大型花岗岩区天然博物馆。2:黄山的地质背景 从地质上看,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皖南地向斜中太平复向斜之南翼,南与江南台背斜相邻,北和下扬子撤陷衔接,地处两大单元过渡地带L28J。黄山主体为一大型断块山地,系在燕山运动期间由于断裂活动的影响发生强烈块状隆起,尔后又经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多次间歇性强烈抬升所致。控制黄山地貌发育的深大断裂有两组,一组是近东西向的绩溪祁门大断裂,另一组是是NESW向的宁国石台大断裂,其次还有与两组主干断裂斜交和垂直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贡山岩体主要由燕山运动第二
16、期侵入印支期花岗岩体中的新侵入的花岗岩体所组成。此侵入过程有两次,据同行学者z,调查,第一次侵入过程形成的花岗岩体面积约l07km z,在平面上呈椭圆形,岩相带完整,中心相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占岩体面积90以上,组成悬崖峭壁奇峰的风景区主体;过渡相以中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边缘相以纫粒花岗岩为主。后两相均分布于岩体边缘,相带共宽数十米,但在东南部可达200m一300m,岩石次生变化有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岩性均属偏碱性花岗岩。第二次侵入过程形成的花岗岩体面积约77km 2,主要位于光Bj顶和狮子林一带,其岩性为细粒斑状花岗岩,在其南部与第一次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体呈断层接触,北部侵入界线
17、不规则,且在慈光阁和人字瀑等地有零星分布。为便于区分上述两次侵入过程形成的不同岩体,通常将第一次侵入过程形成的岩体称为“黄山花岗岩体”,第二汉16瓜的极为”叨丁林花岗岩体”。需指出的是,本书作者对图27中前人确定的Q冕为“大姑冰馈层的观点持否定意见。后山至太平县附近,均为较老的印支期花岗岩侵人体,以岩基和岩株产出,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其次有角闪石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在岩相上,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分别为租、中和纲粒花岗闪长岩。 黄山追逐溪以南的岩性主要为震旦纪轻变质的片岩、干枚岩和板岩;场口谭家桥线以东为寒武志留纪下古生代灰岩、砂页岩;山北太平和甘棠盆地以北为更年青
18、的地层。 黄山地貌在整体上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抬升的断块山在两组深大断裂和次一级断裂的控制下,使得块状、柱状山峰、悬崖、深谷和悬谷、盆地形态十分发育。块状、住状山峰主要有天都峰、莲花峰、莲蕊峰和光明顶等。它们主要是因山体拾升中形成众多垂直节理和断层,后期寒冻风化和重力崩塌作用循垂直节理和断层面不断进行所致。在排云亭、天都峰、三岔、乌泥关等地均可见规模较大的断层崖,这些均为构造抬升和断层活动的标志。黄山亦有许多深谷,如诽云亭谷地、蜡烛峰谷地、迫迢溪谷地,这些均为典型的断层谷地,谷地两侧有保存完好的断崖和断层面。黄山的悬谷以九龙瀑、百丈泉和人字瀑最为典型。据分析,这主要与山体内部因断层活动造成差
19、异性抬升和岩性不一致有关。黄山的山间盆地,如汤口盆地、平天证盆地等。它们的形成亦与断层活动员为有关。例如汤口盆地就是因发育于寨西三岔断层带与黄山断层的交汇地区,受断陷作用和河流侵蚀作用而成。黄山山体因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所以球状风化所成的地貌形态,如“石蛋、石桃、石笋、石柱”等在峰顶和山坡上发育十分普遍。3:黄山岩浆作用黄山地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构造上属于扬子板块,传统上为江南古陆与皖南台格带的结合部。近十几年来对江南古陆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是一个gL陆碰按造山带,由钙碱性火山岩度理石浊积岩、扬子大陆板块前震旦纪笨底和构造混杂岩组成”。江南造山带在中生代时期再次话化造山,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北逆
20、冲的逆冲推覆构造,使笨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因此按板块构造划分方案,黄山地区位于皖南台裙带内紧邻江南极内造山带。皖浙赣断裂带从研究区东南部通过,控制了佛罗书韭纪红色盆地及消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构造岩浆岩带”。黄山地区保留的地层记录土要是古生界和新元古界,祁门、休宁、绩溪以南邵分地区分布有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根据余心起警”,早保罗世月潭组属于山间盆地含煤建造;中保罗址洪琴组以紫红、灰黄色中细粒砂岩为土普遍超覆在不同的幕底岩系之上为内陆河湖相红色建造;晓佛罗址干白坐世石岭组及清凉峰一带的黄尖组为山间盆地火山碎屑岩建造,下伏为炳丘组及劳村组河床相砾岩上覆岩塘组厚
21、度不足100 m是深湖相细碎居钙泥质沉积富含生物化石,归属山间盆地暗色岩建造;跨越中、晚白尘世的徽州组下段以砾岩、岩居砂岩、钙质结核泥岩为土上段下部大多为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上部为岩居砂岩与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到白坐纪末,形成了一个由类磨拉石建造“红色建造今磨拉石建造的不完整序列,叠加在佛罗纪的沉积序列之上。由此,黄山地区晚中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内造山旋回白韭纪末期发生了地先的强烈隆升。黄山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深成岩体,沿皖浙赣断裂带形成了一个皖东南使入岩的集中分布区。深成岩土要形成于晓佛罗址干白坐址加黄山岩体、太平岩体、九华山岩体、伏岭岩体、旌德岩体,与区内地层中唯一火山碎屑岩
22、建造黄尖组相对应。这友明,黄山地区晓中生代岩浆活动以深成侵入活动为土,是区域岩石国结构遭受强烈改造的标志。区内岩体形态多为椭圆形,长轴方向总体制陈向构成复式岩浆或岩袜。黄山岩体位于皖浙赣断裂带西北,大致处于皖东南侵入岩集中区的中心位置。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引张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6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05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 全部退去,这是黄山
23、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
24、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
25、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
26、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4:黄山花岗岩景观的特点及成因花岗岩与玄武岩同属火山岩,不同是在岩浆喷发的时候花岗岩石地下部分,在高压下形成,质地比喷出地表后形成的玄武岩严密的多,因此很坚硬。黄山正是地下花岗岩在地壳变动过程中露出地表后形成的。 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如黄山切割深达 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70 多座。 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
27、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洞。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5:黄色地质地貌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
28、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o处、岩22处、 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有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刀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
29、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根据黄山地区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古地貌景观、古气候特征、古生物面貌和沉积物特征,周秉根认为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为一季风型冰缘环境. 根据调查,黄山残留有冰缘地貌遗迹,主要包括冻融山顶面、冰缘岩柱、泥流阶地、不对称谷地、寒冻风化岩屑堆积物、古石河等,以及山麓地带的泥砾沉积物,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冰缘侵蚀和堆积地貌类型. 季风型冰缘环境下,寒冻风化剥蚀重力作用,冻融蠕流作用,雪蚀重力作用和融冻重力流水
30、作用强烈,加上断裂和节理发育,岩体在冰劈和冻胀作用下,结构也变得更加破碎. 在季风型间冰缘环境下,气温上升,降水增多,花岗岩沿节理面的崩塌现象明显,从而在山麓地带堆积了大量的崩塌滚落的砾石,如桃花溪谷地,凤凰源和谭家桥坡麓地区最为明显. 有的形成类似冰川漂砾的沉积物,其实是寒冻风化崩塌的砾石堆积(古石海) . 寒冻风化和差异风化也形也了冰缘岩柱、不对称谷地等冰缘地貌.黄山由于断裂构造和节理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多构造裂点,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丰沛,形成众多的溪、涧、瀑、潭、泉、池、井等流水景观. 黄山有源水35 处,溪涧25 条,5 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鸣弦泉、三叠泉) ,2
31、泉(宾馆温泉和松谷庵温泉) ,2 湖(大洋湖、小洋湖) ,4 库(五里桥、云谷寺、西海和东海水库) ,加上众多的潭、池和丹井,水景绚丽多姿. 黄山地区不仅围岩和花岗岩体形成两种不同的山岳景观,而且在花岗岩地区,由于岩性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 黄山前山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后山以细粒斑状花岗岩为主. 由于这种岩性的差异,前山形成了以筒状峰林、块状峰林和柱状峰林为主的峰林景观,雄伟壮观;而后山形成了以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和独秀峰为主的峰林景观,秀丽多姿. 由于岩性的差异和外营力作用强度的不同,黄山后山气温偏低,节理较为密集,差异风化作用强烈一些, 故后山比前山多怪石. 怪石类型主要有类球状
32、怪石(如“仙桃石”、“猴子观海”、“天鹅孵蛋”等) 、片状怪石(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 和柱状怪石(如“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猪八戒吃西瓜”等) . 第三部分:实习感想这个暑假,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暑假了,在暑假中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地质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在这短短的八天里,我收获了许多许多:我收获了知识,我收获了团队,我懂得了坚持.1:在去实习的车上,我对这次实习充满了期待。在坐了一上午车后,我们终于到了实习期间我们居住的旅馆。旅馆的各方面条件不错,宿舍的空调让我们的午休很是惬意。到了下午,老师将我们集合起来来叫我们一些地质仪器的使用,老师们认真的向我们讲解了GPS以
33、及罗盘的使用,后来我们就到旅馆后面的小花园中进行实地测量,虽然刚才听得不是很清楚,但经过多次的实地测量让我对这两种仪器的使用越来越熟练,我们先后用仪器测量了几个假想地层面的产状以及山的坡度角还有所在地的经纬度。我感觉还蛮有意思的。实习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2:第二天我们去了齐云山观察丹霞地貌,那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坐索道上山,感觉很新奇。在天开神秀小广场我们看到了很典型的丹霞地貌,经过老师讲解我们知道了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由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丹霞地貌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我们还在那画了素
34、描图。由于刚开始学,第一天的记录很差劲,很乱,我回到旅馆后又做了修改。3:第三天我们我们观看了休宁-兰田南华震旦系地层,测量了地层产状,了解了它的地质特征。第四天实习的重头戏-黄山之旅就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了很重的重量,因此爬山的过程很是艰辛,几乎是走走停停,到了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才爬到天都峰顶。在山顶我们测量了经纬度以及地层产状。在下山时很是危险,尤其是鲫鱼背那,真有够恐怖的,不过还好,我们很顺利的通过了,到了下午四点钟我们才到了集合地,搭上帐篷过了一晚,难忘的是我们为了看日出挨冻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我们下山了。路过飞来石时,老师给我们讲了飞来石的成因.以及卸荷节理。待到旅馆时我发现我的腿也太疼啦.这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实习。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 随着学校开展的实习的结束,我们也回校了,虽然时间很短,在实习过程中也有许多的不容易和困难,但我受益匪浅,对地质工作深有体会,同时也看到自己多方面的不足。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我一定好好学习来弥补。 八天的实习很快过去了,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失。在此,我要感谢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老师们,你们这么多天的照顾和帮助。相信这次珍贵的实习经历会一直伴随着我以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会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懂得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