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01019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秒的认识 品数学教学说明:2007年9月,在内乡赤眉搞了一次教学交流活动。我以李士波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一课为例,就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作了即席发言。活动之后,当地的教师要求把发言整理成文稿发给他们,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文字。 不少人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不象语文那样丰富多彩、感情奔放,但是数学也有数学的魅力,那就是科学、严谨的魅力,探究、创造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珍藏的骄傲。关于“时、分、秒”的内容,学生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学习。一年级上册学习“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一年级下册,学习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都未涉及到秒。秒是个比分更小的时间

2、单位,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它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不象重量,可以称一称,也不象长度,能够量一量。时间本身是无影无踪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既然它与人们的生活形影不离,那就肯定有办法认识它,“体验”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估计凡教学这个内容,都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体验,都会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秒”和“分”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掌握相关知识。 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利用课件,创设了过春节的情景(课本上也有春节晚会主题图)。鞭炮、饺子、春节联欢晚会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很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这

3、些情景的主体内容与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有着直接关系。“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常会在“倒记时”中出现。 “你还知道哪里用到倒记时?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间隔了多长时间”?问题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引到了数学学习和数学思考的轨道上。实施新课程以来,常看到一些课,老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外在的热闹,学生只顾一味地高兴,却把学数学这茬给忘了,活动往往偏离了数学学习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要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都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也意味着,无

4、论教学哪部分内容,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实现我们的数学课程目标,达到有效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老师的作用不是被淡化,而是越发增强了。“秒”的概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第一学段有关时间教学的难点。和其他计量单位一样,“秒”也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它比较抽象,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老师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时间观念。学生经历了动静动的过程。第一个“动”是钟面上的秒针在动,利用钟面,看到秒针走一小格时

5、间是1秒,给出了“1秒”的定义,借助钟面对1秒进行初步感知。接下来的“静”,让学生静静地、用心地、投入地体验1秒到底有多长,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学生的内心。下一个“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1秒钟内能做些什么?”意图仍然是让学生感受1秒的长短。这些活动的设计是需要一定智慧的,这样做不正是把抽象的概念给量化了吗!比如,学生描述的“在1秒钟内能点一下头、眨一次眼、写秒字写两画”。1秒钟短得很,有多短呢?学生就可以拿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描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具体的事物,通过丰富的活动感受

6、数学知识的含义。 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分针、秒针的走动情况,经过推理,发现并归纳出1分 = 60秒。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个环节,学生参与了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上,一些学生可能凭直觉、凭经验,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早得出1分 = 60秒,老师没有让部分学生说出的结论代替全体同学的认知水平,而是带领全体学生做深入的探究,坚守“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7、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另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观察方法的指导也非常到位。开始之前让看分针、秒针指着几?然后看分针、秒针走动所发生的变化,再根据这些变化推断结论。正是当好了引导者的角色,活动才会有序、有效,学生的思维才不至于悬空。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能够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言之有理,正是善导善诱的结果。感受1分钟有多长也安排了很多活动,其中让学生再次写“秒”字,并且与1秒钟内写“秒”字的情况相对照,我认为这也是个亮点。利用同一标准衡量“分”、衡量“秒”,使学生对分、对秒进行更深刻地解读,一次次地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教科书为“

8、秒的认识”提供了基本素材,为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可喜的是,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资源,运用不同手段将文本资源加工成现实情境,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组织了丰富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收获了知识和信心,培养了求实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商榷: 一、评价。这里仅仅指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注意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发言等表现的评价大多是肯定或者鼓励正确、很好等等,这些固然需要,但是不是还需从“价值”方面作出评价,让学生明白说的、做的,其价值何在。比如某某是联系生活想

9、到的,某某是通过怎样的观察发现的,谁谁注意学习课外知识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帮助等等,不仅让学生知道某某说得好,说得对,而且让大家明白为什么人家会说得好,会说得对,从方法上、从智慧上给以指导,给以启发。数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数学思考,这种思考既要由自身条件产生,还要由外部的启迪产生。评价中有意识地融入方法指导、智慧启迪,学生在活动中肯定会不断产生思考递进。被评价者以及其他同学都会逐渐领略数学的真谛,逐渐形成正确的方法,产生明确的方向。 二、怎样真正地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始终比较投入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集体观察、小组讨论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就是当个体表述自己的思想,表达

10、自己的看法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在关注别人的言和行,往往会觉得这一刻是别人的事,没自己的事,这种状况在许多课堂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出自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怎么做,应该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其他同学听听某某是怎么说的,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或者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想想他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等等,让发言的和没发言的、台上的和台下的一同学习、一同探究,杜绝旁观者,课堂收益会更好。三、珍惜时间的教育注意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格言,但这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1分、1秒的作用,知道对“秒”的浪费,也就是对“分”的浪费,对“分”的浪费也就是对“时”的浪费,因为积“

11、秒”可以成“分”,积“分”可以成“时”。四、总结环节让学生谈收获,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这个方法为很多教师所惯用。但是,我认为这仅仅能使学生进行“回顾”,“提高”的作用并不大。若改为“如果有人向你请教1分钟、1秒钟到底有多长,你怎样向人家解释清楚?”激发学生的解释性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数学思考。要给别人解释清楚,就要调动“千方百计”,就要自觉地、主动地深入探讨、深入思考,就要讲究策略,还要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认识的提升会有一个较大的跨越。以上所见未必都是对的,但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理应知无不言。愿我们所有的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携带着自身全部数学涵养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散发出理性、智慧、思辨的气质,散发出独特的数学光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