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611218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54611218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机械制造业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机械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机械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
2、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 机械制造业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机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机械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机械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机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
3、位的整体概念。机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 扑面而来的机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改革成为必然。在机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机械经济给企业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机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目 录第一章 企业概况 4附: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和普通车床的装配工序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13第一节 产品设
4、计信息化的认识 13第二节 产生产制造与生产管理14第三节 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 14第三章 制造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15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5第一节 生产计划控制模式的落后 15第二节 市场应变能力差 15第三节 成本控制能力差 16第四节 组织机构不合理 16第五节 管理手段落后 17第六节 企业信息化目的不明确 17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17第一节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18第二节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 18第三节 管理的制度规范化和自动化 18第四节 注重企业资源的协同利用 18第六章 未来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8第一节 协同集成化 18
5、第二节 智能化 18第三节 绿色化 18参考文献 第一章 企业概况太原第一机床厂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生产金属切削机床的重点企业,是山西省数控产业化基地。企业位于太原市南内环街16号,占地面积13.28万平方米。三面临街,地处城市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企业在册职工129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人。资产总额2.23亿元。企业拥有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高精度导轨磨、大型数控龙门镗铣床、三坐标测量仪、双频激光干涉仪等高精尖加工和检测设备468台,具备完善的工艺保证体系和准确的计量检测手段。企业主要产品有高、中、低档数控车床、卧式车床及龙门框架类机床,共三大系列、61个品种
6、、182种规格,其中:数控车床16个品种,43个规格,跟踪国内先进水平,市场潜力巨大;卧式车床14个品种,64个规格,性价比高、用户满意度好;龙门框架类机床31个品种,75个规格,呈旺销态势。特别是新产品数控龙门镗铣床不仅市场前景看好,而且拥有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以“太一机”为注册商标的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企业技术中心以其强势的科技开发能力和现代的设计手段被评为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以诚信经营和快捷周到的服务著称,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建有销售网点并形成了长效网络体系,企业注重产品质量,曾于2000年通过ISO9001国
7、际公司将通过不断的改进,建成一个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品质化、人文化的新型现代化企业。 摘要: 钳工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技术,其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年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钳加工工作已被机械加工所代替,但装配钳加工作为机械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机械产品的装配、维修、检验都需要装配钳工工人的工作去完成,装配钳工也是所有机械设备最终制造完成的必须工种,可见装配钳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所以掌握装配钳工的技术要点对机械制造来说非常的重要。关键词:装配 锉削 钻削 锯削 装配图引言: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住,事业各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与机械加工相比,钳工劳动强度大、
8、生产效率低、制造精度不高,但也是机械加工中不便和难以完成的工种,特别是装配钳工,它关系着产品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形位公差,也就是说装配钳工关系着产品的质量问题,合格与不合格。然而我们只有懂得装配工艺规程,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保证产品质量,只有严格按照工艺规程生产,才能保证装配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增加工厂收益,所以只要我们懂得了装配的注意要点,才能在生产中更大的发挥我们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一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划线,钻削,锉削,锯削,铰孔,功螺纹,套螺纹以及对部件机械零件进行装配,调试,检验,试车等。要做好一名合格的装配钳工,不仅要加工出合格的产品,更
9、要有熟悉安全文明生产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生产口号。下面就是装配钳工的基本技能及其注意要点。(一) 划线划线是根据图样和技术要求在毛坯或半成品上用划线工具划出加工界限或划出作为基准的点、线、面的操作过程。划线要求线条清晰均匀。定形、定位尺寸准确,划线精度一般要求在025mm05mm。划线可以确定工件的加工余量;使加工有明显的尺寸界限;也可以发现和处理不合格的毛坯。划线工具有划针、划规、划线盘、钢直尺、样冲等。划线工具应与毛坯分开,以免毛坯毛刺划伤划悬工具,影响工具的精度,同时也应及时保养,以免工具生锈。划线前首先要看懂图样和工艺要求明确划线任务;检验毛坯和工件是否合格
10、;然后对划线部位进行清理,涂色;确定划线基准;选择划线工具进行划线。划线的步骤一般为:1 看清看懂图样,详细了解工件上需要划线的部位,明确工件及划线有关部分的作用和要求,了解有关的加工工艺2 选定划线基准3 初步检查毛坯的误差情况,给毛坯涂色4 正确安装工件和选用划线工具5 划线6 详细对照洋图检查划线的准确性,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7 在线条上冲眼(二) 锉削锉削应用十分广泛,可以锉削平面,曲面,内外表面,沟槽等各种形状复杂的表面。 精度可以达到0,01mm表面精度可以达到R0,8UM。 锉刀的正确握法与否,对锉削质量,锉削力量的发挥和人体疲劳程度都有一定影响。正确的握法是用右手握紧手柄,柄端顶
11、住掌心,大拇指放在柄的上步,其余四指满握手柄左手中指,无名指捏住锉刀的前端,大拇指根部压在锉刀头上,食指,小指 自然收拢。锉削是的站立位置与錾削相似,站立要自然,便于用力,以便适应不同的锉削要求,身体重心要落在左脚上,右膝伸直,左膝随着锉削的往复运动而屈伸。锉平面时,必须使锉刀保持水平直线的锉削运动,锉削前时,左手所加的压力由大减小,而右手压力由小增大,锉削一般一分钟40次左右锉削的注意要点:1 锉刀柄要牢靠,不要使用锉刀柄有裂纹的锉刀2 不准用嘴吹铁削,也不准用手清理铁削3 锉刀放置不得露出钳台4 夹持以加工面时应使用保护片,较大工件要加木垫(三) 锯削锯削是用锯对材料或工件进行切断或锯削的
12、加工方法。其使用技能方法右手满握锯弓手柄,大拇指压在食指上,左手控制锯弓方向,大拇指在弓背上,食指中指,无名指扶在锯弓前端,姿势与锉削基本一致。锯削方法即推进时左手上翘,右手下压,回程时右手上抬,左手自然跟回,一分钟40次左右。锯削时注意事项:1 工件将要锯断时应减小压力,防止工件断裂时伤脚。2 锯削时要控制好用力,防止锯条突然折断失控,失人受伤3 锯削过程中眼睛与锯条竖直线重合,一面锯歪4 锯跳安装过紧或运动过快,压力太大,易使锯条折断(四)钻孔钻床上进行钻孔时, 钻头的旋转是主运动, 钻头沿轴向移动是进给运动. 钻孔时先在钻的位置划出孔位的十字中心线,并打上中心样冲眼,要求冲眼要小,样冲眼
13、中心与十字交差点重合.起钻时先在冲眼冲一小坑,观察孔位置是否正确,并不断借正,使浅坑与划线圆同轴. 钻小直径孔或深孔时,进给量要小,并经常退钻排削,一面削阻塞而扭断钻头. 钻孔将穿透时,进给用力必须减小,以防止进给量突然过大,增大切削抗力,造成钻头折断.或使工件随着钻头一起转动造成事故.为了使钻头散热冷却,减少钻头与孔之间的的摩擦和提高小钻头的寿命和改善空的表面质量, 钻孔时要加住足够的切削液.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钻床的操作规程,严禁戴手套2 钻孔过程中需要检测时,必须先停车,然后才检测3 钻孔时平口钳的手柄端应放位置在钻床工作台的左向,以防转距过大造成平口钳落地伤人4 钻大孔时,先用小钻头
14、钻孔,再用大钻扩孔(五) 功螺纹功螺纹的注意要点:1 功螺纹前要对底孔孔口倒角2 工件的装夹位置应放平,使螺孔中心线置于垂直或水平位置3 当丝锥切入12圈后及时检查并矫正丝锥的垂直位置4 功不通孔时,需经常退出丝锥,排出孔内的铁削,否则会因铁削阻塞使丝锥折断或达不到螺纹深度要求二 装配常用量具及其装配图(一)量具:常用量具主要有游标量具和百分表.而游标量具主要有游标卡尺.装配中没有游标卡尺是不行的,它在产品尺寸和公差上十分重要.游标卡尺可以测量长度,厚度,外径内径,孔深,中心距等.游标卡尺分为005 mm和002mm游标卡尺,其刻线原理基本一样,如0。02mm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为例:尺身每格长
15、度为1MM总长度49mm,等分50格,侧游标每格长度为49/50=0。98mm,尺身1格和游标1格长度差为10。98=0。02mm,侧它的精度为0。02mm。游标卡尺读数方法:首先读出游标尺零课线邹边身上的整数,再看看游标尺从零刻线开始第几条课线与尺身某一刻线对齐,其游标刻线数与精度的乘机就是1mm的小数部分,最后将整毫米数与小数相加就是测得的实际尺寸。游标卡尺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注意其精度,测量时候要去掉工件的毛刺以免划伤卡尺,用完要放在指定的位置,轻拿轻放,不可与工件一起摆放,长时间不用时还需擦油,以免用时候不光滑。(二) 装配图装配图是机械设计中设计者意图的反映,是机械设计,制
16、造的重要的技术依据。装配图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以及装配,检验和安装时所需的尺寸和技术要求。所以我们在装配时,必须看懂图样中的性能尺寸,装配尺寸。安装尺寸,外形尺寸。但装配图的方法步骤:1 先看标题栏,初略了解零件看标题栏,了解零件的名称,材料,数量比例等,从而大体了解零件的功能。对不熟悉的比较复杂的装配图,通常要参考有关的技术质料。如该零件所在部件的装配图,相关的其他零件图及其技术说明书等,以便从中了解该零件在机器或部件中的功能,结构特点,设计要求和鬼要求。为看图创造条件。2 分析研究视图,明确表达目的。看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局部视图,剖视图等
17、,从而弄清个视图的关系及其表达目的。3 深入分析视图,想象结构形状4 分析所有尺寸,弄清尺寸要求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找出尺寸基准,分析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明确尺寸种类标主形式。分析影响性能的功能尺寸标住是否合理,标住结构要求的尺寸标住是否符合要求,其余尺寸是否满足工艺要求。5 分析技术要求,综合看懂全图。主要分析零件的表面粗槽度,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要求。要先弄清配合面或主要加工面的加工精度要求,了解其代号含义,再分析其余加工面和非加工面的相应要求,了解零件加工工艺特点和功能要求,然后了解分析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或修饰,检验等其他技术要求。综上所述,装配钳工不仅要注意加
18、工中的划线,锉削。钻孔,锯削等,还要看懂装配图,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注意安全生产,掌握上面所有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实际的实践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实际的实践和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精练,不断的自我提高,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工出有利于工厂的效益的机械产品,才能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掉。普通卧式车床的装配工序一 装配技术规范1、产品的装配图及验收的技术标准产品的装配图应包括总装图和部件装配图,并能清楚的表示出所有零件相互连接的结构示图和必要的剖视图、零件的编号、装配时应保证的尺寸、配合零件的配合性质及精度、装配的技术要求和零件的明细表。为了在装配时对某些零件进行补充机械加工和核算装配
19、尺寸链,有时还需要某些零件图。产品的验收技术条件,检验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重要依据。 2、产品的生产纲领产品的生产纲领不同、生产类型也不同。如同机械零件的加工一样,装配的生产类型也可分为大批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及单件小批生产三种。随着生产类型的不同,装配的组织形式、工艺方法、工艺过程的划分及使用工艺装配的情况及手工劳动的比例均有不同。3、现有的生产条件在制定装配工艺规程时,应了解本厂现有装配工艺设备和装备、工人技术水平、装配车间面积等情况,使制订的装配工艺规程、工人技术水平、装配车间情况,使制订的装配工艺规程更符合本厂生产实际。二 装配的工艺过程1、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及验收技术条件
20、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时,首先要仔细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和验收技术条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深入了解产品及部件的具体结构、装配技术要求和检查验收的内容及方法;审查产品的结构工艺性;研究设计人员所确定的装配方法,进行必要的装配尺寸链分析计算。若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和缺点,及时提出解决建议并与设计人员商量予以修正。2、确定装配方法以及组织形式(1)装配方法和组织形式: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结构特点和生产纲领,并应考虑现场的生产条件(2)装配的组织形式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装配是指全部装配工作在一固定地点完成。装配过程中的产品位置不变,装配所需部件都汇集在工地附近。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中;或用于重量大、体积大而不变
21、移动的产品的批量生产中,以及用于因机体刚性差,移动会影响装配的精度的情况下。移动式装配是指将零件用输送带或小车按装配顺序从一个装配地点移动到下一个装配地点,各装配地点分别完成一部分装配工作,用各装配地点工作总和来完成产品的全部装配工作,根据零件移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连续移动、间歇移动和变节奏移动三种移动方式。多用于大批大量生产中,以组成装配流水线作业和自动作业线。在装配单元系统图上加注所需的工艺说明(如焊接、配钻、配刮、冷压、热压、攻螺纹、铰孔及检验等)。3、划分装配工序装配顺序如下:清洗连接较正、调整与配作平衡验收实验涂装包装装配顺序确定后,还要将装配工艺过程分为若干工序,并确定工序内容。
22、所用设备和工装及时间定额等。制定各工序装配操作范围和规范(如过盈配合的压法、变温装配的温度值、紧固螺栓连接的预紧扭矩、配作要求等);制定个工序装配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检测项目等。4、制定装配工艺卡或装配工序卡单件小批生产时,通常不制定装配工序卡,工人按装配图和装配系统图进行装配。成批生产时,通常制定部件及总装的装配工艺卡。在工艺卡上只写明工序次序。简要工序内容、所需设备、工夹具名称及编号。工人技术等级及时间定额即可。大批大量生产时,不仅要制定装配工序卡,还要为每一工序单独制定装配工序卡,详细说明工序卡的内容,直接指导工人进行装配。成批生产的关键是工序也需制定相应的装配工序卡。5、制定产品检测与
23、试验规范产品装配完毕,应按产品技术性能和验收技术条件进行检测与试验。指定产品检测与试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检测和试验的项目及检验质量指标;(2)检测和试验方法、条件与环境要求;(3)检测和试验所需工装的选择与设计质量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措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第一节 产品设计信息化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制造业开始采用CAD来提高产品设计及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当时主要是单台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 生产制造与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跨部门的计算机应用,其范围也从产品设计部门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CAD向CAP
24、P、CAE、CAM等领域扩展。同时, 生产管理部门也开始了MRPII的应用,使生产及工艺技术水平和效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节 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期财务部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财务管理作为标志,从最初的成本核算到后来的财务分析,扩展到实现财务与进、销、存等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处理,信息化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生产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随着ERP、CRM 、DSS、OLAP等信息系统的发展,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那种“信息孤岛”的问题,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也在一步步提高。 第三章 制造业信息化是走新型工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5、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斗,我们已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正在大举向中国转移。为了加 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迎接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国的转移,我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四章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国的制造业,这是一项基本国策。为了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们必须加快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行各业都大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力度。 第一节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目
26、前国内尚未实施ERP的这类企业几乎都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 第二节市场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M)、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等,是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的。“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的过程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而许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很差,无法实现客化的需求 。 第三节成本控制能力差 许多企业的成本数据是人工归集的,
27、准确性很差,而且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 第四节 组织机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企业仍然是传统的科层式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 第五节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虽然也建立了覆盖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使用上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现代化管理的新方法。 第六节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不明确 “如果不搞信息化,就将被市场淘汰”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这样
28、一种状态:一方面想搭上信息化这趟列车,但又害怕一脚踏空;另一方面在国外一些企业的示范效应下,尝试着做一些基本的工作,可又没有战略规划,缺乏实施系统性,后来的信息化项目运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第五章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ernet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 第二节 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这是实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 如前所述,国内制造企业要打破
29、传统的按台套编制生产的计划控制方式,采用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做到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合企业信息化工作。 第三节 管理的制度规范化和科学化 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企业的一些不合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后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相适应。对制造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实现整个企业的基础数据统一生成
30、、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其次,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应注意将那些共用性较强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并及时提供给企业内部员工充分共享。第三,加强信息化制度的建立。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包括信息化项目的引进,前期论证,实施跟踪、全程监理和项目审计以及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存储制度,在业务中进行。 第四节 注重企业资源的协同利用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求利用现代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利用主要是指通过使用各种计算机网络、各类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实现企享。 第六章 未来制造业信息化的
31、发展趋势 第一节 协同、集成化 纵观近几十年以来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从集成和协同的空间跨度来看,已经从原先的部门内,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发展到企业之间的集成和协同,目前的代表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制造等;从集成和协同的时间跨度来看,已经从原先仅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某一阶段,发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目前的代表技术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从集成和协同的重点来看,已经从原先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发展到知识集成,目前的代表技术是知识管理和智能制造技术;从主要的集成和协同技术看,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制造系统的集成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工具,使得原先十分复杂的集成工
32、作变得非常简单。 第二节智能化 智能制造是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知识。智能制造技术旨在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有效协同,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智能制造将人工智能融进产品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生产计划调度、工艺过程控制、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提高制造系统各个环节。 第三节 绿色化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
33、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也是消耗资源的大户和环境污染的源头。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产品废弃物的压力以及资源日益缺乏的问题。为了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产品中的零部件,在联合国环境署和工业中心的倡导下,旨在保护环境、最终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洁净化生产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绿色制造成为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J.机械工程学报 3.杨叔子,熊有伦.重视制造科学的研究N.科学时报4.李正吾主编 .电工手册.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5.上海凯士达电焊机公司编 .KH系列晶闸管式CO2气体保护焊机使用说明书6.朱正心 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7.吾天生 李澄 主编机械制图(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付植桐 主编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