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2661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探析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深厚爱国主义传统。中职生在我国职业教育被倍受重视的当前教育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与认同显得及为重要,能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杰创辉煌。关键词: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当前,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联,“中国梦”是两者的结合契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最主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和攻坚时期特别是当国人涉险滩、啃硬骨头时的

2、精神支柱。换言之,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对祖国山河、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并自愿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向统一于“中国梦”之社会发展实践之中的深厚情怀。一、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感培养的必要性有学者指出:认同是一个与族群归属密切相关的隐性概念。还有人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族群与社会,通过各种联系,相互交融,形成的一定自我定位与社会定位,并反映了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发展的相互作用。认同与个人的知识体系基本上等同,都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在社会生产、生活、政治运动中,都能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达到理论上的认同。它对人们的存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的精神稳固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中职生来讲,对民族精神产生高度的认

3、同,则有利于加深其对民族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爱国主义的形成,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自立于现代职教之林。首先,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的认知维度是指中职生接受民族精神认同教育后,对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有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认知维度与情感、评价维度相比,中职生只要求接受民族精神认同教育后,将知识性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范围,但对它们的正确性和必要性问题不作进一步要求。其次,我党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的有机统一。所谓“以和为贵”,正是对应着团结统一和爱好和平这两种精神;中国一贯讲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也正是对应着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

4、的朴实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应着艰苦奋斗精神。中职生需要这些精神以充斥人生。从调查来看,当前中职生对以上民族精神内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他们普遍性地认同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艰苦奋斗是民族精神的精粹,甚至认为,这些都是其需要努力学习和尊崇的。其三,尽管当前中职生认同民族精神是其需要的精神,但更多的同学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更加强烈,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属于国家艺术瑰宝和文物不得容忍他们侵犯。然而,部分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不足,特别是在涉及到国家有关利益问题上,许多学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已经消除了。世界都是地

5、球村,国民就是世界公民,那就应该打破国界,不再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可见,这种思想倾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其四,在文化义蕴上,当前中职生也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了解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向中职生传递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其传承功能并未得到实现。可见,当前对中职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显得极为必要。二、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的关键点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指的是其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认同不光是个体对其所在社会群体的归属感,还是个体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向群体的共同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趋同的状态。从民族精神的民族整体性特征来看,民族精神认同是国家层面的认同;从民族精神的传统性

6、来看,民族精神认同主要是在文化上的认同;从民族精神的向群体共同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的趋同性来看,其认同是价值认同。因此,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国家认同民族是一个人群群体,因此具有整体性;而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历史的社会群体,甚至,国家还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拥护同一个政府的人民。有学者指出,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完全认同。还有人认为,各个国家根据其构建的基础不同,其认同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说民族国家的建立,从而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国家认同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在认知上,要求公民对自己的身份能

7、有明确的认定,了解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情感上,要求中职生将自我归属于国家,切实关心国家利益;评价上,要求中职生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国家主权受到侵害时能知耻而后勇,自愿为国家的荣辱负起责任;行为上,要求中职生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自愿铤身而出。(二)文化认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生产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且为绝大多数成员认知、接受、赞同并付之于行动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反映了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统性特征,能够引领民族思潮、凝聚民族共识。因此,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经由民族文化在心理、价值、行为层面上的浓缩和积淀

8、,折射了民族的文化认同。认知上,要求中职生加强马列主义学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情感上,要求中职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评价上,要求中职生理性认识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正确辨识文化的价值;行为上,要求中职生自觉学习、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三)价值认同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第一,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国家认同;第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文化认同;第三,这种归属内化于民族各个个体的认知、情感、评价中,从而转化为国民人格。而国民人格是以共同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因此民族精神的第三种归属究其根本是价值认同,是指民族各个个体或某个民族整体甚至国家整体上对某一个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传承

9、,它基于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交流而得以实现,形成的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原则。价值认同体现了民族各个个体对社会价值规范所遵循的觉认可、赞同并自觉履行的态度。随着全球化兴起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很难建立一个共同认可、赞同并自觉执行的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和社会改革转型攻坚期这一重大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价值认同体系,民族精神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认同也是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上,要求中职生认知社会

10、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能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的认识其价值取向;情感上,要求中职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为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与偏激的价值观作斗争;评价上,要求中职生能够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行为上,要求中职生以价值认同指导社会实践。三、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教育目标中职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生一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既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融合时代发展的新思路。(一)爱国主义教育是中职生民族精神认同教育的核心爱国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但随着全球化飞速发展,爱国教育的内容要作出一定的调整,要注重培养理性的爱国精神,反对狭隘的民族主

11、义。当国家与国家发生冲突时,要能够用理性把关分析国际关系,对国际竞争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国家与国家之间各种问题存在,那是必然也是正常现象。中职生在对待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时要学会用理性思考问题,保持冷静,避免过激行为。此外,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正确而又广泛地吸纳世界先进国家的文化。提高中职生文化安全意识,促使其地全球化的差异性有一定的认识。(二)塑造理性精神当前,科技竞争、科技人才的竞争是现代国际实力竞争的关键点,“科教兴国”需要理性精神。塑造理性精神要求破除中职生在学习中的许多漏习。理性的精神要求中职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只有使中职生具备

12、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才能让其有追求、敢实践,且能在挫折中不断反思和自省,不惧困难,不畏艰险,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投入到各种科研和创造活动中去。(三)树立权利与责任意识现代社会要注公民具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加强中职生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适应,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帮助中职生树立权利意识,就是帮助他们形成对权利的正确认识。帮助中职生树立权利意识能够帮他们掌握运用权利的手段与方法,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参考文献:1 王宁.重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2010(1):98-105.2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12.3 商志晓.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1990(3):74-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