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35924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精品毕业设计(论文)】 .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摘 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成为新兴的一大弱势群体,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给、社会保障、家庭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合法权益等情况进行了客观的描叙和评价;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包括家庭养老为基础、发展社区养老、提高老人自养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医疗体系等,呼吁全社会共同致力于建设农村空巢老人帮扶体系。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问题;研究老年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空巢老人更是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我们这个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农村空巢老人成为最需要关心帮扶的

2、对象。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及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迁移,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至少有3000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顾,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约占空巢老人的80%1。农村空巢老人指的是在农村生活的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子女分居的年满60岁的老人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经济地位等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解决空巢老人帮扶问题,提高其生命质量,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解决青壮年后顾之忧、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一)生活状况 生活状况指生活所应具备的条件,它是衡量人的

3、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包括健康状况、物质条件、精神需求等方面。人们一般把生活状况分为吃、穿、 住、用、行等五大类别,所以调查主要对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居住状况、身体状况、精神慰藉状况、外部信息获取状况与整体生活评价等五种情况进行了解。(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1问卷调查情况这是引用贺静在2011年的安徽合肥的瑶海区做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830位空巢老人中,平均年龄为69.5岁,97.3%为农村户口,平均每人每月经济收入约为227元,其中约有85%的空巢老人收入是靠自己(或老伴)的劳动所得或子女供给;平均每人住房面积约67平方米,其中每100位空巢老人家中有超过85位拥有照明灯、收音机

4、、电视机、电话、电风扇等五种电器的一种或几种;约有792的空巢老人住的是砖房,208%的老人住的是草房、土房或其他类,而超过一半的住房是二十年以上的老房;有近67%的老人仍然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包括饲养家禽牲畜);约73%的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类慢性疾病;在休闲方面,大约65%的老人能够找到诸如串门聊天、看电视之类的方式,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与外界联系方面,21%的老人“从来没有听到过外面发生的事情”;约75%的老人认为自己的整体生活不算差(至少是一般等级)4。这就是目前我国地区的农村空巢老人客观情况。下面再看看空巢老人在其中五个方面的自我评价(见下表)。空巢老人对五项自身状况自我评

5、价的统计5(%)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非常差经济情况5.523.730.930.97.9居住情况10.529.038.715.16.7身体情况8.916.434.733.76.3精神情况8.020.338.827.65.3整体情况7.720.753.611.04.1这一结果从量的分布上显示了老人对五项自身状况的评价程度。表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空巢老人对自己的五个方面评价一般,说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大部分整体生活过得不错,但是在经济和身体情况方面处于比较明显的弱势地位,其次是精神和居住生活状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保障的两大“软肋”不健全的养老保障机制和发展畸形的医疗保障制度。

6、2实地访谈情况下面再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来更加生动直接地展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的方法,时间访谈为2012年2月15日-20日,地点为安阳市内黄县后河镇马张固村。案例1:王某,男,65岁,和老伴在一起生活,有三个儿子,都在外边打工,小儿子的孩子跟着他过日子,小孙子上小学一年级,小儿子每年会留2000块钱给老人,当然这只够给小孩上学用,额外的穿衣、吃喝等其他费用要老人自己贴补。老两口除了照顾孙子还要耕种11亩的土地,由于劳动能力有限,地里收入很少。另外的两个儿子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从没给过老人钱,也很少探望。案例2:王某,女,68岁,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身边的只有一

7、个儿媳,儿子女儿都在外边做买卖,和儿媳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除了吃饭时间,老人几乎天天在门口坐着,在访谈时老人的电话响了,但听老人聊了几句就匆匆挂了电话,原来是老人唯一的女儿,老人本来满怀欣喜地等着女儿的到来,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女儿不能来了,老人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女儿很孝顺,经常给老人汇钱,电话也是女儿给买的,但老人只用来接电话,从来没打出去过,女儿一般一个月给老人打一个电话,老人很理解地说:“打电话花钱、还花时间,没事我就不让他们打电话”。女儿几次把老人接到郑州,但老人住不到半月就吵着要回来,说太不方便了,人家的设施高级,自己实在不习惯,还是回家住着舒心,可以走门串巷。案例3:赵某,75岁,两个

8、女儿都已经出嫁,老伴过世。自己身体还算硬朗,但年纪到了,已无力承担体力劳动,又没有儿子,日常生活起居全靠自己,他的收入每月只有60块钱的补助,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后来听说低保老人还可以每月领取50块钱,而且政府对双女户也有优惠政策和补助,他几次三番去村干部那里,但村干部每次都说:这次名额已经定过了,下次吧。案例4:周某,女,82岁,老伴十年前就去世了,自己独居,三个儿子轮流送饭,老人每天每月有60块钱的高龄老人补助,可以应付平常开销,老人说自己孙女孙子重孙子一共十多个,但都不在自己身边了,甚至很少来看望,老人说自己老了、没用了,子孙离开自己过的好好的,自己只会给儿子增加负担,活一天是一天吧。看得

9、出来老人惧怕孤独、害怕死亡,说这些话正是对自己空寂生活的控诉。3.调查小结通过调查及访谈,笔者总结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供给情况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经济缺乏保障,经济来源单一甚至没有经济来源。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十分有限,部分有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依靠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高龄老人则完全靠子女吃饭,养老状况则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情况和孝心程度。据笔者的抽样调查,农村空巢老人自己劳动人均月纯收入大多数在200 元以下6。另外,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孙辈日常花销也自然落到

10、老人身上,留守儿童加重老人的生活负担。 (2)社会保障情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大社保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面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老人都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每年最低720元的基础养老金7,使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从养老保障看,尽管我县农村空巢老人都享有了数额不等的基础养老金,由于目前各县基础养老金的水平还比较低,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其养老金来源仍主要依靠子女供养,社会保险养老的只占19.2%8,医疗负担比较重。 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养老保险机制,如保险

11、名额有限,资金缺口较大,数额较小,不能满足需求。(3)家庭照料情况空巢老人主要由家庭提供养老保障,子女外出必然使家庭照顾成真空状态。因为老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健康状况较差,面临多重老年疾病的威胁,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缺乏日常照料,生活质量低下,因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许多老年人还得照顾孙辈、下地干活等加重生活负担。(4)医疗康复情况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疾病发生率高,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费用成为沉重负担。虽然当前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空巢老人仍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剩下的是“386199” 9(指妇女、儿童、老人)7家庭安

12、全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此,要么有病撑着,如果外出就医,因无人陪伴,户里户外两牵挂。 (5)精神慰藉情况在农村, 大部分老人对人生不再有什么规划, 从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起, 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老人精神上的需要被淡化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吃的问题以及身体健康问题。然而, 就在这些物质需求的掩盖之下, 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年轻有文化的人大多外出打工, 留在家里的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再加之农活多家务忙, 也没有时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除了聊天、看电视、赶场外, 也就没有别的消遣办法了。调查发现, 老人看电视的并

13、不多。部分老人家里有电视,但并没有多大的使用率。老人闲着没事就去马路旁站站, 凑凑热闹,空巢老人的最大消遣方式就是聊天。20个老人中只有2个老人平时会看书报杂志, 这种娱乐方式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而且也需要闲暇和经济收入。老人们最大的期盼是能与儿女共享天伦,但是外出务工的子女工作忙,没时间回家;与老人毗邻而居、并未外出的子女,由于代沟等问题,疏而不亲,农村空巢老人“冬天站墙根,夏天找树阴”成为普遍现象10。家庭照顾成真空状态,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老人心理失调;另外,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极其贫乏,终日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绝大多数老人产生孤独、空虚和厌倦

14、感,老人心理上存在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笔者调查的一位老人说过去是吃饱等饿,现在是吃饱等死 ,一种深深地落寞和伤感溢于言表。(6)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最突出的权益保障问题是精神赡养问题,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不重视老人精神赡养问题、子女有能力而拒不赡养问题和贫困老人被子女视为包袱,推诿扯皮、拒不赡养问题,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爱幼却不尊老现象,对于空巢老人的精神关爱尤其缺乏,遗弃老人,不愿赡养老人的个案时有所见。另外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村干部徇私舞弊等导致老年人权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空巢老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有效保

15、护,成为权益受损的重灾群体。二、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的因素(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 城市化进程指城市自然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往城市、农村工业化,并且农民日益接受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始阶段,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的阶段。农村人口主要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进行流动与迁移。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向前推进,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使得许多农村老人成为空巢老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达到1632.90万人11。(二)现代文明冲击,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

16、的冲击,孝道观念弱化,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增加,子女人格独立化、家庭重心下移和平移、老人在家庭中绝对权威地位丧失、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与此同时大众教育的普及,尤其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必然使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严峻挑战,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逐步退却或让位,因此出现有些道德缺位现象和更多的道德弱化现象。(三)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青年外出打工蔚然成风,在城市打工的青年由于户籍制度限制、经济条件差等原因,无法

17、将父母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这一现象给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带来很大冲击;现如今由于家庭结构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家庭开始分裂,年轻的子女脱离父母成立小家庭,过自己的小日子,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劳动力远离家乡,去外地谋求更好的发展,长时间远距离的离开父母,有时候连电话都很少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孝道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淡化,许多青年人对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到位,引发各种家庭矛盾,多数人选择与父母分居生活,只定时送去口粮;子女的赡养承受能力有限,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对农村而言,养儿防老依然是比较传统的观念,

18、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增加了家庭赡养的负担。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措施(一)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提高家庭养老能力注重家庭养老功能的挖掘,要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落实到实处,进一步强化传统孝道教育宣传力度,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孝文化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善事父母,所谓善事父母,关键在于敬、养,所以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的客观标准,个人应将其内化,使其成为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

19、活动,如评选好儿媳、文明家庭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从而创造一个孝敬老人的和谐舆论氛围;以法制建设强化家庭养老,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广大农村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应积极鼓励打工青年回归创业,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可以减少空巢老人的数量,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和资源,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厂等,提高村民的总体收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改变老年人

20、的精神面貌,甚至整个晚年的生活态度。(三)政府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开展社区养老由于农村空巢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的照料,邻居的帮助、社区的服务尤为重要。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对于满足空巢老人物质文化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家庭养老是单一家庭为核心,辅之以宗族亲友。而在此功能逐渐丧失的情形下,农村养老服务业势必应当加快发展以弥补子女及宗族亲友力量之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业可以以行政村或农村社区为基础,以邻里照料为纽带,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工作平台来发展,使每个村庄都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建立整散结合组织形式的社区(乡村)养老模式:“整”是把特别困难空巢家庭老人集合起

21、来,统一供养,而“散”则是让一般空巢老人散居在家庭中,但都是社区养老中成员,享受基础待遇12。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发挥社区照料功能的主要是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场地问题,基层政权要加大对空巢村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社区养老可以利用社群凝聚力,提高空巢老人的互助性,推广守望相助互助式养老方式;农村条件有限,没有较多的可以供空巢老人休闲、打发时间的设备设施,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的“空巢老人”不仅心空,物质也很“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不像城市里有一些公园可供老年人散心、休闲,也没有城市里诸多的老年娱乐场所可供老年人消遣、打发时间等,将老年人

22、活动室、老年学校、医疗室、老年餐厅、日间托老所等场所、设施建在社区贴进老年人生活,便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接受日间照料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同时在新建或改建养老设施时,应当认真考虑有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年群体的差异性需求 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收费档次的养老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使之更适合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提供各种有差异的 不同模式的服务,包括组织秧歌队 腰鼓队,或者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以便更有效地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四)帮助老年人自我调适,及早提高自养能力鼓励农民个人提早做好自养储备“个人”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而不仅仅是已经进入老年期的老年人。未

23、来的农村老年人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储备13:一是经济储备,二是健康储备,三是情感储备。对于空巢老人,能有儿孙绕膝、精神上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当然是很重要的,毕竟儿孙自有儿孙事,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在身边照料着。因此,空巢老人学会关爱自己,建立有规律的养老生活,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提升生命的意义。比如: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就地取材发展经济,增加收人;村委会可成立多种多样的老年群众组织,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让他们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还可以设立农村老年人基金会,强化个体防范风险能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力度,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吸引

24、老年人积极参与,组织老人多外出活动,走出封闭的生活状态,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营造自己的生活乐趣,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投身社会,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就地帮助村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增强人际交往,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抒发感情,开阔视野,多方寻求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减少对子女的依赖,提高自立能力;继续发扬农村邻里相帮的好传统,最大限度地挖掘村民的互助潜能,提高他们的互助意识和互助水平;创造条件组织医疗专家定期或不定期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使老人热爱生活,健康安度晚年。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家庭选择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25、,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养老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机构越来越多,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无论收入高低,选择到养老院的态度都不够积极,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因此,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努力提高老人整体素质,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转移,老人们不愿意进城与子女同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只有不断提

26、高老年人自身素质,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减少老人进城后角色转换的幅度,老人们才愿意进城,和子女共同生活。(五)建立并完善针对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强对农村困难空巢老人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如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提高补偿支付比例,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让他们能看得起病,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用于老年

27、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以及养老补贴等。农村要加快合作医疗保障步伐,保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享受相应的政策,全面实施大病救助制度,让老百姓就医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和方便。对于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要尽可能实行“三免四减半”政策14(即免除门诊普通挂号费、门诊注射手续费、门诊换药费,对床位费、X 光拍片费、三大常规化验费、三级护理费实行减半收取)。建立健全救助机制,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符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等条件的农村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对低保边缘的困难老人,要随着社会

28、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予及时的救助,以保障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六)整合多种社会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针对日益增多的 “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应始终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15,抓资源整合,要强化政府主导,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功能整合互补的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运行机制,着手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鼓励奖励尽孝道的好儿媳好女婿(儿媳当家是农村的普遍现象),鉴于目前宣传尽孝、赡养扶助老人的正面信息较少,即

29、便有,也往往是常人所不及,改变宣传内容和形式是为当务之急。加强家庭养老的法制建设,规范养老行为,农村的家庭养老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之由道德的软约束转换为法制的强制监督,要根据农村养老的地域特殊性,制定和完善符合农村各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老人法规,减少农村家庭养老的纠纷发生,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断完善家庭养老方面的各项制度,使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因此家庭养老由伦理化走向法治化势在必行。注重补充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食粮,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 虽然他们大多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但他们的养老需求却与城市空巢老人惊人地相似,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对于农村老人显

30、得更为重要。即使在不久的将来, 老年人对经济支持的需求仍然很低, 而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却随着年龄增长与日俱增。而“空巢”家庭能给予老人一定的经济支持, 却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总之,“空巢”家庭中老年人的孤独和照料问题将日趋突出, 并将因为问题的普及化而演化为社会性难题。目前,关注老人,多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等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保障,要盘活农村闲置场所,比如村文化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注重发挥老年人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政府引导、集体协作、老人参与”的活动机制,通过聘请人民调解员、夕阳红护村队等多种形式,发挥老年人余热,增强老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缓解其精神方面的压

31、力。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的研究具有广泛意义,解决空巢老人帮扶问题,提高其生命质量,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解决青壮年后顾之忧、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已有的研究材料多是研究城市空巢老人问题,农村的相对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家庭养老保障视角研究的,但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养老问题,更是帮扶服务问题。本文意在将社会学、老年社会工作等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出建设农村空巢老人帮扶体系的具体可行的措施。通过这次的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村的养老现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村民们关于社区养老

32、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使村干部重视农村社区养老这一新模式,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社区养老模式。积极引导空巢老人改变传统观念,培养参与社区养老的意识。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培养村民对农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村民之间的互惠意识,促进农村社区养老的顺利开展。不可否认,从所搜集的文献中可以发现,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所提出的具体措施确实不少,但具体操作起来难度也很大,可行性较差。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真正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切实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帮助他们安度晚年,这既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参考

33、文献1 余显亚.城市化:农村老人所面临的挑战J.三农中国,2005,(5):2-3.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34-265.3 黄佳豪.城市化冲击下的农村空巢老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 2-34 贺静.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5 刘坷,张辉.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的概念、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7):1-2.6 王金辉.关于农村老年空集家庭社会支援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3):1-2.7 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

34、07,(2):2-3.8 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199 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0-138.10 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0-187.11 黄润龙.关注空巢老人J.中国期刊网,2006,(4):3-4. 12 陈文山.刍议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及养老对策J.经济师,2011,(9).1-313 李月英.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J.科教导刊,2010,(3):1-2.14 赵雪颖.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及其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5,(8):3-4.15 杨洁.空巢老人何以

35、养老J.法制与社会,2010,(6):2-3.The Reseach of the Problems of Rural Empty-nestersWang Meng(Faculty of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 455002)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empty-nesters come into being as more and more rural labors flow to the citi

36、es. Thus, the empty nesters become a new vulnerable group.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thesis makes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economic supply, social security, family care, medical health, mental comfort,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etc. about rural empty nesters. Wha

37、ts more, according to these questions this thesis also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we should develop the community care, improve the elder autotrophic ability,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and reform the health care system, with the family care as foundation. These all aim to call on the whole society to devo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rural empty nesters. Key words:rural area; empty-nesters; living conditions; problems; resea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