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31483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2012年7月1日摘要CO2驱是把CO2注入油层,依靠CO2的膨胀、降粘等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随着人们对温室效应认识,将CO2 注入地层不仅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起到封存CO2的作用,是三次采油方法中最具有潜力的采油技术。本文首先调研了CO2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了解CO2驱油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研究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调研了CO2驱的驱油机理、驱油方式、注入方式和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用于描述CO2驱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组分模型、拟四组分模型、改进的黑油模型及传输-扩散模型,并介绍了一种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最

2、后,分别就碳水驱和CO2段塞注水,调研其动态计算方法。关键字:混相驱;CO2驱;驱油机理;注入方式;数学模型目录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41.1 国外CO2驱发展情况51.1.1 美国CO2驱项目情况51.1.2 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51.1.3 重油CO2非混相驱的研究与应用51.2 国内CO2驱研究应用现状51.3 CO2混相驱存在的问题62、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72.1 CO2的基本性质72.2 驱替机理82.2.1 CO2驱机理82.2.2 CO2混相驱机理102.3 CO2混相驱作用方式112.3.1 一次接触混相112.3.2 多次接触混相122.3.3 轻质油加CO2混

3、相驱122.4 CO2混相驱影响因素132.5 CO2混相驱注入方式143、 CO2混相驱数学模型153.1 组分模型153.2 拟四组分模型173.3 改进的黑油模型173.4 传输-扩散模型183.4.1传质扩散渗流时的连续性方程183.4.2 一维传质扩散渗流方程203.5 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203.5.1 传统注CO2渗流数学模型203.5.2 考虑扩散的注CO2渗流数学模型21参考文献23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了大量的烃类混相驱现场试验,近期的混相驱主要是CO2混相驱。利用CO2驱提高采收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

4、代。1952年whorton等人获得了第一项采用CO2采油的专利权。当时CO2是用作原油的溶剂,或形成碳酸水驱。70年代CO2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CO2驱工业性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采收率可以提高1525 %。90年代的CO2驱技术日趋成熟。目前,CO2混相驱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成为一项重要且成熟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据相关文献最新统计,2002年美国实施CO2混相驱的方案数达到66个,首次超过注蒸汽热采,CO2混相驱的产量也占到了所有EOR产量的38。我国低渗、特低渗油藏投入开发后暴露出许多矛盾,如自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等,而注水

5、补充能量因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采收率均较低。从国外EOR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气驱特别是CO2混相驱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法。1.1 国外CO2驱发展情况1.1.1 美国CO2驱项目情况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年的SACROC油田。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2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积的

6、30 %,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22 %。1.1.2 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大油田由于生育储量多,剩余开采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小油田CO2驱一般不具有这些优点。近年来许多小油田实施了CO2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案,同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Creek油田就是一个小油田成功实施CO2驱的实例。该油田于1996年被JP石油公司收购时的原油产量只有143 m3/d,因油田实施了CO2驱技术,使该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大大提高,其原油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209 m3/d,比1996年增加了46%。1.1.3 重油CO2非混相驱的研究

7、与应用CO2驱开采重油一般是在不适合注蒸汽开采的油田进行。这类油田的油藏地质条件是:油层薄,或埋藏太深,或渗透率太低,或含油饱和度太低等。注CO2可有效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大规模使用CO2非混相驱开发重油油田的国家是土尔其。土尔其有许多重油藏不适合热采方法。1986年土尔其石油公司在几个油田实施了CO2非混相驱,取得了成功。其中Raman油田大规模CO2非混相驱较为典型。加拿大也有许多重油油藏被认为不适合进行热力开采,加拿大对CO2驱开采重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得出,轻油黏度在30饱和压力下从大约从1.4降到2O,降低了15倍。另外,在不同温度重油黏度测量发现,温度达到275 左右才能降粘

8、,而CO2一旦溶解在原油中就可使原油黏度降低,并且可以把黏度降低到用蒸汽驱替的水平。1.2 国内CO2驱研究应用现状我国东部主要产油区CO2气源较少,但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却一直没有停止。注CO2技术在油田的应用越来越多,已在江苏、中原、大庆、胜利等油田进行了现场试验。1996年江苏富民油田48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并已开展了CO2驱试验。草3井位于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草舍油田戴一段油藏高部位,产层为Edl段,属底水衬托的“油帽子”。初期自喷生产,日产油约59 t,不含水,无水采油期共367天,综合含水升至22%时停喷,转入机抽生产,后日产油4.55 t,含水90 %。为了

9、增油降水,在该井进行了CO2吞吐试验,效果明显,原油产量上升,含水下降,泵效增加,有效地延缓了原油产量递减。江苏油田富14断块在保持最低混相压力的状态下,于1998年末开始了CO2水交替(WAG)注入试验注入6周期后水气比由0.86:1升至2:1,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水驱后油层中形成了新的含油富集带。试验区采油速度由0.5升至12 %,综合含水率由93.5 % 降至63.4 %。1.3 CO2混相驱存在的问题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混相驱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证明CO2混相驱具有成功率高、风险性低的特点,以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双重标准来衡量,CO2混相驱是三次采油中最具潜力的提高采

10、收率方法之一。但同时,由于受地层破裂压力,现场设备等条件的限制,CO2混相驱替只适用于API重度比较高的轻质油藏,而且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1)混相压力过高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不仅取决于CO2的纯度和油藏的温度,也取决于原油组分。原油中重质组分(如C5 以上的组分)含量越高,最小混相压力越高。我国油藏中原油的突出特点是“三高”(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多数油藏中的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过高。(2)腐蚀与结垢因压力降低与温度升高,注CO2后会导致结垢( 主要是碳酸盐垢) , 此外, CO2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对管线、设备、井筒有较大的腐蚀性,腐蚀产物被注入

11、流体带入地层还会堵塞储层孔隙。 (3)气源采用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 必须具备充足的气源。气源有两种, 一是天然的CO2气源, 另外是工业废气。寻找大的气源是我国利用CO2提高采收率的当务之急。此外,随着CO2减排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气将会被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4)窜流严重在注CO2采油过程中,CO2在油藏中的窜流将严重地影响波及效率,导致CO2窜流的主要机理有两个:一是粘性指进,二是油藏非均质性及窜流通道。我国油藏多数为陆相沉积,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此外,在许多油藏(尤其是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发育的天然裂缝,连通的天然裂缝构成了注入水和气的窜流通道。(5)固相沉积C

12、O2对地层中的轻烃具有很强的抽提作用,经CO2多次抽提后,降低了地层油对石蜡的溶解能力和石蜡组分的稳定性,导致石蜡析出,另外,CO2的多次抽提,使地层油中低碳数的石蜡组分逐渐减少,导致地层油析蜡温度大幅升高,甚至在地层温度下也能产生石蜡的沉积,对储层造成伤害。 (6)混相带不稳定 在非均质孔隙介质中,受到非均质性及各力(粘性力、重力等)的综合影响,CO2气体达不到与原油的充分多级接触,难以形成稳定的混相带。2、 CO2混相驱机理及影响因素2.1 CO2的基本性质在标准条件下,也即在0.1MPa压力、273.2K(绝对温度)下二氧化碳是气体状态,气态二氧化碳密度D=0.080.1千克/立方米,气

13、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20.08毫帕秒,液态二氧化碳密度D=0.50.9千克/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50.1毫帕秒,但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液态与气态二氧化碳的密度相近,为0.60.8吨/立方米。压力、温度对二氧化碳的相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相态几乎不起作用,即在任何压力下二氧化碳都呈现气体状态,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应用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通常是气体状态而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质要比气体烃类好得多,地层条件下在水中溶解度为3060立方米/立方米,而质量比浓度可以达到35%,其水中溶解度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二氧化

14、碳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降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碳化水”,结果使水的粘度有所增加。二氧化碳在地层中存在,可是泥岩的膨胀减弱。二氧化碳在油中溶解度远高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水中溶解度的410倍,当二氧化碳水溶液与原油接触时,由于其与油、水溶解度的差异,二氧化碳能够从水中转移到油中,在转移过程中水中二氧化碳与油相界面张力很低,驱替过程很类似于混相驱。水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破碎和冲刷、清洗掉岩石表面油膜,从而保持水膜的连续性,造成很低界面张力,让油滴在孔隙通道中自由运移,使油的相对渗透率增加。当压力超过“完全混相压力”时,不论油中有多少二氧化碳,油与二

15、氧化碳都将形成单相混合物,即达到无限溶混状态。低粘度原有混相压力低,重质高粘度原油混相压力高。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压力还与原油饱和压力有关。此外,地层温度也影响混相压力。2.2 驱替机理2.2.1 CO2驱机理CO2的主要优点是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CO2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3 1 . 2 6 和压力高于临界压力7 . 2MP a 状态下,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 0 0 倍,因而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原油溶有CO2时,其性质会发生变化, 甚至油藏性质也会得到改善, 这就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下面详细分析其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图2-1

16、 原油粘度降低与二氧化碳饱和压力的关系(50)o-原油粘度; m溶有二氧化碳的原油粘度(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驱替阻力残余油饱和度随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减小。CO2极易溶解于原油, 其在油中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39 倍。在驱油过程中, 大量的CO2与轻烃混合, 可大幅度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减少残余油饱和度, 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抽提或汽化原油中的烃类组分,使气驱替前缘不断富化,界面张力不断降低,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可达到混相,也可提高采收率。(2) 降低原油粘度CO2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当CO2溶解于原油时,原油粘度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取决于压力、温度和非碳酸原油的粘度大小,一般说

17、来,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幅度也越高,所以CO2驱对中质和重质油的降粘作用更为明显。在原油饱和CO2以后,如再进一步增加压力,由于压缩作用,原油粘度将会增加。(3)膨胀作用宾夕法尼亚州B r a d f o r d 油田以及加拿大Ma n o rv i l l e 油田室内实验结果表明, 在一定压力条件下将CO2注入原油, 可使原油体积膨胀28 %50 %。注入CO2后原油的体积增加,其结果不仅增加了原油的内动能,而且大大减少了原油流动过程中毛管阻力和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原油的流动能力。驱油过程中,在膨胀机理发挥主要作用的条件下,注CO2对轻质油采收率

18、的提高将高于重质油。这种膨胀作用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水驱后留在油层中的残余油与膨胀系数成反比,即膨胀越大,油层中残余油量就越少。其二,溶胀的油滴将水挤出孔隙空间,使水湿系统形成一种排水而不是吸水过程。图2-2 原油的膨胀系数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关系图2-2为原油的膨胀系数与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关系。从图2-2可以看到,原油中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数越高,原油的密度越高,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原油的膨胀系数越大。(4) 溶解气驱作用因注入的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形成CO2溶解气,在井下随温度的升高,部分CO2游离汽化,以压能的形式储存部分能量。当油井开井生产,油层压力降低时,大量的CO2则从

19、原油中游离、膨胀而脱出,从而将原油驱入井筒,起到溶解气驱的作用,另外,一些CO2驱替原油后,占据了一定的孔隙空间,成为束缚气,也可使原油增产,并且由于气体具有较高的运移速度,还可将将油层堵塞物返吐出来。(5) 改善流度比因大量注入的CO2 在原油和水中的溶解,地层水碳酸化,使原油流度增加,而水的流度降低,从而使原油和水的流度趋于接近,使水的驱油能力提高,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水驱的波及面积,大大提高了扫油效率。(6) 酸化解堵由化学反应式可知,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略显酸性。在二氧化碳驱替、吞吐注入及浸泡过程中,溶解了二氧化碳的地层水可与地层基质相互反应。在页岩中,由于地层水pH值降低,可以抑制储

20、层的粘土膨胀,因此二氧化碳水对粘土有稳定作用。在碳酸岩和砂岩中,二氧化碳水与储层矿物发生反应,部分溶解油层中的碳酸盐,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盐,从而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由于注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酸化作用导致油层的渗透性提高,在一定压差下,一部分游离气对油层的堵塞物具有较强的冲刷作用,可有效地疏通因二次污染造成的地层堵塞。(7)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CO2吞吐浸泡期间,CO2能够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形成CO2富气相, 从而减小注入气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 减小原油的流动阻力,使油更易于流动,提高波及效率。特别是部分经膨胀仍然未能脱离地层水束缚的残余油,与二氧化碳气相发生相间传质,束缚油的轻

21、质成分与二氧化碳气体形成二氧化碳富气相,在二氧化碳吞吐过程中产出,增加单井产量。(8) 混相效应 CO2与原油混相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CO2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 0 以上。(9) 分子扩散作用非混相CO2驱油机理主要建立在CO2溶于油引起油特性改变的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油的粘度和增加油的体积,以便获得最佳驱油效率,必须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要有足够的时间使CO2,饱和原油。但是地层基岩是复杂的,注入的CO2也很难与油藏中原油完全混合好。多数情况下,CO2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的。分子扩散过程是很慢的。特别是

22、当水将油相与CO2气相隔开时,水相阻碍了CO2分子向油相中的扩散,并且完全抑制了轻质烃从油相释放到CO2相中。2.2.2 CO2混相驱机理注入的流体与油藏原油在油层中反复接触,发生分子扩散作用,组分传质,最终消除多相状态,达到混相,这就是所谓的多级接触混相(动态混相)。这种接触混相的过程,会产生一个相过渡带,位于驱替前缘,在这个过渡带中,流体的组成由油藏原油的原始组成过渡为注入的流体的组成。向前接触和向后接触是多级接触混相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向前接触混相过程是指注入气不断与新鲜的地层油接触,将油相所含的中间烃蒸发到气相中去,最终实现混相的过程。向后接触过程是指地层油不断接触新鲜的注入气,不断凝析

23、注入气中所含的中间烃,最终达到多次接触混相的一种混相形式。这两种驱替过程是同时但在地层中不同地点发生。向前接触发生在前缘,而向后接触发生在后缘。混相驱油是在地层高温条件下,原油中轻质烃类分子被CO2析取到气相中,形成富含烃类的气相和溶解CO2的液相(原油)两种状态。其驱油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当压力足够高时,CO2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后,原油溶解沥青、石蜡的能力下降,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提高了油的流动能力达到混相驱油的目的。在适合的储层压力、温度及原油组分等条件下,临界CO2与原油混合,形成一种简单的流体相同。(2)CO2在地层油中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从而有助于

24、地层油膨胀,充分发挥地层油的弹性膨胀能,推动流体流人井底。(3)油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原油表面张力减小。图1反映了几种油一气系统界面张力与压力的关系,它表明了溶解气种类对油气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加,原油一空气系统的表面张力减小不大,这是由于氮气(空气的主要成分)在油中的溶解度极低,因此,系统的表面张力随压力变化缓慢。对于原油一CO2系统,由于CO2的饱和蒸汽压很小,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甲烷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因此原油一CO2系统的界面张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快速下降。对于原油一天然气系统而言,天然气中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使得天然气在油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氮气的溶解度,故界面张力

25、随压力增加而急剧降低。图2-3 典型油-气系统界面张力(原油与空气;原油与天然气;原油与CO2)2.3 CO2混相驱作用方式2.3.1 一次接触混相一次接触混相是指混相溶剂(CO2)直接与油藏中的原油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相混合,并且混合后的混合物始终保持单相。其它灼洛剂并不直接与地层油混合,但在适当的压力和溶剂组分条件下,这种溶剂可以实现动混相,这种动混相是在原地靠溶剂与地层油反复接触而产生的质量迁移来实现的。Lw霍姆等人利用细长管驱替试验表明了在温度为5722,压力为175 MPa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与实验油完全混相。在这种条件下,没有发生碳氢化合物萃取,此时所构成的混相带只是地层油和CO2的

26、混合物。混相带中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的成分与非混相带中油的成分相同。此外,实验也表明,CO2与地层油混相后的混相带的区域要比与地面油混相后的混相带小得多,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在地层油中溶有一定量的天然气,这些气体直接影响着CO2与地层油混相。2.3.2 多次接触混相CO2驱油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可以从地层油中萃取或者汽化碳氢化合物。CO2在低温条件下为液态,高于临界温度时为气态。D.E门泽等人II的研究工作表明,在温度为57,22和压力为14.0 MPa的条件下,CO2可以汽化或萃取一种相对密度为0.8498原油的50。L.W霍姆等人的实验表明,当温度一定时,压力达到某一值以后,CO2萃取原油才能

27、发生。该混相过程可以被解释为:当CO2注入时,轻质组分的C2C4 首先被汽化,扩大了平衡气体。随着注入CO2量的增加,萃取碳氢化合物组分也增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把CO2与地层油分开的混相带,这种多次接触混相带的大小是与驱动压力有关的。在低压条件下,这种混相带较大。换句话说,在较高的压力下,混相带的碳氢化合物浓度较大,并且在驱替结束以后留在岩心中的残余油饱和度较小。这充分说明,混相压力适当的提高,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采收率。2.3.3 轻质油加CO2混相驱 CO2和轻质碳氢化合物在相当低的压力和温度下,是可以完全混相的,但与重质碳氢化合物要达到完全混相则需要很大的压力,这一结论已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利

28、用CO2前面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或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碳氢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地层油混相,形成一个段塞,这种段塞也早已被人们所公认。 库曼等人对轻质油加CO2混相驱较详细地进行了室内实验。实验使用了四种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分别为l5:85,25:75,50:50和75:25。实验之前,用一种粘度为8.9 mPaS,相对密度为0.8423的地层油饱和试样,然后用水驱替。当试样中原油饱和度为45时,注入轻质油加CO2的混合物。混合物的注入量为0.3倍孔隙体积,注入速度1.522.13 m/d,实验过程中压力保持在14.0 MPa以上,温度为37.8 摄氏度,注入0.3倍孔隙体积段塞后,以1.22 m/

29、d的速度注水来驱动段塞。不同混合比例的实验结果表明,轻质油加CO2比例为75:25最好,25:75次之,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25轻质油比例是足够了。2.4 CO2混相驱影响因素为了明确CO2混相驱油的产能影响因素,可以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考察不同动静态因素对油井产能的影响,进而确定其敏感因素。经过研究发现,影响CO2混相驱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下面这些:(1)渗透率其他条件一定,保持注采压力不变,随着渗透率的增大,注气速度明显增大,生产井和注气井的工作时间缩短,驱油效果变好。(2)纵、横向渗透率比值随着纵、横向渗透率比值的增大,CO2的驱油效率减小,主要是由于浮力的作用加剧,使得层间矛盾更加突出。

30、(3)地层沉积韵律正韵律模型CO2的驱油效率大于逆韵律模型,原因在于逆韵律模型上部渗透率大,下部渗透率小,使注CO2气体驱油时,沿着油层上部驱油,下部的波及效率和驱油面积远远小于上部,层间矛盾更加突出,油藏的采收率低。(4)平面非均质性随着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增强,CO2的驱油效率有所下降,因为非均质性越强,指进现象越严重,气体突破时间越短。(5)粘度比油气的粘度比越小,油藏的CO2的驱油效率越高。由于油气粘度比越小,CO2气体的波及面积越大;而油的粘度越小,轻烃含量越多,CO2气体更容易跟油发生萃取作用,降低油的粘度,改善驱油效果。 在非均质地层中,气体粘度小,油气流动能力相差较大,气驱过程

31、中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指进,导致气体在生产井过早突破,降低波及面积,使采收率大大减小。(6)密度差异由于油气在储集层中存在密度差异,会引起气体超覆原油而产生流动,特别是对于逆韵律地层,使注入的CO2更容易沿着地层上部高渗透带驱进,气体突破时间短,波及体积系数大大减小。(7)扩散、弥散作用分子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使CO2 向周围迁移,有助于延迟CO2的突破时间,增大波及面积,提高驱油效率。分子扩散作用和对流弥散作用对注CO2驱油有重要影响,尤其对裂缝型油气藏意义更大。(8)横、纵向扩散比在地层中,横、纵向扩散系数不同也会对注CO2采油产生影响,随着扩散比的增大,相邻两层之间的混相带浓度分布更均匀。

32、在注入速度恒定的条件下,横、纵向扩散系数比越大,CO2驱油效果越好。(9)注气方式采用水气交替注入开发的方式,由于水在前面的驱替作用,不仅可以达到增加波及面积的目的,同时也降低气相的渗透率,从而降低了气相的流度,减缓气窜的发生,使CO2的驱油效率和储存系数都有提高。2.5 CO2混相驱注入方式在实际应用中,CO2驱替的注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1)CO2段塞注水方式二氧化碳段塞注水方式是以段塞形式将二氧化碳注入储层,然后用水顶替段塞驱油,其作用方式与溶剂段塞驱油相似,但是更加复杂化,其特点为:复杂的边界条件,由于二氧化碳既溶于油又溶于水,因而存在两个混相带;水驱改善了重烃

33、开采和气体突破问题;良好的经济指标。(2)高压注CO2气体驱油与高压注烃类气体过程相似。首先限制油井采油量甚至关井,向地层中注入大量CO2气体,使地层压力上升,达到或者超过混相压力,与原油充分混相,在保持CO2注入量(定压)条件下开井采油。这是典型的混相驱油方式,可以同时采出轻质烃与重质烃。(3)连续向地层注CO2气体通常在低压“枯竭”油田(平均地层压力约为1MPa)使用,向已枯竭地层中直接注入CO2驱油,由于用量大,通常采用CO2采出分离回注的循环注气方式。其特点为: CO2消耗量大,一般为地层孔隙体积的几倍。 CO2提取原油中轻质烃,采出的CO2与轻质烃气体混合物必须在地面分离,经济效益和

34、工艺实际都不利。 不适用于压力过低油田,因为这类油田一方面需要大量CO2,注入CO2与采出烃比值高达100立方米/立方米;另一方面,过低压力值CO2与原油混相困难,造成只有少量轻质烃采出,大量重质烃留在地下。(4)注“碳化水”驱油将溶有的二氧化碳的水由注入井注入储层中驱油,与常规注水过程相似,但由于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有以下优点:可以改善流度比;可以提高洗油效率;存在吸附现象。(5) CO2单井吞吐与蒸汽吞吐工艺有些相似,在生产井中注入一定量CO2气体后,关井使原油与CO2有充分时间溶混,然后开井采油。实践证明,二氧化碳吞吐工艺是一种单井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二氧化碳吞吐的增产机理主要有原油

35、体积膨胀、降低原油黏度、汽化和萃取原油轻质组分、酸化解堵作用和溶解气驱作用。(6)水、CO2交替注入将二氧化碳和水以较小的段赛尺寸(一般小于5%HCPV)交替注入到油层中驱油。虽然注入的水可能造成水屏蔽和二氧化碳绕流原油,且存在潜力的重力分层作用,同时还可能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等缺点。但由于改善了二氧化碳的流度,提高了二氧化碳的体积波及系数和利用率,因此,交替注入方式是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方法。3、 CO2混相驱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的基础是数学模型,目前用于CO2驱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组分模型、拟四组分模型、改进的黑油模型和传输-扩散模型。但上述模型均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这些模型都未考虑流体的

36、非达西渗流特性,不能适用于各类CO2驱替方式,更适合一般常规渗透率油气藏。 3.1 组分模型组分模型最为复杂,它利用多组分混合物来描述油、气、水三相,并写出每一组分的守恒方程,用状态方程并通过闪蒸计算每一网块中共存相的平衡组成。通用多相流数学模型:设油气水三相,共N种化学组分,并以Cio,Cig,Ciw分别表示油、气、水三相中i组分的摩尔含量。油藏模拟通用模型: (3-1)式中,是可用某种方式取得的已知量。而是带求的未知量。记 (3-2) 则: (3-3) (3-4) 整理通用模型得: (3-5) 约束条件: (3-7)考虑到大量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而被损耗,所以应考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设

37、第Nc个烃组分为二氧化碳,用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在油气水三相中的摩尔分数,得到二氧化碳守恒方程是: (3-8)水组分方程: (3-9)i组分方程: (3-10)辅助方程: (3-11)关于二氧化碳溶解度Rsb的关系式: (3-12)其中都是与温度T有关的常数,C是盐度。组分方程的优点: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组分机理,如汽化,凝析,原油膨胀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考虑相态、多次接触混相过程等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缺点:虽然组分模型准确的描述二氧化碳驱,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限性。例如,没有考虑二氧化碳驱油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二氧化碳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问题,没有考虑完善,同时,由于二氧化碳与原油的混相,混相

38、区的流体密度、粘度等参数没有明确地修正。由于二氧化碳-原油体系的复杂性,闪蒸计算可能会有一定问题,并且要精确计算相特性可能需要大量组分,大大增加了计算工作量,此外,组分模拟器不能考虑粘性指进。3.2 拟四组分模型 由于黑油模型的稳定性好,而组分模型可模拟混相驱.1999年张烈辉在三相黑油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模拟混相驱动态的拟四组分模型。其中假定溶剂溶于水而不溶于油中,油、气、水及溶剂的质量守恒方程表示如下: 油相 (3-13) 水相 (3-14) 气相 (3-15) 溶剂守恒方程 (3-16)3.3 改进的黑油模型改进的黑油模型主要建立在Koval、Todd和Longstaff等人的研究成果基

39、础上,该模型只需要写出油、水、溶解气和溶剂的守恒方程,假设流动为层流,恒温,液体为非挥发性,油不溶于水,相间存在热力平衡,并且无固体析出。守恒方程:令下标o,w,s和g分别代表油,水,溶解气和二氧化碳,那么每个组分的守恒方程可写为: 油相: (3-17) 水相: (3-18) 溶解气: (3-19) 溶剂: (3-20) 式中 Bpp相的地层体积系数,油藏m3/标准m3; Qp油井产量或注入量; Spp相饱和度;相势,;d油藏深度。改进的黑油模型并不致力于详细的流动结构,而是用混合参数近似处理粘度关系,能够模拟各种指进现象,以及指进对面积驱扫效率起控制作用的首次接触混相驱过程,其优点表现在,模

40、型较为简单,计算量小,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吻合实际的混相驱过程,但只能近似的模拟二氧化碳驱,不能充分体现出传输-扩散的机理和过程,精度较差,对混合参数需要作适当评估是模型的一个缺点。3.4 传输-扩散模型3.4.1传质扩散渗流时的连续性方程 yxz设单元体地层六面体中,M质点扩散物质的组分质量速度为,各面上速度如下图所示:x方向速度为:y方向速度为:z方向速度为:。图3-1: 单元体示意图时间内流过x方向左端面的质量流量: (3-21)流过x方向右端面的质量流量: (3-22)在x方向流入流出的质量差: 同理可求出在y,z方向流入流出的质量差,所以六面体内流入流出的质量差为: (3-23)由于

41、六面体内扩散物质的质量变化,在t时刻内质量浓度为c,到时刻浓度为,在时间内浓度变化为:。因此,六面体孔隙体积内由于扩散引起的质量变化为:。由质量平衡得到: (3-24)令则有: (j=1,2,3,) (3-25)若考虑液体流动,上式可以改写为: (j=1,2,3) (3-26)若考虑真实速度,且不考虑岩石的压缩性: (j=1,2,3) (4-27)3.4.2 一维传质扩散渗流方程 (3-28)将代入上式: (3-29)式中 c扩散剂的浓度;v液流真实速度;左边项:扩散剂在某一点上的浓度增长速度;右边项:第一项:由于扩散作用引起的某一点处浓度的增长速度;第二项:由于液流携带引起的浓度增长速度。不

42、考虑扩散的话,即=0,可以得到式(3-30): (3-30)上式为一维波动微分方程,它的等浓度点的运动轨迹为: 所以无扩散时,等浓度各点的运动速度和液体平均真实速度完全一致。3.5 考虑扩散的CO2驱多相多组分分区渗流模型在低渗透油藏注气开发的过程中,注入井近井地带到远井地带,由于地层压力由高到低衰减,导致气驱方式也相应的由混相驱向非混相驱转变。故在注气开发过程中存在混相驱区域和非混相驱区域;同时在注气的过程中,注入气与地层流体之间存在分子间的扩散作用。因此,推导并建立考虑扩散的混相驱与非混相驱多相多组分的分区渗流数学模型。3.5.1 传统注CO2渗流数学模型 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1) 油藏

43、流体为油、气、水三相。(2) 油藏内流体渗流规律符合Darcy 定律。(3) 油藏流体共分为Nc 个组分,其中i =1 时为CO2组分, i =2、3 Nc 为烃组分。 (4) 不考虑重力作用的影响。 (5) 整个渗流过程是等温过程。 (6) 地层油和注入气是初次接触混相。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得到传统油、气、水三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ni,o、ni,g、ni,w分别表示油、气、水三相i组分的摩尔分数。 CO2组分(i = 1)的渗流连续性方程 (3-31)i 组分(i 1)的渗流连续性方程 (3-32)方程(3-31)比方程(3-32)多了与两项,是因为在注CO2时,考虑了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作用。根据Darcy定律,不考虑重力作用的影响。记,l = o,g,w,则可以得到传统的注CO2三相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因此,CO2组分(i = 1)的渗流连续性方程也可表示为 (3-33) i 组分(i 1)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可表示为 (3-34)水组分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可表示为 (3-35)3.5.2 考虑扩散的注CO2渗流数学模型 在注CO2开采原油的过程中,当注入井井底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时,注入气与原油体系达到混相,流体的渗流阻力降到最低,大幅度地提高了原油采收率。但是这要求地层压力必须高于最小混相压力,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很难保证整个单井控制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