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3392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题 目: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院(系): 专业年级: 英语2010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2年03月10日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

2、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研究和使用谚语时应该兼顾的。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目 录1前言42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52.1 二级标题52.2 二级标题72.2 二级标题92.2 二级标题112.2 二级标题122.2 二级标题143.结 论15参考文献17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前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谚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谚语以最简

3、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它最大的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

4、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

5、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二、英

6、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1、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宗教思想要受到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有时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

7、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在中国借节日之机大行善事并不多见。基督教国家此风盛行,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缘故。再如,谚语“Merry in lent ,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不适合结婚。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

8、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然也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讲普渡众生,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这方面的谚语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必寿长,恶必早亡”等。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等等。英语谚语中

9、,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他们受到魔鬼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以后,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就要遭受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又如,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新约

10、马太福音:Ma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住)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

11、道教有关。 2、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谚语“Punctuality is

12、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由于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

13、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3、

14、 道德观念道德和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起着主要的约束作用,它通过家喻户晓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有些道德原则束缚了人性自由,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在法制健全或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受法律约束,但道德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道德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的训律很多,有时与政治行为统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也有变化;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不尽一致。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势力较强。以前的封建主义道德影响已趋淡薄,又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几乎不受共产主义道德影响。从总体上说,

15、中国和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很多共同之处,而现代的道德观念则有不少差距。这些道德观念的同异,也反映在语言的谚语上。汉、英谚语中都有歌颂勤俭的谚语,有些语义相当,反映了相同的生活经验。汉语谚语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鼓励年轻勤劳工作,不偷懒,不要到老年再悲伤,痛苦。英语中也有相对应的谚语,如“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而英语谚语“No bees , no honey ; no work ,no money(没有蜜蜂就没有蜂蜜,不工作就没有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劳动不得食”除反映勤劳的谚语外,汉英语中还有不少

16、反映作为美德的谦虚的谚语。中国一些反骄傲倡谦虚的谚语尽人皆知,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收益”,而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谚语,“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谦逊常常比骄傲得益)”;“When the well is full , it will run over(当井满了,水就溢出来)”;“A full cup must be carried steadily(杯满必溢)”。汉、英语中反对骄傲,提倡谦虚的谚语还有另外一些,如英语谚语“Human pride is human weakness(人的骄傲是人类的弱点)”;“Self-pr

17、aise is no recommendation(自夸不是自荐)”;“Pride goes before ,and shame follows after(骄傲在前,耻辱随后而到)”;汉语谚语如“傲慢是无知的兄弟”;“骄字不倒,前进不了”;“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火要空心,人要虚心”;“骄傲跌在门口,虚心走遍天下”等。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汉、英语中有些谚语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大致相同的交友观念和态度。英谚“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个朋友没有失掉朋友那么快”类似于汉谚“交一个朋友千难万易,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A faithfu

18、l friend is hard to find(诚挚的朋友难以寻求)”类似于汉语谚语“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利,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自身利益只是在满足其他利益是顺便满足的一种利益,甚至提倡为了国家、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

19、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4、 历史文化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源自古

20、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是个长着翅膀的裸体男孩。他被蒙住了眼睛,手持弓箭在空中翱翔,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凡中他金箭的人就可得到爱情,而中铅箭者会失去爱情。他不关心,也不知道究竟谁被他的金箭射中,但人们都期望被他的箭射中。所以民间又有“被丘比特爱情之箭射中”的说法。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

21、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具有相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

22、tter than one ”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 5、 审美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点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

23、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在英美国家,人们喜欢养狗,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着“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的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 are a lu

24、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人们对狗好象没有什么好感。在对待年龄问题上,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年老在中国不完全是一件憾事,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英谚“All

25、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谚”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卖狗肉”、英谚”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谚“爱屋及乌”、英谚”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谚“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等,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6、 生产、生活经验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生产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在各个民族语言的谚语中。其中,有的谚语直接反映经验,

26、有的谚语直接反映一般的事理。从生产经验来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关于农、林、牧、渔的丰富经验。很多经验以通俗易懂,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耳口相传,世代相继,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众所周知的谚语。如“立春之日,百草发芽”;“清明谷雨两相逢,浸种耕田莫迟延”。汉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土壤、肥料、水分、日照等自然条件与农林牧渔作业的谚语,如“要想豌豆肥,多施草木灰”;“选好一粒种,增产千粒粮”;“芝麻是个怪,又怕雨来又怕晒”;“六月六日种茉莉,双瓣重合香扑鼻”。气象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农民在长期与天奋斗的实践中总结了关于气象的经验,也反映在有关的谚语中,如“风是雨的脚,风止雨就落”;

27、“早上红云雨不停,傍晚红云有晴天”;“立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英语中也有不少谚语,但数量没有汉语里那么多,由于自然条件有同有异,如汉语谚语“瑞雪兆丰年”类似的英语谚语有“A snow year ,a rich 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再比方说,关于气象,汉语谚语有“吃了端午棕,才把棉衣送”,类似的英语谚语有“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i out(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汉英谚语中还有很多反映其他经验的谚语,其中有共同的经验,也有不同的经验。关于实践和经验的谚语,汉语有“实践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与之相应的英语谚语有“Ex

28、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经验是智慧之母)”。两种语言的谚语都认为,智慧是从实践和积累的经验中产生的,不是天生都有的。三、结论经过以上全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各个方面均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在研究和使用谚语时既要知其相同,发挥共同的优势,又要辨其相异,做到相互补充。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研究和使用谚语时应该兼顾的。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涵在语言中,特别是蕴含在语言的谚语中。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文化的异同,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是研究民族

29、文化的一种手段。汉英谚语记载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民族既有相同的经验,又有不同的经验。在反映的经验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谚语内容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新鲜,有的陈旧。在研究和使用谚语时,要加以分辨,区别对待。对一些内容自相矛盾的谚语,更要善于识别,辨证处理。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了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加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

30、。此外,在可能情况下还应仔细琢磨译出语的结构及措辞,并用对等的译于入语进行翻译,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使谚语放射出原有的光彩。最后,用汉语和英语关于谚语的谚语各一条,来结束论文:蓓蕾在枝叶上孕成,谚语在生活中提炼。Proverbs contradict each other , that is the wisdom of mankind(自相矛盾的谚语就是人类的智慧)参考文献1 顾章义, 世界民俗风俗与传统文化,1989 2 陆雁华 ,小议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差异,期刊论文 -大众文艺2010(18) 3 李亚辉,激辩猜想之尊重文化差异 - 2009年2月25日4 李静芳,中美小学教育最大的文化差异(1) 5 周可真 ,美国和亚洲的冲突源于文化差异 - 2010年12月22日6 李道新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西部电影生态系统构建 - 2012年1月8日7 梁冬梅,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人文与科学,2010.108 邱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