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89746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煤化工园区热力中心背压机组技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是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研究,预测和估计建设项目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生态恢复和保护对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认识开发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特点与环境服务功能,研究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对影响的反应和灵敏程度,确定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明确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同时为区域内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0.1.1生态影响因子识别由于项目利用现有工程进行生产,因此施工期不新占土地,因此本评价主要分析运营期对当地环境生态的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以便有针对

2、性地开展生态影响的评价工作。根据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工艺特点以及沿线地区的生态现状及环境特点,对本项目的生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与筛选,见表10.1-1。表10.1-1 环境生态影响识别与因子筛选序号影响因子影响行为影响时间影响范围影响程度1土地利用新建建筑长期厂区小2地貌变化平整土地长期厂区小3生物量清除植被、绿化长期厂区小4植被类型清除植被、绿化长期厂区小5动物栖息人类活动、交通等长期厂区小6地下水涵养不透水地面增加长期厂区小7水土流失地貌变化、植被覆盖变化短期、长期厂区小10.1.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和等级本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项目占地范围,总面积为973.2m2,本项目影响范围小于2k

3、m2,区内无珍稀濒危物种,不存在敏感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地质公园、社会历史文物保护遗迹等敏感生态目标,生态环境敏感程度一般,属于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对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评价。表10.1-3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水域)范围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220km2或长度50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10.1.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区内地势平坦,用地现状为工业用地,项目区厂房已建成。该区位

4、于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现状生态系统主要为平原和湖泊为主,主要生态功能为工业生产。一、调查方法考虑到项目区域的地表水系较多,地形地貌相对均一,建设项目相对集中的特点,确定以面状调查为主,结合点状重点对象调查。调查的重点为建设区及周边生态系统类型、基本结构组成、基本状态、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设施建设时应注意保护的主要敏感目标。二、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经调研,评价区内全部为人工生态系统或半人工生态系统,完全自然生态系统已不存在。大体来看,区内主要有2种生态系统类型:耕地、工业用地有序排列;路际生态系统中各级别道路和道路防护林贯穿于各类生态系统。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下表:表10

5、.1-4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序号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物种分布1耕地生态系统人、建筑物、厂矿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2路际生态系统人、道路呈网状分布于评价区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项目总占地面积33335m2,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目前该区域为已建厂区,不能再用于农业生产。四、区域陆生植物种类及生物量调查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原生地带性植物以很少。目前,绝大多数是植被主要为杨树、柳树、刺槐等。总之,区域以农田植物为主,农作物以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豆为主。经调查,评价区内无重点保护植物与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植物物种多样性不高。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地表面所有有机

6、物质的总量,包括植物与动物生物量的总和,本次调查仅调查和计算植物的生物量,植物的生物量反映了被固定的太阳辐射能的大小。由于本次评价等级为三级,生物量调查不作样方,通过现场进行统计,本项目区内现状总的生物量约为2.07t。五、区域陆生动物调查在长期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较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经调查,评价区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经消失。目前该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主要有昆虫类、鼠类、蛇类和喜鹊麻雀等鸟类,评价区内无珍稀动物。表10.1-5 区域主要动物资源情况鸟类喜鹊、麻雀、野鸭、苍鹭等兽类老鼠、猫等爬行动物壁虎、蛇、蟾蜍等蠕动动物蚯蚓等节肢动物蜜蜂、蜻蜓、螳螂、蚱蜢

7、、蝉、蚊、蝴蝶等六、土壤分布及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根据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省土壤图(1990年3月)中的具体划分,本项目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以素填土为主。根据国家关于全国土壤水蚀和风蚀按6级划分的原则和指标范围,评价区土壤侵蚀为轻度侵蚀,背景侵蚀模数为200t/km2a,评价区每年土壤流失背景值为0.194t。七、绿化概况绿化现状主要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因受工业企业建设影响,人工植较多,主要为分布在厂区道路两侧及绿化带。10.1.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对区域生态功能的影响分析项目所在地由于长期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正逐渐向人工城镇生态系统转变,因此

8、,项目运营后对土地的利用类型、生态系统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工业、交通等用地将大幅度增加。二、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由于项目不新建厂房,因此区内一些植被种类不会大的变化,项目建设对区域所依托的大区域植物区系、植被类型的影响不大,不会导致植物种类和类型的消失灭绝,且随着项目区重新进行绿化建设,并引进多种观赏、防护等植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内植物的多样性,项目区植被会得到逐步恢复将可弥补植物种属多样性的损失。三、对区域植被生物量的影响项目区所在地生态环境现状是人工的城镇生态系统,目前区域现状总的生物量约为6.68t。项目运营后,厂区内绿化相比现在的绿化率有所提高,绿化用地以乔、灌、草相结合进行建

9、设,则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比原来高得多,因此对区域生物量损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偿。四、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项目区改造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功能日益得到发挥,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小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因此,在运营期间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可使水土流失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使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10.1.5生态恢复与保护措施一、生态恢复措施在项目区进行植被重建的初始阶段尽量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主要包括抗旱、抗碱、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以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项目区自然定居的乡土植物,应该

10、作为优先考虑的植物。主要植物种类推荐:刺槐、合欢、紫穗槐、锦鸡儿、金合欢、胡枝子等,使厂区内迅速被植物覆盖,形成草丛群落,土壤逐渐得以改良。二、生态保护措施在厂房改造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原质原貌,尽量减少干扰与破坏,即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对生态环境一经破坏就不能再恢复,即发生不可逆影响,因此应实行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是应优先考虑的生态环保措施。项目在重新进行规划设计时,在保证土地利用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厂区的绿化面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以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本项目施工较小,项目进入运营期后,通过进行绿化和生态补偿,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将显著减轻,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改善。1

11、0.2 厂区绿化根据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特征污染物监管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通知鲁环评函2013138号要求,参照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SH 3008-2000)要求,本项目应在厂区四周特别是厂区南侧以及厂区内道路两侧应进行绿化带建设,合理种植各类高耐受性乔木,注重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搭配,并进行适当密植,绿化率应20%。具体为:生产车间周围宜种植草皮和灌木,稀植乔木和灌木,禁止种植飞扬毛絮和含油脂的植物; 循环水池和冷却塔周围不宜成排种植高大乔木,宜种植耐阴、耐湿、耐油汽的成丛灌木、单独小乔木和草皮;污水处理站周围应种植抗污能力强的高大乔木,多种植芳香植物;在厂区四周建议建设速生乔木(宽度2m,油性树木除外),内侧搭配种植中高度阔叶树种,底层搭配低矮灌木,其他裸露空地进行草皮种植;在厂区内的道路两侧以种植中高度阔叶树木为主,在办公楼周边适当种植观赏性植物,密植阔叶树木,底层密植清香型花草; 上述树木应与建筑物、管线之间满足安全距离要求。通过采取上述绿化方案,一方面可以吸收异味,净化空气,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噪声,减缓项目噪声对周围影响,第三可以美化环境,提高厂区生态环境水平,进一步增强厂区与周围环境适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