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813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文坛文化与传媒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刘红曦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它不仅包括城市、学校、组织等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换句话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是个人从他所属的社会群体习得的一种传统,包括该群体所特有的思维、感知和信仰等方式。当信息的发出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接受者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时,两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沟通行为和赋予意义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这就发生了跨文化传播。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是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双方在表达和理解上的不对应,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交流

2、的障碍,轻则造成理解的偏差,严重的导致经济甚至国际的争端。因此,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语用失误,分析这些失误形成的原因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语言表达的手段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因素中去寻找原因。一语言差异导致语用失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表达同一事物的概念,有自己语言特有的语法规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相同的事物概念,有可能从开始就只是近似,二者在概念的内涵范围上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的“农民”与英语中的peasant就不能划等号。在英语中peasant是指那些缺少教育、地位低下的乡下人。而汉语的“农民”一词的内涵就要宽一些,他们好些受到了一定教育,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3、。因此,当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听到peasant时,映现在他们脑海中的概念并不完全是我们心中所指的“农民”。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下汉语“农民”一词也突出了对乡下人的鄙视色彩。同理teacher与汉语的“老师”也不能完全等同,那种“teacher王”、“teacher张”的表达是一种错误。即使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多义词的存在,在不同的国家其常用意义是不同的,也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有一种CRICKET牌的小汽车,在美国的销售情况与在英国的销售情况大为不同。原因在于美国人将其理解为“蟋蟀”,这种小巧却跑得快的汽车当然有吸引力了。而英国人则理解为“板球”,“板球牌”汽车自然就不好销了。翻译中的死译,可能使译

4、文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还可能损害原文的本义,对读者产生误导。20世纪初流行于上海滩的“洋泾浜”英语就是人们在翻译外语时,习惯用母语去类推外语的语法规律导致语用失误的具体体现,例如“see no see, come see, ifyou no see go away!”(看不看,过来看,不看就滚开!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声称尽量以直译的方式翻译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可以使译文和原文在风格和内容上吻合,例如“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说,一片喝道:放屁!放屁!”。武松的一句粗话“放屁!”英译本来用nonsense即可,但赛珍珠却机械地译为“pass yourwind!”。她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

5、习惯上的差异,歪曲了原意。二文化差异导致语用失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在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领域被叫作“无动机粗鲁”。通常这种“粗鲁”的产生,是由于交际的一方以另一方文化规范认为不得体的或不可接受的方式同对方打交道,结果往往使对方产生不快甚至误解,影响到交际的质量。“无动机粗鲁”导致的语用失误比语言差异带来的语用失误影响更大。(一)由于观念不同形成的语用失误1、中西方对个人自由的看法不同。西方人“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简明不列颠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文化历来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人际关系的整体性。中

6、西方对个人自由的看法不同,导致人际交往中的语用失误屡见不鲜。中国人见面寒暄:“从哪里来”“上哪儿去?”“吃饭了吗?”问话的人并非真的要对方给出正确的回答,只是传递友好的信息。但是如果问候的对象是不太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就会使对方感到个人自由被冒犯。中国人说“天冷了,多穿点衣服。”“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表示对人的关心、激励,而西方人则会认为是干涉他人的自由,是对他人的说教。有报载,美国有家长因教师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不满。在中国,教师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是天经地义的事。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讲究的是个人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挥,我国多年来注重知识的教育,人们已经习惯凡事都有统一的对错标准。近年我国提倡的“

7、素质教育”正是跨文化交流、传播影响的一个反映。2、中西方对隐私的看法不同也会导致交际时的语用失误。中国人的隐私意识不如西方人强烈,隐私范围也不如西方人广。西方人认为属于隐私范畴的事情,往往是中国人初次见面就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两个陌生的中国人196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的交谈很可能就是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类的问话开始,一直问到对方的婚姻、家庭、职业、收入等。西方人有“见男士不问收入,见女士不问年龄”的说法,把许多事情都视为他人不宜过问的个人隐私。当然诸如“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等话题西方人也不是绝对不谈,只是要考虑交际者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谈论这些话题的方式。3、不同民族的

8、人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中国是礼仪之邦,养成了谦逊的品德,在任何场合都要避免给人自大自负的感觉。中国人请客爱说“没什么好吃的,粗茶淡饭,招待不周”,西方就会认为主人请客缺少诚意,既然没什么准备又为何要请客呢?西方人请客则会说“希望你玩得很高兴”。有外宾在访问一家中国农户后说:“你的家真不错啊!”农户回答“感谢党中央政策好!”外宾听后很不理解,心想,我称赞你家好,为什么不感谢我呢?怎么对自己干的成绩一点都不肯定呢?中国人谦虚的美德在西方人眼中变得不可理解甚至显得虚伪。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称呼时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会往大一辈叫,即使是往同一辈叫

9、,在年龄上也要增加。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怕老,怕因为老而受人歧视。同样是称谓问题,中国讲究家庭伦理关系,血亲与姻亲,内戚与外戚的称呼都有所不同,而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独立,不注重从称谓上来体现家庭关系、亲戚关系。(二)由于认知不同形成的语用失误1、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差异使思维方式有差异,体现在言语间持有的审美意蕴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自然也不同。大多数文化都把“爱”同“心”联系在一起。例如,希腊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射中谁的心,谁就会坠入爱河。电影泰坦尼克的主题曲“我心依旧”风靡全球。但是,西非文化却把“爱”同“肝脏”联系在一起,印第安文化把“爱”同“腹部”联系在一起,马绍尔文化把“爱”同“嗓子”联

10、系在一起,因此,这些文化中分别有“用肝去爱”、“用腹部去爱”、“用嗓子去爱”的说法。中国人认为“龙”是吉祥圣物,是尊贵的至高无上的象征。在英语中“龙”(dragon)是类似鳄鱼或蛇的巨兽,是长有四足能够喷烟火的凶残怪物。用来指人则包含一种贬义,用来指女人意味她凶狠、令人生厌,现在网络上称长得难看的女子为“恐龙”大概也源于此。在英语中“狗”很忠诚,是被当做家庭成员来看待,因此在英语中“狗”被赋予了褒义的色彩,如“a lucky dog”(幸运儿)、“towork like a dog”(努力工作)。相反在中国文化中突出了狗的奴性,被赋予了贬义色彩,如“狗腿子”、“狗奴才”、“丧家犬”、“打落水狗

11、”、“鸡鸣狗盗之徒”等。2、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民族性格的不同表现在空间语言的把握上有不同的标准。美国谚语“好篱笆带来好邻居”指的就是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人们才能友好相处。中国人一般没有西方人这样的个人空间意识。在处理空间问题上,同样是亚洲国家,日本人要求空间距离不要太大,中国人则希望人际接触的距离稍大一些;同样是欧洲国家,丹麦、挪威人要求人际接触的距离稍大一些,别的欧洲国家的人则要求距离小一些;同是美洲国家,南美地区的人们希望人际接触的距离小一些,而北美洲人认为这种距离应该大一些。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拉美人同一个美国人在走廊上交谈,属于接触文化的拉美人会“不自觉”地向美国

12、人靠近,而属于非接触文化的美国人,为保持他认为适度的社交距离,则会同样“不自觉”地向后退,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他们已从走廊的一端“谈”到了另一端。3、在跨文化传播中,形体语言也打上了民族及其文化的烙印。手势语表达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例如,“V”形手势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创造的,象征英文“胜利”(victory)一词的开头字母,结果引起全国欢呼。以后这个手势在世界上多数国家流行开来。但是“V”形手势变化形态多,稍有不慎,可能导致误会和冲突。做“V”形手势表示胜利时,手掌一定要向外,如果手掌向内,就是贬低人、侮辱人的意思了。在希腊,做“V”形手势时,即使手心向外,如果手背伸直,也有对

13、人不恭敬之嫌。面部表情是人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的“寒暑表”。其中,微笑在绝大多数文化中都是友好、礼貌的表示。但在日本,微笑并不一定表示愉快,也可以表示尴尬或哀戚,甚至用微笑来掩饰愤怒和厌恶。1914年,日本特使与美国国务卿赫尔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之后,面带微笑,告辞而去。参加会议的美方人员看到日本特使的“愉悦”神情,都认为未来的美日关系将是令人满意的。可是,过了不久,就爆发了日机袭击珍珠港事件。如果当时的美国官员对所谓的“Japanesesmile”有深切的了解,或许珍珠港事件就不会发生了。4、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对数字、颜色所负载的信息有不同的感受。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偶数表示圆满、吉祥,因而

14、讲究成双成对,尽量避免奇数,如结婚选双日子,礼品包装讲究双数。而日本人忌讳4或9,因为两个数字的日语发音与“苦”、“死”相似,中国的产品曾经由于包装数量为“4”而遭到日本方面的退货,中国文化讲究的“双数”与日本文化忌讳“4”就难免冲突。中国个别地方喜欢3(谐音“升”)、7(谐音“财”)、8(谐音“发”)、9(它是最大的数字,谐音“久”)而欧美人则忌讳13,因为传说基督教中的叛徒犹大就是第13个人。在国际交往中颜色语的伴随意义在各地对禁忌是不同的。印度人不喜欢白色;埃及人忌讳黄色;欧美许多国家忌黑色;伊拉克人忌兰色;泰国人忌红色。中国喜欢大红大绿,传统意义认为丧事上用黑色、白色。三结语语言和文化

15、本身无所谓交流,直接参与交流的是使用语言和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传播中,语用失误的存在可能是由于人们忽视了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对异民族文化规范的价值观和习俗缺乏了解;可能是不自觉地把本民族文化的交际规范转移到了跨文化的交际中;也可能是交际者持有的文化偏见,即认为本民族文化优197文化与传媒当代文坛2 0 0 7.6于外族文化,坚持用本族文化所推崇的交际方式同对方打交道。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我们既要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共性,有要熟知民族文化的个性。第一,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一方面对外宣传汉语和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向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和风土人情,使中外文化多一

16、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第二,采取“文化互让”(cultural compromise)的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尽量以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同对方打交道,减少表达和理解上的分歧。古人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在跨文化的传播中,我们只要尊重交际对方的语言表达习惯,多了解异民族的文化及其习俗,学会角色的互换,我们相信,随着传媒的发达和人们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跨文化传播所导致的语用失误会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消除。(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责任编辑黄莲符号与权力:电视文化的“隐秘之脸”电视文化的符号学解读谢明香在符号学看来,几乎所有的传播都包含了符号和符码两种要素。符号是指各

17、种人为制品或行为,任何意义都须经由它来传递;符码则是指一套有组织的符号系统,它的使用规则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共识之上。而电视文本符号是一套潜藏的意义系统,这些意义被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读者所激活。由于电视文本符号在国家政权的机构中生产,它必定承担着那种意识形态。电视通过其文本形式传达意识形态。所以,霍尔由此进行分析,认为在电视话语的“意义”流通之前,先要将原始事件编码成电视符号。本文运用符号学及话语理论,从电视文化的受众角度分析各种符号概念的深层意义,解读电视文化与符号之关系,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内在本质。一电视符号的意识形态在罗兰巴特看来,某个符号或符号系统对现实进行意指时,包括了两个意指序列:直接

18、意指序列和引申意指与神话序列。因此,电视符号不但包括了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而且涉及到两个层次的意义,即明确的意义层次与隐含的意义层次。引申意义与神话得以协调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表明了某种潜在的、微妙的组织原则意识形态的存在。因此,在电视符号隐含的意义层次,往往也就是意识形态话语介入最活跃的层次,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隐而不彰地附着其中,期待借此温和的方式得到受众的赞同。这样,经过编码的电视文本就是一个多义而开放的系统,面向受众。如果受众能够读出其中的意义也就是解码,那么这一流程便有效地完成了。如果说揭示电视传播内容的意识形态本质展示了优势话语如何同化社会的话,那么把电视机构生产出来的产品当做一个意义

19、开放的文本,研究其在流通、消费阶段的诸种可能,则显示了意识形态的微妙之处。如何界定电视文化的意义?事实上,每个作品的意义已经不可避免地涉入复杂的传播网的符码、成规、优势和期望之中,甚至连作者也无法控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电视“教养理论”代表人物乔治哥伯纳认为,电视是我们生活中的共同的符号环境的主流。“每一种话语都熟悉并代表一系列具体的利益。”每一种符号环境也同样具有对世界观的整合作用、同化作用。电视文化作为一种话语系统或符号环境,所代表的“一系列具体的利益”,所蕴涵的整合作用、同化作用,就是它的意识形态的体现,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是先在的。尽管符号形式的交换始终是人类共有的特

20、征,但由于当地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的快捷、文化发展的需要,电视符号已如J.汤普森所言:“符号形式的传播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表现出新的质变。技术手段的发展,加之面向资本积累的制度的确立,使符号形式的生产、复制、传播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电视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话语系统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因为“话语并非自由言语,它不是一种说话者的意向的完美陈述。其实,我们根本无法将交际意愿看成先于语言约束的思维活动”。可见“话语”作为沟通活动有着一定约定俗成的系统,并制约着任何文化交往活动,这就是“语境”,或进一步说是“意识形态语境”。二电视媒体的权力我们知道,电视是电子技术与影像符号系统结合的产物。对电视符号的占有与展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权力的表现,也即话语权的拥有。因此,电视媒体经过精心选择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