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466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常言俗语透视和认识中华文化 附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说话对我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是从中华文化传统而言,说话对于中 国人而言意义非同小可。我们不经意脱口而出的常言俗语,经历数千年,成为历 史的活化石。古代文化之祖常言俗语为古代经典之祖。直语补证序言“委巷之谈,动出典训,日用不 知,遂忘其祖”,揭示常言俗语为“典训I”之“祖”,只因“数典忘祖”而被遗忘。在古 代知识体系中,“典”不仅仅为经典,还为典训、典籍、典艺、典礼、典章、典教、 典刑、典范,以及字典、辞典、图典、事典、祀典、仪典等。周礼有“典瑞”, 论器物,表明器物与“典”相关。释名有“男,任也,典任事也”,表明人事亦 与“典”相关。周易系辞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2、”, “典礼”具有会通”之义,诉诸文化之整体,因此而有“会典”“通典”,表明其为文 化之统称。显然,“典”包罗万象,囊括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常言俗语不仅为 古代经典之祖,亦为古代文化之祖。常言俗语为古代学问之源。越谚序言“古语流传,大关学问”学问”之“问” 以“口”为中心,王阳明大学问明确指出:“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 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古人强调的“大学问”“真学问”,其实即为百姓日 用之常言俗语,文心雕龙书记所谓“蚕蟹鄙谚,狸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 礼典,故知谐辞耀言,亦无弃矣常语搜弁语言“读书当自其常知者始”,意 谓常言俗语为读书之门径。廖平更指出,“今日之常言俗语,当

3、日皆为切要之说, 故学者对于常言俗语尤当留意推考常言俗语关系古代文化之巨,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赖昌期题常语寻源 言“茫茫叹学海,愿授指南针”,表明常言俗语为学海之指南针:谢墉序直 语补证言“曲学无稽”“不如鄙言为有本“,揭示常言俗语为古代学术之本。淮 南子言“诵先王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 以言者,言弗能言也:显然,常言俗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门径,为“百姓日用 而不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工因此,张之洞书目答问将俗语研究如通 俗编咳余丛考恒言录等列为“儒家类考订之属”,认为是“读一切经、史、 子、集之羽翼”。句句含深意语语须推寻常言俗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句句皆含

4、深意、语语皆须推寻。吴炫序谈徵 言“事必寻源,语必究实”“世间无一语无一字无来处也方外山人”自序言眼前 景口头语觉无一事无一字无来历环中迂叟俚言解序言:“乡俗常语多有证 据,听者玩熟而茫无考辨,则古圣察迩言何为哉?余绍昶为常语寻源题词, 言“人不经心独运心,言言语语费推寻”。成一夔跋谈徵言”是谈徵一书, 实堪为稽古者之津梁,考据家之绳墨学术界多认为古人对口语不感兴趣,古代除方言外,有关口语与方言的 书面记载很少,对汉语方言进行科学研究始于高本汉、赵元任。殊不知,中国古 代为方言口语著书立说者不绝于缕,中国第一部训诂学著作尔雅为“缀集异 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表明尔雅根源于“闻

5、”“说”“语”“谣 俗,释诂”明言诂”为“以今言释古言中国第一部字典为说文解字,我们 多注意“文”与“字”的一面,去味曾留意“说”与“解”的一面,说文解字实“以文 字而兼声音训诂”,声音训诂即表明训诂学为解释语言。释名之“名”亦与“口” 相关,荀子正名言“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名”亦为 “说:方言更直接以“方言”为名。中国古代常言俗语研究至明清时期达到高 峰,仅明清俗语辞书集成就收录近二十种,通俗编等则因篇幅太长而未 收入。与训诂学强调语言相应,古代文字之学强调声音之学。顾炎武音学五书 言”声成文谓之音,有文斯有音,比音而为诗,诗成然后被之乐“,并言假借为 义起于声之体现

6、,古人原非假借。黄承吉字诂言古者制字以声为主义之大纲, 字皆起于声,字诂后附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言古字同声则同义。黄承吉 著义府为经传释义,顾炎武著诗本音易音,陈第著毛诗古音考, 其实即以声音解释文字,言常言俗语为古代经传之源头,故戴震强调“由文字以 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为拾阶而上之解经途径,暗示语言为文口耳相传胜于文字相传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常言俗语属于“口耳之学”,“口耳之学”与“文字之学”对 立,前者为民众话语,后者为官方话语。知识即权力,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大多不 识字,其实即以被剥夺知识的方式剥夺权力。体现在口语中,“口说无凭”“耳听 为虚”实暗示对民众话语权的贬低与打压;

7、“打听”亦暗示对“听”的“打击”,强调“口 耳之学”的边缘性、次要性。然而,“听天由命”表明,“听”是知“天”“命”的主要方 式;“耳熟能详更表明,耳”是能了解详情的重要途径;“据说”“说明“说法表 明,“说”为依据,通过“说”才能明白;“口令”“口信”“口诀”表明,“口”为“秘诀”“诀 窍”所在,为可信之法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即暗示“话”胜于“书”、口耳 相传胜于文字相传。文史通义原道下言“贤智学于圣人,圣人学于百姓”。“圣 人学于百姓”即“下学上达”“不耻下问,刘师培指出言语与文字分为二途,“宣于 口者为言语,笔之书者为文章”,口耳相传之途径为言语说话,文字相传之途径 为读书识字

8、。刘师培言“讲为口传之学,非身习之学”,“学必赖讲而后明”讲 为口传之学”“学必赖讲而后明”即表明“口传之学”与古代学问之密切关系。“口耳 相传”为“传说”,“文字相传为“传写”,古代文献多见“传写失误”“传写失次”,实 将“传写,与“传说,相对,言“传说”相对于“传写”的正确性、可靠性。说文解字 嗅通也,从耳,呈声”,段注从耳者谓其耳顺”,并引风俗通“娶者声也, 言闻声知情、周礼“六德教万民”,言凡一事精通亦谓之娶娶强调的“从 耳”“闻声知情,实即“口耳相传”。口耳之学为民众话语权表达方式,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之重要性以多种方式显 示,如“娶将口耳”置于“王”之上,暗示口耳之学为民众话语权,且位

9、于帝王之 上;“学问”之“问”亦以“口”为中心;“说法”“说道”而非“写法”“写道”常言俗语之本义“谈何容易”然而,尊文字而抑语言使文字为显学、语言为隐学,故战国策称“鄙语”, 庄子言“野语”,史记称“俗语”,史记更称“谚语”为“野谚”“鄙谚”“民谚”, 以“方言”为名之方言则被别扭地称为“情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且”虽 存而说实亡,。由于对“口耳之学”的贬低即意味着对“文字之学,的抬高,本质是以文字与书 面语掌握话语权。因此,蒙文通儒家政治思想发微言“口说”“野言”之间,为 “隐而不宣者之所系”,也就是“口耳之学”为隐言。史微言“自古人口耳相传之 例不明,而古书为后人变乱也”显然,官方话

10、语权不仅以文字之学压制口耳 之学,还改变了古代语言的意义。由于话语意义已被改变,今人把握常言俗语之本义就显得格外艰难,里语 徵实李次山序言:“纵然夫子不语,语岂无稽;虽是老生常谈,谈何容易。能 徵之矣,具实然哉?”暗示常言俗语虽为“老生常谈”,却被统治话语权压制以至 “夫子不语”,因此,把握常言俗语之本义“谈何容易”。“礼失求诸野“,作为历史 的活化石,常言俗语之本义并未消失,而是以隐匿的形式留存于话语本身,诉诸 声音,故有“声讨”以“讨个说法”,有“据说”“传说”以“说明”“说服”。古代绵延不绝的训诂学以及建立在训诂学基础上的经典解释,正是古代祖先 指引我们回归话语本义、重建话语体系之传统,

11、也就是“解说”与话语解释。“不 消说”表明,“说”不能被“写”取代,语言不能被文字消弭。“不由分说”表明,话语 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关联与对话分开。“废话少说”暗示,废 话要少说,要多说有益的话。废话是什么? “废话连篇”“连篇累牍”表明文字是废 话。“长话短说”表明,连篇累牍冗长繁杂的文字需要简说;相反,简单的常言俗 语需要考证。“说到底表明,“说”是直达根底、追根究底的途径。“话又说回来 了”则暗示,通过话语能追根溯源,回到源头。这个根底与根源正是我们日用而 不知的常言俗语,所谓“丑话说在前面”“俗话说得好”一丑话、俗话才能真正“说 到点子上”,文字则“说不上”“说不过去”

12、。话语就是权力,古代统治权通过掌控 话语权以文字取代语言,改变语言本义,使语言古义与今义不同,因此需要“退 一万步说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研究摘要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 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 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 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 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 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 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

13、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 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 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 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 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 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关键词中华多民族;谚语;文化特性;文化价值我国谚语源远流长,历代人民创造了浩如烟海的谚语,这一历程中也形成了 大量丰富的谚语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国内外谚语研 究的历

14、史及成果,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科建设的发展上,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水平,这些研究工作深刻地改变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谚语的认识,也为中 国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中华谚语研究对象大多局限在汉族谚语或某一少数民族谚语内部,未形成 带有全息式的“中华多民族谚语观”,学界尚缺乏对“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研究对 象的明确界定、对“中华多民族谚语特性和属性的科学总结、对“中华多民族谚 语”系统的准确描绘,对中华多民族谚语的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和中 华多民族谚语蕴含的重要人类文化价值和群体价值认识不足,对中华多民族谚语 文化系统的结构层次研究尚不够完善。鉴于此,本文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

15、 论框架下审视中华多民族谚语,深入揭示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特性和谚语中蕴 含的独特文化价值。一、“中华多民族谚语,概念的提出在各民族语言文化中,谚语担当着重要角色。谚语研究一般是从单个民族、 几个民族或民族间的比较角度展开的,我们认为,中华多民族谚语的研究应该在 中华文化的视阈下来开展,既要研究中华多民族谚语的多元性,也要研究中华多 民族谚语的一体性、整体性。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下审视中华多 民族谚语的性质,必然会涉及到“中华多民族谚语概念的提出。(一)关于“谚语”名称的辨析对于谚语研究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划定界说,而谚语的界说,乃是一个自古 而今众说纷纭的问题。美国谚语学家阿彻泰

16、勒在1931年出版的谚语中认为 要给谚语下定义是不可能的,是某种“不能言传的特性”使我们认定某句话是谚 语,某句话则不是谚语,因此只好把谚语视作一种“民间流行的俗话20世纪20年代,古典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郭绍虞发表谚语的研究认 为,谚语之所以在民间文化中能流传下来,不仅在于它内容方面的幽玄、深遂, 也在于它形式的奇峭、警拔、整齐而流丽。郭绍虞特别指出:“谚语描写的世态 人情极为深切而显著。它能暴露一时代社会的真相使无所遁其形;而于这精细刻 画描写的中间又含有人生处世于某一时代可以奉行的真理;所以谚语虽是很简单 的形式而亦常具较复杂的内容。”2大型谚语资料型工具书中国谚语集成对 谚语的界定是:

17、“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 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3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 概论指出:“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 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 的民间传言。”41989年版辞海说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 验谚语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说:“谚语 和歇后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成语。大部分是以现代的词汇按照现代 语法规则造成的固定词组。35谚语的这些定义界说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只 是

18、在语义内涵上各有侧重。就少数民族谚语的名称、范围、界限方面,学人们也有过不同的见解。蒙古 族表达汉族“谚语”这一概念,郝苏民认为对应的语词是,可以包括“谚语”“格言” 等。藏语中谚语称作“丹慧(gtam bde) ”,是语言或话语的意思。维吾尔语称 谚语为“m aqal-m sil,意思是“民众创造并广泛流传的、结构精练的、有教育意 义的语句。是维吾尔族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是维吾尔文化的浓缩和精华。”7彝 族谚语乘坐“尔比”,是“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形象生动,想象 丰富、词句精炼、短小精悍、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句式整齐、吟咏上口,易于 理解,又易于记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千

19、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在彝 族人民之中。网苗族谚语苗话叫HseidlulhseidghoH 指的是“古话古语9谚语界说众说纷纭,各种提法都指出了谚语的一些特点,但不足以覆盖谚语 的全部特征,不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谚语定义,迄今还没有哪一个能令人完全 满意,也还没有哪一个定义能使我们行之有效地判别一个句子是否是谚语。但不 论怎样定义,谚语是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行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 单位这一基本特性是确定的,旨在找到更为确切定义的探索工作,亳无疑问会继 续下去的。就目前来说,以上文提及的大型谚语资料型工具书中国谚语集成 对谚语所作的界定来讨论谚语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二)“中华多民族谚语

20、”概念的界定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谚语,也有每个民族谚语的界说,那么,怎么来认识 中华多民族谚语并给予界定呢?我们认为,界定中华多民族谚语的理论前提要从 中华民族说起,中华民族的概念是界定中华多民族谚语的理论基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在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各 种各样的民族群体,而且各个民族群体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凝聚为 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1988年11月,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中华民族的 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演说,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它的主流是由许 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 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

21、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 多元统一体。”10这一说法明确肯定了中华民族是由历史上多个民族群体凝聚 成的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民族实体。“中华多民族”是与中华民族概念密切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从字面意义上来 说,“中华多民族”是指中华、中国的多种民族,而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中华 多民族”是指对中国各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合称,这是基于过去汉族和少数 民族关系而言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华多民族”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统性和 “包容性”,它“代表对象的开放,体现着在叙说中国文化的民族构成时对过去一 元的,华夏论和二元的,汉与非汉模式的突破。其次,它显示出主体的多元,从而 超越了各民那样

22、的数量罗列,为表述上的多向交流拓展出对话空间。再次,由 于“多民族所构成的是互动和互补整体,从而为从族群与地缘传统的多样性角度 考察古往今来的,华夏和,四夷(乃至周边的东亚与东南亚地区),提供了整体性 的论述视点。11朝戈金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一文中提出了“中华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概念,他认为,以多民族文学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说,汉 族文学与诸多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处理为以一对多的关系,而是充 分强调其多层面交织的、叠加互渗的关系。简单说来,就是不把汉族文学传统与 少数民族文学传统看成是1对55的关系,而是看成这55中的每个1,都是与汉 族的1平等的关系,当然,它们之间也存在

23、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流和对 话。地域的、族群的、方言区的、以及其他以特定文化尺度标示出来的文化限阈, 都各有内在的生命运动轨迹,当然也都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平等对待。”12明确了“中华多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概念后,我们就明确了“中华多民族谚 语”的概念。中华多民族谚语,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形态 和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 和系统,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的综合和概指,指称中华多民 族谚语的一体性和共通性。目前,在中华谚语研究过程中,人们对“多元”的论述比较多,认识比较充分, 但是对“一体”认识不足。使用“中华

24、多民族谚语”这一概念的好处是对过去“大汉 族”和“少数民族”概念的消解,意指中华多民族不是由“大”的、“多”的力”和“小” 的、“少,的“55”来作对比的,数量意义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有了“多”将一般抽 象性的“中华民族,的概念有了更准确更具体的定位。也可以反过来说,这样界定 的好处是既体现了“一体”,又强调了“多元二、中华多民族谚语的基本特征谚语有多重属性。怎样看待中华多民族谚语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 多群”的谚语形态和系统的属性即基本特征呢?这需要在一般谚语属性和特征的 基础上加以综合概括。关于谚语特点的概括,前人的著述很多。武占坤与马国凡谚语从修辞、 词句使用、语法结构等方面对谚

25、语做了详细的研究,其后,武占坤中华谣谚研 究提出谚语的六大特点:内容的广泛性和周遍性、思想性、科学性、情感性、 权威性、时代性和地方性13;李耀宗中国谚学若干问题谭要一文认为,谚语 ,兼具语言、文学、语俗及百科文化载体等四性”14;还有学者提出谚语具有知识 性、行业性、人文性,内容上富有教育意义,形式上言简意赅、精练形象;也有 人指出谚语具有群众性、通俗性、哲理性、稳固性、广泛性、教训性、民族区域 性等特点。我/认为,郭绍虞谚语的研究里关于谚语特性的观点、武占坤提出的汉 语谚语的六大特点以及李耀宗中国谚学若干问题谭要一文关于谚语特点的总 结,可以作为我们探索中华多民族谚语基本特征的出发点。概括

26、起来说,中华多 民族谚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一)从内容看,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经验性是谚语语义的基本特点。谚语所传授的知识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以及概括和总结这两方面的哲学知识。它们“或源于直接感知,或兼含间接推理, 或反映成功,或总结失败,无不是体验或观念的经验性结晶14。中华多民族 谚语覆盖范围广泛,涉及现象、知识、道理、规律、文化、思想、风俗等各个方 面,可谓包罗万象。用武占坤的话来说可以说是囊括宇宙,被覆八极,“举凡大 千世界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事事物物,现现象象,大至天体的运行,小至昆 虫的生态,人们眼下的一见一识,心中的一情一理,大都在谚语中

27、得到反映。”13谚语富有哲理性。谚语能“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揭 示真理,概括规律,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真、善、美的思 想意识。”15谚语总是升华带规律性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十分 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深遂而又闪光的见解,具有令人折服的说理性和训诫性。汉族 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蒙古族谚语“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 问“,彝族谚语“黄牛不入水牛圈,水牛不同黄牛牧这些至理真言,生动揭示了 谚语哲理性的魅力。谚语具有科学性。谚语反映了事物本身内在的实质,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 联系性,及自身发展运动的规律性,对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都具有科学

28、的 指将意义。人们日常生活上角角落落的一些小见识,音音兄兄生活经验的点点滴 滴,也往往在谚语中得以呈现。“谚语概括的知识总结的经验,都是广大群众在 生产斗争或社会斗争中直接得来的,并经过群众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且反复 验证了的东西、都是科学的真知卓识。”口3此外,中华多民族依存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思想 和道德观念等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等,带有鲜明的 人文色彩。中华多民族谚语生长于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蕴含着特定时空 的密码与信息,时代特征鲜明。有西晋八王之乱,封官过滥,才有,貂不足,狗 尾续的谚语,有南北朝的骈俪文字流行,才有,博士买驴,书券

29、二纸,未有驴字 的谚语13而“天宇出头夫做主”与“妇女能顶半边天”则鲜明反映出新旧两个时 代的社会风貌,至于大量自然谚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文明同步,记录着人类生 产力、尤其科技文明发展过程,其时代感更加鲜明。谚语一般为“民风土著论议”, 因此还具有地域特色。北方人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广东人则讲“丑新捕总要 见家公”,北方人讲“一个萝卜一个坑“,上海人则讲“一个萝卜一个汪”,这是谚 语的地方性的明显表现。农谚的地方性在谚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不同地区 的气候,土镶和基他种植条件不同,因而谚语的说法也不大一样。斯大林说:“语 言作为人们在社会中交际的工具,同样地替社会一切阶级服务。在这一方面

30、语言 表现出对社会各个阶级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人们、个别的社会集团、个别的阶级对于语言远不是漠不关心的,他 们极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阶级服务,把自己的特别的词、特别的术语、特别 的用语强加到语言中去。”16鲁迅也说:“粗略的一想,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 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 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来做例子罢,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 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 在内的。”17不同的阶级总是极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阶级服务,旗帜鲜明 地把自己的意识注入语言之中,谚语同样如此。(二)从形式看

31、,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 特征口语性。中华多民族谚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一种在民间以口头形式 传承的艺术形式,口语化程度高,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毫不晦涩,便于记忆。异变性。语言变异是指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中华多民族谚语在不断发 展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变异。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也说成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 烧”也作“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又说成“胳膊只折在 袖子里”“胳膊折在袖内艺术性。中华多民族谚语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 造的一种节律感较强

32、、富有知识性、短小精悍的精辟语句,常见的形式是由两句 构成,也有一句、两句、三句、四句的。这种艺术性突出表现在结构凝练、短小 精干,用词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发音铿锵有力、音调和谐、韵律优美,修辞手 法多样、含蓄隽永、形象生动。如“勤俭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是明喻, “困难是石头,决心是榔头是暗喻,老鹰爪子大,但捉不住苍蝇”是借喻,“一 锅煮不下两个公羊头”为借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押首韵,“守口如瓶,防意 如城是押脚韵,“见人短命,见货添银是押腰韵,“姑口烦,妇耳顽”是押首脚 韵,“少不离乡是废人,老不离乡是贵人”是押首腰韵,“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 老一老是押首腰脚连环韵,谚语的韵

33、律使得谚语具有了音乐性和可接受性的特 点。中华多民族谚语的艺术性是谚语的生命力所在。民族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因其构成,往往具有深刻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民族 特征、民族气派、民族风格,谚语体现的是民族性的深层的心理、信仰、认知模 式、精神观念、集体记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鲁班门前弄大斧,夫 子门前弄孝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反映汉文化的传统,具有 汉文化的特点。蒙古族谚语“朋友多的人像草原一样辽阔,朋友少的人像巴掌一 样狭窄”就表现出了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朱介凡认为不同的民族个性、生存条 件、生产生活特质均在其民族谚语中反映充分,他在中华谚语志中指出“蒙 古人的佛性,沙漠旷

34、野的生活,以及对于事事物物的朴质见解,与西南的苗瑶谚 语,大异其趣,一如其地土风光之不同。于此,蒙古民族、宗教、政治、经济、 乡土社会生活的特性,皆有充分显示。”18体现为具体谚语如“羊可怜,狼也可 怜”“众人口是圣人,众人眼是神仙”“成人由小,成马由驹”等。藏语谚语有“天上 的太阳月亮,人间的达赖班禅”“出藏的大臣,进贡的喇嘛”“汉人饭饱肚,藏人水 饱肚”“蛮Y头出不得关”,朱介凡指出“西藏高原地带,多在雪线以上,有了此种 生活背景,其谚语品质,与我国其他边疆地区所表现者不同,是须得注意的。” 藏语谚语还有“不要因怕麻雀而不种青棵”“自己偷了猎把,把糟耙袋扔给他 人”“内部勇气不消失,哪怕外

35、面格萨尔兵”夏六月的鹿茸,冬十月的察香这些 谚语里的青棵、措把、糟耙袋、格萨尔、鹿茸、察香,都是藏旅人民和其社会生 活中所独有的。“黑夜蹲不起独子的猎人,就打不着罕达汗(驼鹿)”“只有登上 没人走的路,才能打到更多的野物”反映的是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早晨雾盖地, 阳骄好晒田”“雨落四月八,田填粘巴巴”等谚语是壮民族的稻作文化写照,“汉人 敬官,彝人敬火是彝族谚语的文化镜像,这些谚语凸显了民族特性。谚语的民 族性使谚语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三)从使用功能上看,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 征俗传性。中华多民族谚语是中华民族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是中华 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

36、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群众基础,深 受人们的喜爱。权威性。谚语大都是由前代人那里传承下来的,在人们心目中,谚语的思想 内容具有公理性和权威性,常常被人们奉为圭臬,诲人或律己,闪烁着内容上的 权威性之光。彝族、藏族人民彝生纠纷和争讼时,调解人引用数段恰当的谚语即 可平息争端,就是严重的冤家械斗,有时也可以借此暂时得到解决。谚语是人们 处理问题的依据,辨别是非的准绳,扶持正义,谴责邪恶,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 有力武器,起着道德规范和习惯法的作用。教育性。谚语最初始的功能就有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谚语 就是道德箴言。从社会交往到个人修养,从家庭生活到社群关系,从天文历法到

37、 生产劳作,谚语都是一部祖先的哲学和智慧之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很 强的引导性、训诫性,发挥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三、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传承与扩布中国谚语宝藏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然而,究竟,源于何时,如何,流长,却 因鲜见确凿之依据而一语难详。谚语的起源虽不可得知,但推想它的所由成立, 应该与现在流行语的成立一样,是经由辗转传布而来的。“谚语的成立,亦是基 于一辈人选择出来淘汰出来的隽语。一个社会中间定有几个多阅历、广见闻、通 达人情、擅长修辞、并且具有奇警的才能底人,因于这些人观察经验的结果,归 纳出几则当时的所谓真理,很美丽的宣之于口,于是流俗竞相引用,即竞相传布, 谚语遂以成立。“2

38、纵观中华多民族谚语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多民族谚语 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一)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从中华多民族的角度看,谚语的创作主体具有多元性。中华多民族谚语是由 中华各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广大劳动者多年 来对大自然、人类生活习性等诸方而悉心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它们或来源于人 们长期的社会实践,或来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其中不少来自农业生产或对 气象的预测,或来源于寓言、神话、名著及格言。就谚语产生的历史来看,谚语 的源头应该在口头。但由于口语有着稍纵即逝的特点,绝大多数谚语无法追溯真 正源头,所以我们只能借助文献记载,找到谚语较早出现的文献来

39、源和文字形式。就汉谚来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谚语,先秦谚语是中华谚语的源 头,研究先秦谚语对于认识中华谚语的起源和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早期的谚 语,在先秦时期的易经诗经左传尚书以及诸子著作等诸多文献典 籍中都有保留。有的文献还明确提到所引为“夏谚”或周谚”,说明这些谚语具有 十分古老的屣史。秦汉以降,谚语内容及应用范围在不断丰富和扩大。由宋至清, 谚语的发展变化更是异常显著,数量骤增,应用广泛,文人辑录谚语的工作也是 逐渐兴盛,出现了大量的谚书、谚典。蒙古民族民间文学广博丰赡,如许多谚语 和格言散见于多种典籍中。蒙古秘史中就包含了丰富的箴言、格言和谚语。 敦煌石窟藏有松巴谚语等藏文书

40、卷,说明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当藏文面世不 久,便有人开始了对谚语的搜集和记录。大约产生于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或者 更早一些的藏族民间英雄说唱史诗格萨尔王传里就出现了大量的谚语,千百 年来在藏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书于十一世纪后叶突厥语词典收录了近 三百条维吾尔族谚语。11世纪喀喇汗王朝时期用回鹘语(古代维吾尔语)写成 的长诗福乐智慧中引用民间口头流传的格言、谚语200多处。其他少数民族 也都有各自谚语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来源是广泛的,我们应该重视中华谚语来源的多元性和历 史由来的研究,应该注重从中华谚语的来源、文献记载和产生方式来揭示谚语生 成的理据和原因。(二)辐射性与吸纳

41、性谚语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语言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 扩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就纵向来看,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谚语原 封不动传承至今。汉书五行志颜师古注:“谚,俗所传言也。”汉语谚语“从 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远水不救近火”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历代都在反复引用,至今说法 依然不变。“古代突厥谚语,从收入突厥语词典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千年的 时间,均能以不同的方式流传至今,充分显示了民间口承文学的顽强生命力以及 它们的永恒价值。”口9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就横向来看,是一

42、种彼此借鉴和交流,形成一种谚语 内涵在空间上的伸展。当今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但她的悠久历 史,处处都闪烁着自古以来多族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创造力;在时空交 错的格局里,族群问你来我往的互动,总体上历史地结成了彼此相依的命运共同 体。由于文化的交流,中华各民族谚语之间存在着交流借鉴、彼此影响的情况, 这种交流借鉴、彼此影响在不同的时代或隐或显,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里面 既有汉谚对少数民族谚语的辐射,也有少数民族谚语对汉谚的逐渐渗透与吸纳。 “维吾尔族人民长期居住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在与东西方各民族的长期广泛的交 往中,他们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也受到了各种民族文化

43、的不同 影响。反映在谚语中,就是在继承和创造本民族谚语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其他 民族的谚语,买买提祖农与阿不都克里木编著的维吾尔民间文学基础一书中 列举了不少外来谚语(见该书417-418页),就是证明。因此,各民族间的文化 交往也是彼此丰富谚语宝库的一条途径。19陈世明在维吾尔谚语中的汉语 借词考一文中也说,“维吾尔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人民或密切往来,或杂 居一处,在长期的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借入了大量汉语词语,使汉语借词 在维吾尔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从而丰富了维吾尔语词汇。”20陈世明 具体举例说,维吾尔语中S (树要经常修剪才能成楝,书要经常读才能长知识), 这里的Iim是借

44、词,借自汉语“楝L再如“”(官老爷一有事,太太就尿急)中的 S借自汉语的“太太”一词。从藏语谚语“(“教”源于印度,“律”源于中原)“可以 看出藏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周边民族交流文化的过程”21,这句谚语说 明语言与文化在汉藏之间有着很好的交融。更有说服力的是,“在藏族民间,至 今仍流传着一些谚语,比如:,天上一对日月,地上一对舅甥,茶叶离不开盐巴, 藏汉两族是一家之类。这些谚语,有的直抒胸臆,讴歌藏汉友谊。”22满族在 发展过程中,与汉族接触并交融,也受到汉族语言与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满 族语言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在满族谚语中也有相应的反映。“在 清代,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迅

45、速融合,出现了各取所长的局面。这在满族谚语中, 表现尤为突出,即汉族谚语逐步被译成满文,在满族民间得到广泛流传,这些谚 语随时间的流逝,都赋予了本民族的特色。例如,汉族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乐不可极,志不可满,人无远虑, 必有近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在满族民间被当作谚语而广泛流传,译成满语 后既顺口,又具满族谚语的韵律特点。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不但被中原的汉文 化所影响,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彼此影响的情况。如“北方其他少 数民族,如蒙古、锡伯、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的文化,与满族的 文化也有相互

46、影响和吸收的现象,尤其是在他们中间流行的谚语,大有族属难辨 之情况,需要我们深入去研究。23当然,由于谚语的体量小、口语性强,很难有文献记载其出处和传播路径, 我们也无需对每一条谚语都进行一番苦心研究,以对其传统性进行验证。但从中 华多民族谚语的内容上可以观察到,从国家时政到经济生产,从人际交往到生活 情感,从文化教育到人生价值,从思想情绪到生活情感、生理健康、对立统一、 自然气象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情感、家庭、个人修养、思想 意志、世间百态、农业、自然、气象、风土人性,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谚语存在着许多相通和一致的地方,多民族谚语间的局部交融和整体交融从 未间断过

47、,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多元互补、多向互动、分进整合、多元 一体,是中华多民族谚语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三)调适性与变化性作为一种民间口头传承,谚语经过人们反复引用,世代相传,一部分保留下 来了,一直不变,沿用至今,另一部分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或结构上发生变 化,或意义发生变化,有的甚至脱胎为新的变体,还有的经筛选被历史淘汰了, 不再被使用。如一些反映天命、征兆、禁忌、算命、相术、鬼神的谚语,像“水 绕鉴湖弦,吉水出状元”“穷痣脸上贴,福痣腰中别”“狗来进财,猫来带孝”等, 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已不为人所知,逐渐消失了。“我们曾经熟悉 而且常用的蒙古贞谚语,如有佛之地鬼怪多,有福

48、之地罪孽多,雨过处有露水, 佛过处有风水,供起来是佛,玩起来是泥,癞瓜儿的籽多,坏喇嘛的经多等形象又 生活、讽刺又趣味的蒙古贞谚语在我凭的生活语言中越来越陌生了。”24另外 一些宣扬消极、颓废、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谚语,像“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人 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也在逐步缩小了其使用范围。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谚语的调 适性与变化性。四、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价值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 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创造了言简意赅,富含哲理,风格鲜明、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的 谚语。充分认识和挖掘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文化价值,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 的整理与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谚语研究工作者应 有的作为与担当。(一)文化认同价值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 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