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3379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毕业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系 (院)中文系专 业汉语言文学班 级本科3班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 称二一年六月 日独 创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一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

2、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二一 年 月 日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摘 要: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收视奇迹。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形态,它的出现突破了中国电视新闻一贯的政令新闻播报形式,使电视新闻取向下移,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实现了民生话语权电视化表现,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己经成为新闻类节目

3、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不断推进,电视民生新闻遭遇了瓶颈现象,一些潜在的危机,比如目标定位不清、媒介职权泛化、内容取向偏颇等问题,威胁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要突破困境,就必须一边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一边摸着石头过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在探索中前进。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新闻的成功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案Research on non-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 Abstract: 目 录引 论1一、民生新闻的概念11.1从受众定位看11.2从节目形态、话语建构、报导风格等方面定义民生新闻者有1二、电

4、视民生新闻的现状12.1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12.1.1创新的电视民生新闻运作策略12.1.1.1放低视角,站在平民角度上,抒发人文情怀12.1.1.2运用采访式语言拉近与受众间的距离12.1.1.3日常话语,互动的播报方式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12.1.1.4民生新闻工作者把民本放在首位,关注百姓生活,为民服务12.1.2新闻自身特性与社会生活的需求12.1.2.1新闻价值是衡量一个事情是否是新闻的标准12.1.2.2社会生活需要民生新闻12.2现阶段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12.2.1内容误区12.2.2栏目误区12.2.3价值观念误区12.2.4受众误区12.2.5舆论监督存在缺位和越位现

5、象12.2.6新闻表达上缺乏“画面”与“声音”的配合1三、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23.1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3.1.1城市市民的目标定位束缚电视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23.1.2过分突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角色意识23.1.3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新闻内容取向偏颇23.1.4对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认识不足,导致“声画”处理不到位23.2电视民生新闻对策分析23.2.1打造高质量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23.2.1.1走出内容误区23.2.1.2走出栏目误区23.2.1.3走出价值观念误区23.2.1.4走出受众误区23.1.2.5走出角色误区23.2.2注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

6、的营销23.2.2.1民生新闻应做好宣传,为自己打广告23.2.2.2民生节目播报中尽量减少广告的播放量23.2.2.3树立节目品牌2结 论2参考文献3谢 辞4引 论伊尼斯说过,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一种新媒介的诞生也必然带来一种传播符号和表达方式的革命。报纸的出现源于文字的产生和造纸术的发明,广播的诞生使得声音能够远距离传播,胶片的面世可以让瞬间成为永恒,而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使电视的出现成为可能,因此,电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也成为迄今为止最具有大众化特质的媒介。就电视而言,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较之报纸的静态文本和广播的单调声音,电视更有

7、动态美,更富有感染力,也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形式,也由最初的沿用广播报纸单调的传播形式,逐步走向声画结合的形象化传播。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样式的逐步多元化,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民生新闻的概念 时至今日,“民生新闻”在中国己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究竟该如何给“民生新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至今业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民生新闻的定义1.1 从受众定位看民生新闻的定义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把电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为城市市民的,比如: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导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

8、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这类定义缩小了民生新闻的范畴,把民生新闻仅仅定义为市民新闻,忽略了市民群体以外的其他人群,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另一种是把电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为广大民众或者老百姓,此类定义从广大民众出发,基本涵盖了民生新闻的受众主体,一些学术界人士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苏州大学陈龙教授认为从学术角度看,民生新闻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立内涵的新闻学概念。广义地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应该都是民生新闻。1.2 从节目形态、话语建构、报导风格等方面定义民生新闻者有: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

9、电视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话语建构”,它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上升;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汇。显然,上边只是就民生新闻某一方面的特征对其下的定义,是不全面的。通观所有的观点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是指带有地方化、百姓化特色,以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生活资讯等为报道主体的一种新闻类型。在新闻理念上,强调新闻民本意识的回归;在节目选材上,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播报方式上,采用主持人“说”新闻的方式来改变以往“读”新闻的定式;在节目制作上,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方式,实

10、现与观众的沟通和互动,服务社会。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2.1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已有八年时间,其间有迷茫,有仿徨,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电视民生新闻也在这些曾经的磕磕绊绊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节目运作策略,并以此成功打造出不少自己的品牌栏目。2.1.1创新的电视民生新闻运作策略。电视民生新闻一经出现,对整个中国传媒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理念,促进了新闻事业的改革。同时,它还创造了栏目亿元广告身价的奇迹,而这些,都应归功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新颖的运作策略。2.1.1.1放低视角,站在平民角度上,抒发人文情怀。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

11、存在着两个舆论潮:一个是新闻媒体的舆论潮,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潮。老百姓从自身的感受出发,他们每时每刻都会关注一些共同的领域、共同的问题,在口口相授之中形成民间的舆论场,那些相对集中的社会话题,就成为一段时间的热点问题和热点话题。”过去,媒体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媒体是国家领导人的,跟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媒体的视角是向上的,时刻关注的是国家领导人的动向,至于老百姓关心什么媒体漠不关心,他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媒体关心的只是媒体的“舆论潮”,对老百姓的“口头舆论潮”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没有平民视角,导致节目收视率较低。而民生新闻正是看到了新闻界中被人丢弃的这块肥沃土壤,看到了强大的观众

12、需求,因此强调平民视角,可见它的成功也是必然的。2.1.1.2运用采访式语言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电视民生新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它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这种人称转换使它可以摆脱传统新闻的叙述角度所带来的宏观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与尴尬。但这种向大众话语的靠近也容易使民生新闻陷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误区,做一些低级趣味的新闻来迎合观众,提高收视率,这一点后面还将提到。2.1.1.3日常话语,互动的播报方式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传统新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和说教,而民生新闻注重建立与受众共通的意义空间,增强了人际传播功能,具有大众亲和力。首先,主持

13、人和记者用充满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同时,主持人在播报时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注重情感的传达。另外,鲜活的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除此之外,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还会让普通老百姓做新闻主角或是参与评说新闻的主角,在镜头前畅所欲言,或者通过现场热线、手机短信、网站以及DV记录等多种参与方式,将受众的声音直接引到节目中来。2.1.1.4民生新闻工作者把民本放在首位,关注百姓生活,为民服务,凸现媒体主张。民生新闻始终把地方生活资讯放在首位,整合区域资源,服务地方,服务百姓。在南京零距离中,政府活动、会议新闻经常被压缩到屏幕下方以滚

14、动字幕的形式出现。对此,南京零距离所在的江苏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认为:“我们更多是考虑老百姓,我们在做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等等,从题材上看是灾难报道和投诉,但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他们的一种心灵状态,正是这些东西在支撑着我们的收视率”。 任何新闻最终的价值取向都和媒体自身的主张有关。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面对百姓生活中的同一个问题,不同媒体、不同记者做出的新闻在意见上可以是截然相反的,问题就在于,你做这条新闻的出发点是什么。2004年8月8日,湖北十堰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新闻栏目记者接到37名工人的集体投诉,这些工人通过两家职业中介机构被介绍到东风公司某专业厂工作,介绍

15、人许诺进入公司后每人每月基本工资是300,其余的都是计件工资。但进厂一月后他们并没有领到基本工资,只是拿到了二三百的计件工资。为这份工作,这些来自五县一市的农民每人不仅给中介机构交纳了2500元的中介费,还给用工方的中间人3000多元的好处费,照此下去,他们要干两年才能挣回找工作的费用,因此他们要求中介公司退还相关费用但被拒绝。该栏目记者通过暗访知道情况属实立即亮明身份,中介机构的负责人知道情况的严重性,提出条件只要此事不曝光一周内就还他们钱。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难题要是曝光农民工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要是不曝光就意味着记者拿不到制片经费,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选择了不曝光。37位农民顺利拿到了属于自己

16、的钱,而那名没有发稿的记者虽然少得了几百块钱的制片经费,却以实际行动诊释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民本价值取向,彰显了新闻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充分的社会责任感,也为所在电视台和频道赢得了声誉。2.1.2新闻自身特性与社会生活的需求2.1.2.1新闻价值是衡量一个事情是否是新闻的标准。从新闻价值层面分析,民生新闻往往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首先从时间上保证了新闻的新鲜性。很多次,新闻直通车的记者都是接到反映突发事件比如车祸、矿难的热线后立即奔赴现场,用摄像机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其次,也保证新闻和受众在地理上的一致性,从而也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性,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再次,民生新闻所报道的相当多的一部分新闻

17、都具有趣味性,符合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因素。从经营角度来说,民生新闻社会关注度高,成本低,而且属于特色经济,回报却很高(不俗的收视率一般都会带来不俗的经济效益)。于是,采访本地新闻,关心本地民众的民生新闻不约而同成为各城市台的选择。所以民生新闻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被称作民生新闻,“而是因为它回归了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实际上就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 2.1.2.2社会生活需要民生新闻说到“民生新闻”的崛起,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

18、调发展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执政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公民可以查阅政府公文,涨价前要开听证会,结婚无需单位证明,婚检自愿,取消收容制度,机动车撞人不“白撞”。而作为对社会最灵敏的反映新闻媒体自然而然地经受了社会大潮的洗礼,报道民生,反映民生,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2.2现阶段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有很多优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容回避的是,在突破传统,昂步向前的过程中,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陷入了几个误区:2.2.1内容误区新闻内容肤浅,重点不突出,过度运用娱乐化

19、手段,对有价值的新闻缺乏深度报道。 “民生新闻”类栏目内容肤浅,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我们可以从新闻的作用上来看这一点。新闻不只是让观众看热闹的,新闻应是“为读者、听众和观众提供关于重要事件的知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还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判断和行动能力。”而现实的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在反映城乡生活时,有意向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新闻中充斥着大量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充斥着大量十分琐碎且重复日常存在的如邻里争吵、家庭纠纷、被盗被骗甚至极其一般的小车祸等所谓的“市民喜欢的新闻”。毫无疑问,这些新闻对提高观众的判断和行动能力是

20、没有任何帮助的。其二,对一些本来具有较好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反映得不够充分。有些民生节目新闻报道存在单单的就事报事现象,没有提供受众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对新闻背景等的深度挖掘。比如有媒体对拆除违章建造的商场的报道,在电视屏幕上,我们看到群众说好,看到违章建筑倒了,却没有看到未来规划图,没有见到一个商家在拆违过程中的经历,没有把拆违的好处说透,没有把带来的利益损失说清,没有把以后的打算说明,只是直白的报道新闻事件,没有深入挖掘新闻中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应有的新闻深度,丢失了新闻原本具备的较好新闻价值其三,电视民生新闻普遍盛行“新闻娱乐化”,常常在新闻中看见“现场秀”式的表演。编导们打着

21、“从收视率出发”的大旗,大量运用娱乐手段,对一些社会影响不好的新闻做了深入调查,通过迎合观众的猎奇、窥探心理,达到提高栏目收视率的目的。如苏州电视台某频道的社会传真栏目为了曝光地下色情场所见不得人的勾当,竟然前往那里偷拍脱衣舞表演,而且只是在表演者马上赤裸的一刹那,才在要害部位打上了马赛克,节目播出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悬疑、色情。不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电视民生新闻建立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其四,盲目划清“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的界限。一部分民生新闻采编者对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关系产生了误读,在他们眼里,民生新闻强调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琐事和奇异怪事等等,他们把本土

22、发生的稍微具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或比较严肃的新闻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谓的“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的“时政新闻”。于是,新闻报道成为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丑事的客观记录。2.2.2栏目误区在不同城市及同一城市的不同民生栏目中出现同质化、栏目风格僵化的现象。随着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开播,全国各省市开始效仿南京零距离,但大多数都是简单的模仿,只是简单的拿来,而没有创新。有的甚至连节目名字也采取“拿来”的做法,如兰州电视台的兰州零距离、无锡电视台的无锡零距离等。使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区域化特色和优势被掩埋在大体一致的节目类型和风格中,致使如今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风格僵化。为

23、了避免不同城市之间的民生新闻同质化,我们提倡民生新闻本土化。即使同一城市同质现象也是很严重的。比如在南京,每天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绝对现场、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标点、大刚说新闻、江苏新时空8档民生新闻栏目面对受众;在济南有今日新闻、拉呱、民生直通车、生活帮等栏目。不难想象,多个定位相同、风格大体一致的栏目聚集于同一市场,竞争会是何等的惨烈和同质。然而,在一定的市场内,新闻来源又是有限的,同质的惨烈竞争反作用于节目.就带来了书目内容的重复浅表化.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风格,有时在这个民生节目中刚看完的新闻拨到下一节目就又是一模一样的,让人觉很无聊。长此以往,观众最初的兴趣将渐失,审美

24、疲劳也将产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民生新闻仍陷于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没有实现竞争优势的升级,就会失去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只能依靠惯性缓慢前行,直至停滞。2.2.3价值观念误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把提高节目收视率作为主要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电视民生新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市民话语的体现。它从过去的第三人称式的新闻叙述转为第二人称式的采访式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体制话语向商业话语和大众话语妥协与共谋的产物。它借都市化的题材完成了一种民间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而“大众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商业文化,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大众文化制造者只有变本加厉地刺激人们感官,永不停顿地吸引

25、都市大众的注意力,才能使城市文化市场在不断的淘汰和求新中进一步运作下去。”因此,民生新闻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消费主义外衣。它向观众推销的不仅是一种报道形式,更是它的广告段位。这也是它把市民作为主要对象的一个原因。而对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收视率比传统的时政新闻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也使得如今的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把观众的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一味的取悦观众,民生新闻也因此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另外,在广告选择上向钱看齐,甚至播出虚假广告,如某些特效祛斑、美容化妆品广告,某些特效医疗保健品广告,这些是电视民生新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结果,也使电视民生质

26、量打折。2.2.4受众误区偏爱市民,忽视农民。新一代党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纲领,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展示生存状态,表达心声,帮助指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彰显了民生新闻的大众价值取向和草根情结,然而,这一切似乎仅仅局限于对城市市民,脱离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地方电视台处理民生新闻时更多的只是一种“市井新闻”,因此“民生新闻”称为“市民新闻”比较妥当;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将“民生视角”即真正的“用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问题”,“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从以上的学者论断和业界

27、实践可以看出,农民被排除在了民生新闻之外,至少,农民在民生新闻中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2.2.5舆论监督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新闻传媒不仅仅提供了舆论监督的平台,同时“他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媒介舆论监督的力度已经成为受众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来源。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更是使媒介舆论监督的力度发展到了顶峰。但存在着缺位现象,有些媒体成为生活垃圾、缺水停电的代言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的相对“弱势”群体,话语却严重缺失,如农民的打工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在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中被边缘化。另外部分媒体凭借拥有的绝对话语权,以媒体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媒体感情对新闻事实进行

28、取舍,以当事人自居,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随之带来的便是批评的片面化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的越权行为。引言中已提到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符号声音和画面的组合。而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在用声音还是用画面表达新闻事实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共识,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声音和画面还有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新闻人物的发言权让播音稿抢去了风头,声音处理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出现。有些节目拍摄的画面过于粗糙,画面构图、镜头剪辑衔接没有系统思维,画面大而化之,没有细节,缺乏画面语言应该展现给受众的形象性。3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

29、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1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由于电视民生新闻跨越时间比较短,没有成熟的制作理念和理论指导,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下几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分析3.1.1城市市民的目标定位束缚电视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正处在都市化的发展高潮阶段,在未来的20到30年间,中国城市将从目前的600多座发展到1300多座,城市人口将从目前占全部人口的30%增加到65%,将有5亿多农民走进城市,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为电视民生新闻把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受众提供了决策依据。另外城市人口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看民生新闻,可以提高收视率,而且较之大多数农民而言,市民收入高,有相当的消

30、费支出,容易得到广告商的青睐。而农民居住区域分散,交通不便,再加上新闻采集传播的成本较高,用于媒体消费的支出较少都成为农民在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失语的重要因素。3.1.2过分突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角色意识尽管新闻媒体也清楚自身与行政部门、法律部门不同的功能定位,但电视民生新闻在帮老百姓维权方面的确做得很好,所以受众“赋予”了它政府职能部门角色的含义。在发现问题与圆满解决之后,栏目组得到百姓的赞誉和好评,使电视民生新闻“包青天”的情绪高涨。而有些记者凭借在电视镜头前的绝对话语权,以民众“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这一切不仅违背了新闻信息客观记录者的角色定位,而且扰乱了有关部门正常处理事件的程序。3

31、.1.3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新闻内容取向偏颇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面世是与其突破发展“求生存”紧密相连的,所以从它诞生之初就注定了要走高收视率的路线,内容选择上要标新立异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一味的迎合受众也使民生新闻栏目步入险境。电视民生新闻的革新之路,把属于政治属性之内的具有社会意义等稍微严肃的重要新闻束之高阁,替换为琐碎事件的堆积,把观众的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一味的取悦观众,民生新闻也因此流于世俗、庸俗、过度娱乐化,这也是有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的结果。3.1.4对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认识不足,导致“声画”处理不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32、引发了一场有关电视“声音和画面谁主谁次”的争论。也许是受到了这场争论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对电视的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的使用,只注重某单一电视语言的表现,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展现给受众的是在声音和画面的关系问题处理上不完美现象。3.2电视民生新闻对策分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学说的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这意味着,在未来一个时期,与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的新闻界,将迅速适应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发展报道”的思路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 它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

33、人为本,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准确及时地报道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新成就,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在实现文化复兴伟大进程中所迸发的智慧、萌生的希望与追求,积极创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舆论氛围。它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希望、方法、快乐”。1“希望”就是在报道中充分展示我们家园的光明前景,激发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方法”就是面对暂时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以建设性心态积极寻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快乐”就是介绍人们趋利避害,在获得成功或帮助他人过程中享受到的欢乐,以及人们在摆脱困

34、境或得到帮助时所拥有的幸福感、满足感。具体对策如下:3.2.1打造高质量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代社会是以质取胜的社会,新闻节目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在提高新闻节目质量上下工夫,要打造高质量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先走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存误区:3.2.1.1走出内容误区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惑。新闻工作者应该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意识,民生新闻也一样,不只是传播消息它还应该有一定的原则。民生新闻的受众一般是广大群众,可以说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而现在的民生新闻为了追求高收视率,竞相播放一些奇闻趣事,打架斗殴,色情泛滥,不仅没有给观众们启示还容易影响他们的审美观,所以新闻工

35、作者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作一个新闻传播着应有的社会责任,多播出一些积极的,阳光的事件,引导受众往好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对一些负面的事件,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真正做出高质量的节目。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播出一期“我要回家”节目,反映浙江一地方中学生因和教师发生纠纷后跳楼,记者报道这一事件的时候,就不是简单批评教师或学生过错,而是通过这起事件调查引中出如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问题上,这一问题的引中对社会就带有很强的普遍教育意义。民生新闻一直把时政新闻排除在外。但事实上,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

36、为相关。如果新闻工作者能及时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然能引起百姓的关注。比如取消农业税的问题,关于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等等,都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多多关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把时政新闻看做民生新闻的一个来源,不仅能提高民生新闻的深度,还能引导受众多多关注国家政策,提高受众的政治觉悟,也是民生新闻的一个出入。3.2.1.2走出栏目误区。要走出栏目误区,就要解决栏目同质化和栏目风格僵化的问题,要积极寻求市场空隙,避免栏目同质化;要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断创新栏目风格。3.2.1.2.1积极寻求市场空隙,避免

37、栏目同质化。营销法则告诉我们,市场永远都有空隙,关键在于发现、选择和执行。实践也反复证明,一哄而上抢西瓜,西瓜就不值钱,芝麻反倒会物以稀为贵。同样,媒介也必须学会寻找新思路。在民生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找到新的市场才是民生新闻得到长足发展的保证。如美国终极通缉令节目,该节目播出以来在美国周口晚间节目中一直最受欢迎,节目向公众剖析美国一直悬而末破的罪案,或者给观众提供仍然下落不明的受害者的信息。观众可以向有关部门致电,提供可能帮助破案的蛛丝马迹。在美国公众的帮助下,有关部门己经成功寻一回数十个失踪儿童,拘捕了近千名嫌犯,以至于节目被美国政府列入参与反恐战争者名单。这说明,当媒体致力于追求公共

38、利益的时候自然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其市场前景也会不可限量。世界上很多成熟媒体也正是在开放的市场上,通过维护公共福利而赢利并证明了自身价值。当多数传媒都不约而同地局限于有限的视野内而无视其它的现实存在时,媒介所构建的世界就是片面的;人们通过媒体营造的变形的信息环境认识现实存在,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填补市场空隙的节目客观上能够改善媒介生态,有利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3.2.12.2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断创新栏目风格。目前,不同媒体所开办的民生新闻栏目风格趋于僵化,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断创新栏口风格,把活泼、有趣而又富于变化的节目呈现给观众,保持观众对节目的新

39、鲜感。其一注重现场感。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首先,画面是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民生新闻应该善于抓细节、抓情节,注重现场感和画面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记者在事发之时赶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捕捉现场气氛,使新闻的可看性更强。其次,在声音上,应尽量用同期声以及记者的现场出镜采访,故事性强的新闻还应该配上合适的音乐,使新闻更生动更立体。其二增加趣味性。由于梅个栏目时间有限,来龙去脉比较复杂的新闻可以采用连载的形式,每天讲一段,设置悬念,使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收视期待。在形式上,可以用记录片的手法来拍摄,使新闻的可看性与真实性更强。其三突出互动性。目前,本地热播的民生新闻栏目己经十分重视

40、与观众的互动,但是真正体现在新闻本身的互动并不多。比如主要的互动方式就是每天随机到观众家里送礼品或者抽奖之类,这样只能单纯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是作为民生新闻给予普通民众话语权这个作用却没有体现出来。真正的互动除了升一通热线让观众提供线索、提出建议之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老百姓的心声能通过电视媒体传达出来,而且一定要有反馈。有些栏目发动DV爱好者和发烧友直接提供新闻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记者毕竟不能够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DV爱好者既是百姓的代言人,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们所提供的新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百姓的心声和生活的原貌。如南京零距离约七成的新闻线索来自于受众,部分新闻的摄制甚至山受众

41、自己完成,在其开播之初就聘请了百多名市民摄影师,组建一支市民DV大军,让市民成为特约记者;并且每期节目中都有一个社会热门话题,观众可以短信或热线电话表达看法,并以选择结果决定下一次故事的“续篇”主题。其四,以活动带动节目。目前,在各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中,以活动带动节目己成为趋势。如南京零距离,在2006年的国庆长假,南京零距离举办了软件博览会等四大盛会,期间,承接了“菊花仙子”的评选直播报道等等。事实证明,把时政类的新闻用民生化的形式报道出来,得到了政府的首肯,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节目收视率依然稳定。另外,在社区建立工作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南京零距离在两年间在50多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工作

42、站,开通热线,把节目对群众求助的反馈及节目对群众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里面,让民生新闻栏目与群众距离更近。3.2.1.3走出价值观念误区牢记传媒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媒体是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守望者和文明种子的播撒者。它对培养社会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要把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要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当人文思想的低俗文化很少进入媒体时,这一方面必然是有市场的,这也是民生新闻的一个弱点,大部分民生新闻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都将视角投向了这块肥地。但这种低俗的文化只是暂时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在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和社会良知之后,以责任感为主要构件的媒体

43、形象和公信力将难免受损,最终也将失去自己的根本利益。我们不可否认在社会上仍然存在如下岗失业、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了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确实,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报道可以拉升节目收拾率,但民生记者应当把热点问题的报道建立在与维护大局稳定相统一上来,新闻报道的选题既要贴近民生,又要维护大局。如广东佛山电视台民生栏目记者反映企业欠薪,没钱回家过年的问题。报料民工对记者说,他准备爬上高楼用跳楼的方式来吸引企业及各方面的注意,以此来解决欠薪问题,希望记者马上赶去报道。对该记者来说,如果去拍摄一条民工想跳楼的新闻也许能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但记者的政治责任感告诉他,不能纵容民工用跳

44、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然容易引发社会公共事件,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该记者耐心说服民工通过正常的行政或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在记者的陪同下,到劳动部门反映了企业久薪问题。半个月内,民工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工资,安心返乡过年,记者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了大局。另外,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弘扬公民意识,倡导人文关怀,媒体责无旁贷。媒体的每一篇报道,每一个观点,都应该贯穿这样的意识和情怀。因此,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应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秉承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新闻,做好新闻的“把关人”,更何况,媒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实并不矛盾,在新闻报巡中媒体完全可

45、以二者兼顾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最有社会影响、销售得最好的还是那些严肃类媒体;而那些所谓的黄色小报,只能挣一些“散金碎银”。在中国,目前经济效益最好的也都是些内容非常讲究的严肃媒体。当然,这里所说的“严肃”是指对社会、新闻和受众负责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板起面孔说教。这些都表明,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2.1.4走出受众误区关注农民和农村生活。前面也已经说过,民生新闻的民应该包括市民和农民,忽视农民是大多数民生新闻的缺陷,所以民生新闻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关注,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话语权在电视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使城镇居民了解农民真

46、实的生活状态。坚持三贴近原则,要本着亲民、爱民的民本立场多报道农村生活中阳光、和谐的一面,不要总揪着农村生活中不好的方面。在笔者收看的民生新闻节目中涉及到的对农村农民生活状态的报道,总是纠缠在某农村老人历经艰辛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换来的却是儿个孩子个个不孝,或者,儿个子女在老人尸骨未寒时争夺家产,又或者报道农民得的一些个怪病,如半面人等农村的阴暗面方面,这些报道本身带有一定的习惯性歧视,也使城市市民受这些报道的影响,对农村产生不好的印象,阻碍了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的客观沟通和对农村生活的正面了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恰恰是我国的弱势群体,更需要人文关怀。还有,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报道,媒体也

47、要转换视角,要看到农民工对城市、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里全国因为雇佣农民工一项就节省了11.462亿元的工资开支,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8.5%,这大约相当于我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近年来涌现出的农民工英雄如李学生、朱柱、何平等,他们身上闪耀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精神才应该是媒体所应该重点报道和关注的。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我们给予更多的应该是宽容,是爱护,是引导,是激励。3.2.1.5走出角色误区。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定好位,明白舆论监督不能替代行政执法。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在发挥自身的舆论监督功能,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对社会生活中的非常态事件予以报道时,确实加快了事件的解决进程,但它使受众产生了一种“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更有效”的错觉。但新闻媒体要谨记新闻媒体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平台,而绝不是也不能成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它的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应落到实现民意层面在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都要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力量尺度,不要向老百姓发送了错误的信号。对老百姓有事总找媒体的问题,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