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2640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课在国内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廖晓虹 作者简介:廖晓虹,女,湖南长沙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研究方向:经济法的教学、研究工作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 广州 510510)【内容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现代化的日新月异,微课更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热潮,成为目前国内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微课在教学模式中应用的现状,指出国内在教学实践中微课应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微课资源平台一、微课的兴起微课,又名微课程( Micro-lecture),它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

2、,通常由短时间的微课视频(不超过10分钟)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微课视频一般是记录教师制作或讲授的单一知识点或某一个教学问题。类“微课”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的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有感于当时的有机化学教材艰深难懂,专业学生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不用说非专业的学生和民众要普及有机化学常识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所以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了60 秒有机化学课程 ( 60-Second Course) LeRoy A. McGrew,A 60

3、-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544的说法,以期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也能为非专业人士以及大众普及化学常识,他将这60 秒课程按照常人思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般概念引入(General Introduction), 解释与说明((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化学( Specific Example The Chemistry of Life) ,LeRoy A.McGrew教授还认为他的60 秒课程可以应用到其

4、他领域用以普及自己的专业知识 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时至1995年,又有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erence Kee教授通过提出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 简称OML)概念,以求让学生锻炼对特定主题掌握核心概念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及交叉学科的融合的能力 Kee 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 J. 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关于“微课”这一概念的正式

5、提出,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他谓之“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认为只要在相应的课外作业与课堂讨论的配合支持下,“知识脉冲”取得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相媲美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Penrose 不仅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还系统的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步骤 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

6、,55( 26) :A1,A13:1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某一项核心概念; 2设计、制作介绍核心概念的文字或动画或PPT,为核心概念提供背景材料; 3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上述内容的微课视频资料,时间长度不超过3分钟;4提出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或探索的任务,指导学生围绕微课核心概念展开自主学习; 5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等课程资源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Penrose同时还认为,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挖掘( Knowledge Excavation) 的框架与平台,可以教会学生根据学习需求到互联网上搜索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更主动的寻求学习资源和挖掘知识点,进行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学习活动

7、。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概念复杂、演算程序较多的学科就不适用 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二、国外“翻转课堂”的概念及溯源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坐在讲台下面听课;教师布置作业,学生通过作业来复习课堂学过的知识点;教师课后辅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求解。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多年,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式,也让很多老师不能与学生充分互动,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安排教学进度,不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也不能充分了解

8、学生在学习中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反过来,学生的学习也多为应付式的学习,为了应付老师的提问而不得不参加课堂活动,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不得不完成作业,有了疑问也不是很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解惑,难以提起主观能动性来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讨论难点、复习重点、活学活用知识等,从而让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反转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教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解惑与引导学生思路的

9、作用,其教育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早在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在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 Lage, M. J.,Platt, G. J. & Treglia,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

10、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过程和讲课旁白,并通过网络将视频上传,用以为上课缺课的学生补课。这两位老师发现学生很欢迎这种教学方式,所以逐渐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然第二天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在课堂上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这种“翻转课堂式

11、”的教学模式获得学生的青睐和欢迎。2012 年 1 月 30 日林地公园高中还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让美国更多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做法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 张金磊 王 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终端日益广泛的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在逐步被推广到在美国的其他中小学的同时,也让全球教育界都在关注这一场“课堂的翻转”!“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令学生不再单纯地被动的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求低成本(通常都是免费)和优质的

12、教育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接触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从而扩大眼界和知识面,同时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脱离了机械式的重复的教学工作,老师的工作重心不再集中在如何讲授知识这一层面,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答疑解惑,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三、微课在国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意义微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典范,当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大会上进行了一场题为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演讲,该演讲中提及现在

13、美国有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回家不做功课,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视频来代替上课,第二天回到课堂上老师不再讲课,而是完成相应的作业,由老师指导学生或已经弄懂知识点的同学去帮助答疑解惑。自此,翻转课堂成为全球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翻转课堂”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改革,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2012-03-16).。国外的微课通常是以卡通动画、电子黑板、专家演讲等多元化的形式呈现,除了视频资料外还配有讲授旁白和相应的文字字幕,便于人们进行网上学习,微课的内容一般简洁短小,知识点明确精炼,时长

14、一般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据不完统计,国外的微课适用于“翻转课堂”的实施对象多为中小学生,选择运用微课的教学科目多为数学、科学等理科课程 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 (2012-04-12).。可汗学院充分运用了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十分钟,从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在可汗教学视频中,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讲课的老师,主讲人可汗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用不一样颜色的彩笔边演示边录音,通过电脑软件将他所画所说的东西全部录制下来,最后再将录下的影片传送到网络上,供众多网友点击学习。可汗学院通过一段段短小简练的

15、视频传授关键知识点,让网友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反复收看来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能解决自身学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广受好评,获得众多网友的欢迎。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知识点少、教学容量小、教学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微课无疑都是对传统教学研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甚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知识重点、难点内容,随后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的所学知识点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令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翻转课

16、堂” 张金磊 王 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其次,微课的应用范围还可以突破教学环节,适用于教师的授课资源共享环节,每一位教师的授课都各具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之间经常交流促进将非常有利于教师互相借鉴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之间往往缺乏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机会去课堂上听课学习,所以电子备课、课堂教学视频以及课后习题资源库等微课资源的应用将令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灵活,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学生可在课外通过微课视频以及辅助教学资源对所学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从而可以满足学生预

17、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正在逐渐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数码产品的日渐普及,人们也逐渐产生了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需求,微课作为一种在信息化、现代化背景下兴起的新型教育形式势必越来越普及,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四、微课在国内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现状随着网视频在教育教学环节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选择利用网络教育视频资源来进行学习,形成了越来越旺盛的在线学习需求;加之美国等一些国家基于微课程资源的“翻转课堂”如火如荼的应用和发展并取

18、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微课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的重心。相比国外微课在日常教学模式中应用得颇有成效,国内的微课建设和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广东佛山的微课建设是居于国内的领先地位。早在2010 年 11 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开展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该次活动在全市共征集到了1700 多节优质规范的微课参赛作品,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内容涵盖了中小学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主要来源于已有的视频教学资源库,并根据活动要求重新了加工改造,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达到参赛的要求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

19、1,10:6165。佛山市在 2012年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在江西省、浙江省等地区也在2012年相继开展了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因此,之后的2012 年被人称为“国内微课建设和发展的元年” 胡铁生 黄明燕 李 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因为在2012年前的两三年时间里国内仅有少数几个地区(如广东佛山、深圳、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区)以及少数学校(如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江浙沪等地区的部分学校)对微课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索性的建设和应用,而到了2012 年,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与微课有关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

20、育模式在全球的迅速走红,也令微课迅速在国内各个教育教学领域得以热情关注和积极建设;时至2012年至2013年底,各地的微课建设则更是如火如荼,先后有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第13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高校微课大赛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等四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先后举办。除此之外,各个地区不同级别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微课作品征集、微课培训活动、微课竞赛评选、微课教学大赛、微课应用推广等旨在促进微课建设和发展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举办者热情举办各类活动的同时,参与者也十分踊跃:如跨越2012-2013年的教

21、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收到了来自 15 个省、市、区的7万多名教师上报的优秀参赛微课作品超过20000件,内容覆盖各学科各学段重、难点内容,类型多样,表现形式丰富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举行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审活动之微课大赛的通知DB/OL,2013-03-14, .。又如,2012年12月-2013年10月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掀起了全国高校微课建设的第一波高潮,此次大赛以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为宗

22、旨,分为文史、理工、高职高专三大类,共有1600多所高校参赛,参赛选手达12000 多名(包括著名的钟南山院士和孙正聿博导),比赛要求每位选手提交的参赛微课作品限为1件,所以参赛作品总数也为12000多件,作品表现形式多样、类型丰富,涉及学科多达32个学科大类,154个学科分类。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DB/OL,2014-01-10,可见,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和新亮点。五、国内微课建设的不足及对策虽然各类微课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众多参赛教师也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报名、踊跃参加,但从教学受众学生的角度来看,笔者却很遗憾的发现国内目前真正

23、将微课运用到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情况微乎其微,能够让微课走入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的范例还很少,只有一些学校将微课应用在课外的网络课堂上。如2010年由天津市电化教育馆摄制开发的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可以提供给学生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学习,也通过这种网络微课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地解决当地书法课师资紧缺的难题,也可以激发更多教师挖掘特色课程的意识,更好地发挥书法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显然,从国内外微课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现状来看存在较大差距:国外已有不少学校将

24、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反观国内的微课热潮,更多的是体现在将微课作为研究热点纸上谈兵,或是作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去参加各类微课竞赛。针对国内微课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对策:1、从微课建设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微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还只是处在征集评选阶段,无法将微课在教学领域的真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微课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过去国内不少学校为了建设精品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视频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内容和形式,只是为迎合上级检查而作,忽视教学受众的真正需求,且制作水准不高,资源不能形成体系,网络平台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这些视频资源成为鸡肋,

25、利用率非常低,但又不舍丢弃。若不正视到微课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不从大局建设微课资源数据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很有可能令目前的微课资源建设面临着重蹈以前教学视频资源建设覆辙的窘境。当然,建立健全微课资源数据库、开发微课网络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功能,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微课大赛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由各个教育部门、各个学校从全盘大局角度进行规划,在教师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完善。2、从微课建设的目标定位来看,国内教育领域应用微课功能的主要定位更多偏向于发展教师职业技能,而非用以将学生视为微课的终端用户。 从对上述微课大赛的参赛教师进行调

26、查统计结果不难看出胡铁生 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4):5-13,教师们参赛的目的普遍是为了发展自身职业技能而参赛,为了获得奖励以利于评定职称而参赛,这些都是偏向发展教师专业角度的目标定位,参赛教师普遍忽视学生对微课的需求,原因有多方面,或许是尚未真正意识到微课应当更多的应用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或许是因为目前的微课资源尚不成体系,不足以支撑学生全面学习一门课程。 不可否认,在微课的功能定位上,它具有发展教师专业的功能,但更多的它应该是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与学资源、提高教与学效率的工具,以在完成常规的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将老师从繁重

27、反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困难,因材施教。微课不应只是作秀的工具,它应当不仅是供教师发展所用的工具,也是供学生自主学习而用的平台。当然,因为当前尚处于微课应用的探索发展阶段,先让老师熟悉微课这一教学工具,然后再发展到在课堂上广泛适用是需要时间去不断实践的,但在微课建设中必须要有整体的规划和思路,不要让微课发展停留在“只建不用”的阶段,荒废了它的真正用途。3、从制作形式来看,微课制作的形式未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不太注重学生的用户体验。由于目前国内适用微课的目的还主要是参赛,为了迎合比赛要求和评委喜好,众多参赛作品的制作形式多样化,技术手段推陈出新,将视频、课件制作得十

28、分精良,从制作技术上看是非常到位,但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容却无法评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是否满意。例如,大部分的参赛作品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将一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40分钟课浓缩成10分钟的浓缩课,或节选课,或片段课,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风格,但由于缺乏教学配套资源,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微课内容进行学习;由于缺乏微课的交互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无法进行了解和记录;由于只有老师的讲授,较少关注学生学习微课的效果,无从支持学生能有效学习。显然,微课建设的效果应该是体现在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点,而非形式上的花哨,“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技术只是手段,教

29、学才是本质 胡铁生 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4):5-13。微课大赛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制作微课水平的提高,但创新教学模式应该是大赛的更高目标,教师不仅应满足于掌握如何制作微课的技术来参赛,更应该将微课放在日常教学的角度去衡量微课如何设计能让学生听懂,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让学生能更有效的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等。4、从配套资源建设来看,教师对微课的建设不应只停留在单节微课的建设上,应有建立健全微课资源发展平台的全局观 微课大赛可以征集数量很多的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微课,但由于参赛要求的限制,每一位参赛选手通常都只能提交一个微课视频参赛,就导

30、致微课资源分散不够集中,很难形成某一学科系统化的专题化的微课程,从而导致微课大赛的微课资源不能契合教学课堂的真正需要,应用环节出现瓶颈。也就是说,光靠微课大赛这样的活动很难从整体的角度打造微课资源平台。要将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首先,各个地区、学校要建立起丰富的全面的微课资源平台,既能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易用易得的微课学习资源,也能为老师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教学资源,并且可以根据教学、学习的实践需求来促进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其次,应当从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交流的角度健全微课资源平台的各种学习功能,应多从学习者的角度建设微课资源平台,学习者除了可以在平台中寻找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和知识点进行自

31、我学习之外,还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记录、共享资源、评价点评等,建立起一个资源量丰富、交互体验好的开放的微课平台。【参考文献】1、LeRoy A. McGrew,A 60 -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5442、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3、Kee 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 J. Education in Chem

32、istry,1995,(32):100-101.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5、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 26) :A1,A136、Lage, M. J.,Platt, G. J. & Treglia,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

33、conomic Education.7、张金磊 王 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8、The flipped classroomEB/OL,(2012-03-16).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10、胡铁生 黄明燕 李 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1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举行第四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审活动之微课大赛的通知DB/OL,2013-03-14, .12、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

34、研究报告DB/OL,2014-01-10,13、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14、胡铁生 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4):5-1315、杨满福 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5 16、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23-2617、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18、何秋兰 徐占春,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中国教育网络,2014,03:74-76作者简介姓名:廖晓虹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学术职称与行政职务:讲师,专任教师通讯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963号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邮编:510510电话:13763335355电子信箱:2537058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