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605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本方简述了中国在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意义以及其相同之外与不同之处。一自然观的概念1.自然观的定义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2. 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观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以及元气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五行说认

2、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且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阴阳学说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原因,把自然界有规则 的变化称作“阴阳有序”,把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叫做“阴阳失调”。一切事物都是在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的发展变化的。八卦说把天、地雷、火、风、泽、山、水八种常见的实物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用八卦的错综配合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八种符号为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弥漫的“元气”所构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在元气之外,别无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从而否定了神的存在。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

3、,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

4、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

5、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

6、、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3. 西方古代自然观 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然而,在泰勒斯,这并不是对流

7、行的宗教观念的重复;相反,他借助传统宗教的语言形式道出了全新的内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被称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米利都学派本原学说的真正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这一步是由另一

8、位伊奥尼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跨出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火”,火化生万物依据的是“道”(logos,又译“罗各斯”,有规律、理性、语言、尺度等多重含义)。“道”是本原火所固有的属性,火按照它自身的“道”燃烧、熄灭,生成万物,而由火产生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普遍地遵循“道”。至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告以形成。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 基督教是一直伴随着西方文明的进程的,因此对古代欧洲的自然观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文化认为大自然是

9、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全人格的神,是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代表。上帝是人,世界是人创造的。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反映的是西方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在基督教观念中人类与自然截然分开,即所谓“天人相分”,不像中国人那样“斩不断理还乱”。而且自然是从属于附属于人类的,没有敬畏迷信的概念。认为人类处于宇宙中心,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的观点出发,认为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是供人类利用的,所以西方人对自然采取一种认识、探索、征服和享用的观点。“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不仅用于观察自然世界,而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中。并且认为上帝是本体,自然与此无关,自然是物质的,与精神是截然分开的

10、。西方人崇尚竞争与胜利,追求获得与占有,为了荣誉和财富,不断地探索自然的奥秘,不断地扩大征服自然的成果。这种自然观对西方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二、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的异同1. 不同之处 中国与西方二者古代的自然观最大差异在于,是将世界本原抽象化还是具体化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把或道或气看作世界的本原。这些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总结出来的东西,是天地万物的一个高度概括与规律,并且是先于世界存在的,即是说世界万物都是这个规律或集合的衍生品。先说为什么认为道是先于世界存在的,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佐证。近来有本比较火的著作佛本是道,引用了封神演义中的一句话,说的是鸿钧祖师,“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

11、,这句话虽然发生在张陵创建道教之后,但是却反映了“道”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天地玄黄便已存在,看来是先于世界的了,之后才有的盘古开天辟地之事。而为什么又说道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总体抽象,道德经则不能不提,此为紫气东来的老子为尹喜所作,其总源头自然也是道。如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以看出道的本源性,就是说可以用语言说出的道和名不是永恒的道和名,而只有作为无名的“道”才是万物本原。我的理解就是凡是能表达出的具体事物或现象都不是根本性的,这似乎有点像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所以我开始说老子的道本原是对现实世界的总的抽象。然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这正是道

12、的二律背反,即悖论。所以我在这里也不准备表达“道”的准备含义,否则就会陷入一个“非常道”的死循环中。 最后,这里只说,普遍认为,道就是万物运行规律,是先于世界存在并为天地万物下了一个根本定义的东西。与此截然相反,西方古代自然观对世界本原问题大多归结为具体实物形态,最早看来,如古希腊七贤之首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这显然是具体化了,与中国古代大而化之的思想显得完全不同。其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这一点,泰勒斯本人是个数学家,而且也通晓天文学,并被称为“科学之父”,这些经历就促使他对万物的思考向实物模式发展

13、。这种观点比起中国的道学自然少了几分神秘,却为西方文明在科技上的领先奠定了基础。另外,在自然哲学方面,古代中国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也不具有种类繁多、比较极端的理论。古欧洲则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又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辩证法方面,古代中国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更注意系统和关系。而古欧洲则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趣,更注意部分和结构。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古代中国更关心社会和价值,更注重实效,更关心可行与可被利用的东西,追求圆满、中庸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

14、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古欧洲则更关心自然和人的认识本身;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古代中国哲学服务社会的特征更强,而古欧洲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自然的始基古代中国比较无形,注重关系和功能。古欧洲比较有形,注重本体和结构。2.相同之处 中国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西方的“大宇宙”与“小宇宙”的理论就是这种相通性的体现。这种相通性主要表现在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对自然的模仿,对自然的拟人化解释,这些解释导致科学上自然仿生或生态仿生学的诞生。 中西方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并且认为这

15、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古希腊的Hesiod的神谱里认为第一个神是“开俄斯“即chaos,提出了由”混沌“到大地、星空、山脉、海洋再到万物的宇宙起源观点。而中国的庄子中也有类似的混沌故事,说的是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儵和忽经常在混沌的领地相会,混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混沌的好处,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它却没有,我们试着来为他来凿孔。”一天凿一个孔,七天混沌便死了。混沌本来是个球型,对称性为无穷。为混沌凿七窍实际上将他的对称性降低到了只有左右对称,这样低对称性的秩序便产生了。从这点来看,这两种文明的自然观对万物的起始有着极其相似的

16、见解。三 结语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间歇性入侵也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创新无法得到继承相当于没有创新,像指南车这种技术的失传就能证明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老经验、老知识只需在边际上变通,便可在新的环境里适用。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强

17、,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在大多数人思想中只要在孔子的话里找出一句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欧洲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区。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欧洲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至于后来的布鲁诺和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被压制更多的是源于对于统治和精神控制的客观要求,与思想的解放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学说还是被流传下来,至少不会被焚书坑儒)。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欧洲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居民出于牟利的内在冲动,对外界的新事物敏感好奇,使居民变得见多识广,愿意标新立异。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使欧洲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或者不断的开疆扩土,去找寻新的贸易市场。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欧洲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总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正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现在各种各样人类文化的互相交汇、互相融合,也使得人类能在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证种族的生生不息。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