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看到该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汉英语言丰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观察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需要很大的精力与学问,确非笔者力所能及。本文只想就几个方面的一些语言现象的对比,对双方文化作一简单分析。 一、自然环境 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
2、证。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相异。我们会读到Samuel Butl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Charles Dickens的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等等。关于西风,则有John Milton的And west winds with musky wing(带有芳香翅膀的西风),John Masefield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
3、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等等。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双方的自然环境相异也。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吹来,无比舒心。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则凛凛然,刺人肌骨;英国是个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夏日之可畏”,“夏天”常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
4、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同样是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说Lovely weather,isnt帅之类谈论天气的话语,而在中国,人们见面后总少不了要问句“吃饭了吗?”这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幻无常,阴雨天多,这样人们便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谈论它也是意料中事。而在中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议论的
5、话题。也正由于此,汉语中与“吃饭”相关的词语非常丰富,如“要饭的”、“饭桶”、“吃香”、“吃不消”等等。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来英伦三岛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当有限。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对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
6、),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鞭打快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flog a willing horse。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山羊”和“绵羊”在汉语中很少加以区别,而英语的sh
7、eep和goat两词区分十分严格。在英国的民俗中sheep是驯顺善良的象征,goat为淫荡邪恶的代表,甚至the sheep and the goat这一成语作“好人与坏人”讲。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发现,以耕作业为主的汉民族对牧羊很少重视,而英人向来重视畜牧业,尤以牧羊为主。能提供羊毛,换来财富的绵羊,本来就在英人心目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再加之性格温顺,故受人偏爱:而山羊性情好斗,雄性尾部散发恶臭,在希腊神话中好色淫乱的“森林之神”也是长着山羊腿的怪物,因而使人嫌恶。 三、风俗习惯 1、亲属称谓: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比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对应于
8、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竟把表亲关系区分得如此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笼统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宗法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方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迥异,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有三十二卷,今人编的称谓大词典更是收了一万二千多词。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过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人们常常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姓名,避用称谓,是想与对话人取得
9、平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 2、敬语谦词: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先生、局长、敝人”等敬语谦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有时甚至跟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受“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英语中这类词少的原因有二:一为西方人追求人人
10、平等,二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 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不一样。中国人听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的不好”之类故作谦虚的话,而西方人则会亳不犹豫地说声Thank you。 再比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初探”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Linguistics(科学与语言学)。 3、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英美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11、 you married ?等打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话语被认为有失礼貌。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个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四、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阴阳”、“菩萨”、nun(修女
12、)、lesson(日课)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等也可见于日常语言中,如“听天由命”、“天地君亲师”。隋唐时期佛教传人,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年传人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又有中古时
13、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西方人则会讲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
14、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榄球等。后两个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再比如夏日夜空中呈现的亮晶晶的白色带状繁星群。汉语称之为“银河”、“银汉”、“天河”等。英语则称之the Milky Way。有“银河”,我们联想到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是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堑。而the Milky Way则出自希腊神话,既可指天后Hera给Hercules喂奶时滴下的奶汁凝成的一条路,又可指人间通往宇宙宫殿的一
15、条乳白色大道。这个繁星群带给双方的联想竟有天壤之别! 六、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了然于胸。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