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3786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一体化论文正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防城港市东兴 谢宗耀 )一、 摘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300500字)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工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科学地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决定着当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2 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36%,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5%,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超过51%。近年来尽管我国

2、农村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土地利润率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确定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完善配套的农村改革措施和政策,建立系统的城市化保障措施,建立融资机制,构筑多元的城市融资渠道。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接着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城市化 问题 对策建议英文(含摘要、关键词)引 言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如何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

3、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的战略,从农村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城市化就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之路。同时城市化战略也是中国保持长期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所以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必须进行的,没有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永远提不高,农村的广大市场也启动不了,扩大内需政策成为一句没有基石的口号。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是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要不要进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现在依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阻止农民进入城市,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农村城市化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光有制度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农民进入城市而且

4、失去了土地,那么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愿意进城的。因而城市化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吸引农民进城,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如何选择几条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是极其关键的,也是本文力求解决的主要内容。1 引用理论综述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它源自于英文词“Llrbanizaiion。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及其理论在中国开始凸现,到80年代中期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专门术语。但是,时至今口人们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谓形形色色、多种多样6。1.2农村城市化概念农村城市化是指一定的国家或地区从以农业为主且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转变为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农民相对集中的城镇,从而

5、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个人素质和收入水平等逐步与城市文明接近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过程3。农村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社会变迁过程。它不仅包括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城市化,还包括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即农村经济向城镇规模集聚和空间集中的过程、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等4。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把握。1.2.1农村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过程。这是从职业的意义上来说的。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非农业是指农产品的加工业、工业和商业等。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就是指

6、农村劳动力由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向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和商业转移,通俗而言,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务农向务工和务商转移的过程。如果从国际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过程。这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1.2.2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农村城镇地区聚集的社会经济过程。这是从地域空间分布属性上来说的。这里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农村人口由居住农村逐步迁徙到城镇地区居住的过程,或者说是农村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二是非农产业即农村工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等向农村城镇地区集中和聚集的社会经济过程。这是农村城市

7、化最关键、最本质的要求。 1.2.3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社会经济过程。首先,农村城市化将会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传统农业即农林牧副渔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而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将会不断上升,伴随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将会从低级化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其次,农民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与农村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会不断变得丰富,

8、健康的、文明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步取代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将会不断提高。最后,农业生产力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伴随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率将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将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3农村城市化的衡量指标衡量农村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农村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又称人口城市化水平,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率也最高。在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统计有两种口径:一种是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另一种是以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但是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很大,城市建制标准、城

9、市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一指标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有些省市曾就城市化问题提出过用复合指标研究城市化问题,但国内国际均无统一的量化标准。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部统计处提出了19项社会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城市化水平,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例、蛋白质消耗量、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 国际上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也有人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率在10%以下为史前阶段;10%- 20%为起步阶段;20%-50%

1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 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1.4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政策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内陆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正逐步融合,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农村经济接外来发展的又一新的历程。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者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6月,小城镇,大战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列为

11、“十五”期间必须着重研究解决的战略问题,使中国城镇化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央一写文件中指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研究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5。2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2.1农村城市化不够彻底。 从开始到现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仅局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使我国农村人口的居住、生活、工作地点发生变化,而从户籍以及法律身份上看,他们实际还是属于农民。这说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程度并不彻底9。2.2农村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旱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带的经济发展领先于

12、中西部地区。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村城市化在发展速度、规模和建设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当前农村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可划分为多个层次,它们在空间上的分步呈扁平状,水平从东向西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地区城镇数量多、水平高、效益好。2.3农村城市化整体水平低。据统计,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1万亿大关,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8%以上,城市化水平是43.9%,但人口城市化远远滞后于经济的非农化。同时考虑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劳动力人均赡养系数的城乡差别,以及由于种种原因,坚持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完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如教育、就业、

13、就医、养老等优惠政策,可以说明我国城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乡镇企业及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相比较,农村城市化水平也远远滞后。1992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镇企业产值就占2/3。而在1979-1984年,市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4%,年均增速0.85%,1985-1994年,经济增长较快的10年,市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只提高了5.61%,年平均增速降为0.56%1,这表明我国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反而降低。由于乡镇企业分部不集中,农村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对应。2.4农村城市化主要依靠政府来推动。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

14、放后,政府都是推动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往往政府重视农村城市化工作,农村城市化速度就会加快,政府一忽视,农村城市化就会停滞不前。政府关于农村城市化的方针政策直接引导着农村城市化的走向。近年来,市场机制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作用越来越强劲,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推动的主导地位。2.5农民收入和素质普遍较低。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教育还不能有效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水平,尽管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许多儿童失学,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农民收入也有待提高。以2005年为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

15、,二者之比为1:3.2,这对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明显起到阻碍作用13。2.6农村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4.6亿人。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47.5%,城镇人口大约是6.3亿人,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在全球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1个国家,而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足足增加了1.7亿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主要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直接相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提升的

16、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2月19日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城市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要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再提高4个百分点,也就是到2015年末城镇化率达到51.5%。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可见,我国农村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3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

17、主要问题及其原因3.1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1952年一1992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2%,工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增长到49.4%,但同期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只有3.8%,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2.5%上升到26.6%,40年仅提高了14个百分点10。根据钱纳里建立的世界发展模型提供的数据,世界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一般的发展经验是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达到8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达到40%以上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水平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据测算,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低了12个

18、百分点,过低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极为不利11。3.2小城镇经济结构转换滞后。发展建设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镇建设出现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如下: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小城镇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提高,三产比重提高不明显,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未形成联动,脱节现象普遍。同时小城镇就业结构的转换也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虽然前些年很多地区开展了撤乡并镇行动,小城镇的管理范围和城区规模有所扩大,减少了建成区附近的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的体制上的阻力。但是小城镇人口规模仍很小,远

19、不能发挥聚集效益,土地集约程度不高,非农人口比重业无大幅度提高,农民工“两栖性”较强。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吸引力较小,缺少真正懂市场和经营管理的大批人才和企业家及有一技之长的科学技术人员,小城镇的政府也缺乏专门的规划人才。现行的财政金融体制使得小城镇缺乏必须的建设资金。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还存在投资环境差,市场开拓不力等问题,缺少吸引区域资金的优势,削弱了小城镇的发展力量。3.3基础设施差,规划和措施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行业,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城市现代化水平。由于城区的急剧扩张,使得城区中心地带人口急剧向城乡结合部迁移,农村地区人口

20、规模急速增长,造成基础设施承载力薄弱的矛盾加剧。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村与村之间投入不平衡,规划与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道路狭窄,布局零乱,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排,绿化、亮化跟不上。目前,农村居住建筑以宅基地为界,建筑体量偏小、建筑布局破碎,土地利用不经济。农民往往建新不弃旧,使得建筑新旧混杂,缺乏规划引导,居住与工业用地混杂,居住环境恶劣,成为典型的“城市里的村庄”。3.4农村城市化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是决定农村城市化、城镇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和资金的投入,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当中由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不高,只能依靠投入大量的资

21、金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也需靠资金的支持。同时增加对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显然也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前提。据农业有关资料,到2020年我新农村建设需要新资金约150000-200000亿元人民币。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动主体基本上是政府。由政府负责市政建设、工商业管理,提供所需资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倡异投资主体多元化,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投资基础建设,其他投资比例不大,没有形成良好的城镇建设经费筹集、运行、使用机制和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单靠政府财政支持农村城市化建设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22、如何寻找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城市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对策建议4.1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走市场推动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主导作用,尽可能地将基础设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从公益型转为经营开发型,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血液”。解决农村城市化推进中的资金问题,一是要加人各级政府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投资力度,主要是加人各级财政支出中城市资金的份额。一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用于推动农村城市化建设。三是培植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充分利用户国内外金融机构贷款,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首先,要实现政

23、府投资职能的转换,一般竞争性项日的投资主体要由政府转换为企业和个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建设领域。其次,要激励和引导企业与个人向市政建设投资,要进行制度创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类投资者向市政建设投资的积极性,拓展农村城市化融资渠道1。总之,在城市投资、建设、管理等方而都应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4.1.1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城市化进程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主体具备点多面广线长,贴近农户、深入农村的优势,就资金投入来讲,尽管单次信贷成交数额相比城市可能并不庞大,但是需求分散且广泛,且农民和不成熟的中小企业都是典型的高监督成本的融资对象,如果实

24、行全面的事后监督,其贷款收益往往不足以弥补其监督成本,加上政策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严重,极易造成金融机构效益低,引起金融机构“收款难”,农民“贷款难”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4.1.2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保障体制。首先,建立和完善信贷担保机制。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与地方政府相配合,建立适宜的信用担保体制。一方面,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构建农户联保、个体工商户联保、企业联保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支持“三农”的发展。其次,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农村金融

25、机构自身,有必要建立起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在款项贷出以后,严格实施贷后风险监测,定期跟踪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一旦发现客户账面出现问题或其他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迹象,可以立即与该客户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4.2科学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环境。农村城市化建设,应先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一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势必先行。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史充分证明.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没有交通设施的引导,人口的流动范困仅局限于一个圆形或矩形的范围内;没有通讯技术的支持.人口的生活和工作将受到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的左右。对此.在完善中心区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人力发展市

26、际道路系统.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工程。通讯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需要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同步发展.为人们在边缘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可能2。二是加强社区建设,提升整体环境,树立城市形象。三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消除失地农民与城市化的差距以及对城市的恐惧,帮助其提升市民化进程。四是注重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生产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化服务的完备。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城市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进城,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而且更

27、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就业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使村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基础教育是影响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教育资源呈不均分布,地区的文化水平低下势必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对城市化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长期重视和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4.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果,在进行新一轮深化改革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仍需要摸索前进。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

28、进,面临着新一轮城镇建设的高潮。我们知道,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中介,应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资源,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投资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很多浪费,更重要的是贻误了时机,使城镇化现代化过程滞后。由此,作为与农村紧密相连的城镇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切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模式。比如在一些西部落后地区,因为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开发初期启动相当困难。为迅速提高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可建立优化的产业发展顺序。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如旅游、商贸等产业,以其促进地区发展资金的原始积累,并沟通外界,为合理引进外

29、部资金和技术打下基础。其次相应发展其他适合该地区的工业经济。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工业化,也就谈不上城市化。因为工业化从本质意义上讲,包括了三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内涵:一是工业的加快发展导致工业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产业明显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变化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工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应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大量转移;三是:现代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产生新的工业组合方式和新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相应提高。因而城市化是工业化题中应有之义。非农化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容,城市化则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不能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城市化必须要有经济发展内容,即城市化

30、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不能再走过去那种“非城市化的工业化发展”即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道路7。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业化发展导致的非农业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

31、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紧密关联的。工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初始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互相促进的机制,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称之为“发动机”与“加速器”的关系。缺乏工业化支

32、撑的城市化是空虚、缺乏基础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城市化的进步工业化也失去依托,难以为继,过去一味追求推进工业化发展而忽视、限制城市化的实践,阻碍了我国工业化良性持续发展,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吸收世界经济发展史和我国过去的经验教训,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内在发展机制促进其良性发展,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市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这一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价的自主权,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出现了极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对农村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使农村第

33、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迅速集中。乡镇企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人口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再者,乡镇企业也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内的转移。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快速集中,过程,实质就是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的基础上,也为农村能源拱水、交通、邮电通讯、金融信贷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文化娱乐、敬老院等公共设施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这种“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发展,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殷实的食品和工业原料12。4.4 走“就地型农村城市化” 发展道路。

34、所谓农村“就地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索质,改变生话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话。“就地”即在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原自然村、行政村和合村井点而形成的新社区8。 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多 、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中国农村的繁荣,必然要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实现,现有的大城市无力吸收数以亿级的农村人口,只能以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小城镇、小城市起步。通过对中国现实的分析,就可以暴露出农村地区城镇化中的一些问题。很多问题产生于农村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同时又阻碍着该地区城镇化的进行。在当代交通和通信技术高

35、度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城市化史多地表现为“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形式。就地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且己经逐步具备了条件。我国应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上地、生态良好、与我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农村“就地城市化”己经不是理论上的推想,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如华酉村、南街村等一批先进村,这此地方的农民大部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已经转移到一、三产业,农民收入水平、生话环境和居住条件优于城市,被誉为“乡村都市”。所以,我们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城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避免

36、和摒弃那种片而追求城市化率、盲日扩张城市规模而忽视农民利益的错误做法,把立足点转移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心上来,在发展大中小城市同时,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建设,推进受农民欢迎的、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农村城镇化。5 结 论 农村城市化是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建设中小城镇和农民新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剩余部分转向二、二产业;二是多数居民转向规划统一的小城镇,居住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农村城市化建设,首先是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走市场推动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其次是科学

37、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环境;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通过建立农业产权流转机制,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促进生产要素地区间流动;四是要走“就地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科学规划,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农村小城镇,实施农村城市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之,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源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的兴起和建设,既是一个自然进程,又是一个经济和发展过程,发展农村小城镇,一定要在政府总体规划指导下,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发展,根据当地资源、经济、人口、社会活动等状况,合理确定发

38、展的规模和速度,要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参考文献(15条,注意格式)期刊网(图书馆)CNKI中国知网1祁金立.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79-184.2启立家,翟印礼。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f,1003-7470(2006)一OS-0106(03)1 李洋洋.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年第7卷第1期2 白雪. 国外城市化的实践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建设论坛.1672-7045(2007)05一0042-O53 赵昕,李志江,李海权,张国成.农村城市化研究的进程与展望A.4 张进.

39、新时期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构思和举措一天津市塘沽区卫星城建设的研究X.5于 娜.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探析A, 1009-0592(2011)11一174-026张小慧. 广西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7胡志平. 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F. 104868 杨世松.农村城市化特点及其发展研究A. 1007一905X (2008) 04- 0230- 02.9 汤红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相关政策的研究.10 韩申山,邢娟.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业经济2007/12.11 黄荣光.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70期)12 樊艳红,王德光,周游游,张志明,冯建华. 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路径选择F. 0517-6611(2009)02-00849-02.13 扈立家,翟印礼. 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 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14五、致谢(1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