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876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关于郑州棉纺厂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0年9月4日 调查地点:郑州市棉纺路调查对象:郑州市六大棉纺厂 调查方法:实地参观、查阅资料 50多年前,国家投资1.76亿元,在郑州市相继建成了6个国家全能大型棉纺织厂,即郑州第一至第六国棉厂,郑州也自此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这些棉纺厂,一度赢利颇丰,50年来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本次调查主要是对于郑州市六大棉纺厂的地理区位、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近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于郑州市棉纺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地理区位郑州市棉纺厂位于郑州市西郊,是郑州的老工业基地。到过郑州的人都 图1-

2、1 郑州国棉厂区位图知道,在郑州各大主干道的两旁,均耸立着不少高层建 筑,唯独嵩山路以西、华山路以东地段的房子很是特殊:房子不高,门楼用的还是红门红柱子。这里,每到上下班时间,数千人挤进拥出,格外热闹。这就是建国初期郑州市并排而建的家棉纺厂,如今各家门口均已挂上了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二、棉纺厂建立的历史背景提起郑州棉纺业,不能不提穆藕初。他是郑州近代纺织工业的奠基者。1920年代,此人大名鼎鼎。当时的毛泽东将他归为国内主要派系之一的“新兴商人派”,瞿秋白在文章中批判过他,1943年他辞世时,董必武、冯玉祥、孔祥熙、杜月笙等人给他送挽联。他是1920年代中国四大“棉纱大王”之一,后来弃商从政

3、,当过国民党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 图1-2 郑州国棉四厂1920年之前,穆藕初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德大纱厂、厚生纱厂等,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他来到郑州,看到这里 “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穆藕初:五十自述,下同)穆藕初不由得动了心:如果能在这里创办纱厂,不但能就近采购原料,供应广阔的内地市场,且郑州、上海两地工厂联为一气,原料、金融互相调剂,岂不是相得益彰?当时的郑州,周围地区盛产棉花,棉质优,纤维长,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济南及汉口等地大纺织厂、洋行及棉花商号的采买人员,均派人来郑坐

4、地收购,于是,郑州便成为棉花集散地。仅火车站周围的福寿街、苑陵街等为买卖棉花服务的专业打棉花包厂就有几十个。三、郑州棉纺厂的发展1919年,穆藕初联合几家沪商,集资200多万两白银,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因穆氏是发起人,股金最多,故被股东推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1920年,位于郑县豆腐寨(即现在的郑州市布厂街)的豫丰纱厂建成投产,这是30年后一跃成为新中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的郑州市第一家近代纺织厂。全厂有职工4170人(这个数字在现在也是大型企业了)。 在棉花主产区建立大型纺织厂,尽量摆脱对进口原料的依赖,30年后的毛泽东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应该说穆藕初的思路还是超前的,他对豫丰纱厂投入

5、的心血也最多,可惜他的运气不好。 皖直战争后,紧接着是奉直战争,郑州屡屡成为两军必争之地。战斗时,对方常以豫丰厂的两支高高的烟囱为发炮定向目标,虽幸未毁,但有关银行、钱庄对豫丰大起戒心,纷纷催款,致使豫丰金融发生极大困难。这还不算,不管哪路军阀占领了郑州,都要住进纺织厂,吃喝拉撒全要管,让穆藕初大感头痛。这种情形之下,郑州豫丰倒是跟上海总部“联为一气”了,可不但没能“相得益彰”,反把上海总部拖累得岌岌可危。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洋商,特别是日商在中国市场的飙进。棉纺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实业,而穆老总认为中国棉业唯一的劲敌就是日本。 当时的日本纺织巨子,成群结队来到中国,组成联合企业,开工生产,利用

6、中国低廉的土地、人力资源,减少制造费,避去进口税,快刀直入,所向无敌,把中国纱厂冲击得难以立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人在中国经营的纱厂仅数家,纱锭数约10万枚左右。数年之内,纱锭数激增至150万枚,竟然达到了中国纱锭一半的规模。豫丰纱厂开工后的第三年,旧中国棉纺业的好日子就走到了头。由于洋纱、洋布充斥市场,加上该地区长期战乱,造成豫丰纱厂销售不畅,亏损严重。穆藕初曾一度将工厂租给美商“慎昌洋行”;1934年天津中国银行加入股本,占豫丰纱厂股权的90%以上,由中行派人直接管理。穆藕初在郑州实践的纺织梦,早早地收了场。 4年后,命途多舛的豫丰纱厂又遭致命一击。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丰纱厂数次遭到

7、轰炸,多数厂房被炸毁,来不及搬走的4000余枚纱锭,都埋在了废墟内。情势逼迫之下,豫丰纱厂只好内迁重庆,改名为“豫丰和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厂”,它就是解放后的国营重庆第一棉纺织厂的前身。1948年,郑州解放。翌年7月,又一个上海浦东的棉纺企业老板悄然来到了郑州。跟他的老乡穆藕初相比,这个小老板可算得上寂寂无名;他那设在郑州地主家大院里的“利民纱厂”只有120个纱锭,也远不能跟“豫丰纱厂”相提并论。 可惜的是,这个小老板的运气也不好:郑州这里虽然人多,也很想穿好衣服,但大都穷得要命,哪里有钱买布?利民纱厂开工没几天,就维持不下去了,工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加上刚刚解放,到处都在打土豪,分田地,小

8、老板害怕共产党批斗他,就丢下工厂、工人,一个人跑了。 这个小老板,之所以几十年后还会被人提起,是因为他从上海带来的120名员工中,有一个后来成了河南纺织界最有名的人物,她的名字叫盛婉。 在上海利民纱厂时,盛婉是个13岁就进厂的童工,因为爱跟老板“搞搞震”,闹罢工,因此学徒3年,被厂里开除过3次。她到河南来时,也才十五六岁。利民纱厂的老板跑了,政府接管了企业,给员工发了路费,多数遣返回原籍了。盛婉回到上海后,当过街道妇联主任,又到上海一些小纱厂打临时工。 1951年,郑州市政府想重开豫丰纱厂,想起了盛婉他们这批熟练工人。河南省劳动局给盛婉等人去信,说你们是在河南失业的,应该还来河南,由政府给你们

9、安排就业。11个姐妹就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上海重又来到河南。 在失业工人学校学了一年,第二年,盛婉等人被分配到豫丰纱厂。市政府在被日军炸剩下的旧厂房里,安装了3万枚新纱锭。1953年,豫丰纱厂复工,它就是后来的郑州市国棉二厂。 在豫丰纱厂复工的这年,即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在讨论纺织工业的发展问题时,他同意纺织工业部汇报中提出的分析,并且认为计划方案中提出的纺织工业发展还可以再大一些。他说:“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 在这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在京广线沿线及以西靠近产棉区的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4个地方同

10、时发展纺织工业。这4个城市,加上原有的邯郸、咸阳两地,后来被称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 那真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各地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郑州市西郊的1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成了5家国营全能大型棉纺织厂,这个“纺织城”的面积比当时的郑州市区还大。它的南边,国家投资铺设了陇海铁路专用线,把五大棉纺厂与全国各地联结起来,原料源源不断地运来,产品输送天南海北。然而,1953年的郑州,除了在废墟上复工的“豫丰纱厂”,以及两家外地老板投资的小纱厂之外,纺织业可以说毫无基础,跟一张白纸差不多,但这难不倒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人民政府,一声令下,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

11、南等地调来了1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还从云南等省份招来了失业工人。国家又投入巨资,在郑州纺织城一口气建起了4所纺织院校,建起了与棉纺企业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主要为纺织工业配套和服务的机构、设施,如河南省纺织管理局医院(现在的郑州第四人民医院)、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等,也在纺织区南边陆续建成。当时的郑州号称拥有 10万纺织大军,195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比建国时的1949年增长460倍,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西郊第一座棉纺厂建成后,因其规模大于已收归国营的豫丰纱厂,政府便将其命名为“郑州市国棉一厂”,将豫丰纱厂改名为“郑州市国棉二厂”,以后陆续在西郊

12、建成的棉纺厂,建成一家,命名一家,依次为郑棉三、四、五、六厂。四、棉纺厂近况为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根据绿城城市发展的需要,郑州市决定对西区老工业基地实施整体搬迁及升级改造。曾在郑州西郊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的棉纺厂,即将告别市区。2003年,棉纺企业外迁提上议事日程,郑州三棉迁到了须水纺织工业园,郑州一棉和六棉迁居新郑市龙湖镇,四棉欲迁中牟白沙镇,只有五厂现在还不明朗。根据规划,棉纺厂老工业基地将以创新产业的集聚奠定区域发展的基础,加强“商贸”、“资讯”等发展能力,从而带动郑州西区的服务、研发、文化、教育、商业、居住、游憩等功能的全面成长。郑州两家国棉厂“涅槃重生”2009-09-01 05

13、:34:00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郑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纺织城”曾经是郑州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商报记者 王棣/摄商报记者 陈清利去年11月21日,仅仅半个小时,随着拍卖师最后一击槌音敲响,郑州国棉一、三、四厂的整体产权最终被集体转让。至此,郑州六大棉企结束了“国有”番号,正式步入民营化时代。没有国棉一厂至六厂的郑州,还能称为纺织城吗?郑州六大棉企步入民营化时代后,众多有国棉情结的人都在关心、打探着郑州棉企的未来,希望郑州棉企“重生”的一天早日到来。事件郑州两家国棉厂“重生”昨日上午9时46分,在新郑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内,香港锦艺集团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投产仪式

14、正式拉开序幕。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两厂区并肩而立,尽管是两家公司,因“大老板”均是锦艺集团,两厂犹如一对双胞兄弟,在厂区内部有门可以出入。据了解,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4月,是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在竞拍受让原郑州一棉有限责任公司(国棉一厂)整体产权的基础上,经过企业改制成立的一家全新的现代化纺织企业,占地377.5亩。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8月,是锦艺集团通过旗下企业在整体收购原河南嵩岳集团郑州豫丰纺织有限公司全部产权的基础上,征地445亩建立的集棉纺针织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为一体的纺织企业。两家企业,锦艺集团计划分别投资20亿元。目前,两家

15、新工厂已完成资金投资10亿多元,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两家新工厂投产后,将形成20万锭、500台日本高档喷气织布机的生产规模,年产量将达3.2万吨高档棉纱和6000万米高档棉布,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13亿,年创税利近2亿元。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的投产,标志着郑州纺织工业战略重组、国企改革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目标未来35年投资约50亿元在未来35年时间内,锦艺集团计划分二到三期,在郑州市累计完成纺织产业投资约50亿元,建成3家新型现代化纺织企业,形成100万枚新型纱锭、4000台日本高档喷气织布机的生产规模。此外,锦艺集团还打算依托在郑州投资的纺织产业向染整、成衣加工、品牌服装

16、经营等纺织产业链下游延伸,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组建纺织企业集团,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产业链配套最完整、品质档次最高的超百亿纺织工业龙头企业,并争取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锦艺集团董事长陈锦焰昨日表示,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投产后,锦艺集团计划迅速完成对郑州宏业、郑州一棉的全部投资;同时加快集团已经成功兼并的第三家郑州大型纺织企业(国棉六厂)的整体迁建。据了解,锦艺集团并不打算将国棉六厂整体迁出郑州,而是计划将其建设在中原区内。行动迎接产业转移 郑州要开招商推介会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投产,郑州市政府与锦艺集团邀请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等众多专家及客商

17、来郑。记者昨日获悉,为推进郑州市纺织行业改革,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在接下来几天中,郑州市将开展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按照计划,9月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全国工商联的专家及客商将分别到二七服装加工中心、新密市曲梁服装产业园、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园参观考察。9月2日,郑州市各县市区将与受邀的客商进行对接,洽谈投资合作事宜。9月3日至4日,受邀的客商将参加河南省承接纺织服装玩具产业转移洽谈会。回顾郑州纺织风云90年提起郑州纺织业,可谓让几代纺织人感慨万千。追溯郑州纺织业历史,最早应是1920年,豫丰纱厂建成投产。当时,这家曾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纱厂,因政治局势不稳定等因

18、素影响,1949年便迫不得已关闭。随后,1951年6月,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原郑州豫丰纱厂的旧址上改建成立。1953年,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筹备兴建,原国营郑州棉纺织厂改组为国营郑州第二棉纺织厂,且两厂相继投产。19世纪6080年代,郑州六大纺织厂峥嵘并立、飞速发展。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是当时投资的30倍,为郑州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原有郑州一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企业基础上成立河南嵩岳集团。1997年,郑州市政府批准撤销郑州市纺织工业局,组建成立郑州市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河南嵩岳集团合并,统一管理市属纺织、印染、服装、化纤等国有资产。2002

19、年,郑州市政府撤销市纺织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由河南嵩岳集团单独担负起市大型纺织企业的行政管理和改革重任。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纺织行为进行战略重组。随后,郑州一棉、三棉、四棉整体产权被拍卖,二棉被收购,五棉与六棉被改组。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战略重组后,郑州纺织业终于在昨日掀开了新的一页,迎来了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的全面投产。作者:联系记者郑州国棉老厂织出那个红火年代2009年08月28日07:07大河网-大河报 阅读提示 郑州人都知道,省会西郊有一条棉纺路。在这条路上,一字排开数家国棉企业,棉纺路因此而得名。“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巨资兴建了这个河南乃

20、至全国最大的国棉基地。当时,几千名江南“织女”北上中原,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我的心地标”评选活动渐入高潮,不少读者,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市民纷纷致电本报记者,“打包”推荐郑州国棉老厂。那一字排开的国棉企业,不仅造就了当年郑州棉纺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整个郑州西郊经济的发展。当年的繁华逐渐散去,但在不少老郑州人的记忆中,那仍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记者朱金中文李康图江浙“织女”北上支援8月18日,国棉三厂家属院,今年80岁的张阿妹见到记者时感慨万千:“1954年的今天,我来到郑州,这一晃整整55年过去了。”张阿妹是江苏江阴人,和她一起来郑州的还有朱惠芬、唐登妹等老乡。当时,这些青年女子风华

21、正茂,如今,她们已经鬓发皆白她们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这里。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在郑州投资176亿元建设5个大型纺织厂。1953年,郑州国棉一厂开建;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开建到1958年,5家纺织厂在西郊的荒地上铺展开来,加上改制而来的国棉二厂,6家国棉企业宣告完工。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未来、对工作,人人怀有憧憬和热望。由于河南缺乏熟练纺织工人,国家从苏、沪、浙等地抽调大批女工。“当时我在江阴纺织厂,听完动员报告,热情高涨,我们要响应党的号召,党团员要起带头作用!”回忆起55年前那一幕,张阿妹眼中放出异彩。北上的“织女”绝大多数在新中国成立前已进厂做纺织工,技术

22、熟练。初到郑州,在火车站,迎接她们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敲锣打鼓戴红花,“织女”们英雄般被迎回工厂。可到了厂里,她们才发现,食堂里没有米饭,而面条让她们一时很不习惯。彼时的郑州西郊非常荒凉,1954年建国棉三厂的时候,情形已改变不少。“但还是不行,建设路是一条大沟,附近都是坟头,到处是大窑坑。一起风,黄沙尘土遮天蔽日。”国棉三厂退休职工李济兴老人回忆说。尽管来了南方“织女”,纺织女工缺口仍然很大,几个厂又从商丘、周口等地急招大批女青年。“我们给这些女孩当师傅,每人带两个徒弟,不仅要管技术,连生活也要包下来。”唐登妹回忆,逢年过节,新女工想家,师傅们更想家。“纱妞”找对象相当挑剔踏上郑州建设路,见

23、到国棉三厂、四厂的巨大牌楼这醒目的标志性建筑告诉路人:国棉基地到了。“郑州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都是依照苏联专家提供的图纸建立的,所以后来都说,一张图纸克隆出了几家纱厂。”赵富海,郑州作家协会副主席,老郑州作者,他对当年的西城故事了如指掌。6家国棉企业以其敞亮的厂房、巨大的机器以及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领彼时郑州一时之先。今年71岁的毛子莲曾是国棉三厂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劳模,1954年前,16岁的她在郑州一家工厂上班,听说三厂要招工,死活要报名,最终如愿以偿进厂当了纺织女工。“厂房那叫大啊,地上铺的是化学地板。没进厂前听说这种地板很高级,还对人体没伤害,当时就想,只要能进三厂,哪怕当

24、清洁工都愿意。”毛子莲笑着说。当时的几家纱厂又有所区别,所谓“一厂马路三厂的楼,二厂住在市里头,四厂平房碰破头”,三厂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当时是很多人羡慕的。“一到开饭,大厅里一溜儿排开,有荤有素,有面有米,有汤有粥,3分钱一碗的面条管饱,花1毛5分钱就能买到带肉的菜。”毛子莲回忆说,每年搞“食堂大比武”,三厂的厨师们总能带着锦旗回来。厂子好,吃得好,工资也高,纱厂的姑娘们在市民嘴里有个名词叫“纱妞”。当时“纱妞”就相当于现在的白领,找对象眼光那是高高的。赵富海当时在团市委工作,有段时间和纱厂常打交道。“纱妞选对象,一是工人,二是军人,小干部排最后。”当时“纱妞”一个月工资加岗位津贴、补助等有五六

25、十元,根本看不上一个月才拿二三十元的小干部。据老人们回忆,由于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纱妞”竞相成为机关领导们追逐的目标。“每天下班的时候,厂门口都能看到好多小汽车,都是来接老婆回家的。”回忆起当时纱厂女工的风采,让很多老人唏嘘不已。老厂曾经引领城市时尚在很多纱厂女工的回忆中,纺织车间的日子里始终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当时实行的是三班倒,每天工作是8小时,但实际工作都是10个多小时。”张阿妹等人回忆说。毛子莲说,女工们对纺织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至今想起都让人感叹不已。为了早点上班,很多女工大冬天穿着单裤从宿舍小跑到车间(车间温度高,怕来回换衣服耽误时间),现在落下了风湿病、关节炎;为了不耽误生产

26、,不少女工给孩子喂奶喂到一半就罩件外衣往车间赶。朱惠芬说,厂子就是工人生命的一部分,大家真正把自己当做了这个厂的主人。当年纺织女工的精神造就了那个时代纺织企业的辉煌,几家国棉企业的辉煌也带动了郑州西区经济的繁荣。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修建国棉基地,河南先后在此投资兴建了郑州印染厂、河南省纺织机械厂等一大批配套企业。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拥进西城,带动了西区经济的起步与发展。经济的繁华必然引发文化层面的兴盛,郑州纺织工业学校、郑州机械专科学校等大批高校开始在西区汇集,郑州市工人文化宫、郑州市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也散落在国棉基地四周,这里的文化、娱乐气氛开始升温,“西城舞步”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跳

27、到至今的。“有一年毛主席来郑州视察,市里安排会跳舞的职工去接待,可厂子里居然找不到会跳的,只好让机械厂的几个女职工去了,让国棉厂的领导们很没面子,觉得丢了大人。”朱惠芬等人回忆,从那时起,国棉企业开始“狠抓女工们跳舞”。“厂里挑一些悟性高的到外面学,回来教大家。吃完晚饭食堂的桌椅板凳一撤,就是舞厅,慢三快四,就是跳交谊舞。”毛子莲回忆说,当时女工们学跳舞的热情很高,差不多都会跳一点。很快,跳舞热潮由国棉企业扩散开来,成为整个省会尤其是西区最风靡的文化娱乐活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后,晚饭之后,郑州的广场公园,摆上一台录音机,音乐响起,就会有大批市民翩然起舞。现如今,当年的纱厂女工已经跳不动了,但

28、在郑州西区,广场公园每天晚上仍能聚集大批市民跳舞,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跳舞,很多文化活动都是最早从国棉企业走出来的,比如盆景,现在圈里有中州派,其中坚力量大多是从国棉厂出来的。”赵富海说,国棉基地对郑州西区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是不言而喻的。永不磨灭的国棉记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几家国棉企业无疑是郑州经济的领跑者。据资料记载,郑州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是1981年,这一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3亿元,税金9463万元。纱厂职工的生活条件,也是数得着的。天然气引入郑州,首先保证供应棉纺企业家属区;第一批享受到集中供暖的也是棉纺职工家属楼。在郑州做公务员的刘伟就

29、是纱厂职工的后代,但自从5年前他在经三路购房把父母接过来后就再也没回去过。“小时候,中午家长们下班,每个厂门前犹如电影院散场一样,人群呼啦啦出来,甚是壮观。”刘伟说,现在的几家国棉企业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场面再也看不到了。据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棉企业就出现大面积停产,之后开始走下坡路,接着就是破产重组,原因是“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品种少”等。这之后,6家国棉企业,有的破产有的改制,有的卖给私营企业,“国棉”老字号已经消失了。国棉一厂和二厂已迁居新郑龙湖镇,三厂迁到了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的纺织城,四厂迁到了中牟县白沙镇,六厂正在和龙湖镇方面积极接触,“只有五厂仍在开工,招

30、商引资的事据说有了眉目”。当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当年怀揣着梦想的江南“织女”以及那些河南女工如今都已白发苍苍,她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理想献给了河南这片热土,这是人们不能忘记的。去年6月,市政府决定在国棉三厂原址上建设一座纺织工业博物馆。将来,这个博物馆会记录下当年那些女工曾经的辉煌,让后人牢记她们的光荣。推选理由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国棉企业不仅曾经造就了郑州经济的繁荣,也造就了独特的郑州“西城文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在郑州甚至河南历史上,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国棉三厂劳模毛子莲:国棉企业是我一辈子的骄傲!众国棉老厂大门风格统一,颇具那个时代的特色。1964年,劳模毛子莲等人受到毛主席接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