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618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工业机器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先进技术,我国现阶段提出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我国低端劳动力的日益紧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必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探讨了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核心在中职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 1. 背景分析 工业机器人是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工业机器人能在能在工况危险和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能代替人做单调、重复的作业2。经过3

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在制造、应急救援、资源开发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3。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其“6+1”支柱产业中,汽摩、装备制造和电子制造产业占比达到70%,在未来几年,上述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约4.5万台,整机价值突破100亿,带动产业集群价值将突破200亿元。因此,重庆必将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的巨大市场。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我市的中职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是很有必要的。 2.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来源有几方面: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研发型人才;由

3、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具备相当理论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侧重实践应用,熟悉基本操作与保养维护技术工人及操作人员。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产业对保养维护技术工人及操作人员需求量最多。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就业表 3.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企业要求相应的专业人才要具备更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必然要求中职学校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道路。而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则是必不可少的。 3.1 课程体系的确定 结合我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企业专家的建议,我们确立以:工业PLC、传感器应用、变频器

4、应用、AUTOCAD、机器人应用维护、机器人仿真编程等课程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另外,为了保证学生的技能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我们还要求学生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无线电装接工中级证书以及ABB企业认证考核。 3.2 教学模式的选择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延伸,很多知识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手段5。首先,我们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班教学(不超过30人)。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增加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的比重。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大量采用项目驱动和仿真教学方法。例如,我们采用ABB公司开发的Robotstudio软件作为教学平台来开展仿真教学。Robotstudio软件包括基

5、础应用组件和工程组件,其中基础应用组件可仿真模拟机器人生产过程的操控;工程组件则可将实际工业生产中的装配、码垛、焊接、喷涂等多道工艺在实验室里真实再现。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点,我们应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紧密联系企业。对此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实施如下办法:一方面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对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发展建议献策。 3.4 考核体系的构建 我们要改革以往通过简单的试卷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体系,而是要通过一个合理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下,我们要看学生工作任务

6、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该任务的个人和团队表现来综合考核学生。另外,我们针对学生的自行设计或有新意的创作型设计都要适度加分。 4. 结语 工业机器人是一新兴并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而中职学生可在其中大有作为。针对学科特点,我们采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具备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应用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英飞 罗爱华,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4月 2. 唐洪涛,工科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可行性分析,科技信息,2013年1月 3. 唐洪涛,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研究,2013年3月 作者简介 田晔非(1983),男,汉族,重庆市人,硕士学历,讲师,重庆市工业学校,研究方向:智能传感网、人工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