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475928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唐时期-来自异域的瑰宝.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汉唐时期(中)来自异域的瑰宝,第三章 汉唐时期(中)来自异域的瑰宝,第一节 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第二节 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第三节 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一、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二、异域物产传入中原,第一节 中西物质文化交流,1、丝绸的大量外销,2、纸的西传,3、铁器、瓷器和漆器,一、中原传入西方的主要物产,中国丝绸外销始于先秦,汉唐时期仍为中国最主要的外销商品,并以三种方式输入西方,即中原王朝向西方国家或民族赠赐、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易物交换、中西方商人的贸易活动。丝绸贸易是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早在罗马的共和末期,丝绸之价竟贵比黄金。到2世纪时,即使是远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

2、,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4世纪时,罗马人不分贵贱都穿绸缎了。中国丝绸不仅成为地中海世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大大拓宽了 西方人的审美视野。,1、丝绸的大量外销,对于地中海世界来说,中国就是产丝之国,在一定意义上,汉文化就是丝绸文化。沿着丝绸古道,大量中国丝货源源不断的西运,流向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直到地中海世界。在中国丝货西运过程中,新疆和内蒙所产的双峰骆驼是主要的运载工具,同时,中国丝绸大都由外国商人运出,其最大的主顾是罗马帝国。埃及是东西方交通和贸易的枢纽和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中国丝货由中国商队或通过波斯及其他商队转运到叙利亚,然后进入埃及。,1、丝绸的大量外销,汉武帝时期,

3、中国人开始制造植物纤维纸,几乎就在同时中国纸传向西域,新疆地区大量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中国纸随着中外使节和商旅的活动继续西进,传到中亚、西运和南亚,再传到欧洲。,2、纸的西传,3、铁器、瓷器和漆器,战国时期中国大量使用铁器,汉代更加普遍张骞通西域使中国铁器沿着丝绸之路输向西方首先是作为生产工具通过驻防屯田的汉朝军队带到西域,然后通过西域远销罗马和印度,1世纪时,中国铁器就已成为罗马市场上的畅销货,普林尼的博物志记载了“中国铁”,并称丝和铁是当时中国输往罗马的最主要商品。梵文中的“钢”其意为“中国产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道里邦国志也曾提到中国的钢铁和瓷器。,漆器也是中国特产,并

4、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成为沿着丝绸之路输入西方的商品之一,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不少实物证据。中国陶瓷在汉唐时期也大量外销。东南亚地区汉代陶器的出土表明在汉代,中国陶器沿着南海印度洋航线运往南亚、西亚地区。隋唐时期,中国的制瓷技术进一步提高,陶瓷贸易的地位在唐代中晚期上升到同丝绸贸易相若。,3、铁器、瓷器和漆器,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瓷器大量外销,陆上丝绸之路和“广州入海夷道”途经地区几乎都可见到唐代中国瓷器的遗迹。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将海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唐代瓷器也远销非洲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遗址发现的陶瓷碎片中就包括唐代的三彩、白瓷和青瓷。瓷器在唐代有所谓“南青北白”,南方产青瓷,北方出白瓷

5、。从海道外销的以青瓷为主,由陆路外运的多半是白瓷。9世纪以来,华瓷的输出在一些阿拉伯文献中有所记载。如地理学家伊本.法基在地理志(903年)中将丝、瓷和中国灯并列为三大名牌货。最早到中国游历亲眼见到瓷器制造的是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他在中印游记(851年)中有关于中国瓷器的描述。,二、异域物产传入中原,1、外来物种,2、毛皮和毛织品,3、金银币和金银器,4、玻璃,1、外来物种,张骞通西域直接导致许多西域物种传入中原,主要有: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胡豆等。其中以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唐代有更多的外来物种引种中原主要有:金桃、银桃、郁金香、枣椰树、水仙、菩提树、莲花等。西域良马也是汉唐时期

6、传入中原的重要物种。汉武帝将引进的乌孙马命名为“西极”,将大宛马命名为“天马”。隋唐时期引进的西域良马就更多,2、毛皮和毛织品,康居、奄蔡等中亚国家的毛皮在西汉时已大量进入中原,唐代西域国家也向唐大量进献毛皮。毛织品也在汉代以后输入中原,包括两种:毛毡和毛布。传入中原的毛织品不仅有来自中亚、西亚的,更有遥远的罗马的。,汉唐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西方金银币,近年的考古发掘屡有出土。迄今为止,已发现东罗马金币40余枚,大多是68世纪的随葬品。银币主要是波斯银币,共发现1195枚。西方金银器58世纪在中国较为流行。这些金银器主要包括来自粟特、波斯和拜占庭的。,3、金银币和金银器,春秋战国时期玻璃开始

7、输入中国,汉唐时期输入规模更大,且主要来自波斯和罗马。玻璃是古埃及人发明的,罗马帝国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是玻璃工艺中心。埃及玻璃享誉四方,尤其是埃及的十色玻璃在中国很受欢迎。在河南省就曾发现了一个公元前2世纪的亚历山大港出产的玻璃瓶,上有雅典女神的面部像。到5世纪时,埃及制造玻璃的技术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工艺的发展。,4、玻璃,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奢侈品传入中国,主要有香料、宝石和珍禽异兽。香料的主产地是西亚、红海、波斯湾和东南亚。宝石多来自西亚,尤其是红海和地中海。公元初年,产自红海的珊瑚成为罗马运往印度的重要输出物,中国史籍多有记载,太平御览就有“珊瑚出大秦西海中”的记载。,第二节

8、 中西科学技术的交流,一、中原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二、传入中原的异域科学技术,一、中原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1、冶铁技术,2、造纸术,3、灌溉与凿井,4、养蚕和丝织技术外传,1、冶铁技术,中国的冶铁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就已非常普遍,锻钢和可锻铸铁已在全国流行;汉代更出现了低硅灰口铁和球墨铸铁这种非常先进的方法,这种铸造技术在欧洲直到近代才出现。战国时期创造的展性铸铁,在汉代得到广泛使用,西汉时由块炼铁滲碳钢进一步发明了由铸铁脱碳的百炼钢,开始用生铁炼钢的新工艺。欧洲在1380年仍用块炼铁熔制生铁,而中国早在铁器时代初期就生熟铁并用。铸铁技术应用之早是中国冶铁技术上独特的长

9、处。,中国的冶铁技术名扬世界,普林尼早就知道“中国铁”。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随着中原铁器向西方的输出,冶铁技术也随之传向西方。如同铁器一样,冶铁技术也是先传入西域,汉书.西域传和考古发现都已表明中原冶铁技术在西汉时已传入西域。冶铁技术传入西域后,继续向中亚传播,汉书.西域传和汉书.陈汤传均有记载。此后,安息也很快掌握了铁器生产,安息东界木鹿成为中国钢铁的集散地,并进而传至罗马。,1、冶铁技术,2、造纸术,中国造纸术何时传入西域无文献可考,一般认为新疆地区6世纪开始造纸。怛罗斯之战后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利用被俘的唐朝造纸工匠在撒马尔罕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造纸工场,794年巴格达建立了西亚第一座造

10、纸工场,随后阿拉伯帝国境内纷纷建立采用中国造纸技术的工场。9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埃及,11世纪传入摩洛哥,迅即传遍整个非洲,12世纪传入西班牙,然后逐步扩展到全欧洲。直到18世纪以前,欧洲各国造纸工场中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依然是中国的传统方法,工艺和质量远不及宋代的水平。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向全世界的传播,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并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3、灌溉与凿井,中国的凿井灌溉技术源远流长,西汉在西域的大规模屯田将这一技术传入西域,李广利征伐大宛将这一技术传到费尔干纳盆地,此后凿井开渠技术在新疆各地得以推广,考古发现已有许多汉代灌溉工程遗址,沙雅发现百多公里长的汉代古渠,至今被当地人称为“汉人渠

11、”。汉武帝时发明井渠法,这种方法在新疆应用的结果就是“坎儿井”。大约同一时期,中亚和西亚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地下水渠,可能是由费尔干纳盆地传过去的。,4、养蚕和丝织技术外传,公元2、3世纪,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新疆,然后传至波斯,至少在5世纪时波斯已拥有自己的丝织业。6世纪由印度传入东罗马。,二、传入中原的异域科学技术,1、玻璃制造,2、制糖,3、医药学,4、天文历法,1、玻璃制造,随着西方玻璃器皿传入中国,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首先是自埃及由海路传入两广,大约在东晋时期。这一时期,广州的玻璃工业吸取了先进的埃及工艺,按照埃及玻璃的配方制造出本国生产的单色或多色透明玻璃碗以及其他器皿。北魏时埃及

12、的玻璃制造工艺通过波斯、大月氏从陆路传到中国北方,5世纪时吹制玻璃技术也传到中国,这是中国玻璃制造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2、制糖,南北朝时期印度制糖技术随着佛教的东传被介绍到中国,唐朝时开始大规模学习印度制糖技术,唐初曾由官方组织向印度学习制糖技术,同时,民间也有人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技术。新修本草中介绍有印度的制糖方法。因此,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各地普遍掌握,技术进一步完善,所产砂糖超过印度。到15、16世纪中国的精炼白糖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品大量出口,甚至返销印度。,3、医药学,汉唐时期大量吸收西方医学成果,唐代医学发达,对外国医学特别是印度、拜占庭医学也能注意吸收。古代印度医学发达,不少

13、佛教僧侣都是著名医学家。印度、拜占庭的眼科技术十分先进。汉唐之际随着佛教僧侣的频繁往来,印度医学传入中国。印度医学传入对中国医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晋代葛洪、南梁陶弘景的医学著作中都反映出许多印度医学理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更是大量吸收印度医学成果。汉唐时期,来自阿拉伯以及东罗马等地的医学知识也传入中国,阿拉伯医方传入中国者甚多,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有记载。唐代苏恭的唐本草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都有大量西方药物输入中国的记载。,4、天文历法,西方天文学中对中国影响较大者为印度。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印度高僧都精通天文,比如安世高、鸠摩罗什、求那跋陀罗等。这一时期中外僧人所译佛经中也包含了

14、印度天文历法方面的文献。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天文学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七曜术和占星术。印度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在唐代达到空前盛况,出现了印度天文学世家主导皇家历法编制的情况,即世称“天竺三家”的伽叶氏、俱摩罗氏、瞿昙氏。僧一行的大衍历就吸收了印度天文学的一些成果。,第三节 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一、中原艺术对西域的影响,二、西方装饰、绘画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三、西方乐舞艺术和百戏对中国的影响,二、西方装饰、绘画艺术对中国的影响,1、两汉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3、隋唐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犍陀罗艺术以希腊罗马

15、式装饰手法表现印度题材,有时直接模仿罗马题材。它给我国的绘画、工艺美术、雕刻和建筑带来了希腊、罗马风韵。20世纪初,在位于若羌以东米兰河岸的米兰废址是汉代楼兰国都扜泥城故址,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米兰壁画。壁画的题材是佛教故事,但构图、色调和绘画技巧则完全是罗马式的。这些壁画在时间上早到2世纪,属于早期犍陀罗艺术,具有浓厚的罗马风格,故是典型的罗马式壁画。,1、两汉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米兰古城遗址出土的震惊世界的“有翼天使”壁画,米兰古城遗址位于罗布泊西南边缘,占地约10平方公里,在若羌县城东北约80公里处,距位于罗布泊西北角的楼兰古城约260公里。米兰城在汉代时曾是西域古国鄯善国的国都伊循城。鄯善

16、国就是原来的楼兰国。,供养者像(3世纪),佛和弟子像(3世纪),在造型艺术方面,汉代圆雕动物、透雕动物纹饰和画像石中都有西域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影响。埃及鹰头兽(半狮半鹰)式样的雕塑艺术也经欧亚草原的斯基泰民族进入中国。希腊人、斯基泰人都热衷于采用这一图像,以之为神物。战国时期,匈奴人就已喜爱这一图案。在汉代这种图像已由天山北路和西伯利亚南部传入天山南路和黄河流域了。汉代动物纹石刻题材和造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发展成大型镇墓石狮、石马和天禄、辟邪(陵墓前的石兽,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称天禄,南朝时帝陵前的独角兽称麒麟,双角的称天禄,王侯墓前无角的称辟邪)。,汉代最有名的画像石,也有许多西域题材。狮、象

17、、骆驼在石刻画像中也很多见,有翼兽也出现在画像石上。汉代画像石中的神仙羽人和裸体人像,和希腊、罗马雕刻中的表现手法在艺术构思上存在着一致的地方。另外,汉代画像石上的东王公、西王母都肩生双翼。裸体人像至迟在西汉晚期出现,裸体画像石刻,都间接出自希腊罗马的裸体石雕艺术,在中国又成独创一格的艺术形象。汉代输往西亚地区的丝织品和新疆的毛织品中也有希腊、罗马式图案。其目的显然是为了适应地中海东部各国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西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艺术主要有犍陀罗艺术和萨珊波斯艺术。犍陀罗艺术一直到8世纪在新疆境内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8、,业经考古发现的三至四世纪间的西域古画,完全属于犍陀罗艺术。塔里木盆地南部举世闻名的米兰壁画是典型的罗马式绘画的重大发现,这些壁画都是汉晋时代的。时代晚于米兰的库车、拜城、吐鲁番千佛洞的绘画,亦多为希腊、罗马格调。新疆境内出土的古代雕塑也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犍陀罗佛像雕刻也传播到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也有犍陀罗艺术痕迹。,萨珊波斯艺术是六朝、隋唐时期艺术和工艺美术中,除罗马、印度以外,另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外来因素。其在中国的流传分别表现在绘画、雕刻、金银器和织锦图方面。萨珊波斯绘画与希腊罗马绘画同时传入天山南路,新疆境内出土的68世纪的大量壁画都富有萨珊波斯的绘画格调。六朝

19、陵墓石刻也有萨珊波斯雕塑艺术的痕迹。,唐代长安画坛深受凹凸画派的影响,所谓凹凸画派是6世纪起对西域各种画派包括佛画、罗马画等的通称。著名画家有尉尺乙僧父子、康萨陀等。尉尺乙僧与阎立本齐名,在长安画坛独树一帜,所作佛画,人物、花鸟充满异国情调,康萨陀擅长飞禽奇兽。另外,吴道子的人物画也受到凹凸画法的影响。新疆洞窟壁画也多有凹凸画的风味。西域画派无论在画法还是题材上,都对唐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3、隋唐时期的西方绘画艺术,在雕刻艺术方面,中国历来以平雕为主,在同西方的交往中逐渐学会了浮雕术,著名的唐代浮雕“昭陵六骏”,显然就是受到萨珊波斯浮雕术的影响。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竟然也在中国落户

20、,山东嘉祥隋代官员墓出土的镇墓陶兽,居然也是狮身人首。,“昭陵六骏”为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昭陵墓旁祭殿石刻,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既象征唐太宗所经历的六大主要战役,同时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六匹骏马的名称: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1914年流失国外,现存美国费城宾夕法尼西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飒露紫,昭陵六骏-拳毛騧,左上为特勒骠,右上为青骓,左下什伐赤,右下白蹄乌,昭陵六骏图 金赵霖,三、西方乐舞艺术和百戏对中国的影响,1、汉代的西域乐舞百戏,2

21、、唐代的西域风尚,1、汉代的西域乐舞百戏,外来乐器琵琶:四弦的曲项琵琶,从波斯经龟兹传入内地,故称龟兹琵琶;五弦琵琶由印度传入。箜篌: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弦乐器的代表,汉代输入中国,东汉创作有箜篌引乐曲。北朝时箜篌和琵琶成为弦乐器中的主乐器。觱篥(bili):龟兹乐器,是一种簧管乐器,汉代传入内地,形状似管,有孔,竖吹可发音,故称竖笛。,汉乐府中的鼓吹曲等乐曲,都是西域音乐,班超曾在新疆欣赏过,传入内地后成为流行乐曲。内容富于变幻,声调雄壮,唐宋时代仍采用。西域的舞蹈和杂技,两汉时代陆续传入内地,西域舞蹈都以矫健的姿态,表现跳跃翻腾的动作,傅毅舞赋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的描绘。西域乐舞的传播到

22、东汉晚期达到高潮。汉灵帝(168188年)深好西域艺术和风俗习惯,常身穿胡服,宴饮作乐。在他的倡导下,首都洛阳盛行西域风尚,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乐、胡舞成为上层社会奢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杂技在汉武帝时,已由传统的角抵戏,发展成为名目繁多的“百戏”。张骞通西域后,中亚黎靬善眩人进入长安宫廷献艺。西汉成帝时,西域人成批到内地,在长扬宫表演人兽搏斗,称为“大校猎”,表演者因此得以加官晋爵。至于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等幻术,也列入百戏,这些都来自大秦。据后汉书记载,107年有海西杂技演员和魔术师来到洛阳。山东两城山画像石有弄丸、倒立等献艺杂技图像,嘉祥画像石有吐火施鞭的

23、杂技表演。张衡西京赋对当时流行的百戏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汉 弄剑与踏杯舞,2、唐代的西域风尚,唐代乐舞不分,胡乐、胡舞风行长安、洛阳,左右长安乐坛。白居易的胡旋女,元稹的(法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都真实反映了胡乐风靡长安、洛阳的盛况。乐府伶工仍多为外国世家,唐代琵琶名手多出曹国,米国米氏以善舞见长。康、安二国也多名手,唐玄宗时住在长安街东的康安国,号称琵琶第一,唐高祖时的安叱奴因善舞官拜散骑常侍。,唐代十部乐:燕乐、清乐、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龟兹乐居于首位。十部乐都以琵琶为主乐器,而琵琶正是龟兹乐、天竺乐中位居首位的弦乐器。唐玄宗时分立部伎、坐部伎

24、,两部均用龟兹乐,破阵乐是坐、立二部中最著名的舞蹈之一,而霓裳羽衣曲则是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2、唐代的西域风尚,唐乐有歌有舞,长安盛行歌舞。舞蹈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得等多种。健舞刚健雄强,节奏明快;软舞优妩柔婉,节奏舒缓。健舞中有来自拜占庭的拂林舞、出自石国的柘枝舞、胡腾舞,康国的胡旋舞。“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白居易胡旋女),2、唐代的西域风尚,燕 乐,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唐玄宗作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

25、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秦王破阵乐,中国唐代宫廷乐舞。音乐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吸收龟兹乐因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李世民登基后,亲自设计编舞,由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敦煌壁画胡旋舞,唐代石刻“胡旋舞”,太原虞弘墓室內浮雕胡騰舞,唐代墓葬壁画胡腾舞,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

26、,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唐李端胡腾儿,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身着美丽的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唐代传入中国的西域百戏内容愈加繁多。其中击鞠非常流行,击鞠来自波斯,又称“波罗球”,是一种马上球戏骑马者以鞠杖击球,以先入网为胜。唐太宗时命专人习击鞠,他本人亦爱好,唐玄宗更是击鞠能手,宣宗、僖宗、穆宗、敬宗都酷爱此技。长安也流行来自大食的双陆棋,武则天、狄仁杰均好此道。,唐人击鞠图,击鞠(现代马球)亦称打毬或击毬,出现在唐代。游戏者必须乘坐于马上击球,击鞠所用的球有拳头大小,球体的中间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种质地轻巧且柔韧的木材,球的外面还雕有精致花纹。,明皇击鞠图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与众嫔妃击鞠娱乐的场面。在唐代宫廷中,击鞠亦即马球是深受众人喜爱的一种竞技运动。,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